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锁定 排行
沈阳师范大学隶属于辽宁省人民政府,是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为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是当时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两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1965年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1978年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2002年省政府决定并经教育部批准,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沈阳师范大学。
网站指数
2015-11-13 11:17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1-12-12 09:33
最近更新

沈阳师范大学网站详情

沈阳师范大学简介

沈阳师范大学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是当时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两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1965年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1978年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2000年,学校成功换建新校园,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02年,辽宁省政府决定并经教育部批准,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沈阳师范大学。 e6;5wa2.2NP4~5U

学校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25人,硕士研究生3417人,长短期留学生1100人。设有26个二级学院和19个校属馆、部、中心、研究所及附属机构。拥有我国在中东地区为数不多的两所孔子学院——黎巴嫩贝鲁特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和约旦安曼TAG孔子学院。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辽宁省电化教育馆、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辽宁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均设在我校。 j5~6RH2;6KE56k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89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2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32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优秀专家6人,省“兴辽英才计划”攀登学者4人、特聘教授1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6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1人,省高校本科教学名师15人,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59人。 y6=9UR5.3pS2:8g

学校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体系。现有本科专业77个,国家一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一流专业2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省级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79门。学校是优秀应届本科生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京剧),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基地,中国政府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受单位、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基地。 T2~1it64hH7+,O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在上海软科最好大学排名中进入TOP200。现有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教育学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层次,建有2个国家二级学会,入选“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权威来源机构”。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进入全国同学科前20-30%。教育硕士获批东北地区首批全国教育硕士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得B,位列辽宁第一、东北第二。在2019年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中,教育学位居全国第25位,前18%,连续三年位居同学科辽宁第一;法学位居全国第39位,前19%,位居同学科辽宁第一。 t2?9Pm5=8Ph6-9e

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建有省级重大科技平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8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创新团队12个、省级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团队2个、省级科技特派团5个。近五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139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6项;获省级以上政府奖35项;学校教师发表著作391部,发表论文5577篇。学校共发表6篇《自然》杂志学术论文和1篇《科学》杂志学术论文,在中国CNS论文排行榜100强中名列省内高校前茅。 o4;1WC,.4K06+8j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会议精神,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奋力推进“六大突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争创特色一流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支柱性、标志性学科专业,服务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建成优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不懈奋斗。 h,9nb6:8fY7.4q

(2020年5月) 01:6ta2;8cp7~2x

发展历程

沈阳师范大学隶属于辽宁省人民政府,是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东北教育学院。先后“五更校名,六易校址”,办学历程曲折而坎坷。直至世纪之初,学校整体搬迁新校园,2002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沈阳师范大学,学校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F9+4nZ2+1ev2=9m

一、东北教育学院时期与第一次创业 f2?4EQ4-9yK,?4B

二、沈阳师范学院初期与第二次创业 d8.9fv72vE7~7r

三、沈阳师范学院调整期与第三次创业 D5=5tM5~5ZL1~1a

四、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山区办学时期与第四次创业 x5:9MS2-5qJ1+1w

五、回沈后的沈阳师范学院与第五次创业 f7?6xt1-1hi3?3w

一、东北教育学院时期与第一次创业 k1=5PZ8?10D8.2h

建国以前,由于东北地区长期受到殖民统治,虽然在1945年抗战结束,但不久就爆发了解放战争,致使全东北的高等教育几乎处于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东北高等院校基本处于办训练班的状态,1951年~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国家对旧中国的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造,调整一批老式高等院校,建立一批新式社会主义高等院校。东北教育学院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 p4?1Wd2.7MN1?8h

1951年3月12日,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签发了第178号文件,决定创办东北教师学院。同年4月,改称为东北教育学院。同年5月21日,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下发了《为批准成立东北教育学院并任命董纯才、吴伯箫为正副院长》(东政人字111号文件),正是批准成立东北教育学院,院长由当时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兼任,副院长由著名文学家吴伯箫担任。校址设在沈阳市皇姑区崇山西路二段,后于1952年迁至皇姑区维德街。 r2~,bJ1.7Ld,-2a

