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
一、试验站概况 H6:1yS3+1GU5=6W
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鼎湖山站)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处南亚热带北缘,居北纬23°09′21″-23°11′30″,东经112°30′39″-112°33′41″,东距广州86公里,西离肇庆18公里。因其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典型的区域代表性而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首批加入UNESCO MAB保护区网络成员之一,成为国际第17号生物圈保护区。 M5=3NN9:3rV4;8l
鼎湖山站于1978年建站,1991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成员站,1999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CNERN,试点站,2006年通过认证),2002年首批加入中国科学院国家通量观测站(China Flux),2003年首批加入中国科学院大气本底观测网(CAS GAW)。 F7:4xx,.8Jx3.7k
气候:本区属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冬夏气候交替明显,年平均温度20.9℃, 最热月为 7 月,平均温度为 28.0℃,极端最高温度为 38.0℃,最冷月为 1 月,平均温度为 12.6℃,极端最低温度 -0.2℃。年降雨 1564 毫米,4-9 月为主要降雨季节。年平均蒸发量 111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 82%,灾害性天气是寒潮和台风。 S6+4Pg2:7pU,!5J
水文:保护区位于西江中下游,区内两条溪流(称东坑和西坑)发源于西北部的鸡笼山,从西北流向东南,汇合于保护区的入口处流入西江。两条溪流全长12公里,水流终年不断。 e6=6xI62jz2-4D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山地垂直分布有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赤红壤分布于海拔 300 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土层厚 40-80 厘米;黄壤分布于海拔 300-900 米,土层厚 40-90厘米;900米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土层厚 20-30 厘米。 J5+8XK5-7bj8;1H
植物植被:根据长期调查,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 267 科,877 属,1843 种。其中苔藓植物 45 科,86 属,141 种;蕨类植物 37 科,74 属,131 种;裸子植物 4 科5 属 23 种;被子植物 181 科,713 属,1566 种。此外,栽培植物约有 390 种。鼎湖山森林覆盖率为 78%,主要植被类型有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等。季风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 30-400 米,为本区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群落外貌常绿,结构复杂,常有高大乔木突出于林冠之上,组成种类复杂而富于热带性,群落内大型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较丰富,板根植物常见,但发育不显著。主要组成成分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桃金娘科、大戟科等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类型。针阔叶混交林分布于海拔100-450 米,为本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植物被类型;此外还有分布于 500-900 米的山地灌木草丛、分布于 30-250 米的沟谷雨林、分布于海拔 300米以下丘陵的针叶林等。 n8.9xI5!2Cm7:8B
【监测与成果】 V1+5lb5=1zq2;5y
鼎湖山站日常工作是进行CERN和国家站(CNERN)指标体系规定的所有包括水、土、气、生各方面的日常观测项目,为国家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此外,还开展其它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科研项目。 A9-9QM8-4dL53m
建站以来,在国内外科学期刊已累计发表研究论文1500多篇,出版专著20多部,专利授权约30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20多项,为中国科学院连续三届五年评估优秀野外站及国家站首次评估优秀站。自1999年设立博士点以来,定位站已独立培养博士、硕士各60多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30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0多人。 M8=6kw7~9qH22X
二、支撑条件 R5!4SG88qR3-8m
目前,鼎湖山站已建设成为研究队伍结构完整、研究设施配备齐全、后勤保障体系完善,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综合研究基地。 W83Nu5?8OR7+5y
野外观测和研究设施:站区气象辐射自动观测设备一套(结合人工辅助观测);森林小气候梯度自动观测塔 1 座(48m);大气-森林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观测塔 2 座(38m,35m);大气本底自动观测设施一套(观测项目包括温室气体、痕量气体、汽溶胶等);森林集水区径流观测站3个;大型径流观测场1个(控制面积约613公顷),季风林集水区1个(7.7公顷);森林永久样地8个,总面积4.8公顷,其中有4个面积达到1公顷;人工地表径流侵蚀观测场3个,面积450m2;站区地下水位动态观测井 4 口;穿透水、树干径流、凋落物动态、土壤水分动态、树干液流动态等观测设施一批以及一些结合课题的需要而开展的监测项目,如大气干湿沉降中C含量及其动态变化等。 J84aE2+,Tn,:7V
在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针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气象场等野外永久样地均建有野外工作室,电力直达室内,便于进行各种野外仪器观测和试验。 S5:,fi4!5tR7?2R
办公条件和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目前定位站无论是所部还是站区均具备了极其现代的办公条件,人手一至两台联网计算机及笔记本电脑,电话、复印机、扫描仪、彩色打印等设备一应俱全。 n9!9EU61fA8.3j
站部设有土壤化学实验室、土壤物理实验室、生理生态实验室,另外所部还设有中心实验室,主要负责大型仪器的使用和管理;站区设有综合实验室、气象色谱分析室、气象水文实验室、样品预处理室、资料室、样品储藏室、成果展览室、会议室等。 D8?2RB11co3!8d
定位站实验室仪器设备可以承担绝大部分的常规分析及部分较专业的分析测试工作,结合研究所的中心实验室,定位站完全有条件和能力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定位站独立使用的仪器设备有气象色谱仪(HP4890D)、Lico6400光合测定系统、Lico6250 CO2分析仪、GPS全球定位仪、中子水分仪、TDR水分仪、氧弹数显热量计、叶绿素荧光仪、树冠分析仪、树木年轮分析仪、激光叶面积仪、十万分一分析天平(1台)、万分一分析天平(2台)、千分一及百分一天平各2台、微波消煮炉、远红外消煮炉、大型通风干燥箱、数显分光光度计(2台)、高温电炉、大容量高速离心机(10000转/分钟)等;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有IPC发射光谱仪、元素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流动注射分析仪、TOC分析仪、PCR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等。 D8=10o4!6AQ6!2E
