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简介
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简称竺-南中心)成立于2003年11月3日,是挂靠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CAS)、挪威南森环境与遥感中心(NERSC)、北京大学(PKU)、挪威卑尔根大学(UoB)、皮叶克尼斯气候研究中心(BCCR)和南京大学(NJU)共同创建的国际性研究机构。竺-南中心的成立旨在实现大气科学与相关领域的相互融合,特别着眼于热带和高纬度地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变化及相互作用。其战略定位是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研究基地,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 y5:4ko4?4Ip3+,C
竺可桢 (Kezhen Zhu) z5=6CV,!5aa3=3M
弗里乔夫.南森 (Fridtjof Nansen) j5.9Vw5+9hy4=8f
竺可桢(1890-1974),杰出的教育家、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对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中国季风气候、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等问题的研究,都有重大创新。 h7!6qp4~9vG4;7Q
弗里乔夫•南森(1861-1930),挪威人,探险家、海洋学家和政治家,192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888-1889年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格陵兰冰盖。1893-1896年到达北纬86°14′的地方, 这是当时人类所到达的最高纬度。1896年起任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海洋学教授,提出北极与斯瓦尔巴德之间有一隆起的海脊,证实后被命名为南森海脊。 T5!8Lb1;8dr2-4l
中心大事记
T3+4dD8:8gd3?,W
2003年: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简称竺南中心)成立(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挪威南森环境与遥感中心、北京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和皮叶克尼斯气候研究中心;2009年南京大学加入) z6;3pP1?7zs9?3t
2004年:竺南中心在北京举办首届“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夏季讲习班”,之后每两年于中国和欧洲各举办一次(截至2018年,已举办8次,包括来自中国、挪威、德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印度、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和研究生共计800余人次参加) u1;9uS,;4IY5-2E
2008年:挪威教育与科研大臣Tora Aasland女士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访问竺南中心,并出席竺南中心五周年庆典及合作伙伴协议签订仪式 t5;5Fg4=5OE,4c
2012年:王会军研究员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p5~9rh3=4xl1+4R
2013年:王会军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V4;,PJ8:9Ad9:5R
2014年:竺南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 X15ZN1;,KM6=4J
2015年:竺南中心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题目:气候预测的若干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完成人:王会军、范可、孙建奇、姜大膀、高学杰) t24ka7:7Os9?5V
2018年:挪威研究与高等教育大臣伊瑟琳•尼伯女士、挪威驻华大使裴凯儒先生以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访问竺南中心,伊瑟琳•尼伯女士和张亚平副院长共同指出竺南中心已发展成为中国与挪威两国科研合作的典范 p5=7iP57EB6-3t
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携代表团访问竺南中心合作伙伴,并会见挪威研究与高等教育大臣伊瑟琳•尼伯女士,表示将以竺南中心为平台,加强中国与挪威在北极变化领域的研究与合作 L5~4uI,~6Rf6:3T
2019年:竺南中心成员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四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范可,2013;姜大膀,2016;孙建奇,2018; 王爱慧,2019)和四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姜大膀,2012;孙建奇,2015;王涛,2018;陈活泼,2019)资助 Q8=1FT7;2ln4.1Q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