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气象局简介
河南省气象局位于郑州市金水路110号,实行中国气象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气象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授权承担河南省境内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履行气象主管机构的各项职责,机构规格为正厅级。 Y4;9fl66Ti4=2m
河南省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积极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由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接受处理系统、专业气象探测网和移动观测设备等组成的立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灾害天气预警、短期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影响评价、气候资源评估、卫星遥感监测、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变化研究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环保、旅游、航空、卫生、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气象、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各个领域。 o,!2AJ7+7UQ,!7I
河南省有郑州等18个省辖市气象局,113个县(市、区)气象局,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19个。全省气象部门现有职工2700余人,其中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超过半数,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接近一半。 K38nn2:5tL2+1e
主要职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的《地方国家气象系统机构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河南省气象局的主要职责是: U1!1eG9!,eg3~,U
(一)制定河南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及气象业务建设的组织实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L6=7hz2~3ND,;2J
(二)按照职责权限审批气象台站调整计划;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资料的汇总、分发;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涉外气象活动。 y4+8rv3!7ZK6?5j
(三)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气象预报的发布。 w4-,JG1?9QG9?9I
(四)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管理、指导和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管理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袭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 w2!2VT7:7ne1-2Y
(五)负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利用、保护气候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资源区划等成果的建议;组织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l7?,XJ25Dw2;5z
(六)组织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教育,负责监督有关气象法规的实施,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承担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B1;4uz3+1AR1~2D
(七)统一领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科研和培训以及业务建设等工作;会同地级人民政府对所辖气象机构实施以部门为主的双重管理;会同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做好当地气象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i1:2Nm4?20S9+,b
(八)承担中国气象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t7?9dq,!9Lt6~9T
机构设置
河南省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监测网络处、科技减灾处、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C3:8er4?9TQ4-9r
河南省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省气象台、省气候中心、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省气象培训中心、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省防雷中心、省气象局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省气象学会秘书处。 Z7!5WJ4~9qi9:5I
基本业务
1.气象综合观测。 主要包括地面观测、高空大气探测、农气观测以及太阳辐射、酸雨、紫外线辐射、闪电定位、大气成分等特种观测。常规地面观测主要包括降水、温度、湿度、气压、风、地温等 31种气象要素。大气探测主要是运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以及探空雷达等手段,探测我省从地面到高空20多公里范围内的 植被、水体、火点、土壤墒情、大雾、冻害等环境因子和 大气物理状况变化。农气观测主要是观测各种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期生长、发育情况和土壤湿度 (墒情)。 其中部分观测资料每天参加国际气象资料交换。 V3-9hI7-,eT6:5x
2.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主要有中期天气预报(4~10天)、短期天气预报(12~72小时)、短时天气预报:0~3小时。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面向公众的主要服务项目,每天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电台、12121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天气信息。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先进探测技术的运用,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天气预报正向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以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需求。 d3;8oZ6:5pb,;3F
3.气候预测和气候影响评价。气候预测是对10天以上的降水、气温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包括旬、月、季、年、关键农事季节等气候趋势预测,如汛期短期气候预测、麦播期天气趋势预测等。气候影响评价包括对过去年、季、月气候实况对各种生产活动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还有对重大工程建设对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评价、气候资源评估等。 L3=7Fs2?9oH2=1R
4.农业气象。农业气象业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农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观测,进行气象条件分析,并结合天气预报,对农作物适播期、未来生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作出预报,对农业生产提出趋利避害的建议。近几年来,还开展了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的卫星遥感产量预报,其中,小麦产量预报准确率平均在95%以上。 D7:,Qr7!2Fq6!7F
5.卫星遥感服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对小麦苗情、土壤墒情、森林火灾卫星遥感监测服务;结合全球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展对农业、灾害、生态环境和资源4大类19个项目的动态监测,特别是在为森林防火、粮食产量预报、秸杆禁烧等工作服务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r9:8dy1+2Nt3.3l
6.人工影响天气。我省自1988年恢复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省人影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作业工具主要有高炮、火箭和租用飞机。飞机作业一般在春秋季进行,高炮、火箭作业四季都可进行。目前全省共有37高炮297门,车载式火箭发射架287台,地面作业控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40%。据国家有关部门评估,人影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在1:20以上。 Y9.3dG65eY2;,t
7.河南兴农网信息服务。根据河南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局于2001年开发建设了服务“三农”的河南兴农网。经过近4年的建设,我省兴农网已建成1个省级、18个市级中心,99个县级服务中心,近600个乡镇兴农网服务站,部分行政村、专业户、乡镇企业和大型农贸市场建有信息终端。河南兴农网全省每天更新信息600多条,全省日均访问量10多万人次,交易额累计超过18亿元。以宽带网络为传输载体,以电视机加机顶盒为入户显示终端建成了“河南兴农宽带网”,实现了农网信息进村入户。同时,各地还采取设立兴农网信息发布大厅、建立广场大屏幕、通过电视、广播、简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主动为农户做好信息服务。 02.7KK23Rn9?6e
8.灾害性天气预警。针对突发性、重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开展预警信息发布,提出应急处理建议等。如暴雨、冰雹、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根据预计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等发布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 C9;5tC1-5WA7+4V
9.专业气象服务。主要针对电力、交通、粮食等部门和工矿企业、个体用户的特殊需要,开展专业气象服务以及防雷检测、气象仪器计量检定、气象资料查询服务、气象科技扶贫等。 d5=5xG7?8Dc7~9Z
全省站点分布
全省设有常规气象观测站 119 个,包括国家基准气候站 3 个,国家基本站 14 个,一般气象站 102 个,部分台站兼有高空探测、辐射、农业气象、酸雨等观测业务。其中有 9 个国家基准(本)站和 2 个高空站的观测资料参加国际交换。 T6.2sp6+8Uc5+5d
管理体制
根据中国气象局审核批准的《河南省国家气象系统机构改革方案》(气发〔 2001 〕 151 号),河南省国家气象系统各级管理机构实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与本级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根据授权承担本行政区域内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履行气象主管机构的各项职责。 w2;3fT2=2HZ9!7C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河南省气象条例》,我省省级及以下气象部门财务体制实行与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相对应的国家与地方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地方气象事业经费由各级财政负担。 q5!40o84wL,;,q
获得荣誉
2009年1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二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V6?1sX8~8Cu5~4W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