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下设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科技与文化研究所,还拥有传统金属工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北京市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研究院拥有科学技术史博士和硕士、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还设有科学技术史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N2:7tq8?2EF,?6C
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科学技术史研究并建制化的高校之一。1974年,学校成立冶金史组(现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开始了系统研究中国冶金史的工作。科学技术史学科于1990年和1996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内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2004年,学校充分整合校内相关资源,成立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2007年,本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2009年,被批准成立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再次名列第一。2014年,新增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校成立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成为新的教学科研平台。2009年,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获批成立;2020年,新增传统金属工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北京市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此外,还与我校其他单位共建“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腐蚀与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教育部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v9+9HQ3:9vF39X
目前,研究院拥有8名教授、10名副教授、10名讲师组成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学术梯队。拥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名,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文物保护科技优秀青年人才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海外优秀博士后人才2名。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团队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D1-8wN3~,NN3+2T
坚持培养文理交叉的特色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研究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李延祥教授的视频公开课“古代冶金与中华文明”入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目前在校研究生95人,是国内科学技术史专业培养研究生最多的高校之一。铁付德、陈坤龙分别获得2006年和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许多毕业生在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文博单位已成为业务骨干。 w1+6nu3!4QN7~4D
经过“211工程”三期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建设,研究院建有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以及科学技术史资料室等基础条件平台。目前已拥有液相质谱仪、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仪、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仪、LIBS分析仪、三维激光扫描仪、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高景深金相显微镜、田野考察移动装备等大型仪器设备;资料室拥有图书约5.3万册,购进“四库全书”等一批数字化图书资料,自主建设的“中国古代金属技术数据库”和“古代金属技术与传统工艺展示平台”已投入使用。 d6~3EJ,,Zf7~9x
研究院在国际交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与美国、英国、德国等15个国家的50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与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理海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波鸿矿业博物馆、海德堡大学、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等互动密切。参与组织的国际冶金史大会(BUMA)自1981年至今已经举办8届。近年来,分别与耶鲁大学合作举办文物保护技术培训班、与理海大学合作举办多期暑期研习班。 f9+7ml6.3Xu3;7G
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院现已形成以下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K1!8tx2.2rK5-8x
(1)冶金与材料史: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代冶金遗物进行研究,结合历史文献,揭示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该方向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曾被原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主任Smith教授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冶金史研究小组,现已经成为了世界冶金与材料史研究的重要学派。 u7!7cb4?9oZ5+9y
(2)技术史与传统工艺:立足技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考察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技术,探讨其与古代技术文明的关系,并制定有效的保护方案。该方向近年来对冶金、陶瓷、造纸等传统工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考察,在中国高校中独树一帜。 u6?8oH4=4EI5:8g
(3)文物腐蚀与保护:在对文物本体材料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明其腐蚀机理,研究文物保护工艺与材料,以更充分地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目前,该方向已经培养出全国文物保护方向数量最多的博士。 M1+2ci3.2VQ1!2O
(4)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展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探讨科学文化传播,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提供软科学支持。该方向在探讨金属技术与人类文明关系、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创新指标体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t5;3YJ2!,JH5;7f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正秉承“团结、传承、开放、奋进”的精神,保持交叉学科特色,加强国际视野的科学研究,鼓励各种学术交流与出版,开放学术资源平台,强化素质教育教学,坚持服务社会,促进国家文化建设,努力打造精品国际化学科。 b6+,cO4=4hr5~7S
