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天文学系简介
1. 引言 d5~,EI,=7pc2;2c
厦门大学于2012年11月26日复办天文学系,成为继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我国现今设有天文学系的第5所大学。 Y6;4cH6=3uZ,?,t
之所以称“复办”,是因为厦门大学于1927年9月曾经设立天文学系,但于1930年9月停办,前后只有3年。大约由于存在时间很短,且年代较早、史料散失,历史上的厦门大学天文学系现已鲜为人知。余青松先生创建紫金山天文台的伟绩值得后人敬仰,而他在此之前曾是厦门大学天文学系首任主任的史实也应该被记取。 b6:8PF88AA5?5P
2. 相关背景 G,;6aU8;2xm,!2U
上世纪初期的中国,清王朝的覆灭标志着漫长封建社会的终结,五四运动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但是,国家没有统一,军阀在割据和混战,欧洲列强和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仍在步步进逼。在这种希望与危机并存的关头,一批清朝末年或中华民国初年出国的留学生陆续学成归来,他们与国内的志士仁人一起,试图以发展教育和科学来使祖国复兴。 03:5uZ7-9PH9+7r
这些海归学子中,有我国现代天文学的前辈高鲁、蒋丙然、余青松、张钰哲、陈遵妫等,他们都是福建人。这在我国天文学史上颇为引人注目、但又并非偶然。我国近、现代史上首先睁眼看世界的精英人物中,林则徐、严复、陈嘉庚等也都是福建人。这大约是由于福建人有敢于出洋冒险的传统,也与福建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有关。 X,;9xf5:3De98J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最早的几个大学天文学系幼苗破土而出。1917年,济南的齐鲁大学首先创建天文算学系;1927年初,广州的中山大学将数学系改为数学天文系(这两个系中的天文学部分后于1952年合并成为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厦门大学设立天文学系,晚于齐鲁大学,也略晚于中山大学。 L6:8ng31Co2=9i
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有关当时厦门大学天文学系的最早文献,是1929年4月6日即厦门大学8周年校庆时编印的《厦门大学八週纪念特刊》 [1] 。本文中的原始资料主要取自这一珍贵文献。 F,=,Mc6.4Yg8!6D
3. 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和第二任校长林文庆 e3:2Sp8.1HF2?8k
厦门大学是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高尚品德和 彪炳业绩,是我国史上空前的,迄今也无第二人可比。厦门大学和同由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学村各专科学校(现已合建为集美大学)、厦门集美中学、厦门翔安一中的师生均尊称他为“校主”。 N,;5db8?6dL9=7m
文献[1]的“本校经费”一节里这样写道:“本校经费,向称宽裕,以校董陈嘉庚先生之热心教育,慨捐钜款,历年接济之款项,常较多于所允许之数”;然后列出1921年1月至1929年2月这8年的经费收支,收入合计2853582元,其中陈嘉庚捐款2641336元,占了92.56%;支出合计2850762元,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亦堪称道。 M,2ag1?1gA4+3f
林文庆先生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一生多彩多姿。他也是福建籍人,1869年生于新加坡,少年时父母双亡;1887年作为第一个获得英国女王奖学金的中国人赴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成为名医;回新加坡后创办第一所女子学校,曾任新加坡立法院议员;后加入同盟会,1912年应孙中山先生电召回国,任孙先生的秘书和医生,又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司长和外交部顾问;曾创建新加坡华人商业银行,是新马华人金融业的先驱;还引种巴西橡胶到南洋种植成功,被陈嘉庚先生尊为“南洋橡胶之父”,嘉庚先生就是在他影响下开始经营橡胶业,二人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V2.5Jn9!3Wt4+6z
