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计算机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始简介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始建于1993年,1994年12月正式纳入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轨道运行。2001年11月,根据科学院有关文件的精神,改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科学重点实验室”。2002年全国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计算机科学实验室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2005年,实验室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建设计划论证,开始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实验室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X86M03.9ap5+9N
实验室拥有多位我国计算机软件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包括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23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8人,博士后8人,秘书3人,技术支持1人。 G7=1Zo2+6XR,8c
实验室不仅有多位我国计算机软件科学事业的开拓者,还聘请多位国内计算机界著名专家学者,组成了高水平的学术委员会。按照“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方针,继承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学术传统,坚持把研究的质量放在首位,同时以创新求发展,加强队伍建设,顺利实现了学术带头人的年轻化,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团结合作、学风严谨、充满朝气的研究群体。2004年至2010年,实验室从事软件形式化方法研究的中青年科研骨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持续资助。2006年,实验室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批准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创建“三优”科技创新团队。实验室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坚持在科研第一线造就青年人才。近三年来共培养博士77名,硕士78名,出站博士后4名,为国家输送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骨干。 K6;3EF7.8YF1+7v
在中国科学院和软件所的领导与支持下, 实验室在科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99年,林惠民的“并发进程的代数理论及验证工具”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年,孙家昶主持的“高性能分布式并行数值代数软件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冯玉琳主持的“网络分布软件支撑平台及石化应用示范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吴恩华参与研究的“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开发与支撑环境”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李明树主持、王永吉参与研究的“软件过程服务技术及集成管理系统”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另外,2003年,唐稚松院士的专著《时序逻辑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上、下册)荣获国家图书奖正式奖,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s,=1yX1~7Vy5?2h
实验室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实质性合作,推动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本领域的许多国际重要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了促进我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发展,1996年,实验室开始设立开放课题基金,资助国内外同行与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r8=5Kt2:40D6?3j
主要研究方向: o8;3lO6?5bn6:7n
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与形式化方法 研究以并发、实时、混成、移动、概率等为主要行为特征的复杂计算系统,建立和发展描述这些系统行为的数学模型理论(形式建模),以及描述这些系统性质的规范理论(形式规约),并研究如何自动或半自动地进行系统验证(形式验证)。 h26qH5-,Qe3~3O
研究基于网络结构的算法及其复杂性理论,揭示网络新原理,建立网络计算新理论,并应用于网络安全性、健壮性、可控性及在网络智能搜索、网络预测等方面。 v8=5iB2:2bd5+3I
软件系统原理及开发方法 u9:6zX47Aw2=5k
研究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理论,探索软件可靠性开发的新框架和新方法,研究面向各种并发程序的分析、验证和测试方法,开发相应的辅助工具,并结合应用实例的研究,提高算法及工具的效率和性能。 L4~6Qv1=5yE2,l
研究基础软件核心技术,研制国产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数据库,形成基础软件平台体系,实现我国基础软件产品的自主可控。突破高安全可信、国产软硬件优化适配等操作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新一代中间件关键技术,为海云计算和物联网提供运行支撑;突破大规模分布式实时主动数据库关键技术,开发分布式实时主动数据库系统。 z8+6Ze5:9Ts2;4C
图形图像与人机交互 研究动态复杂可视现象的高效图形表达与绘制的理论和方法,面向实践需求的复杂图象处理方法和技术,复杂环境下人机交互的自然感知基础理论和多通道整合方法,以及上下文感知的智能交互技术。 v8.4Vf46rm23H
并行与分布计算及可信计算 研究数万处理器的高可扩展并行算法与应用软件,异构的分布式硬件平台,海量数据处理与高性能仿真的计算耦合,以及相关的特征理论、非规则网格、计算流体力学仿真等。 a4=8p07=6Sl5+4N
研究可信计算与信息保障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系统、测评方法与工具,包括:可信计算体系结构、协议设计与分析、认证授权与网络信任、信息对抗与网络保障、可信数据库与云安全、可信系统的测评方法与工具等。 q1~2wd9!9zu2;4v
大数据及智能信息处理 研究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表示方法、度量模型、语义理解机制,包括:大数据抽样方法、异构特征选择、语义相似性计算模型及数据挖掘算法;面向多知识源的语义Web本体集成模型及推理算法;多源异构大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实时智能控制调度系统等。 u9~5mn4;7nd7-,p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