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简介
成立過程 j3+8vO4;3SV7+9i
中央研究院在1928年成立社會科學研究所,下設法制、民族、經濟和社會四組,1934年北平社會調查所併入該所。到1954年,中央研究院組織法明文設置二十三個研究所,其中列有社會研究所。然而這個組織法所明訂的社會研究所,一直都沒有正式成立。 x9~5Dm,!5Pg3?9D
1981年,中國社會學社社員大會通過促請中央研究院設立社會學研究所,同年中央研究院決議成立專案小組研議,但並無進展。1988年,該小組擬訂社會研究中心設置要點,經過當時的三民主義研究所、歐美研究所及民族學研究所三所所長同意,促請院方設置社會研究中心,但因院方以無房舍為由,未能成立。同年,海外華裔社會學者林南等二十八人致函吳大猷院長敦請成立社會學研究所,經提第十三屆評議會第二次會議時遭反對。 x,,bc3.8Np1-90
1994年,新任副院長張光直院士召集院內社會學同仁徵詢對成立社會所之意見,大家一致贊成。8月成立規劃起草小組,並於8月31日完成草案初稿,9月16日經全體社會學同仁修正通過。同年10月經評議會表決通過後,11月中央研究院正式函請 President 府核准成立社會學研究所。1995年3月, President 府正式核准設立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5月1日,院方聘請瞿海源為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開始進行籌備成所事宜。7月1日,本院各所十四位社會學同仁轉入籌備處任職。 q4?3Wi3?9fy2!6I
籌備處經過五年籌備,獲得本院第十七屆第一次評議會通過,經 President 府核定於2000年1月10日正式成立研究所,由瞿海源擔任第一任所長,其後由章英華、柯志明、傅仰止、蕭新煌、謝國雄接任,現任所長為陳志柔。至2022年1月,研究人員二十四位,通信研究員一位,兼任研究員七位。 H9-,0E6;1tk3~8Z
研究所成立的宗旨與成果 v3:,vP7.9Vc76I
社會學研究所成立的主要任務,在於累積並增長社會學知識,研究社會組成原則、運作過程及其歷史變遷。 G55Cn4;9kp7.9Q
因體認到任何現代社會的組成、運作與發展,固然有歷史與本土特殊性,但常是和更廣泛的周邊區域,甚至全球變遷息息相關;是以社會學研究所成立之後,除強調建立本土社會學特色之外,也重視台灣周邊社會及華人社會研究,並推動不同區域、社會的相互關連性及異同比較。並且由於社會學知識發展的日新月異,研究者與研究組織必須不斷推動同仁對話,並加強和其他研究者與組織間的合作關係,因此本所將推動重要研究領域之系統化,持續發展開創性研究領域,以及增強與社會學研究社群的合作與互動。 I7?8gO67bk,~4w
根據上述的認知,本所成立之初訂了多項目標,作為本所重要任務,經過十多年來的努力,各項目標都已獲致具體成果。在2011年,經所務會議交換意見和學術諮詢委員會議中討論後,綜合成以下五項設所宗旨。 c6:7rd2.5qw5?8h
(一)推動台灣本土社會研究,建立台灣社會學的主體性 i6~3Kf4?3Ry1;9x
和外來學者比較,本地學者對於本土社會生活、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問題及民眾感受等,具有不同的關懷與研究便利性,本所因而鼓勵發展以本土為範疇的社會學問題意識;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擴大研究深度與廣度,推動和以歐美社會為中心的社會學理論取向的對話,從而建立台灣社會學的主體特性。 u3:,Ny1?3Tu,:2C
自成所以來,本所多數同仁的研究以台灣本土社會為素材,在「組織與網絡」、「認同政治」、「族群」、「社會運動」、「宗教」、「社會階級」、「勞動」及「家庭社會學」等主題中,以理論及經驗呈現台灣社會的獨特性。 r,!3Wb7+7Co9.4O
(二)加強台灣周邊社會研究,進行區域與跨國比較研究 b1~6yk3+8Q0,=4e
台灣是東亞、東南亞區域的一環,不論就歷史淵源或當代發展,台灣和周邊社會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或者關連性十分密切,或者具備特殊的比較意義,都不能疏忽。推動周邊社會的社會學研究,不但可以增進我們對於當地的知識,同時可以增進對於台灣本土社會及區域間關連性的社會學理解。 E8~4WB1=9J05!2Y