1921年7月,林文庆先生接受陈嘉庚先生的聘请,出任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至1937年厦门大学改为“国立”时卸任而返回新加坡;1957年去世,遗嘱将他五分之三的遗产和在厦门鼓浪屿的故居捐献给厦门大学。 c2=1Nj2+9NM4.,u
林文庆先生担任厦门大学校长16年之久,是厦门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位于厦门岛上荒凉一角的厦门大学能成为当时规模宏大、学科齐全、全国闻名的“南方之强”,林先生功不可没。创建天文学系,在林先生对厦门大学的诸多贡献中也许只是并不算很大的一桩。 k8.7Wc4!7Jn6+,x
4. 厦门大学天文学系的创建和首任主任余青松 i7~5tx7-8kE8;1W
文献[1]“理科概况”一节里明确记载:“十六年(即1927年)九月,复添 h,:4hH1-1Tq5.1B
一天文系…现本校理科,计设有算学、天文、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地质等七系。” y8;8iI1+9HR240
文献[1]还有多处讲到天文系及与之相关的天文台、气象台: O61qj6.7mh9+,N
“并拟建筑一完备之天文台,一俟筹有的款,即可兴工…” l2+1Zd5:4YJ2=3X
“十六年十一月黄廷元先生捐款一万元,为本校建筑天文台之用。” K,=9Sa4.4FG96D
“其余如图书馆、天文台,业已筹备就绪,不久即将兴工。” t2+9Af2+7ND8+2r
“十七年(即1928年)四月十三日向Carlowity Co. 购天文台仪器。” Z2.,eH,?9Of3.7b
“天文系附设气象台一所,每日测记气象三次,与北平青岛上海等处天文台彼此交换所得结果,以为互相考证之用。” K22r03=5RH5=1y
“该系(指天文系)所有仪器等,在天文台建筑未竣工以前,暂置于化学院三楼气象台内。” Y1=9kR66zR9:6R
“天文系虽成立未久,但仪器方面,亦颇可观,其中如四吋径之天文望远镜、浑天仪、太阳系自转公转表示仪器等,亦均为贵重之器。” G5:7jf53uX8=3M
“气象台内…尚有口径四吋之天文望远镜一架,除供天文系学生实验外,兼作窥视天象之用。” m1+9YS7~4Al,:2d
可见当时(截至1929年4月)的情况是,天文系已经设立;天文台已在筹建,并购置了一些仪器,但没有动工兴建;气象台则已在工作。 l5~8Op,=,Mx,.3r
主持这一切的是谁呢?文献[1]在“气象台概况”一节里写道: J,;2Z08:1RP3=3G
“十六年秋聘请余青松先生担任本台筹备主任,余氏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物理博士,曾发明一种以光带测量恒星距离之新方法,对于天文一科,造诣颇深,本台深庆主持得人…”(这里的“光带”应是光谱); F1:5NQ8:2GX7=1D
在介绍学校教职员时,首先是包括气象台在内的直属机构的“职员一览”,其中写有: 08;4gS8.9PX6!6A
“余青松,气象台主任,美国海里大学(应为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土木工程师,比司堡大学(现常译为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理科硕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物理博士,毕业后聘为加利福尼亚立克天文台(现规范译为利克天文台,Lick Observatory)研究侣二年”(这里的“研究侣”,我们猜想是Research Associate;但据里海大学的著名校友介绍 [2] :“Dr. Yu was a research scientist at the Berkley Observatory before he was appointed a full professor at Xiamen University in 1927”,余先生是Research Scientist,不过其中的Berkley Observatory是Lick Observatory之误); o9!1lb,;2Gf5+6C
然后在“理科教员一览”里写有: s95Le7!8EF5+2H
“余青松,天文系主任,天文学正教授,见职员表”。 V2=3IW,+,Up4:6C
以下一段关于余青松先生的资料取自文献[3]: s,;8aL4?5Nu7+7Q
余青松,1897年9月4日出生于福建同安(今厦门市同安区)。1918年赴美国宾州里海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学,1921年获学士学位。1922年到匹兹堡大学攻读天文学,完成了“天鹅座CG星的光变曲线和轨道”的硕士论文。随即到利克天文台做研究,对91颗恒星作分光光度测量,后被评价为恒星能量分布研究中的里程碑式工作;提出一种新的测定A型星绝对光度的光谱方法,后被称为“余青松法”;192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 Berkeley 分校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是“ On the Continuous Hydrogen Absorption in Spectra of Class A Stars” 。 u9.30A61kz,~1G
