常州市正衡中学 简介
常州市正衡中学占地面积40亩,地处市区核心地带,交通便捷,却又闹中取静,没有紧靠马路的噪声干扰。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2500人,是常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民办名校。学校硬件设施先进:每个教室均配有闭路电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上下式可移动防反光黑板等全套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以及现代化的微机室、科技活动室、艺体专用教室、学生作品展览室、舞蹈训练房、书画写生室、图书馆以及含标准游泳池和专业篮球场的全新体育馆等配套设施;学生公寓配有冷暖空调、热水淋浴房、独立洗手间;学校食堂可容纳全校近两千人用餐,每天能提供几十种不同品种的饭菜;超大的近6000平米的地下车库,将全校师生的小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全部放入还绰绰有余;教学楼间的花园里碧草如茵,竹木扶疏,红黄蓝紫的草花,常开不谢,市区初中校园里独一无二的几十棵高大繁茂的香樟树屹立在校园道路两旁和各个角落,四季常青,散发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i,!5qJ5=1UE1~4s
正衡历史
常州市正衡中学,始建于1925年夏,数迁校址,八易其名,至今已走过90年的历程。1925年,江浙战起,省立中学停止招生,很多学生面临失学危险,适应形势需要,常州冠英小学校长张应曾和该校语文老师卢鹤偕先生,创办了冠英初中。在冠英初中续办有诸多困难之际,适逢常州工商界著名人士卢正衡先生有独资办学的意向。经其族叔卢鹤偕老师的动员和协调,创办了私立武进正衡初级中学。 m6.7BE1;40D9+,0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正衡初级中学发起了节食募捐,把节省下来的伙食费转寄支援抗日前线。1937年11月30日常州沦陷,校舍校具设备损失殆尽,惟存轮廓。于是在钱栗孟先生、陈枚丞先生的努力下,征得学校创办人卢正衡先生的长子卢心培先生的同意,准备复校。新校取名“私立正行补习学社”,既表示不忘其本,也表明办学志向,说明该校既是正衡,又非正衡,音同字异,行字无鱼,俗称“无鱼正衡”。亦昭示学子必须正行,行为要正,不投敌,保持民族气节,不附伪,具有爱国情操。新校公举钱栗孟先生为校长,并把当年(1 9 3 9年)5月16日定为正行补习学社成立的校纪念日,8月开学。1940年夏,“学社”更名为“武进私立正行初级中学”。 S,;3jx5.7ur79G
1940年夏,汪伪教育厅迫令办理立案手续,几经周折,为筹备资金,组织校董会等,到1942年5月,才勉强办理了立案核准手续。同年7月,又受延陵教育基金社的委托,添办高中,学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改名为“武进私立正行中学”,学校教职员自十余人而增至三十余人。 e3?3kL,:7aA7:9c
从1939年5月16日至1945年8月15日,私立正行中学在艰苦的条件下办学六年,已经初具规模,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正衡“旧校名。 V,;9lC2=5GQ8:4n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学校也从此开始谱写它的新篇章。根据解放不久的私立学校具体情况,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达到改造学校的目的;另一方面是通过生产节约运动,培养师生工友热爱劳动和爱护学校的观念。学校设立学科教学研究会,计政治、语文、史地、数学、自然科学、外国语六个研究会 f8;1LW7!5dA9=4r
1953年1月1日,正衡中学改名为常州市第一中学,并由私立改为公办,这是全校师生瞩目的大事。1953年8月,学校奉命迁至椿桂坊。 j7=3wP3~9cF8?8j
l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整个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在教育革命的幌子下,在斗斗批批的过程中进行。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和措施,我校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k1!5So7+2OT1=7I
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同时,学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加他们动手实践机会,培养多种能力。 H,~,qX8-5AT7~9c
20世纪90年代,学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围绕“学生发展”这个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7年,正衡初中恢复正衡中学原名;2008年,由杨福宽先生全额投资举办正衡中学,并迁至现址——常州市清凉东路48号。由此,正衡开始了新的纪 c9!4An1?6un,=3M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