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大宗粮油精深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大宗粮油精深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轻工大学)”(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09年立项建设,2017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实验室面向粮食行业,依托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搭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硒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聚焦粮油加工过程中品质劣变、精准营养、危害因子等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深入开展粮油资源综合开发、精深加工及生物转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p3;9Zu1+9YF,!1Q
实验室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指示精神,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整合多方优势资源,确立了谷物深加工科学与技术、植物油脂科学与技术、粮油营养科学、粮油安全技术4个研究方向,旨在全面增加粮油资源利用价值,提升粮油食品品质与安全。实验室经过多年建设和学术积累,现已成为国家粮油加工领域基础研究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基地、粮油工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粮油科技信息和学术的交流基地、粮油新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基地。为我国粮食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术、高水平人才,对我国粮食行业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T,~3Fr8=8YL3:8h
近五年来,实验室结合学科发展和节粮减损、优质粮食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根据国际粮油行业发展趋势,在年轻科学家培养、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国家标准、行业(团体)地方标准、省部级平台和人才专项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88项,授权发明专利3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6项,主办及承办各类会议包含全球性会议15次,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食品科学》、《中国粮油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850余篇。作为国家粮标委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全面负责我国油料油脂标准制修定工作。 v88yz9.3P0,.2F
研究方向与内容: W6!5lW8~4SB7+5Y
(一)谷物深加工科学与技术 A5;,cd9=2KP42Y
1. 针对制约稻米加工业“四低”(制品营养价值低、装备技术水平低、加工增值低、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为满足国民健康需求,创建了稻米营养制品加工、副产物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开创了稻米营养制品加工新产业,解决了糙米加工食品口感差、品种单一以及糯米汤圆粉冻融稳定性差、粘性低等行业问题,开发出以糙米为主要原料的营养复合米、有机糙米粥、糙米卷、糙米雪饼以及以专用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高品质营养速冻汤圆等营养米制品,产品营养均衡、口感好,食用方便。相关成果获2015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a1;,lH1?4aY9:8Y
2. 以糙米为原料,运用现代食品营养原理和加工高新技术,开发相应关键生产设备,生产高品质营养米制品,突破营养米制品加工中的关键技术瓶颈,成功进行行产业化示范。相关成果获2014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x9?9To6-3qX3+1p
3. 开发了低糊化度主食再生米的制备方法,所得再生米易于成型,加工得到的主食再生米糊化度、径向膨化度、爆腰率和碎米率均低,米粒均匀,耐蒸煮,口感好。 r9;3az2?1IM,=9P
(二)植物油脂科学与技术 M,;9yp8;9yT,6a
1. 针对我国油茶籽产品结构单一、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等行业现实问题,本项目以油茶籽加工与综合利用为主线,开展了加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突破了油茶籽加工技术瓶颈并实现了产业化。相关成果获201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h37VX7:6Vg73m
2. 针对油料皮壳、米糠和稻壳增值利用中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重点解决了高酸价米糠油脱酸、脱色难;脱脂米糠如何高值化利用;油料皮壳及稻壳灰综合利用率低等技术瓶颈问题,极大的延伸了粮油加工产业链。相关成果获201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N6.,Lm9?,mg4:4f