余先生于1927年9月学成回到家乡时是30岁整,风华正茂。上述厦门大学天文系建设、天文台筹建和气象台运转的工作,正是他在主持。此外,他在厦门大学继续自己的天文学研究,1928年在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 Arts第8卷第4期上发表过题为“ Finding the Distances of Stars with the Spectroscope”的 论文。他还参加了一些国际学术会议,《申报》1928年6月3日第12版登有:“厦门专电:厦大教授余青松,奉大学院派,出席七月五日在荷兰开会之国际天文学会”;该报1929年4月21日第9版登有:“厦大天文系主任余青松,定二十一日附轮赴暹罗,参与世界观察五月九日日蚀,并赴巴达维亚铣(十六日)四届太平洋科学会议”。 s9?7ld4-5Ln8=5D
《申报》所载的第四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于1929年5月16-25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余先生在会议期间的5月20日和会后的5月29日,曾两次去了爪哇岛上的茂沙天文台(Bosscha Observatory),回国后写了一篇详细的考察报告 [4] ,其中写道:“凡欲建立一设备完善,又适于研究之小天文台,应以茂沙为模范焉”。这应该就是他对厦门大学天文台的设想。 T6:2CG7!8ll2-1S
但是,除了这些很有限的资料外,我们无从了解当年林文庆校长是如何知道余青松先生、如何聘请他、在他应聘到来后又如何共事;我们也不知道当时的天文学系是否还有余先生以外的教员,我们甚至猜想这个系根本就没有招收过学生。余先生对厦门大学天文学系的建设一定是有宏图在胸,由上述关于茂沙天文台的考察报告可见一斑;但是他没有来得及施展,因为他在厦门的时间太短了,还不到两年就离开了。 s6?1LH6;3sU9?1m
5. 余青松的离开和厦门大学天文学系的停办 q1!8LK3;5ig5=9N
1928年2月,设在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鲁先生出任首任所长,并立即致力于筹建该研究所的天文台;但是,同年底,他被国民政府委派为驻法国公使。经他向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和总干事杨杏佛推荐,余青松先生于1929年7月从厦门来到南京,成为天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长,并立即着手建造紫金山天文台,历时5年而于1934年9月1日落成(后发展为今日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余先生以其天文学和土木工程学的双重功底,亲历亲为,主持建成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现代化天文台,也是当时东亚最好的天文台;这一美轮美奂的建筑群后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j3-6eC2=7bE1.70
当年也曾参加紫金山天文台建造的陈遵妫先生,在他的名著《中国天文学史》中写道 [5] : G5:9w01;1iE4~5H
“ 公元 1927 年余青松回国后,在厦门大学任天文学教授两年,曾计划 …… 建天文台。 ” v3!,hh3=1MY62Z
“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赤道仪室,就是用他在厦门大学拟草的天文台图样。 ” J8-7vY5=9fx5~60
余青松先生关于厦门大学天文台的蓝图,经过转移和放大,终于在紫金山上实现了。 u9!1jc7?2DH2?4e
紫金山天文台建成不久,日寇入侵,南京沦陷,余青松先生和天文研究所迁到昆明。他和同仁们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竟能于1939年春在昆明东郊的凤凰山又建起一个新天文台,即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凤凰山天文台(后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余先生一人主持创建一个大学天文学系和两个天文台、并留下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功绩,在我国现代天文学史上实属罕见。 N9?1zQ2+1LD8=1L
