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锁定 排行
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网站指数
2022-7-9 01:02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2-10-7 18:45
最近更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网站详情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简称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R6?,oz1?1Qn1!9F

近年来,南京土壤研究所紧紧围绕“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聚焦实施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土壤资源与信息、土壤地力与保育、土壤环境与修复、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生物与生态等为核心研究领域,全面实施“一三五”规划,促进产出重大原创成果,率先开展“四类机构”改革,以优秀的成绩圆满完成了特色所试点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实现创新跨越发展、建设国际化一流科研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r5+9Mf8?8Af,+2E

南京土壤研究所现有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耕地保育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平台;设有土壤资源与信息、土壤地力与保育、土壤环境与修复、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生物与生态等5个研究部以及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土壤物理与盐渍土、土壤生物与生化、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等研究单元;还拥有土壤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土壤分中心)、河南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西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苏常熟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湖北秭归实验站。此外,拥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特约图书馆和亚洲最大的土壤标本馆;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 n,-7md2+5hr8;1b

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推动并参与实施了国家在土壤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所有重大科技计划。截至目前,先后主持了国家“973”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863”重大项目1项,“863”重点项目12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重大科技专项课题4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公益性行业科技重大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课题6项,基金重点项目19项,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1项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充分体现了我所在土壤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整体竞争实力。近5年来,累计获得18项各级科技进步奖,发表SCI论文1500多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90多项。 v,-,Dz6+2kI3?8x

截至2018年底,南京土壤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306人。其中科技人员223人、科技支撑人员5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 u5+2WN2;7Gv,.,c

南京土壤研究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现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等11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Z2~9hz9-5jF1-7W

南京土壤研究所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与英国洛桑试验站、苏格兰作物科学研究所、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澳大利亚Melbourn大学、Griffith 大学等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2018年通过竞争成功获得第23届世界土壤学大会举办权。作为全球数字土壤制图计划亚洲中心、国际氮素行动计划东亚中心、全球土壤伙伴计划亚洲中心、全球土壤修复网络亚洲中心,代表中国在国际土壤学组织以及重大科研行动计划中持续发挥了主导作用。 a4:1Ey4.4cs7:9z

南京土壤研究所是中国土壤学会、江苏省土壤学会和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Pedosphere、《土壤学报》、《土壤》等3份学术期刊,其中Pedosphere是我国唯一的土壤科学英文学术期刊且被收录为SCI源刊。 l4?2sQ9?3av4~6h

历史沿革

历任 · 沿革 a8;9jw12Jp1+5t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我所的演进历史,是中国土壤科学发展的缩影,是中国土壤科学史的重要篇章。 f42tG5;1XC,~1x

1930年7月2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六次年会(南京)委托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举办全国土壤调查,地质调查所聘请国内外专家并在所在地北京西四兵马司9号及丰盛胡同3号成立土壤研究室,开始对中国土壤进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这是中国近代土壤科学研究真正开始的标志。随后,土壤研究室相随中央地质调查所经历了五次迁址。 d7.4pw4?60j18o

1930年12月,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在原址更名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并于1935.12迁至南京珠江路942号,土壤研究室也相随迁到新址。 h8?3lV9?7WS8~2h

1937年11月,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更名为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并迁至长沙喻家冲,土壤研究室也相随迁到新址。 O31uu7+,L03.7X

1938年8月,经济部地质调查所迁至重庆复兴巷5号,土壤研究室也相随迁到新址。 u8.5df7:3yq5=6E

1939年4月,经济部地质调查所更名为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并迁至重庆北碚,土壤研究室也相随迁到新址。 j9:4Qp6-4bZ5.5J

1946年1月,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迁至南京珠江路942号,土壤研究室也相随迁到新址。 c9!7MQ55Ob5=6e

1949年4月,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被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接管(后改为700号)。 F4;9De22Rq3.2p

1950年8月,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撤消,接受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领导和改编。 G5:8of9,jj2+,m

1952年7月,中国科学院秘字第2741号文件通知,决定将原中央地质调查所所属土壤研究室扩充为土壤研究所并先成立筹备处,自1952年10月1日起改属中国科学院。 04~5QT1-30V,+8y

1953年1月8日启用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筹备处印章,1月23日中国科学院人字第0441号文通知,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筹备处工作结束,研究所正式成立。5月15日中国科学院秘字第2782号文,传达政务院5月11日[53]政文齐字第12号文,同意中国科学院增设包括土壤研究所在内的24个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东北分所筹备处(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前身)亦同时成立。6月11日[53]院人字第3004号文任命马溶之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所长。新建的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系以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为基础,合并40年代成立的福建地质土壤调查所、江西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而成,构成了早期开展土壤研究的基干力量。设土壤物理与物理化学研究组(简称一组),熊毅任组长;土壤化学与农业化学研究组(二组),李庆逵任组长;土壤微生物与生物化学研究组(三组),马溶之兼任组长;土壤地理与改良组(四组),宋达泉任组长,同时筹建了图书室和土壤标本展览室。一、二、三组在珠江路700号原址,四组借用鸡鸣寺院内小红楼,分散两处工作。 M3+7Oc7:5pX4~6V

1955年3月,我所新实验大楼在九华山大院落成验收(现综合楼),4月全所约150人迁入新址开始集中办公。 r6-2Jm6:7VD3-8C

1955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研究工作的需要,设立了多个研究室(组):土壤物理研究组、土壤化学研究组、土壤农业化学研究室、土壤生物化学研究组、土壤微生物研究组和土壤地理研究室,并设立为科研服务的附属工厂。 s4+7hW,?9iu2!5v