学院于1951年6月至1952年1月和1952年3月至1952年9月,招收两期训练班,主要学员为东北各省市中学校长、教导主任及有培养为行政领导干部前途的教师共计400人,并在毕业前分别到东北各地中学开展了教育普查和研究,为东北地区初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贡献。 A9+5KH88yB58Q

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后,1953年5月15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下达了《关于调整、整顿东北区师范专科学校的指示》,将辽东、辽西、沈阳、旅大、吉林、松江、黑龙江等七所示范专科学校调整合并为三所院校,即东北教育学院、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及大连师范专科学校。东北教育学院除开办中等学校行政领导干部训练班外,设置了中国语文、历史、俄文、美术等四个专修科。 5月29日,国家政务院第180次政务工作会议批准决定:沈阳师范专科学校和东北教育学院合并,改名为沈阳师范学院。6月12日,正式下达文件任命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车向忱兼任东北教育学院院长,学院由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直接领导。 z7+4vR4.3Ik9~8T

1953年8月,学院中文、历史、俄文实现科改系,并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秩序,确定了“为培养初级中学、初级师范、业余中学初中班各科教师及初级中等技术学校的普通课教师”,学制为两年。教师增加到7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各科都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学生增加为632人,形成了短训班与专修班并存的局面,为以后学院向本科发展,多层次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9?1Bm5?3bi4:9a

二、沈阳师范学院初期与第二次创业 T,!2fg8-1DM4=2j

1953年9月2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转发中央教育部通知:为统一师范院校名称,决定将东北教育学院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校名。9月20日,举行更名大会,沈阳师范学院正式成立。院长由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车向忱兼任,副校长由吴伯箫担任,并兼任党总支书记。 e1!3mH7~9US8-,V

1954年2月,吴伯箫同志调任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为加强对学院工作的领导,松江省教育厅厅长唐景阳同志被任命为学院副院长。5月,第一届沈阳师范学院院务委员会成立。委员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及各种专门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及20名系、科主任和处、室、馆负责人组成,实行院长负责制度,为院长的咨询机构。与此同时,学院进一步制定了《沈阳师范学院暂行章程》,《沈阳师范学院各处室工作条例》等等,完备了各项规章制度。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学习苏联”的号召,确定了学习苏联经验和面向中学教学实际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学改革,重新设置了机构,科以下设立了教学组,公共课由教研室承担,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政治课、体育课四个教学组,并实现了历史专科毕业生到中学开展五周的教育实习,并与全省各地中学建立了固定的联系。1955年9月,学校设立了附属中学,当年招收了初一、高一的学生。 c5.6BX,1vC1!6h

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1953年全国高等教育师范教育会议精神,“有计划、有准备地予以大力发展”。从1954~1955学年开始,学院把中文、历史、俄文三个科扩充为系,并增招了本科生,新建了数学专修科。当年招生本科生198名,专科生为428名,在校生达到954人。1955年9月,学院增设了政治教育专修科,1956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成立俄语研究班,当年从俄语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学生22名,学习期限为2年。 H9;,OW9~2MW1~5d

这一时期,学院教师队伍不断扩大,1955年达到149人,1956年增加到16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30人、教员39人、助教85人。馆藏图书达到25万册,其中收藏了丰富的古典书籍、重要历史文献及俄、英、日、德、法文等书籍。课程设置分为四个方面:教育课程、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课、专业课程、教育实习和见习等四个组成部分。直接使用苏联教材4种,参照编写教材18种。其中,中文系冉欲达、李承烈等编写的《文艺学概论》、张震泽、韩梅岑等编写的《周代文学作品选》、高擎州、赵恒昌等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系王荣堂编写的《世界近代史》等等,在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到1956年,学院设有中文、历史、外语、政教、数学、物理、美术等七个系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研室、教育教研室、体育教研室,函授处,学院设置研究部,并出版学术刊物《教学研究集刊》。 s5;5lk3:2xE4:6T

1956~1957学年是沈阳师范学院大发展的一年,学院增设了物理专修科,设置了外语系,学院年招新生1315名,在校生达到了2163名,教师达到208名。到1958年,在校生达到2831名,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高等学府。 u4=6hk1-,gj,.2N

