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简介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前身系吴仲华先生1956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60多年来,研究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能源、动力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不断夯实“能源科学技术”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打造能源、动力领域国际知名的一流研究所,为我国能源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共获国家级二等和院、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40余项,国家级三等和院、部级三等奖50余项,为我国能源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4+9cU29Tl2!9C
“十四五”期间,研究所将始终恪守能源动力领域国家队定位,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面向我国能源领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和动力领域自主可控、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化石能源、分布式供能与储能、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和无人机等领域布局4个主攻方向,围绕新型热功转换系统、智能化网络化无人系统等领域布局5个新型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支撑国家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和动力装备跨越发展。共设有11个研究单元,6个国家级研究机构,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T6:5xi4~,Kb21P
近年来,研究所争取科研经费不断突破新高,重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2021年,研究所共承担项目216项,到所经费14.28亿元。 J8!8sw9-3wE3+7H
与区域资源融合,与连云港、上海联合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创建廊坊研发中心、青岛航空技术试验基地、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毕节)研发中心、大同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试验基地、济南先进动力试验基地、中科南京未来能源系统试验基地等系统集成示范基地,形成基础、战略高技术与产业化前期研究一条龙的科技创新价值链。 D6!4Ap8=8tM9-,a
研究所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为统领,以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持续提升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为主线,坚持党管人才,持续优化人才环境,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截至2021年底,共有职工522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正高级65人,副高级138名。具有国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牵头建立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学院,设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站博士后35人,在读博士生144人,硕士生186人。 S8?4nr7+8oG9-9h
研究所具有深厚的国际合作基础,发起、主办了国际内流气动热力学会议(ISAIF)、国际吸气式发动机会议(ISABE)、亚洲燃气轮机会议(ACGT)、亚洲推进与动力联合会议(AJCPP)、世界储能技术大会(WESC)等重要国际会议,百余人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主持储能国际大科学计划,成立储能国际联盟;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o5!4Im7!2gH8;3q
研究所紧密围绕中心工作,以支撑保障研究所重大产出为目标,与地方政府和业内主流企业合作,共建大型综合性技术验证与示范平台,打通关键技术研发、示范运行到商业应用的创新价值链,解决成果转化“死亡之谷”难题。在科技部和财政部组织并公布的2018年全国3200家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中,研究所(19.2亿元)位列第一。 V5-2Tl7:9bK3;9S
工程热物理所是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有《工程热物理学报》(国际刊号ISSN 0253-231X,国内刊号CN 11-2091/O4)、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国际刊号ISSN 1003-2169,国内刊号CN 11-2853/O4)。 s2!,Ey5!5Um6?4M
( 2021年12月31日) J9;1gL8:5qb3;3r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是于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1961年初,该室并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64年,国家批准在上海成立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因故未能组建;1980年5月,国家发文批准恢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建制。 Q8!7Cf4~9gm8:7N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