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西和县人民政府

西和县人民政府

锁定
主办:西和县人民政府 ;承办:西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陇南市西和县汉源镇中山街政务大厦六楼
网站指数
2016-4-27 16:50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1-11-23 10:17
最近更新

西和县人民政府网站详情

西和县简介

西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西汉时于洛峪(今洛峪镇)置武都郡,两晋时为仇池国,北魏于洛峪置南秦州,西魏时改称成州,后经多次变革,南宋时改岷州为西和州,明洪武年间西和州降州为县。西和县下辖16镇、4乡,幅员面积1861平方公里,总人口43.7633万人(2015年)。 o6-4CU3?9Ni88W

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自然资源主要有以锑矿、铅锌矿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和以半夏、花椒为代表的植物资源。先后被评为“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有晚霞湖、仇池山、伏羲崖等旅游景点。 o8~4nS7?1Kz,;,g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b,~5Vs2+1TO4~3Q

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D3;8pU3=8qE8+5p

据《元一统志》,因宋、金讲和而命名为和县。又因与安徽的和县重名,故加西字。 S3-5ku8;8Xh5=6e

历史沿革 l4-1Ui5.7VE6?2O

根据宁家庄遗址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西和已有人类生活。宁家庄遗址也是陇南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属仰韶文化范畴。 p2~1qP9+4lr6?3q

先秦时期,西和县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 D5:3AW3+,Kp5!6j

秦汉时期,北部为西县所辖,南部为武都郡所辖。 R44lu,,rW9.8e

汉末时,白马氐族重聚仇池。 d6+7lf7?8gl2+5z

魏晋南北朝时期,白马氐族以仇池山为中心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仇池国”,前后达358年之久,行政区划也因战争频繁而变化多端。 a9.6Ma4~9pI,!3P

隋唐时期,北部置长道县,属秦州,南部先后置上禄、汉禄县,属成州。 F39oY,-9BQ,~4B

北宋,置长道县,并改为岷州所辖。 x7+3fm4=1Jd1.,S

南宋时期,关陇一带为宋金鏖战的前沿,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1142年,宋金议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的名讳,遂将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为和州。后因淮西已有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将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和州。此后政局域界历经变迁,但西和之名仍沿用。 Q5;4Gn8;7bb9~8e

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为县,移治于今城;崇祯九年(1636年)因战祸移治上城(西峪乡上坪村)。 l3-1qb42Ij6:4Q

清朝,康熙七年(1648年)直隶巩昌府,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扩建南城,又移治今城。 X4=7dA7~7Aj3-7j

中华民国,改巩昌阶道为陇南道,辖西和等县,旋改渭州道,治天水;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西和属天水专区。解放前,西和、礼县部分地区先后交错划治。 v6-2ge55ya1+6l

解放后,西和先属武都专区,1956年改属天水专区。1958年9月,西和、礼县合并为西礼县。1961年恢复原西和建制。1985年改属陇南地区,即今陇南市。 Z6:4pZ6;7Sn1;7X

2004年,撤销大柳、赵五、河口、喜集4乡。调整后,西和县辖6个镇、14个乡。2008年末,西和县总面积1856.3平方千米。农村人口7.64万户37.24万人。辖6个镇、14个乡,384个行政村,1757个村民小组。2014年,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同年,撤销马元乡、大桥乡、西峪乡,设立马元镇、大桥镇、西峪镇。2016年9月,撤销十里乡、石堡乡、兴隆乡,设立十里镇、石堡镇、兴隆镇。2018年3月,撤销苏合乡、稍裕乡、卢河乡、西高山乡,设立苏合镇、稍裕镇、卢河镇、西高山镇。 C3;4wI,!,tg9+4E

行政区划

截止2018年3月,西和县辖16个镇、4个乡: q,-9DN3?6lq3:5u

镇: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洛峪镇、马元镇、大桥镇、西峪镇、十里镇、石堡镇、兴隆镇、苏合镇、稍裕镇、卢河镇、西高山镇。 05;7QJ7=2SY1.3W

乡:晒经乡、蒿林乡、太石河乡、六巷乡。 B43BU,!1jt51D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Y,.,Sy3:,Lo6;,f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西秦岭南侧,系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与礼县、天水秦州区接壤。面积为1861平方公里。 Y6~7jl,~4aZ,=5s

地形地貌 r6-5by1+,Yo3?,y

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梁峁沟壑区,地表起伏平缓,土质肥沃,东南属岭南山林区,峰峦叠障,山岭陡峻。境内平均海拔1692米。 r8.6TE5~8JF3=7D

气候 C2!20D,?5jY2.3t

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4℃,平均无霜期183天,平均日照期为1842小时,年均降水量为533毫米。 P5!7UV8?8Xy5.80