后勤服务设施:鼎湖山站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边缘,交通极为便利,高速公路和铁路可直达鼎湖山。定位站的后勤保障体系颇为完善,服务设施齐全,步行10分钟可达站区外的商贸区,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站区有产权归属定位站的客座公寓 2 座,有30多间标准客房。 D5.8Hs2+5Ip,~7u
定位站2013年添置越野车一部,2018年添置商务车一部;利用这些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到站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一些快速测定项目的采样分析成为可能。 Q1?,yI9=8lo9?,r
三、研究方向 u4~3jC2!4Cf3=8y
鼎湖山站以生态系统生态学为核心领域,以南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系统开展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维持机制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长期监测和实验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X5=6lc8?1Tt2-3j
1. 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 o9=7wu2=2dM6+6N
依托各研究平台,从个体、种群、群落层次揭示关键类群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与适应策略。包括:(1)植物个体水平对污染(基于目前的模拟氮沉降梯度控制实验平台、模拟酸沉降梯度控制实验平台进行研究)、干旱(降水变率改变控制实验平台)、增温(生态系统位移实验平台)等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试图筛选出抗污染、干旱及适应高温的适合南亚热带地区种植的植物个体及群落类型。(2)基于植物主要功能性状,开展热带、亚热带植物应对全球变化的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揭示群落和生态系统构建和维持机制,揭示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d2~1df2!9GK8;,0
2.森林生态系统C、N、P、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 i3?6vh,.3oU7-1Z
以鼎湖山及其附属站点建立的永久样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一系列修建的全球变化因子控制实验研究平台,系统研究南亚热带主要森林生态系统C、N、P、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主要内容包括:(1)探讨全球变化和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水分关系对环境变化的应答和调控机制。 重点研究植物水分吸收, 运输和利用的分子机理以及细胞膜水通道蛋白的调控作用;不同演替/恢复阶段森林植物水分关系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基于植物水分关系的特点,分析森林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机制, 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2)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及其生态功能,主要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和关系,以此为切入点运用生态学和化学计量学等基本原理,通过实验、生态模型和大数据整合等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在植物个体、生态系统或区域层面上探讨养分循环过程、养分利用效率、养分的不平衡性和限制性,进而揭示这些过程中植物和土壤的交互作用和微生物调控机制,及其对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贡献。 r,;1yt1.7OZ3:8T
3.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过程的研究 s19MH3-4DC3.,v
以南亚热带典型演替阶段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林)为研究对象,开展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的综合观测研究(基于鼎湖山站永久样地),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过程的研究,评价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特征,探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互关系,阐明不同演替/恢复阶段森林生态系统对缓解全球变化的作用与贡献,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n4-3cz5=,Rd1=7H
以人工林和次生林生态系统为主,基于主站点(鼎湖山站)和附属站点(龙眼洞林场、白云山等)的多个控制实验平台,同时紧跟国际科技前沿,重点关注区域环境变化(氮沉降增加、降水季节分配变化、P添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系统的适应机制,以及通过森林经营管理减缓区域环境变化的策略,结合一些环境梯度观测研究,探讨人工林及次生林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功能提升能力,为区域环境变化及减低其带来的风险提供科学数据。 E5:5bI,;4xN3;1J
基于大范围长期监测和实验数据为基础,运用大数据整合分析与模型模拟的技术和手段,从点—面—区域—全球尺度探讨生态系统关键元素(主要是C、N、P)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可能机理,为生态系统宏观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规律的揭示提供支持。 y,:7Qd3=1BW8;8X
四、地理位置 E92Bu2?1HO6.1P
鼎湖山站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肇庆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面积1133公顷。,东距广州86公里,西离肇庆市区18公里,居于北纬23°09′21″~23°11′30″,东经112°30′39″~112°33′41″之间。 W5~2Sx9~6zJ3~6R
鼎湖山站地处南亚热带,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冬夏气候交替明显。多年平均温度20.9℃,降雨量为1900mm,年太阳辐射约4665MJm-2a-1,年均日照时数为1433h,蒸发量为1115mm,相对湿度为82%。灾害性天气是寒潮和台风。鼎湖山分布着赤红壤、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三类土壤,共有野生植物260科,864属,1740种,另有栽培植物349种。 l,;6Mw8-5pD6:7O
对照 2021 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鼎湖山共有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68 种,其中一级保护 6 种、二级保 护 62 种。 A3=9Yl3?9wa4+4L
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信息:迄今为止记录有 兽类 43 种、鸟类 267 种、两栖类 23 种、爬行类 54 种、鱼 类 25 种及已鉴定的昆虫 713 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有 62 种,其中一级保护 7 种、二级保护 55 种。 F3:2Bw9;8GN8!3H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o3:8ff8-9aw9+,D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