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庐山网简介
公元817年, 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评价了庐山的自然美的价值。他把庐山放在了中国名山中的第一位。他说:“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千年来,这句名言成为中国人对庐山众口皆碑的评论。 庐山奇秀,突出表现在险峰、幽谷、瀑布、云雾等类型的景观之中。 E6.,Tx5.9RV4;2d
庐山概况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祖国山河更俊美。生活、工作在庐山的人们,热烈欢迎中外朋友登庐山! q4;9ff2+8RI8=1x
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她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到教育丰碑的构建;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从上世纪中叶,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到庐山作为政治名山地位的确立……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国人民厚爱及世界的肯定,获一系列殊荣:乃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外国人到庐山,惊喜、赞语不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们登山后恰如其分地评说�"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我们说,庐山是秀外慧中。祖国山河处处美,打个比方,如同一群美丽的少女,那庐山犹如婀娜多姿、披肩长发、带着金丝边眼镜、具有研究生底蕴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如诗如画的含鄱口上。"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天下恋",但令人神往的更是她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里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幢房,如一首诗、一幅画、一本书。庐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c7;7sv1=5bt5+6y
庐山像一座"金山",多少年来多少代,人们尽情地呵护她、深爱着她。建国后,党和人民给予了更多的关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登山,对庐山情有独钟。江泽民同志于1995年3月到庐山视察。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心庐山,给庐山人巨大鼓舞,庐山勃发生机,山笑水欢。今天保护、管理、建设庐山的人们,深知幸福、深感责任、倍加努力。近年来,江西正在崛起,庐山同样有了看得见的变化。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构想和省委书记孟建柱关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级名山的重要指示,庐山人民正按此要求在整顿环境、重塑形象、保护建设、改进服务等方面奋发有为,加快庐山的发展。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大开放是我们的主战略,环境是我们的生命,保护是我们的使命,服务是我们的幸福!我们正在建设学习型世界名山,庐山在奋进、在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拼搏! R,-4QS21Oj7?9c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知不足而自强,我们为庐山之博大而努力解读。在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奋进的日子里,匡庐山水含笑只等伊人来,"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庐山人以优质的服务迎接八方宾朋。朋友,您能接受我们的邀请到庐山感受自然、寻找历史、增长智慧、萌获灵感、再创辉煌吗? w7+7HY3:1Sq1;4P
作者是:中共九江市委常委 Z1.,HW4-7ce5?2r
中国江西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 j2+4Hm4!,bn7-4s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秘书长 f5,Nx3.1MD3?,R
中国现代旅游理事会副理事长 l9;4Jl,=6dg1;8l
中国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J2.3NA8:4Li2-8B
历史文化
独树一帜的庐山宗教文化 H6+9PV68Fp3.2n
在祖国的大地上,一说起四大佛教名山,几乎妇孺皆知,而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宗教文化则更引人入胜。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在这座缥渺的仙山中,移植来了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四颗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它们在庐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把庐山变成了宗教的荟萃地,神灵的伊甸园,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是极为显著的。 A,;1su,.8MG5;3H
谈起了庐山的宗教文化,引人注目的佛教场所当数庐山东林寺,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慧远兴建,该寺曾为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第二中心,寺中现有“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珍贵文物。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学者,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黄庭坚、岳飞、陆游、康有为等相继来过东林寺,并在此留下了许多宝贵墨迹和诗篇,堪称江西佛教丛林之冠。使得佛教在庐山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时期。 i9~9rt2:1qk,1c
正当佛教在庐山蓬勃兴盛的时候,南朝名道陆修静也来庐山开辟道场,庐山道教由此而迅速发展。同时也开始了佛、道两家在庐山共争共荣的局面。说起庐山道教的福地洞天,当数庐山仙人洞,其实庐山仙人洞只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逐渐形成的天然洞窟,这里不仅是历来最为游人喜爱的胜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祀吕洞宾,将此洞窟更名为仙人洞。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两旁有两副对联:“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洞旁苍色的山岩下,依山临壑建有一栋斗拱彩绘,飞檐凌空的殿阁,名老君殿,殿为歇山式单层建筑,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又轻巧,内供太上老君李聃骑牛雕像。 Z8!8hL2-5FB8?5F
庐山历史上有寺庙360所,道观200余处,使得庐山成为南方的宗教中心。在释、道两教在庐山争雄之际,随着1858年九江被强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入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为外国传教士进入九江打开了方便之门。美以、美会、圣公会都属基督教教派,来华始自19世纪初叶,登临庐山牯岭则在1886年,始作俑者是一位来自英国肯特郡的传教士李德立。1886年刚到中国,时住汉口的李德立听闻驻汉口的宗教团体涉足庐山,以金钱和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霸占庐山长冲一带,开始了开辟牯岭,传教布道的活动,1895年至1920年间,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势力一时甚嚣尘上,泛滥起来,庐山上仅教堂就有13座,教会派别16个。每年夏季,基督教传教士云集庐山,常达数百人。这些教会组织或举办讨论会,或开办培训班,或商议教会事宜,或传输宗教信义,或创立学校、医院和慈善机关,将宗教的触角延伸到庐山的每一个角落。 R7.6dA8+1Fv,~3V
