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简介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前身为1931年国民政府创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是我国最早按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架构建立的农业科研院所。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华东农科所、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等历史时期,1977年更名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h8=1tE7-8SE3=8Z
建院近90年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成果丰硕、英才云集,“沤改旱、旱改水”、“三黄三黑”、区划调整、“救命薯”、“扬麦”、“南粳”系列品种、免疫佐剂等一大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产出,涌现出朱凤美、周拾禄、陈永康、盛家廉、盛彤笙、卢良恕、孙颔、赵亚夫等一批知名专家和时代楷模,为江苏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推动着江苏乃至全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变革和转型发展。 u8!7nj5-,bV,=9A
院部位于风景秀丽的钟山风景区,占地面积1916亩,科研办公用房9.2万平方米,人才用房3.6万平方米。在南京溧水和六合分别建有1218亩的植物科学基地和3316亩的动物科学基地,在盐城建有1000亩的沿海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基地。全院共有30个研究所(中心、试验站),院本部按专业划分设有18个专业研究所(中心),在全省按照农业生态区划分建有12个农区所(试验站)。拥有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8个,其中,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全院现有在编职工2170人,具有高级职称953人,博士589人,有院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省级以上突出贡献专家59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39人,50名科技人员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一层次3名。全资及参控股科技型企业28家。 K2.2eZ5+8gD2:8c
江苏省农科院积极探索创新学科平台建设、科技服务及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2014年以来,作为主持单位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6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1310篇(院本部1156篇);25个品种入选农业部主推品种,96项技术入选省级以上主推技术。主动对接农业产业需求,积极探索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科技扶贫模式,围绕省定经济薄弱村、重点扶贫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特点与需求,先后实施“一所一村”产业帮扶项目12个,科技扶贫短平快项目11个,在全省建设3个综合型和10个特色型成果集成、推广示范基地。2014年以来,年均组织各类现场会、培训会、观摩会600多场次,开展科技服务约1.5万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超过5万人次,为全省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水稻、小麦、牛心甘蓝、草莓等作物品种占全省比例分别达到75%、65%、80%和50%。积极探索实践公益性、市场化、平台型等新的技术转移转化模式,2018年全院成果转化收益达1.84亿元,单项转化收益千万元以上的成果达到8项;“苏农科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苏农科”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连续九届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位居全国科教单位前列。 s9~6qw5=7Uf9!7q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以色列、德国以及东南亚、中亚地区等18个沿线国家的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批稳定的合作项目;与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等28个国际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派员到联合国粮农组织任职,与海外知名院校联合成立“国际噬菌体研究中心(IPRC)”等国际合作平台9个。与中国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农科院共建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与江苏大学共建南京研究生院;与南京林业大学、西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招收研究生;联合省内31家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集聚优势资源协同攻关区域重大科技问题。 D8!6PS1?9kS,~7R
进入新时代,江苏省农科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三个面向”要求,紧紧围绕“建成高水平国际化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和“科技引领支撑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继续深入实施“质量导向、内涵发展、人才优先、开放合作、文化聚力”五大战略,持续推进学科体系建设、重大原创成果培育、科技人才队伍、成果转移转化、开放合作交流、现代院所治理体系以及美丽农科院建设更高质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为江苏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l1:5HC5~7Uh6;3m
(2018年12月)
l6;2BC9;2Sk9?,c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