余先生于1941年初离开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于1947年再度出国,并且再也没有回来(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领导曾指示邀请余先生回国工作)。他出国后曾任职于加拿大、美国的多所大学,1967年从胡德学院(Hood College)退休,1978年在美国马里兰州辞世。(以上三段资料均取自文献[3]) j8!1eB9=7bA3~3a
国际同行记得余先生对天文学事业的功绩。例如,余先生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第一位中国籍会员;胡德学院将1967年的年鉴“试金石(Touchstone)”特别献给余先生;美国哈佛天文台(余先生也曾在那里工作)于1987年将新发现的第3793号小行星命名为“余青松星”。 04~1wQ9?1TR7?7B
对厦门大学来说,余先生1929年7月的离开是重大损失。据《厦门大学校史》(第一卷)附录的大事记 [6] ,天文学系于1930年9月停办;这个记载应该是合理可信的,但我们没有找到其原始出处。 u3.,En3+6mF1.5J
聊可补充的是,余先生离开后的厦门大学,一段时间里仍有天文学的余脉可寻: h5+2pR7=4NQ34E
还在努力筹建天文台。1930年3月20日的《国立中山大学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厦门大学调查本校天文台”的文章,文中称:“福建厦门大学原设有气象观测台一所;现闻本校建有天文台,设置完备;特于昨日备附调查表随函送校,请照填复,藉资参考等词前来;闻本校昨已将表转发天文台主任张云查照填送云。”我们不知道是谁在余先生之后主持此事,只知道厦门大学天文台还是未能建成。 T64OK2!3ML9:3q
还在开设天文学或与之相关的课程。1930年度厦门大学各系的课程表中[6],数学系选修课有“天体力学”和“普通天文学”,物理学系选修课竟有当时绝对是最前沿学科的“相对论”。我们也不知道那些可敬的任课教师的姓名。该课程表后附有说明:“天文系因初办未列入其中”;我们由此猜测,天文学系没有独立招收过学生。 a1-9EL3?,KW2-4A
培养出了一些杰出的天文学人才,例如: d6.7Zx5:9um4;9h
李鉴澄(1905-2006),1925年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就读期间选修了天文学课程,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是余青松先生嫡传、并且很赏识的弟子。经余先生举荐,他也到了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参与了紫金山天文台创建的全过程;后来对建设昆明凤凰山天文台、北京天文馆和长春等地的地震台也做出过重要贡献。他在七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取得了很多天文学研究成果,还非常重视普及天文学知识,是新中国第一本天文学科普刊物《天文爱好者》的首任主编。他享年101岁,是我国近、现代天文界的首位百岁老人。 H8.4lU8!4aD4!30
刘朝阳(1901-1975),1923年入厦门大学教育系,兼攻数学、物理、天文诸科。他曾在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贵阳师范学院、四川华西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江西大学任教,还曾任青岛观象台研究员、抗战时内迁昆明的北平研究院研究员等。他是最早向国内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于理论物理和天文历法造诣颇深,英国学者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附录了他的“史记天官书考”、“殷历质疑”、“年代学”等论著12篇。 S9?3AP77Vn8+8n
6. 结语 B8~8VC9:2GJ9~3x
厦门大学天文学系从1930年停办到2012年复办,中断了82年。其间的厦门大学和全中国一样,也经历了沧桑巨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刚刚接替林文庆先生出任厦门大学校长的萨本栋先生(也是福建人)率领全校师生员工,赶在1938年日寇侵占厦门之前,迁到福建西部的山城长汀。部分图书和仪器设备也运抵长汀,其余存于鼓浪屿、漳州、龙岩等处。仅此一劫,对文献资料造成的损失可以想见。有关厦门大学天文学系的历史资料,现在已是很难寻觅了,因而这个系诞生后那三年的种种细节,现在已经显得模糊不清。但是,厦门大学曾经建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学系之一,余青松先生是这个系的首任主任,这两点基本事实是确凿无疑的。 s9=5LZ3:4re5=,K
致谢 苏洪钧、刘炎二位先生仔细阅读了本文初稿并提出许多重要的改进意见,还提供了有关余青松先生的许多宝贵资料。 J2=5rT1?9mN,;,q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