本所在這項目標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包括東南亞和東亞的中產階級研究,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的歷史比較教育社會學研究,亞太國家間企業網絡模式的比較,以及華人社會、東亞社會、亞洲地區內部區域間子女價值觀傳承差異的比較。除了個別研究外,本所更協助創立「東亞社會調查」,長期參與並擴展東亞地區的比較研究。 q1:5ue5:4oD9?2M
跨國比較研究是社會學建立理論通則的重要途徑。跨國比較研究除有助於本土社會學更進一步抽象化與理論化工作,突破「區域」或「國家」社會學的局限,同時預期可促進本土社會學研究成果的國際化。 V7;1un3~6AI6?4t
本所重要研究計畫之一「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從1984年開始進行第一期調查,至今已完成24次50份問卷的全台灣抽樣調查;2002年並獲邀加入「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SSP)」。已執行的國際合作調查主題包括:「家庭與性別角色」、 「國家認同」、「公民權」、「工作取向」、「政府角色」、「休閒時間與運動」、「宗教」、「社會不平等」、 「環境」,「健康」、「家庭、工作與性別角色」等主題,可供學者進行相關跨國研究。由本所支援經費的「台灣社會意向調查」,從1999年起規劃執行,每年執行兩次電話調查,調查主題涵蓋社會多層面向;2000年起並與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合作,每年年底同步在台灣、香港兩地進行相同主題、相同題項內容的電話訪問。 i7-2Ip2:3eL8.6s
(三)深化重要研究領域成果,並付諸系統化 o4+9Up5~6PD45u
在社會制度、社會不平等及社會過程等社會學重要領域,本所已累積相當成果,唯尚須加強更深入、更系統化的研究,以建構完備的知識體系。在社會制度研究方面,台灣社會學者已累積了可觀的研究,但是對單一社會制度仍缺乏整體性了解,因此未來對於各種制度應致力更整體或完整的研究。其次,面臨急遽的社會變遷,各種社會制度變遷之間將有更複雜的互動乃至辯證關係,所以對制度變遷相關的研究也是本所未來積極推動的研究項目之一。有關社會不平等的研究,本所在既有基礎上,將更有系統而深入地探究台灣及華人社會的社會不平等問題,進行比較研究及理論建構,以探究社會不平等的本質及社會學意義。在社會過程研究方面,台灣社會變遷過程中社會運動及既有體制的因應,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因此本所將持續致力於社會運動、族群關係及勞動等相關課題的研究。 S,9wc1:5Ha4.4z
本所多數同仁在上述領域耕耘已久,已具有系統化研究成果的包括:「家庭社會學」、「青少年研究」、「中產階級研究」、「族群研究」、「國族認同研究」與「勞動市場」等。 u6?,WE7~8hX4!3W
(四)積極發展開創性和具特色的研究領域 R9.1dC7:8go7:3A
支持具創新意義的社會學研究,吸收富於創新潛力的人才,包括重要的或新的領域而本所仍然欠缺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自1980年代以後,國際社會學界出現不少新的典範,也受到其他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的重大影響,面對此一趨勢,本所也應積極吸收這方面人才及加強相關的研究。本所在研究人員逐年增加的情況下,將有意識地檢討目前研究人員的專長領域,除延續並擴展既有的專長領域之外,並決定所應開發的新領域以及應羅致的專才。 T8!1SH2?,YL3.8u
創新的意義包括兩種:一種是將文獻累積較少或較為沈寂的議題,再度提出、並呈現新的見解或發現;另一種則是對新興的議題或領域提出理論創見,或是實證研究成果。在「認同研究」的領域,本所同仁持續研究相關議題的連結性,提出新的論述與觀點。另外,也有同仁專注於較少有創新研究成果的領域,例如以生命史的觀點和模型探討個人與結構、社會的連結。在「社會網絡」研究方面,本所多位同仁長期鑽研網絡接觸及模型的研究方法與統計模型,並自2007年開始定期與本院的統計所進行具體研究計畫。至於新興的研究領域,有同仁致力於台灣特定族群的研究,更有引進工業設計和設計學知識發展而成的「設計社會學」。 r4:2zp,7hJ2:3v
