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简介
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 (Freshwater Algae Culture Collection at the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FACHB),是我国淡水藻种资源保藏、利用和管理的专门机构,设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为独立的科技支撑平台。负责淡水藻种资源的收集、鉴定、保藏、供应、功能挖掘、评价以及国际合作交流。主要工作范围和职责为:1)藻种分离、纯化和保藏;2)藻种培养和保藏技术研究;3)资源共享和对外服务;4)藻种筛选评价方法和标准化建设;5)为科学和产业部门提供支持和服务。 U68Rb3!40Z2~6Y
- 定位 q6.7KD8+8qC4:2I
淡水藻种库是我国藻类资源保藏、资源利用的专业机构。致力于我国淡水藻种的收集、保藏和功能挖掘,同时为国内外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藻种资源以及相关的特色服务。未来5-10年,致力于成为国际知名的藻种保藏库。 c7;9ri,.,av9+,b
- 特色 U51Bc6!6Vl3~9c
保藏不同门类的淡水藻种,含部分海洋和咸水微藻;尤其大量保藏我国不同区域水华、土壤荒漠和能源微藻藻种。注重藻种资源经济价值的挖掘和藻类在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方面的应用。 z4;9FH99SS6;2k
- 保藏与共享 b1=1hc9=7qT4+1r
淡水藻种保藏藻种以淡水藻种为主,包括了部分海洋和咸水藻种,目前保存藻种3000余株,隶属于169属,包括了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红藻门、甲藻门、隐藻门、金藻门、黄藻门9个门类。保藏种类以淡水藻类为主,含有部分海洋和咸水微藻。近十年来,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藻种库聚焦目标,着重采集并大量分离保藏我国典型区域和典型生境的淡水水华藻类、荒漠藻类和能源藻类等。 y8?9Ly,?5mH3+4i
现存藻种3000余株,隶属于160余属,包括了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 X8.7ws4.4Be7-4L
红藻门、甲藻门、隐藻门、金藻门、黄藻门9个门类 T,=,UB8=7jb4=1a
近五年来,我库向国内外提供的藻株呈明显上升趋势。以2017年度为例,累计为308家单位提供所需藻株总数达1906株,所提供的藻种应用的领域包括环境、毒理、生理、生态及应用开发等,利用藻种库藻种支持发表的各类学术文章达220多篇,其中英文文章90多篇。 u,.5Pe5=3NA1+,N
建设与运行
2011年,藻种库搬迁至新实验大楼一楼,占地面积达280平方米。按照洁净室标准设计,具有三个不同温区,可容纳藻株保藏数达10000株。另外,还设计了藻种分离室、超低温液氮保藏室和特殊藻种保藏室等不同的功能分区。2011年,加入中科院水生所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部,库运行和研究的硬件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d75dR23hs3?,U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前身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研究室藻种保藏室,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正式成立于1973年。学部委员黎尚豪 (1917-1993) 和前任淡水藻种库主任俞敏娟 (至1995年) 为库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任主任 (1996年-) 为宋立荣研究员 (Song et al, 1999)。1996年,淡水藻种库作为首批成员单位,加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2010年,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更名为中科院野生生物资源库。2004年藻种库加入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 (WDCM),编号为WDCM 873。2008年,代表中国成为亚太藻种保藏库网络发起成员 (AOACC)。2014年,加入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2016年,中科院野生生物资源库更名为中科院生物遗传资源库。 q,!,Tx1~1ki5-5S
合作与交流
长期以来,我库与国际上几个主要的藻类保藏机构保持较密切的业务联系,如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藻种库(UTEX)、澳大利亚国立藻种库(ANACC)、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藻种库(NIES-Collection)等。自2009年以来,藻种库与韩国国立资源研究中心 (KNRRC) 共同组织和主持了四届中韩生物资源保藏和应用双边研讨会。 i4+2uY4:7IS3?20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