三、沈阳师范学院调整期与第三次创业 h5;1gB8;1Pc4.,F

1958年7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人委决定,成立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由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外语系的英语专业、数学系、物理系与东北财经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的部分组建而成。沈阳师范学院图画课师生调给鲁迅美术专科学校,函授教育调出,单独成立辽宁函授学院,1962年迁往安东(丹东),改名为辽宁函授学院。调整后的学院损失了实力最强的中文和历史系,以及大量的珍贵图书、教学设备、馆藏文物等,学生仅剩152人。学院的政教系、外语系的俄语专业、教育教研室的全部教师和中文系、历史系的部分教师以及学院的部分干部保留下来。同时沈阳教师进修学院并入沈阳师范学院,学院主管部门由原来的东北人民政府改为沈阳市委文教部和沈阳市教育局。 J7,cZ5=8ce3!1d

1958年9月,张萃中、任炳麟为学院党政领导,在原有学院基础上,重新组建了9个系、10个专业、三个直属教研室。当年实现招生772人,在校生达到924人。1958年-1960年,学院在建制上仍然设置9个系:中文、政教、历史、俄语、数学、政治、地理、化学、生物,1962年,学院根据实际,调整成为5个系6个专业:中文、历史、外语(英语、俄语)、数学、政治系。 n6.7Tc3~7UN5!9O

1958年以后,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全院参加生产劳动过多,严重打乱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秩序。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所下降1958年-1961年间,全院师生共经历各类运动9次,停课100余天。 A,!9sP6?2XD2+4U

1961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了《高教60条》,学院隶属关系由沈阳市改为辽宁省,调整了领导班子,任炳麟任党委书记,白潞任院长。学院不断调整政策,在大的运动中注重甄别工作,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并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提高了教学质量。 z,!8dH6;9OY9:9q

1962年,省委根据中央关于调整的方针,对省属高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决定将沈阳师范学院以办文科为主,停办地理系,将历史系全部并入辽宁大学,生物系并入辽宁师范学院,物理系和化学系并入锦州师范学院。同时将辽宁师范学院的英语专业和旅大师专的英语科并入我校。 F,!8zN9=1Ao4.7N

学院占地面积由1959年9190平方米扩展到1964年成为三个校区共计17047平方米, 1964~1965年间,在校生从1164人发展到1283人,教职工从409人发展到498人,分设四个系五个专业,学制四年。 Z3=3hW6+8pB9?,A

四、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山区办学时期与第四次创业 m7-7Nx5?,OB1;2Z

1965年3月17日,国务院批转《高教部关于试办工农半读高等学校审批问题的请示》,全国各地掀起了半工(农)半读运动。出于疏散城市人口的战略考虑,辽宁省委要求沈阳师范学院到朝阳山区办学,沈阳师范学院只好别离故园,搬迁到朝阳边杖子公社姑营子大队办学。9月13日起,分两批迁往朝阳。10月19日,学院举行了迁校更名大会,学院正式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由邢宪章担任,院长继续由白潞担任。学院进入了艰苦创业和艰难的建设时期。 G4=4pr4.1UP3!4Z

学院在迁校过程中,学校师生士气高昂,贯彻长期备战,扎根山区的方针,逐渐在1600多亩的6个山头、1面坡、6条大沟中建设了4万多平米的建筑,并开展绿化荒山工作,建设梯田50亩,植树造林285亩,栽培树木215900株;建设了附属幼儿园、附属学校、附属医院等单位。全院教职员工378人,专业教师165人,1965年新招生334人,学生数达到1617人。图书馆面积2100平方米,总藏书226176册。在陌生的荒山中建设了一所崭新的十里校园。 j3:9Qy4!4qQ2!2P

学院确定了多种学制、多种形式的主要为半农半读中学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目标。扩大劳动教学,及两年时间学习,两年时间劳动,在教学方面采取“砍、删、添”方式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逐步进行了改革,并积极开始办了专修班、短训班和函授教育,并当年实现了数学、中文教育两个专业招生250人。 C81r07:6aD5.,Z

但好景不长,仅仅时隔一年,正当各项工作刚刚重新步入正轨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院教学受到了最严重的破坏。 s8;2Wf4.8GF8?1w

