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锁定 排行
主办: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网站指数
2022-7-9 18:37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2-10-6 08:49
最近更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网站详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5月9日由青藏高原研究所正式发文成立、筹建,2005年6月建成并投入运行;2008年10月11日通过院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工作组的现场评估,并于2008年12月19日由院正式发文成为新建院重点实验室;2009年7月3日自愿参加院重点实验室评估,成为B类院重点实验室。2014年10月通过院重点实验室评估,晋升为A类院重点实验室。 I71Vu3:5eC5=1t

实验室的目标是,以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研究为核心,阐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规律与机制,揭示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变化及其对东亚及周边其他地区的影响,评估青藏高原对季风系统、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预测青藏高原未来环境与地表过程变化,为适应和改善青藏高原及东亚地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实验室在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现代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青藏高原环境与人类活动、青藏高原环境与全球变化四个方向开展研究,是国内外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研究的实验室。 b2;,qM1?3oO8:2X

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了以室内分析研究平台、野外监测研究平台和国际合作研究平台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实验室的室内分析测试平台由实验室北京部和实验室拉萨部组成;野外监测研究平台由青藏高原野外综合观测研究台站和专业野外监测网构成,其中野外综合观测研究站包括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和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野外监测网有大气POPs监测网、降水稳定同位素监测网和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网等。以室内分析测试平台和野外监测研究平台为基础,已形成以我为主的中德、中美、中日等多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进行研究的国际合作格局。 h7?3fc1.9yS,?8S

目前,实验室有 21台(北京部20台,拉萨部1台)已注册加入中科院“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的共享平台,比如气体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MAT-253-IRMS/Delta V-IR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olaris Q /Trace-GC-MS)、离子色谱仪(ICS-2500/ICS-2000)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2018年度总使用时间为44289.79小时,每台仪器年度平均使用时间超2109.04小时,年度平均总使用效率约131%;年度总共享时间达13720.3小时,年度平均总共享率效率高达40.84%。近年来,实验室大型分析仪器除满足本所测试需求之余,还与国科大、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兰州油气中心、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生态中心、地科院等科研院所,以及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大学、兰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签订分析合同,委托我方进行样品分析测试,在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真正做到了开放共享,为兄弟科研单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0,-2EG7=1JH5!8Q

验室主任为姚檀栋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秦大河院士。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9人,包括研究人员53人,技术人员5人,管理人员1人。其中,研究员22人、副研究员26人,助研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博士生导师17人。另外,实验室有流动人员27人,多为在站博士后或项目助研。 O9:4Fk,.3hx95s

实验室设有自然地理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点,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点和自然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实验室在读博士生78人、硕士生62人,在读外国留学生50人。 L6!3Fe4~4YS8.4V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相关热词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子站详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高寒生态重点实验室

主办: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