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针对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生态学学科发展前沿,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土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碳氮水等物质循环过程,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调控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森林生态科学研究平台为目标,总体定位准确,研究方向明确。实验室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方面成绩显著,过去3年内实到科研经费2.41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1.72亿元。在牵头争取并获准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方面表现突出:负责主持森林领域的国家973项目2项,全球变化方面的青年973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大专项1项,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同时,共获得基金委重点基金6项,重大国际合作基金3项,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科学院先导专项A和专项B共5项。2011年-2015年期间,实验室4名科研人员获得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y3;1fp9~,Fd1;9c
过去5年内实验室在基础、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动了森林生态学与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并注重相关领域关键应用技术的研究集成、研究方法创立与研究成果的示范。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研究方面,以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产力研究为重点,揭示了生态位分化和中性过程在温带森林物种共存中的作用;发现植物的元素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维持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实现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由植物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和区域水平的跨越;实验室国家野外台站多位研究人员参与了生态研究网络前期的规划与设计,并在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研究和示范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获奖单位),实验室目前拥有国家级森林站2个,共有CERN站3个。过去5年内,在学科领域发表文章中,高水平文章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Ecology,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Global Ecology, Journal of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和Forest Ecology and Mangement等生态学主流期刊。在物质循环过程方面,丰富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建立了氮稳定同位素丰度新测定方法,并运用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指示和速率表征上,为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依托这些成果,2人获"优青";1人成为青年973首席科学家;1人获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人获中国生态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关于土壤氮素循环机理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Nature Climate Change等高水平杂志上。 L,?2rc3-4tn6;3j
在东北植物资源调查方面,基本摸清了东北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家底。在前期工作积累的基础上,陆续完成了东北木本植物图志、东北草本植物志、东北资源植物手册、中国苔藓志等志书30余卷册;完成了东北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采集,建立了共享数据库。科技日报、光明日报和科学时报分别对上述成果进行了报道,国家林业局网站进行转载。中国东北种质与生境调查数据库和中国东北种质与生境调查数据共享平台,已经纳入国家科技基础平台管理中,并对外开放。基础数据的积累一直是实验室强调的长期研究任务。例如,实验室生物多样性团队在全国34个省区(包括港澳台)调查采集苔藓标本25.5万份,发表新属3个、新种145个,发现中国新记录3科、30属、434种,建立了基于藓类传孢类型的藓类新系统;实验室进一步强化了东北亚最大的生物标本馆的功能,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了标本馆藏量,截止2015年年底,标本馆收集保存维管束植物、苔藓等标本59.8万份,全部标本实现了数字化并对外开放,其中模式标本1218份。 k1-7kI,+1DO8!2i
在森林与土壤生态系统管理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系统开展了防护林营造理论与技术研究,完善了防护林学;构建了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框架,提出防护林体系效益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学术思想。结合遥感数据与长期地面检测研究结果,实验室发挥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的优势,创建了适合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综合监测与评估的技术体系,科学、客观地评估三北防护林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建设成效、明确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规避防护林工程带来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可持续发挥工程生态环境的正面效应的对策。2011年提交的咨询报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对策建议"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纳。团队学术带头人朱教君研究员被聘为973项目"我国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成为基金委防护林学领域的唯一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团队骨干闫巧玲博士得到首批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在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功能方面,确定了次生林结构调控原理与技术、提出人工林生产力提升与地力维持技术和防护林衰退机制与防治对策。 z9:,RW2?4aP2:,m
过去5年来,实验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2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90篇,影响因子大于5.0 的论文14 篇,影响因子大于3.0 的论文98篇。出版专著7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件。国务院办公厅采纳咨询报告4份。经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检索查询,本实验室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引用频次提升速度等方面均位于本领域研究单元前列。 B9.7Ic5:5GY1=,k
实验室汇聚了一批森林生态学科学领域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在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已形成了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批科研团队。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队伍52人,其中包括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高层次中青年人才10余人。14人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实验室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资助"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1个。形成老中青三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科研团队。 o8+6FV4!1GR4;9k
实验室认真制定制度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本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各类科学院冠名奖学金和奖励47人次,其中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论文奖1人次,中国科学院院长奖5人次,获得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1人次,获得地奥奖学金5人次,获得中科环保奖学金2人次,获得保罗生物科技奖3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27人次,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人次。 A7.4JU1:8kB7:8e
实验室在研究成果、人才队伍、平台设施、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从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衡量,实验室已成为引领我国森林生态科学领域研究中心。 X7.3pe2~1Dw9!,R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