1961年末,由熊毅、席承藩率原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百名科技人员并图书仪器南迁回归,全所增至近600人,研究领域同时有所扩展。根据中国科学院“三定”(定方向、定任务、定人员)精神,讨论并重新确定所的方向、任务和学科室(组)的设置。 w,~7PM4,O0,-3h

1963年,我所的10年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三定方案形成,研究室(组)也作相应调整:土壤物理研究组、土壤物理化学研究室、土壤电化学研究组、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研究室、土壤生物化学研究组、土壤微生物研究组、土壤地理研究室,大比例尺土壤制图研究组和土壤盐渍地球化学研究组,形成了多学科分工和优势互补的格局,步入多学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开创了我所成为分支学科齐全的全国土壤科学研究中心的局面。 L83mg3-8Nf5-90

1970年7月15日中国科学院[70]科字第20号文通知,将我所下放到江苏省。11月28日江苏省苏革生[1970]147号文通知,我所归口于江苏省科技局。 c7:1aK9:3ZM7=8d

1973年3月15日中国科学院[73]科发业字015号函,我所由江苏省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5月21日中国科学院[73]科发业字065号文通知,“江苏省土壤研究所革命委员会”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革命委员会”。期间,研究室(组)变动:土壤物理研究室、土壤物理化学研究室(土壤电化学研究组并入)、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研究室、土壤微生物研究室、土壤生物化学研究室、土壤地理研究室(土壤详测组并入)、土壤盐渍地球化学研究室,图书情报室(图书与资料合并)。 w4~8Lv11Oo82m

70年代后期,研究室(组)重新布局,设有:土壤物理研究室、土壤物理化学研究室、土壤电化学研究室、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研究室、土壤微生物研究室、土壤生物化学研究室、土壤地理研究室、土壤盐渍地球化学研究室、图书情报室,还有附属工厂。1976年成立土壤环境保护研究室。1979年建立水稻土生态研究组和土壤地球化学研究室(1984年并入地理研究室),土壤实验技术室和编译出版室也相继成立。 R7!8kC9:80f,;6v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所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11月6日,根据中国科学院提出的“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办院方针,召开了五定(定方向、定课题、定人员、定设备、定制度)座谈会,更好地发展了学科分支和争取国家任务。 f,-40H14Hs7=3m

1979年4月28日,院[79]科发计字0589号批复,同意我所新增6个研究室(组):土壤电化学研究室、土壤地球化学研究室、水稻土生态研究组、土壤实验技术研究室、图书情报研究室和编译出版室。 I7=5vj83RA,:2D

1984年,我所重新调整了科研机构,共设置10个研究室(组)和4个技术系统:土壤地理研究室、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研究室、土壤生物化学研究室、土壤盐渍地球化学研究室、土壤物理化学研究室、土壤电化学研究室、土壤物理研究室、土壤微生物研究室、土壤环境保护研究室、水稻土生态研究组以及土壤实验技术室、电子计算机组、图书情报研究室和编译出版室。 N5-1FI3,Xj1~1D

1985年8月21日,中国科学院同意将封丘站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封丘农业生态综合实验站”。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85]科发计字1068号文,同意我所在江西省建立我院的红壤生态实验站。 E7=,QP4!2CK6=9u

1987年3月19日,中科院资环局在南京主持召开“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实验室”论证会。8月20日,中国科学院[87]科发计字1035号,批准成立“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 c5~3Sc1!7Qh5;2k

1988年4月12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1988]博管发4号文批准我所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月22日,中国科学院(88)科发计字0766号文,批准我所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对国内外开放。1990年10月16日,(90)科发计字1231号文批准红壤站对国内外开放。 b7;2xj2:5nu7=2I

1992年9月4日,我所在工资、人事制度配套改革试点基础上开始综合配套改革。 c9~8WB13Wk6-2F

2001年3月2日,我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首批进入试点行列的研究所之一,标志着我所在新世纪伊始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p6.9ja79vP3;1d

2003年5月,科技部正式批准依托我所建设“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p8~4GA2:3Vd1.8k

2006年初,我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行列。 07:2FG4=1RS6=4x

2015年,我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特色研究所试点建设。 f5!4wa,=5mK3~8W

2018年,我所特色研究所建设工作验收结果为优秀,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I2;1nY5!4IW8!5b

研究方向

研究 · 方向 043jQ4;1aK9?8B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作为中国土壤科学的发源地, 我所自成立以来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面向全国的土壤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5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逐步发展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 土壤科学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S3+5vi1:7jI3=8l

自2001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我所针对我国土壤资源利用、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国家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凝练了发展目标,优化了学科布局, 科技创新取得了全面成效。在土壤质量演变规律、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土壤污染及修复、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稻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及其响应、 人为活动对土壤资源利用的影响等领域做出了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土壤质量表征与评价、土壤系统分类、可变电荷土壤特性、土壤圈物质循环与其它圈层的物质交换等 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国际学术地位显著提高。研究所建立了适合现代研究所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创新文化氛围,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我所正在紧密围绕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整体跨越发展的目标,以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根据国家新的战略需求和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态势, 充分发挥我所在中国土壤科学领域的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在新的征程上,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此,我谨向关心和支持南京土壤所发展的社会各界及海内外朋友 表示诚挚的谢意!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我们的行列,再创中国土壤科学事业的新辉煌! T6=5lG7~2bU7!8k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相关热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子站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