水文 E6~9pS5~6sV62c

西和县境内有西汉水、漾水河等有大小河流8条,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 P,~5nu2!3BA37t

自然资源

水资源 M,-4jq8-9Su,=4n

西和县境内主要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有大小河流8条,地下水资源约1亿立方米。 u2:8kx,?9fA9+5I

矿产资源 e,;5zE8=7MP3+9h

西和县有铅、锌、锑、铜、铁、金、银、大理石、石灰石、水晶石、硫磺及油页岩等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截止2008年,铅锌矿探明的储量为3350万吨,金属量264万吨,属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西成铅锌矿带向西延伸部分;锑矿已探明储量为520万吨,金属量15万吨;黄金资源散布全县。 E7;1OO,-5Nv1;1a

植物资源 z3+8gs7!4bf,=1x

西和县境内有亚热带、温带、寒带树木1000多种。截止2008年,西和县森林覆盖率41%,面积为1100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荞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白云豆、胡麻、菜籽等,中药材以半夏、红芪、党参、大黄、当归、柴胡、西贝母为主的约1000多种,种植面积5.4万亩;薇菜、蕨菜、木笼头等食用药用菌和山珍野菜100多种。 K4;9BJ9;7Na6;6V

动物资源 q8=,vw5=3ZM5-2c

西和县境内有包括大鲵(娃娃鱼)、红腹锦鸡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在内的野生动物300多种。 l,1mB8+1SI5-9M

人口民族

人口 F3=2ta7.1Sc,.,L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和县常住总人口36.5662万人。 d5-4wA1=1oV9-8F

2014年末,西和全县总人口42.84万人,出生率13.08‰,死亡率6.81‰,人口自然增长率6.27‰。常住人口42.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9万人,城镇化率为25.26%。 F5+,yP3;3gl2;,Y

民族 r6,gh47Aq9:1n

西和县有汉族、回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羌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哈尼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分布。 a1!8ny4;6tu4.5x

经济概况

综述 y4+8Vd7+2WE4:5l

2010年,西和县生产总值为16.5亿元,比2009年增长13.3%。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5亿元,比2009增长7.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比2009年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5亿元,比2009年增长16.4%。西和县人均生产总值4308元,比2009年增加668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4:25.5:48.1。 p,-8Ss,.5MB,?6x

2011年,西和县生产总值19.1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8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6.36:25.46:48.18。 n,=3El3!6Rt9-3O

2012年,西和县生产总值为23.56亿元,同比2011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50.03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46.5%;大口径财政收入2.61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0.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6元,同比2011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2011年增长41.3%。 F6-4Lc7~6Xa2!,e

2013年,西和县全生产总值为27.27亿元,比2012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亿元,比2012年增长6.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9亿元,比2012年增长22.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47亿元,比2012年增长1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69.21亿元,比2012年增长40.4%;大口径财政收入为3.25亿元,比2012年增长25.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67亿元,比2012年增长19.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8元,比2012年增长39.9%,城乡差距较大。 Z46Ih71Kc8.8e

2014年,西和县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54亿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28亿元,全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4.6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42.9元和3667.8元。 s3;1wA3!4ab8.9b

第一产业 j24QX,+4mG8?4O

西和县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耕地60.21万亩。 C1~9dg2!4ff51c

2012年,西和全县农作物总面积91.33万亩,产量27.14万吨,粮食、主要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畜禽饲养量达到99.6万头(只),牛存栏1.31万头、羊存栏2.81万只、生猪存栏6.56万头、鸡存栏42.73万只,牛出栏0.82万头、羊出栏1.21万只、生猪出栏8万头、鸡出栏36.28万只,肉蛋奶产量达到10900吨;养殖水面260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7.6吨;农机总动力达到19.6万千瓦。农村经济方面,2012年完成新增土地流转面积9000亩。全县农产品加工率25%;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共106个。 a1.1Io1-9uC6.1b

2014年,西和县粮食种植面积为68.34万亩,油料种植面积4.5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6.4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9.57万吨,其中:夏粮4.72万吨,秋粮14.85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达0.85万吨,药材产量达到0.66万吨,水产品产量51吨。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7万亩,水平梯田总面积40.67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84万千瓦。 D1?1PM5~9ym7?8s

第二产业 l6-,ab45TP3?4z

西和县工业有水泥、化工、农机、食品加工等,有铅、锌、锑等矿藏。 d8.9ZU3~2iV7?9O

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6亿元,比上年增长45.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产品销售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37.6%,实现利润1933万元,同比增长3.5倍,实现税金2957万元,同比增长6.5%。生产锑锭1631吨,同比下降5.8%;电力供应量1387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1%;水泥19500吨,同比下降56.7%,铅精矿含铅量7315吨,同比增长44.9%;锌精矿含锌量32209吨,比上年增长55%。 v,-9iZ3?5Zl,=5P