3. 利用产脂微生物,经过微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出含有油脂的菌体或藻体,再经油脂工程技术提取和精炼,生产出合格的微生物油脂。利用生物技术不但可以生产出高纯度,具有特殊功能和安全性的油脂,而且生产微生物油脂不受场地、季节和气候变化等条件限制;资源丰富,原料充足,可以利用农副产品等廉价碳源;不与粮食争地,生产周期短,产品质量可控、稳定,易形成规模化生产等众多优势,解决了微生物油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了我国微生物油脂行业的科技水平。相关成果获201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G1?5Wu3+8HP4.9U
4. 针对动植物多肽加工长期面临的问题——多肽加工的增值转化关键技术,在多肽加工技术、多肽生产设备、多肽系列产品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突破了多肽加工的关键技术瓶颈,解决了国内多肽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并实现了产业化,将动植物蛋白增值转化为生物活性多肽,开发出了具有多种特殊功能的系列多肽产品。相关成果获201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J8.2sv7-6wJ4;6y
(三)粮油营养科学 T2!6dO2-7Xt7:5Y
1.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目“重要植物天然色素的稳定化新技术及应用开发合作”,建立了植物花色素高效联产分离集成技术及指纹图谱与结构表征(NMR及分子力学计算和模拟),筛选出具有高稳定性和着色性能的植物花色苷及其组合产品,为解决植物花色素结构稳定性的分子基础问题供了科学思路。 i66Mu3~5LQ8~1k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花色苷衍生物家族的结构稳定性和呈色机制及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研究”,利用花色苷的亲核亲电反应活性,经不同途径和方法及反应条件优化制备不同类型吡喃花色苷衍生物家族,重点分析吡喃花色苷分子的化学和空间结构影响其稳定性和呈色的机理及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为花色苷的分子改性研究以提高其在产品加工和贮藏中色泽及功能的稳定性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基础。 N3!2b06?4fx310
3.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花色苷及衍生物抑制食品中内源性致癌物N-亚硝胺形成机理”,为通过营养方式限制食品中亚硝胺水平,拓展花色苷类食品添加剂作为“亚硝胺阻断剂”新用途提供理论依据。 W6-5WG9-8ZV3~,u
4. 湖北省政府“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奖励和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人才资助项目“植物多酚的化学/生物反应活性及其在食品加工转化和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基础”项目,解析了植物多酚的生物活性成分在食品加工与全中的有效应用机制。 x4;4dB7?9jt2-5H
5. 武汉市人事局创新人才留学回国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花色苷类植物色素的稳定化技术与分子修饰及多色调、功能性的专用天然色素的开发”,从分子层面着手研究高效的提出了天然植物性色素。 u9?3Ch3?7pz1-4w
6. 首次用红外光谱和原子力扫描电镜研究了燕麦分离蛋白和球蛋白的二级结构和其在纳米尺度自组装性质;初次表征和探讨了燕麦分离和球蛋白的结构和聚集性质差异,并首次成功制备得到和表征了燕麦分离蛋白和球蛋白的纳米纤维,并通过原子力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等手段比较了其差异,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园二色谱,THT荧光吸收研究了燕麦分离蛋白和球蛋白纳米纤维形成过程中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蛋白中多肽分子量的变化规律,为揭示纳米纤维的形成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h6;,xD,.3pR,:5C
7. 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一系列具有良好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而服务社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例如我校通过与湖南玉峰实业有限公司开展科研合作联合攻关,利用无添加的天然小麦粉开发多种湘式挤压糕点。以该企业为龙头,带动岳阳平江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1.2万人就业。湘式挤压糕点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利税3.8亿元。 e5+5Sr1:4WR3+2q
(四)粮油安全技术 Q,?2VQ4=3DA5=7A
1. 完成了食品加工中广泛存在的羧甲基赖氨酸的高效分离纯化方法,建立了乳及乳制品中游离态与结合态羧甲基赖氨酸的定性、定量分析检测方法,开展了食品中羧甲基赖氨酸的毒理学安全评价工作。 n2-3uj8~1jK5+4l
2. 完成了叶酸干预对苯并芘毒性作用的影响规律,表明适量叶酸能拮抗苯并芘毒性作用,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叶酸对苯并芘拮抗作用的可能机制,为苯并芘毒性作用的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e,.10P6=3pe7-3Y
3. 完成了储粮害虫的生物杀虫剂复配及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建立了稳定性高、持效期长、毒性低、环境污染小的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建立了烯丙基异硫氰酸酯与大蒜素、除虫菊素与苦参碱复配的最优剂型,复配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从分子生物学层面研究了锈赤扁谷盗ATP合成酶基因与磷化氢抗性相关性研究。 x2+9eJ4-6HU1;8z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