当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势力开始经营牯岭的时候,天主教、东正教势力也接踵而至,闻风而动。 v,!4vi5~8XS6=6V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俄国东正教牧师尼娑盗买到庐山约之塔寺地产——芦林地区,后转租星洲地区,这样,沙俄东正教在星洲租借地区“建房一切布置”随意进行起来,据《庐山志》记载:“俄东正教堂历来侵占界外之地甚多”。东正教在庐山势力甚嚣一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一再努力,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在1924年5月31日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自此,沙俄在华势力灰飞烟灭,庐山东正教势力消弭无形。 y61pi8-6Jd29c
法国传教士见英、俄宗教势力蜂拥上山,也迫不急待,加紧涉透,1914年9月,时任统领江西北境六府五教的樊体爱签订租约,在庐山强租土地,获得77亩新地,成为樊体爱为首的天主教在庐山扩张的巢穴,期间,天主教在山教会组织不少,有安息会、循道会、伦敦会、雅礼会等9个教派,他们以租借地为营地,以教堂为中心,与基督教、东正教势力互为呼应,广为活动,此时的庐山处处游荡着外国宗教势力的幽灵。 07:2Fh1!8oh4=3M
与西方宗教势力称盛庐山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悄然而来,默默无闻。1925年,少许穆斯林在庐山建起了唯一一座供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圣所——清真寺,力量弱小而单薄,在林立的教堂中黯然失色,毫不起眼,长期占据庐山的佛道两教也在西方宗教势力的冲击和排挤下,而失去了市场,日落西山,风光不再。 h8.4kC93rS5+2N
物换星移,星斗变换,无论是经历过兴盛与衰败的佛道两教,还是近代介入庐山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而今都以崭新的姿态,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芸芸的宗教徒,袅袅的香火,清悦的梵音,构成了庐山神秘而具魅力的宗教世界,一山兼具六教,庐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道永远让人追溯的课题,从而受到海内外宗教人士的注目。 o5?7MV5!9NR,;2q
做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胜地,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胜地游,东林寺、西林寺、黄龙寺、诺那塔寺院、仙人洞道院、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清真寺等宗教遗迹场所一道道玄秘深邃、斑驳陆离的风景献给来山朝圣的海内外游人。 U6!9Qe1.2lm2.6o
近年来,宗教文化胜地游在庐山正蓬勃涌现。每年来山做宗教专项旅游的宗教界人士也日益增多,“六教集于一山”的宗教名山庐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海内外游客。 Y7.3cZ6-2eQ5=9C
庐山传说
庐名传说 d9:8Kk9.9uw8:,E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的,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 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 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w1;2dY51lH7?7g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D4+2sL6;6Tj3-3N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玉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玉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xido音肖;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X3:1Wt6.20b1.,a
名人与庐山
慧远 k7;3Xn2+9gf3!8D
慧远于晋武帝太元六年(381年)奉道安之命,沿襄阳、荆州东下,来到庐山宣扬佛法,时年47岁。这里沟壑纵横,云雾缭绕,绿 树掩映,曲径通幽。眼前的一切在慧远心中形成了-个奇幻的境界。太元丸年,慧远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下,就在庐山创造了东林寺, 自此一住三十余年,直到离开人世。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慧远讲学不辍,一直到晚年仍执经登座,僧徒无不肃然起敬。庐山锦绣谷、 石门涧等处都留有他的讲经台。 t5!2cE2:9Xz1~,i
慧远在东林寺结有白莲社,罗致中外"息心贞信"之士123 人,其中名声特别大的有18人,号称"社中十八高贤"。慧远以白莲社为基地,用其毕生精力倡导净土宗,著有《法性论》等经书15卷50本,因白莲社之故,净土宗又叫莲宗,成为我国佛教的重要 宗派之一。 s2=8Ph1+8Xs92a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这是唐代诗人钱珊的诗句,可以看得出追慕慧远的风迹,是历代名人登庐寻仙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人潘来说过:"域中之山,自五岳外,匡庐最著名。……东林寺于山最古,远公于僧最高。东晋以前无言庐山者,白莲社盛开, 高贤胜流,时时萃止。庐山之胜,始闻天下,而山亦遂为释子所有, 迄于今梵宫禅字,弥满山谷,望东林皆鼻祖也。"这样看来,庐山得以闻名天下,是与慧远和东林寺密不可分的。 T4-,hz2=7Ns62B
慧远善诗会文,原有集十二卷,已散遗。今仅存《庐山东林杂诗》、《庐山记》等。慧远题咏庐山的诗,是现存有关庐山的诗篇中最早的作品。其中,有一首五言诗《游庐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全诗是这样的: L1;,AX2=4ZX7;1J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G7=9gV6=5KG78k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H5~5mz6-,Cs9.8p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c9-5mG2!2iR8:8f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i3-6xY9:5bC9=6R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k4.8dL1?3nj,;8G
熟是腾飞霄,不奋冲天翮。 03.9wx9-8cq4+7A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y3+1DA4.8fl5=9c
古诗词选
约丽光灿 积淀丰厚 q2~5ZW,-5QR6!4J
——庐山文化巡礼 j6;1qK8.8Zi3~6c
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m6+8Dh8!8qv2~,O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表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 h8+5kI3+9Rk4.4l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I6!4NQ4=4hC6=6d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u4?8Ab9~2In8+40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 l24kV5:2mS5.1b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宁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g1!2ZC,?,JU3.4W
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亚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 L9~8xx7:5da3!6U
文人墨客对庐山抒情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家们对庐山进行科学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谛。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从而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又由此而引发中外学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争,从而演奏出一部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 R2-,kf,:7gX9?6G
庐山,这座世界名山,最鲜明的特征是她的文化。文化,是庐山的精魂所在。 y,-,oa1?9mF6.1X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