(五)增進與國內外社會學界合作,並提升國際學術地位 K1;3Uj5.5ff6+,E
學術社群的有效組成與運作是學術發展的重要條件。台灣社會學界自1980年才開始明顯成長,規模雖已增加十倍有餘,但各領域的研究人力並不十分充裕,有些領域很難形成有效運作的學術社群。有效推動學術社群運作和促進社會學研究,遂成為本所成立時所標舉的目標之一。 A5;1PN17UD4:5H
在最近數屆「台灣社會學會」中,本所同仁擔任理事均超過半數以上,並有多人曾出任理事長一職。此外,同仁協助台灣各大學的社會學系所開設課程,在指導博、碩士論文的撰寫上,扮演十分積極的角色。本所與臺灣大學社會系共同出版《台灣社會學》期刊,編輯委員會獨立運作,提供學界研究發表的園地,以提升社會學學術出版的客觀性與水準。除鼓勵國內研究社群的發展,本所也積極建立國際合作關係,長期邀請國外學者參與主題計畫,廣納不同國籍的訪問學者和學生,著實促進社會學界學術交流的機會。 w9:7WL3~4AJ4!3n
組織與設備 S6!,uO3?8Da3.1Q
本所為促進學術發展,於所務會議下設立學術發展委員會,由所長與四位研究人員組成,並推選一位研究人員為召集人。本所各種章程、辦法及中長程計畫等,均由學術發展委員會規劃草擬,經所務會議通過後施行。另有新聘小組委員會、出版品委員會、事務委員會和圖書委員會等協助各項事務之推動。 s5-3jC18or1,u
為求積極推動研究與學術活動,本所從2010年1月開始,以「主題研究小組」(Thematic Research Team)的新組織形式,取代過去行之有年的「研究群」(Research Clusters),做為推動研究人員之間研究合作的主要平台。「主題研究小組」有下列目標:(1)深化成熟卓越研究領域,或開拓有潛力或新興研究課題;(2)增進所內同仁合作氣氛及集體研究活力;(3)動員院外社會學界的研究能量和引導台灣社會學研究方向。到2014年2月為止,已成立了家庭與生命歷程,社會與企業,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中國效應研究,社會網絡及比較亞洲社會轉型主題研究小組六個主題研究小組。 u,6lg1.5Gm1~2W
本所籌備處成立之初,研究人員都由本院他所轉入,先後借用歐美研究所舊大樓與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三樓為行政辦公地點。1997年5月間全部行政暨研究人員遷入民族學研究所舊大樓三、四樓及新大樓三樓。本院人文社會科學館成立後,社會所於2007年3月遷入南棟八至十樓,並與語言學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共同經營館內一、二樓的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 A5.8uZ5=5sd38j
社會所組織圖 Q7.9Td64zF6!7V
出版 U7;3tj1?8TM8.7f
本所出版的專書,在內容、編輯與美編設計上,向來受到好評與重視,亦為台灣社會學界的重要參考資料,目前已出版專書七冊、編輯專書九冊,但研究人員自2000年以來,自行出版的專書亦近百冊。為了服務社會學社群,讓學者致力於寫作,不受商業出版考量所限制,本所自2010年7月起公開徵求書稿,為台灣所有的社會學者出版優良專書。書稿將由本所出版品委員會進行審查程序,審查通過後即由本所編印及發行。 o,?7FD4-1en2=6d
本所原期刊《台灣社會學研究》於2001年與《台大社會學刊》合併改版為《台灣社會學》,打破機關刊物的窠臼,支持自主獨立的期刊編輯委員會,提供台灣社會學社群發表與討論的園地,並提升學術出版的客觀性與水準。創刊之後即蒙CSA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Sociological Abstracts 收入社會科學資料庫,2003年成為國科會「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SSCI)收錄期刊,2004年並獲得國科會優良學術期刊獎。近年已與國際資料庫Ebsco SocINDEX、ProQuest Sociology簽約,讓台灣以外的學者得以便利閱讀期刊上的文章。 V1+2YX4~3ZY1;5b
(2022.01.24) F6+3ry,?7Qc3+2P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