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2004年由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批准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K17zU77fz7=3J
内设机构: H6.7Ez9!6Gi4!2r
基因资源研究室、植物生物技术研究室、微生物生物技术研究室和办公室。 y9:7Bt8!8EY3!9f
现设一级学科3个: p1=,KJ7?5TY3-7i
植物种质资源、农作物生物技术和微生物生物技术; R,.8ps9-6wJ3;8d
二级学科4个: U5!3jf1;5nL8;6L
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特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农作物分子育种、微生物工程; Q,.6lC6?4Vi2+8H
创新团队5个: 09.2aK2-7WU9.4m
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保存创新团队、抗逆基因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农作物转基因与基因组编辑及评价创新团队、农作物分子辅助育种创新团队、微生物资源利用与分子育种创新团队。 H,=9Nl9=9sK,4I
现有在职人员19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4人;研究员6名,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6名,研究实习员4名;2017年从美国引进首席专家1名。 y9.6qs3:6MN7~2M
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其中,SCI 收录9篇,EI收录1篇;获得专利18项;注册各类功能基因31个。 06.9AP1;4iI4-6S
基础设施: N5,qK62rT5~8s
现有仪器设备190余台套,其中包括:基因枪、实时定量PCR仪、数字荧光定量PCR、分子杂交仪、PCR仪、超速离心机、蛋白质双向电泳仪、生物显微镜、步入式植物生长室、高通量核酸提取仪、高通量微生物鉴定表型芯片系统、荧光体视显微镜、毛细管电泳、全自动克隆挑选与涂板工作站等。具备了在农业领域开展基因分离与鉴定、生物体的遗传转化等完整的研究保障体系。 c5!3zX7~9BB1-5n
主要研究领域: 04.5Gt,!8Ri28d
植物种质资源:开展我区玉米、小麦、大麦、燕麦、荞麦、油菜、谷子、糜粟类、豆类、向日葵、甜菜、多种蔬菜、马铃薯等农作物及牧草资源收集、鉴定与评价,开展旱生植物(梭梭、沙拐枣等)功能基因挖掘与功能验证研究。 R8+9dF5.,rI5-6l
甜菜:开展甜菜航天育种、分子辅助育种、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因芯片开发研究。 C6-60j7=6jA,+6T
玉米:开展玉米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籽粒发育蛋白质组学研究。 W4?5sj8~1aL6?8D
向日葵:开展向日葵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抗菌核转基因油葵杂交种选育研究、向日葵抗病耐盐相关基因发掘与功能验证研究。 O5;1XX8?2CZ82e
亚麻:开展亚麻显性核不育分子机理研究、雄性不育基因工程育种研究、亚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等。 L,:,MA1-4nM7?6f
燕麦:开展燕麦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定向分离研究、优质耐旱燕麦分子育种的研究。 t4+3qi6-8Yp2:4k
牧草:开展紫花苜蓿转基因技术研究、沙冬青脱水素基因的功能验证研究、高蛋白低木质素沙打旺新品种(系)创制。 P38QR9+,Hv6:3J
微生物:开展构建表达纤维素降解酶、木质素降解酶及醇溶蛋白的基因工程乳酸菌和酵母菌,并对基因工程菌表达外源基因的主要调控元件进行研究。 M9=6BW6.,tA2!3P
生物信息技术:开展内蒙古地区特色植物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搭建主要农作物或模式植物抗逆基因及其转录组、sRNA组等多组学数据分析平台,揭示植物多源协作抗逆机制,构建以作物品种—优异基因—有益微生物为导向的绿色发展新体系。 B45xN2?70F6~9x
主要研究工作: h8.4QZ4!4Fq1-3u
自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主要以我区特色或主要经济作物、牧草、地区野生植物资源及微生物等为研究材料,在野生植物、农作物和微生物的基因挖掘与克隆、功能分析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重点在“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与基因发掘”、“玉米生物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甜菜生物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野生植物(梭梭、沙拐枣等)重要新基因的鉴定与发掘”、“向日葵分子细胞学研究、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抗病耐盐相关基因的发掘与功能研究”、“燕麦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定向分离研究、优质耐旱燕麦分子育种的研究、“作物(亚麻等)分子育种研究”、“牧草(苜蓿等)转基因育种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微生物分子育种与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 V7+1Nd24nk3+9w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