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成立于1974年,最初是冶金史编写组,先后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2004年,学校充分整合校内相关资源,成立了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扩展了研究方向。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物局“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重点科研基地。2014年,学校成立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A,~8Dm5:1ya3~4n
研究所于1990和1996年分别获得科学技术史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内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的“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一。 j6~9wM29tZ5~6s
目前,研究所拥有一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教授领衔的优秀学术梯队,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4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同时还聘请了包括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伦福儒爵士等在内的十多位兼职教授。近年来,研究所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是我国培养文物保护领域博士生最多的机构之一,其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名。培养出的博士、硕士,大部分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传媒机构和政府机关工作,成为业务骨干。 E3?7gr7;3VO2-6d
研究所设有冶金与材料史、科技考古、文物保护、传统工艺、科技与社会、工业史与工业遗产、科技与产业战略等研究方向,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特点,现已经成为世界冶金考古的重要学派,目前承担着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课题等科研课题。 s45su1.4ki1;,x
本学科长期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际上已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的50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与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院、李约瑟研究所、德国考古研究院等有关机构签有合作协议。 H6:4CE5;7tH2-2a
研究所与国内各科技史、文物考古单位关系密切,合作进行了多项研究课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国内大部分省级考古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X8-4nO7~7PI66y
研究所目前所长为潜伟教授。 Z8;3RA8~3ZH9?4K
历史沿革
《中国冶金史》编写组时期
1974年暑假,北京钢铁学院要求全校各教研室派人参加“评法批儒”学习班,该学习班分二组,统称“理论组”。一个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儒法斗争,一个是研究冶金领域的儒法斗争。“冶金组”的主要成员有丘亮辉(组长)、黄务涤、吴坤仪、孙淑云等老师,以及董喜林、张长生、姚建芳、刘建华等校工厂的工人师傅。当时的任务是从《盐铁论》看儒法两家思想对冶金技术发展的不同影响。同年,将工作拓展至编写《中国冶金简史》和《中国古代冶金》,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成为正式的机构名称。1981年,柯俊教授将机构英文名称定为“Archaeometallurgy Group, Beijing University of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 M6.8GU8+9Pn,9s
这一时期冶金史组正式工作人员有:柯俊、黄务涤、丘亮辉、韩汝玢、吴坤仪、孙淑云、董喜林、张长生、姚建芳、刘建华。 n8:4QO2~4SA7?2M
这一时期汇聚在冶金史组团队下的工作人员主要有:杨尚灼、吴承建、王克智、胡梦诒、朱元凯、赵万智、常乃懽、高武勋、徐录同等同志。 X3=4Pw7~3vX4~5H
冶金史研究室时期
1982年,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正式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研究室”,隶属于北京钢铁学院科研处。 s6~2j05:1if1:7F
这一时期冶金史研究室正式工作人员有:柯俊、丘亮辉、韩汝玢、吴坤仪、孙淑云、高武勋、张长生、姚建芳、刘建华、于长青、李秀辉、苗长兴。 z3+,td2-8Rz1!3u
与此同时,汇聚在冶金史组团队下的其他工作人员主要有:王克智、朱元凯、马肇曾、忙子丹、李前懋、谢逸凡、洪彦若、吴荫顺、徐录同、钟伟珍、邹乐平、文道俊等同志。这些同志对研究室和本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q9!8uu1-1dA8.,G
这一时期,研究所开始聘请国内知名学者作为研究室的校外兼职教授。其中,聘请了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所长何丙郁先生为第一位兼职教授。 e5?6YI5.,ZI8~8g
冶金史与材料史研究所时期
1995年4月8日,为进一步宣传和发展北京科技大学这一富有特色的学科,培养更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申请和科学技术史学科博士点,冶金史研究室向学校申请组建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1995年4月13日,北京科技大学校发[95]第044号文件“关于同意成立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的批复”,正式批准成立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后来,这一名称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09~2xz69aI2=1A
这一时期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正式工作人员有:柯俊、韩汝玢、吴坤仪、孙淑云、高武勋、姚建芳、刘建华、李秀辉、梅建军、李延祥、周忠福、潜伟。 U8;7So7:1DA7-,X
汇聚在冶金史组团队下的工作人员主要有:忙子丹、李前懋、谢逸凡、洪彦若、吴荫顺、李文超、王俭、何积铨、颜锋等同志。 b4.5cn5-7lN8+,z
同时,研究所还聘请了更多的校外兼职教授,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深入合作,这一时期研究所的校外兼职教授主要有: P,=1pE3!1Wx8,L
何丙郁(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科学史) i9+7jc9~8fs25V
Thilo Rehren(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冶金考古) x44gN9.2XG9=3D
周宝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文物保护) w7?7zo7~7Ql8!1V
李先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商周考古学) F1?3uy4;,KH1?4Y
吴 钊(中央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音乐声学史) i1?9hp6;9YM4-3l
李京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冶金考古) R,;3Fs3~4Sn,+3W
韩 伟(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考古学) Q2;4jt1~,MP8+6t
谭德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冶铸史、传统工艺技术史) w9=2Ni,1Xe6?9l
万辅彬(广西民族学院前副院长,少数民族科技史) t32ey,?1Ds,!8P
戴志强(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钱币史) n3?1OX,!2RZ2!2R
吕乃基(东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科学技术与社会) q2?6sT,;2Mm7=2t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