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锁定 排行
主办: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喀斯特农田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网站指数
2022-7-11 23:28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2-10-8 13:46
最近更新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网站详情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介

一、试验站概况 J8~8GS7!5Qf9+,R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江喀斯特站)始建于2000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该站于2005年进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成为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8年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9年4月被批准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13年、2014年经广西科技厅批准分别组建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院士工作站。同时,该站也是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ILTER:International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的成员单位。 j7~2bS8;9pm2=7m

喀斯特地区是类似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其基岩裸露总面积达54万km2,面临环境退化和贫困的双重压力。该地区可溶岩造壤能力低,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产生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导致水源漏失、深埋,形成水土资源不配套的基本格局,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严重。围绕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0年开始正式筹建环江喀斯特站。 y6;5MA2:,FF9!2b

环江喀斯特站以农业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为基础,重在探索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揭示其退化机制,建立退化生态系统人为调控技术体系与模式,采取“一站四点的网络式布局”,由核心园区(木连综合试验示范园区)、辐射示范园区(古周和下塘)和顶级群落试验示范区(木论)组成。核心园区位于广西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境内(北纬24度43分至24度45分,东经108度18分至108度20分),交通便利,面积146.1hm2,为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地貌类型,具有良好的区域代表性;海拔高度为272.0~647.2m,洼地面积占试验站总面积的20%,坡地面积占77%,土层厚度10~160cm。试验站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年均降雨量1389.1mm,气温19.9℃。当地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桑叶、甘蔗等为主,试验站范围内的维管束植物共有241种,隶属91科206属,其中草本植物107种,灌木73种,藤本29种,乔木32种。 D2-6uh7:4FE5!,y

【历史沿革】 n1;9uG7.6Yw5+5l

喀斯特地区是类似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其基岩裸露总面积达54万km2,面临环境退化和贫困的双重压力。该地区可溶岩造壤能力低,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产生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导致水源漏失、深埋,形成水土资源不配套的基本格局,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严重。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为实现大石山区生态重建和脱贫致富的双重目标,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广西区科技厅、扶贫办等单位合作,通过扶贫开发和异地安置,建立了环江喀斯特生态移民示范区(古周和肯福),并创建了“科技单位+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企业化科技扶贫创新机制。 q7;5Ic5.1FP9;5W

围绕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0年开始正式筹建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站。2000年4月5日,中国科学院陈宜瑜副院长视察环江喀斯特生态移民示范区,提出了建立喀斯特生态站的要求,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随即启动了环江喀斯特站的筹建工作;2005年7月13-14日,白春礼常务副院长视察环江喀斯特站,提出“尽快建设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要求;2005年12月14日,环江喀斯特站通过评审,进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期;2006年12月6日,李家洋副院长视察环江喀斯特站,并为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揭牌;2007年5月28日,环江喀斯特站通过了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组织的进入CERN的现场考核;2007年11月28-29日,环江喀斯特站通过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的现场检查;2007年12月5日,广西区首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在环江喀斯特站挂牌。2008年1月,环江站被列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成员站,进而也成为了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ILTER:International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的成员单位。2013年、2014年经广西科技厅批准分别组建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院士工作站。目前,环江喀斯特站已成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具有监测、研究与试验示范的良好条件;采取“一站四点”的网络式布局,由核心试验园区、辐射试验示范园区(古周和下塘)和顶级群落试验区(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 Z8=2Ki5.7IR1.3e

二、研究方向 x4?4pw9+7Wo6-6z

瞄准喀斯特生态系统国际学科前沿,根据国家西部开发、石漠化综合治理、精准扶贫等多重战略的需求,围绕西南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问题,以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基础,探索喀斯特农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揭示其退化机制,建立退化生态系统人为调控技术体系与模式。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Q8?8gR5,Fz84C

(1) 喀斯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及其生态效应; o3+6Gw7-8AM4?3E

(2)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恢复技术; Z5;1Xe4+9JS6-3G

(3) 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健康评价; X5~9Is3;,Lm8~7A

(4) 喀斯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优化管理对策。 C6=9Sl7-3XN9+7j

三、支撑条件 v,=9Ze,;3vj2~6o

试验站木连园区拥有1100m2的综合办公大楼、1420m2的生态实验楼、1480m2的站流动公寓楼以及300m2的生产用房,水电、消防及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通讯与网络设施齐全,具有防火防雷等安全设施,配套了室外篮球场、兵乓球室,能同时容纳40~60名科研人员工作和生活,并保障研究生开展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测试。此外,古周示范区、木论示范区分别拥有210m2和360m2的工作楼。 d3.,hZ1:,Us2;,d

试验站具有光合作用仪、植物根系监测系统、水分中子仪、自动气象站、GPS接收机(GEO XT6000-G)、探地透视仪(MALA ProEx)、便携式光合作用仪(TPS-2)等仪器设备,能进行气象要素观测、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及常规分析,植物生长情况监测、植物样品处理与常规分析,水土流失、土壤水分观测等,可满足国家生态环境野外研究站试验观测指标体系的要求。 C86wZ4.7ts4?7F

在国家发改委CNGI项目支持下,环江站原有的网络环境升级为IPv6网络环境,实现了环江站办公、生活区域以及野外试验核心区的无线网络覆盖,支持所有移动网络设备及野外数据采集装置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网络,同时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研究态所通过宽带网络接入了科技文献查询系统。 q3.4HX,.4jE2=6Q

四、地理位置 d,;5Qj,.8xj4~1z

环江喀斯特站采取“一站四点的网络式布局”,由核心园区(综合试验示范园区)、辐射示范园区(古周和下塘)和顶级群落试验示范区(木论)组成。环江喀斯特站核心园区位于广西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境内(北纬24度43分至24度45分,东经108度18分至108度20分),面积达146.1hm2,其中坡地占77%,为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代表中亚热带湿润地区-黔桂喀斯特常绿阔叶林-农业生态区(VA4),具有良好的区域和生态系统类型代表性。 m6.5AG6=3Zi3-,0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相关热词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子站详情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主办: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喀斯特农田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