1969年12月31日,省革委会决定撤销锦州师范学院,并将该院的物理系、化学系调入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学院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工业基础系和农业基础系, 1973年7月,根据省革命委员会的指示精神,学院组建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并将物理、化学两个系调回锦州,与原锦州师范学院旧部在旧址上上建设了锦州分院,领导班子由军代表李晓涛担任,学院决定集中一年时间先对73级学生进行了大学预科教育,而后在转入专业课程学习。 v8!9Gw18yy9:1B

1973年-1976年,学院共招收了四届工农兵学员。70年代初,学院根据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大搞开门办学,安排教师到农村、矿区、城镇中学及县办师范学校开展巡回辅导。开门办学成为学院主要的办学形式。并于1972年1月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区开办了在职中学教师培训班,招收学员200名,开门办学得到了教好的贯彻。1974年和1975年,先后奔赴沈阳和黑龙江海拉尔地区开门办学。 1975年-1978年,学院在朝阳、锦州、赤峰、阜新等地区大规模、大面积办教师进修班,为当地师资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一定贡献。 y5+6sW7!2bc9+8D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学院先后招收了七七、七八两届学生,迎来了学院的新生。 p,!3DW4:1Pw1!3v

五、回沈后的沈阳师范学院与第五次创业 U6=6NS5:5TX,+1q

(一)恢复校名,辗转迁校,艰苦办学阶段 t6?9af8;1yM1=1Q

粉碎“四人帮”后,辽宁省革委会决定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迁回沈阳,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学院领导关系确定为省、市共管,以市管为主,同时决定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改为锦州师范学院。派何书九、饶浩、肖彦芳等组成辽宁第一师范学院搬迁调整组,于1978年10月13日进入辽宁第一师范学院,进行调整并组织搬迁工作。1978年10月中旬到11月16日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校师生共托运330节车皮,共搬运了1800吨办学各种物资,12月9日,在新城子区兴隆台公社的临时校址隆重召开了迁校庆祝大会。兴隆台校址面积较小,教室和宿舍仅10000平方米。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正常的教学工作难以保证。 x3;,ud7-9hx3~1B

1979年7月,辽宁省革委会决定将学院隶属关系改为隶属沈阳市领导,沈阳市第33中学改为沈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经过学院多次努力,积极争取,终于在1980年暑期以后陆续迁到市区第33中学校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办学条件。1982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沈阳师范学院隶属关系由沈阳市人民政府管理划归为省政府管理,附属中学与学院脱离关系,留给沈阳市。学校终于在久经流离失所之后稳定了下来。 w9=4HC1;3eV3!8E

1979年4月前后,学院撤消了原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革委会的领导体制。取消了原有的各组和各系领导小组,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调整了党政各职能办事部门。平反了冤假错案104件,解决历史积案53件。评议、晋升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大胆选拔优秀知识分子进入各级领导班子,成立了6个系的党总支和11个直属党支部,17个总支下属支部,逐步形成了各级领导核心。学院进入全面恢复发展时期。 H,:1WP,=2At4.1w

1983年10月8日,沈阳师范学院在辽宁人民剧场举行了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会议总结了学院创办30余年来上艰苦办学历程的宝贵经验,学院初步确定了培养规模为3000―3500人,拟设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教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明确了学院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中等教育师资,同时培养一定数量的高级人才。 B2;3vE4:,AZ,?5n

(二)学院全面恢复与调整阶段 K6~4bU4:6BY,:8a

学院大力加强教学工作,逐步深入地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先后恢复和成立了物理系、教育系、化学系,并于1987年试办社会学专业,填补了东北地区没有社会学专业的空白。着手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于1985年出台了《沈阳师范学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1990年实施了《沈阳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较大提高。1992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在学院召开了全国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这是对学院教改工作的肯定和鞭策,对全院其他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F7.9uK2-,wU2?3p

与此同时,学院不断提高办学层次。自1979年开始,招收中国古代文学、现代英语、教育和哲学四个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21名,学院自1978年至1990年,先后在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学、教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中国教育史等12个专业招收了83名硕士研究生。1984年,学院取得了教学论硕士点硕士学位授予权,为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省高教局审定,学院的教育学、中国古代文学、英国语言文学被评为省属重点学科。1985年招收第一个留学生。 k56JS,?80w2+6E

