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简介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o2.40O4:7tB3~3X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薪火相传,学校谱写了一部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创业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1年以来,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先后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0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 E9-5N074kW6.,M
学校占地3000余亩,面向全球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850人(含博士研究生206人)、本专科生2.2万余人(含昆仑学院3838人)。学校有教职工5372人(含附属医院3050人),专任教师1365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476人,占比达35%,硕士以上教师占比达86%。 h4.3IH9+5kO5=8D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计85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共计50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拥有本科专业6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其中培育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23个(其中分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 G4+,yT2!9tv2~4k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双聘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4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9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人才项目241人,团队项目14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20余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V9?2ZX57YW6!1c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和青海省着力推进的三江源生态保护、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等相关的特色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联系紧密。在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E1?9EU6+6jq9!2A
近五年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1687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科研经费总计超12亿元,鉴定科研成果612项,其中国际领先16项、国际先进68项、培育新品种29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争先创优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以上奖45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人次。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969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 V3.7bX9:9jz9=1z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开展务实合作。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启动了新一轮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模式合作项目,持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r4:3IY1-5eg9.9V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秉承“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弘扬新青海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 p7;6SY8;1At1!4H
(2021年3月) Q1;5ys3!8xC2:7M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 y5!4UD3-7Ku9~3i
历史沿革
青海大学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青海大学被撤销。1971年恢复成包括工、农两大学科在内的青海工农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海大学。 t7=6HG3+1pe9+1W
随着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历史沿革如下: V4:6qT1?8Gk2~9W
1960年11月, 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 n2:8Xg7:2yQ5=1T
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 V,-1QL5;8fS3=2u
2001年1月,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 u9=6Gh,~1sl46z
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组建成新青海大学 T5!2Pb,-4pM,;,b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底,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5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865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264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480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双聘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4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9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人才项目241人,团队项目14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20余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D8-2xd3=5Yk1:3y
校徽校训
校徽 z1.9kK2-2dh9:4R
以“青海大学”的英文字母“Q”和“U”为主要构图元素。 D5+,QU8;7Db6-6y
红色图案犹如初升旭日,象征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i42wp8.9qh5.3W
蓝色图案形同飞翔之鸟,寓意展翅高飞、鹏程万里。 B5.,gf,:2DI23w
整个图案简捷明快、内涵丰富,展示出青海大学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L8~1Dt2:,sD6~1U
校训 p1=4NU3-8cm2~4J
切青海地域特点。 G2=1dz5.,si5~7d
立德立志如莽莽昆仑崇高俊逸、超凡脱俗; r3:,In6;3Jc5-9z
求知求学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百折不回、汇纳百川、源远流长 e1.3iB8!7qP2+4l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4亿元;图书馆藏书160余万册。 w7;,Ig5!4jI9:1D
设有医学院、附属医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财经学院、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院、26个系(部)和14个专业研究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7个,本科专业7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4个。 E6;3WA3.,xD2;1F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近27000余人。其中,全日制硕博研究生1400余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有教职工4615人,其中医护和专职科研人员2565名、专任教师1355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300余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82%。有两院院士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外专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9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近10余人,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近60余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60余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i7?6UD2.9gh1;,X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