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简介
为进一步推进苏州大学“卓越人文学者教育培养计划”,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简称“文治书院)日前正式成立。该书院以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的名字命名,将建立全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精神,突出民主办学、敬畏学术、教学相长、自我发展的特征,实施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复合型、学术型的高端文科人才为目标。 C5+5ph4~4bO8+8s
为此,“文治书院”将打通文史哲,回到文史哲的基本面,回到中国文化的“原典”,即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打通文史哲需要处理好古今的关系。它不是复古,强调的是从传统出发,对传统作创造性的转换。打通文史哲需要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中国现代学术是在西方的影响下生成的,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思想方法,都受西方巨大影响。打通文史哲还需要处理好现实生活的关系,书院要与现实生活保持联系,让学生学会用学术的方式介入现实生活的能力。 w48sE2~9kb8-2k
“文治书院”将探索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训练学生处理和研究学术问题的动手能力为主,并促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结合。书院的管理也将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精神,突出民主办学、敬畏学术、教学相长、自我发展的特征,以“学术责任”培养“敬畏学术”之心,形成学术伦理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卓越人文学者奠定基础。 z8~6pB7=5Xi8.,b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仁爱路199号,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1005-5222室 018Vv1.7gV18B
传略
唐蔚芝先生传略 A4?40A6?8dh8=9p
唐文治先生,字颖候,号蔚芝,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出生于江苏太仓。先生六岁识字,初读《孝经》、《论语》,即以古贤相伊尹自期。家境虽贫,益发愤读书,恒以夜课,十四岁读《五经》卒业。 J3;2tD3?3Uk,-9f
光绪六年,先生十六岁,入州学。十七学执贽太仓王紫翔门下,治宋学,以品节深自检束。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一岁入江阴南菁书院,受业定海黄以周,始治汉学,遂融汉、宋于一炉。二十二岁,交丹徒陈庆年、元和曹元忠,更得切磋琢磨之益。二十八岁,中进士,为座师翁同龢叹赏,复受业嘉兴沈曾植之门。 A5=1tw2=7wQ7+8Z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先生睹甲午海战之败,抑郁伤怀。适逢翁同龢入掌军机,拟上《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洋洋万言,惜当事者不能行。明年,支持康有为公车上书,“拒签辱国条约”,卒无成效,更为之痛心不已。 Q9+8tu,8AX8-1b
自三十二岁起,先生披览各国条约事务书,并评点《万国公法》及曾纪泽、黎庶昌诸家文集,始措意经世之学。庚子乱后,官外务部主事,明达政体,强硬干练,为清廷惨淡之外交生色不少。光绪二十八年,先生随载振赴英,随访比、法、美、日等国,眼界大开。明年,官商部右丞。后改商部为农工商部,署理尚书。会母逝,遂丁忧不出,绝意仕途。 a1~,ex6:3IE9+2e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就任上海实业学校(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经调研,先生改铁路工程班为铁路专科,增设电机等专科,着力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并陆续拟定学制,聘请教师,添置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工厂,以奠定学校规模。宣统元年(1909年),先生当选江苏省教育总会会长,足见威望之高。先生素重品节之培植,故于《四书》手订《大义》,《十三经》皆亲撰《提纲》,十馀年间为诸生讲习不倦。 p7;2wN2+4yG3:6j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先生与张謇、伍廷芳等致电清廷摄政王,劝宣统逊位,改行共和政体。十一月,临时大 President 孙中山应先生之邀莅校演讲,倡导实业建设,反响热烈。及五四运动起,先生叹礼义之沦亡,以“目疾日深”、“学风不靖”为由辞职,旋应施肇曾之求于无锡创办国学专修馆(后改称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先生教学,以“建功立业”、“博古通今”相勖,门下英才辈出,如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钟联等,不仅术有专攻,且识见博通,皆成一代大家。先生精古文,亲授诸生“读文法”,吟诵诗文,抑扬顿挫,有“唐调”之誉。三十年代初,国际联合会教育科派遣唐克尔·培根考察中国教育,至无锡国专,赞云:“此乃纯粹中国化之学府,中国固有之文化端赖此一线以存。” e,-1001;7zE,:8j
抗战爆发后,先生以七十高龄率校内迁长沙,旋转迁桂林,可谓颠沛困顿,后因病回上海休养。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先生力拒出任伪职之邀。抗战胜利,桂林国专返锡复校,上海分校由先生主持。建国后,无锡国专更名“中国文学院”,分文学、史地、哲学三系,仍由先生任院长。先生以年迈病痛之身,讲学授课,一如既往。一九五四年四月,先生病逝于上海,享年九十岁。生平著述极富,有《茹经堂文集》等行世,后人汇刊为《茹经堂全书》。 s2;8yj8=2Lx1~1C
先生七十时曾云:“余弱冠时读陆稼书、汤潜庵、张杨圆暨吾乡陆、陈诸先生年谱,心向往之;复读朱子年谱,更大好之,遂有必为圣贤之志。中年读罗罗山、胡润芝、曾涤生、左季高诸先生年谱,志气发扬,更慨然以建功立业为事。乃我生不辰,运会杌陧,立朝之时,欲匡君德、纾国难,迄无所成;退而讲学,欲正人心、维世道,亦靡所裨。每诵杜工部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之句,辄为怃然。”先生少时博览经史,慨然先觉;中岁以来,造就多士,著述立身;更欲以实业救国、科技强国,孜孜矻矻数十载,其于中华文化、家国百姓,功岂鲜哉!其所以怃然之故,盖将深有望于后世也。善哉仪封人之语:“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蔚芝先生之言,亦犹是耳。(顾迁) B3+6iy,6If2.1v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