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以马秋帆、李放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教授的学术水平在全国也是颇有影响的。为沈阳师范学院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办的李放教授主编的《外国教育资料》、《教育丛刊》、高凌亭副研究员主编的《高师教育研究》以及研究所主办的《辽宁高等教育研究》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辽宁省教育科学的研究、普及与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学院的教育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了学术交流。 h8~8eJ8?3wm9!1Q

中学的校址办学严重限制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学院自迁入之始就将扩大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作为重要工作。1985年学院新建总面积达6338.5平方米的图书馆开放使用。1982年起学院开始征地,扩大校园面积。1985年征地计划得到了落实。学院在沈阳市于洪区黄山路12号征地45亩,于1988年8月竣工。同年,全院共完成10个基建项目,总面积达21000平方米,食堂、培训楼、家属住宅、锅炉房等均交付使用。1990年9月,面积达10458平方米的数理外楼竣工并投入使用。 I7-3gO2+1iw9:6w

截至1989年,全院共有在校生2403人,其中本科生1982人,专科生398人,研究生23人;还有夜大、函授生1545人。建筑面积101327平方米,已拥有8个系,10个专业,均为本科四年制。学院已经成为学科院系比较齐全的高等师范院校。1989年9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到学院视察。 N,!5WB,=2eh,~6F

李铁映对师范院校的教育改革、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以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j3-7pD,.9hc6,G

(三)学院全面发展阶段 t2?9NI2:1ib4;1m

1991年6月18日,沈阳师范学院第五次党员大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确立了“两上一创”的奋斗目标,为学院在90年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上质量、上水平,经过七至九年的努力,使沈阳师范学院在国内相同类型、相近规模的学校中达到一流水平。并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高歧清、于文明、祝尔家、张金城、沈炎、王常仕、段景实、张有志、张德祥为新一届党委委员;学院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I1.4os27Xu8.9M

进入90年代,学院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扩大办学职能,调整教育结构,不断深化教学、科研、管理体面的改革,各方面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1992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学院在深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向省教育厅申报了11个非师范专业。省教委于1993年3月下发文件,同意我院增设13个新专业,其中非师范专业11个,使学院专业数由原来的10个达到了22个。同年下半年,学院先后成立了昆虫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从生物系、教育系中独立出来,为处级建制。开拓性地正式成立社会学系,社会学系的建立,不仅填补了学院没有非师范系部的空白,也使全院师生认识到以师范为本,同时办好非师范专业是社会发展的必须趋势,也是高等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M4~6vp4!4ZZ,~7s

1993年6月3日,在艺术教研部的基础上,学院成立了艺术系,结束了学院长期没有艺术科系的历史。不仅增加了1个学科门类,同时使整个专业布局更趋于合理。11月13日,学院向教委申报增设和调整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心理学(本科)、贸易经济(专科)3个非师范专业,并得到了省教委的批准。至此,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并存的结构体系。1995年11月经省教委批准,学院又增设了日语教育专业和日语(非师范类)方向,原设的美术教育专业专科升为本科,法学专业拓宽出法学教育(师范类)方向,教育学专业拓宽出教育管理(师范类)方向。至此,学院设的专业实际已达24个,拓宽的专业方向共有4个,其中师范类专业(方向)和非师范类(方向)各有14个。1995年,教育技术系和法律系成立,原政治法律系改为政治经济系。生物工程所、马列教研部分别与生物系和政治经济系合并。 C9?2Ai7=4fF8-9s

1993年,沈阳师范学院在全国同层次46所高等师范学院中几项指标的位置分别是:在校学生总数居第7位;教授数居第2位;副教授居第4位;学院藏书量居第7位;固定资产量居第4位;硕士授权点居第4位;1995年底,学院先后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7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关系。国家公布的200所有权招收留学生院校中,师范院校只有5所,沈阳师范学院就是其中一所。 y8?2vU9;,Jk9.9K

截至1995年初。学院教师职务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教授达到33人(不含延聘),副教授增加到117人,全院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为3.6:4.0:2.4,教授占教师总数的8%,高级职务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由3人增加到7人,在读博士学位13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已达到103人,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y6?2wd4-5mt2=7t

1991年至1995年,学院共发表科研论文1201篇,出版专(译)著228部,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12项,获市级以上奖励29项,获国家专利5项,通过省级鉴定8项,学院科研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涌现出来薛万琦、张维平、董文、马力等一批高水平的学者。 l4!9GU3.4cU7-4Z

(四)跨越式发展阶段 u2=7Rg8=4Ai3?3s

1996年3月27日―29日,中共沈阳师范学院第六次党员大会胜利召开。 大会审议通过了党委书记胡国有同志所做的《团结起来,开拓创新,为实现我院发展目标而奋斗》的党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委员会,组成了书记胡国有,副书记王世昌、张德祥,委员张金城、段景实、赵大宇、林群、林书媛、李铁君等九名同志的中共沈阳师范学院第六届委员会。明确提出了学院未来的发展目标,即“九五”期间,按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要求,将我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社会主义的师范学院,并力争办成师范大学;到2010年,要将我院办成特色明显有较大优势的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简称“三高一大”)。这次大会为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今后十五年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s56WN8+9Oh2+2K

学院积极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扩大办学职能,调整教育结构,不断深化教学、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学院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实力和水平稳步提高,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校本专科生5895人,硕士研究生75人,外国留学生100人,夜大函授学生3300人,总规模9300多人。设有19个系(分院)部,本科专业26个,涵盖7个学科门类,高职专业5个。有高等教育学等13个硕士点,还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省级重点学科1个。 k7:7TJ3;3FA63l

学院各项办学指标已达到或超过了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标准。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9万平方米,可供12667人使用,学生宿舍10万平方米,可供16667人使用;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2200万元;藏书(含音像软件资料,下同)90万册;专任教师中高职称比例已达到40%。 M6+,li4-6mY6:4l

“九五”期间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专业分布趋于合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实现党委提出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要求,从根本上克服过去那种师范院校轻视科研,科研滞后教学的弊端。已经建立起了普通师范教育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初步成为了教育、文、理、经、管、法、工等几个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z3-5si4.4Vo9.9A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1996年12月,学院召开第二次师资工作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副院长赵大宇同志做的《面向21世纪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报告,提出了今后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三五一”工程为主线,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沈阳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及管理办法》、《沈阳师范学院教师职务聘任办法》,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制定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务职称等有了较大提高。教职工人数达到1119人,其中专任教师561人,教授51人,占9.1%;副教授174人,占31%。教师中在岗和在读博士47人,占8.4%;在岗和在读硕士117人,占20.9%,较“九五”初期有了较大增长。 o,-,xk5~,ZN,+4T

注重为基础教育服务,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学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深入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讨论,达成了共识,通过几年来的教改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1996年启动开展了师范生职业技能培训与测试;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制改革,加强了“三三四”工程建设(即“三校”、“三室”、“四中心”)。在完善“三制”(滚动制、淘汰制、试读制)的基础上,自97级本科学生开始,试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确立了人才培养工作在学院一切工作中的首要地位,突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坚持了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院的永恒主题。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加大了经费投入,1997年至今,累计教学业务经费共投入7784.1万元、教学设备费4369.18万元,使得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应招生规模扩大有了基本保证。进行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建立了激励和约束机制。 L9:6yW,.7gD4-9q

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开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拓宽了科研立项渠道,科研成果大幅度增长。“九五”期间(不含2000年)全院累积立项237项,科研经费总额为540万元,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委级达到39项。某些研究领域已步入学术前沿,在国内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产学研项目已达15项(其中有一项国际合作项目―欧盟•中国辽宁环境意识调查项目是我院科研史上一大突破)。累计共发表科研论文2077篇,(其中被SCI和EI 检索的论文共31篇),出版专(译)著227部,获专利5项,有79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有1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省政府奖励,还有84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学会奖励。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大力创建科技产业;加强了科研队伍和科研机构的建设。 01?9hh9~9Cy2+3y

强化管理,深化改革,有力地保障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学院在“九五”期间多次进行了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1999年实施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改革后,机关各部、处、室由24个减为17个(含群团和纪检),科级机构由53个减为21个,人员由169人减为107人。 q,!4sv4:7aR3-1V

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253号 T7?9Wa3;5Ol2.3o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沈阳师范大学相关热词
沈阳师范大学子站详情
沈阳师范大学 共收录 个子站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