2013年,西和县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9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户、民营企业41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亿元,比2012年增长25.4%。完成了5个污染源废水治理工程。成立石堡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管委会。 s1-8mD4!1nL3;2W

第三产业 X46Kn8:9wx7;5Z

201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274.54万元,比2009年增长18.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365万元,比2009年下降16.8%;邮政业务总量796.54万元,比2009年增长48.6%;移动业务总量5487万元,比2009年增长18%;联通业务总量1629万元,比2009年增长6.6%。2010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4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37.8%。旅游综合收入4817万元,增长66.1%。 r2;9je,!7nW4-2o

2012年,西和县年接待游客24万人,创旅游综合收入4817万元。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新建改造乡村农家店185家,覆盖了全县95%的乡镇和48%的行政村;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049台(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资金107.6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1.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3.5亿元。 g8=2ft9-4qV2-90

2013年,西和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47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5.2%。201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2.5万人,创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 Y7;2eC56jB1:3l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X9!2Wh5;2oB7!,X

2010年末,西和学校总数287所,专任教师3763人。在校学生数82064人,其中:小学在校生52849人,普通中学在校人数2921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18%,其中:女童入学率99.16%。初中升学率达到57.3%,全县高考本科上线率达11.6%,高职以上总上线3146人,上线率82.12%。 b1!,hH2.,dh93d

2014年末,学校总数327所,教职工4293人。其中,专任教师4033人。在校学生数72207人,其中:小学在校生32257人,初中生20227人,高中生7494人,中等职业学校2518人,幼儿园567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适龄初中入学率99.7%。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9.6%、98.4%、91.4%。高考二本以上上线556人。 o7=5HP9!9po6;40

科技事业 p4-9TT2!7GE4!5p

2010年,西和县共投入科技资金68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20万元,新上科技项目10项,实施项目10项,取得成果10项;举办科技培训班60期,培训人数76000人次;专利申请量6件,授权1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50万元。 p8-6ys4+9tp54K

文化事业 f6-1zB9-4Np,=7s

截止2014年,西和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6个,全年演出930场,观众达15万人次;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古迹23处,其中:省级4处、市级2处;文物藏量1793件,其中:一级文物14件。 c6+6Hc,~2ls2-4z

医疗卫生 L5?5zT61sI,.,F

2010年末,西和县有医院2个,卫生院23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防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位860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91人,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位449张,卫生技术人员289人。 x1?1KH1?1DR87o

2014年末,全县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个,其中县级以上综合医院1个、中医院1个、疾病防控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卫生院20个。拥有病床位67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8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5人。 T9-,Ew8~1Ex9?5e

基础设施 y9:9Cr93pV4.6I

截止2010年,西和县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7.6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量1794件;档案馆1个。 m9=7La5!3ox9.1B

截止2011年,西和县公路总里程达1234公里。33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所各1座。沼气池1.9万座,梯田6.4万亩,开发土地0.6万亩,安全人饮工程41处。 U2~1cB,?1mB6?9g

历史文化

文化 a6+1jQ6~7vl8~5g

乞巧文化 U6!,zH8~8IW9=2c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j7?3uL,+6cC9!1I

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西和县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据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p4-5YO2-9Ia7+,q

西和乞巧节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西和乞巧节启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期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于2014年8月1日在北京举办。 J,?30L1=3uW2=7R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W2.3Tz9!4zX26Y

习俗 V9=4Ae8:4jF5.8B

西和主要习俗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主要有春节的拜年、元宵的社火、二月二的种子、清明的烧纸、端午的艾蒿手链、七月七的乞巧、中秋的果实、腊月的冰块等。 D8!6ql8;,Gz5.,Z

物产 Q9.9NV5:9BW6=,f

西和最主要物产有:半夏(西和有“半夏之乡"之称)、花椒(唐朝时为贡品)、西和麻纸等。 C,?4hd6;3QD8+7D

美食 o1+3fE4+1Ii76n

杠子面、锅盔、面皮、麻烧饼、洋芋丸子、浆水面、罐罐茶、散饭鱼、凉粉、揪片、火烧子、小火锅、洋芋角、漏鱼子、莜麦粥、咂杆酒、长面、醪糟。 A7=3vg3!5Nm3-40

荣誉 B7!3Kx9=7EK8-8I

中国甘肃网8月15日讯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日前,全国新一轮重点镇名单公布,西和县的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三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据了解,入选全国重点镇的条件包括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6项。入选的重点镇将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获得扶持。同时,国家有关部委还将建立全国重点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和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 i6=5VN5+3DS3~1m

风景名胜

仇池山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城南50公里处,地处大桥乡南部,海拔1793米,相对高度791米,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汇入西汉水,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神话传说中刑天葬首的地方,氐人的发祥地,仇池国的故土。海内有89部点击文献有对仇池山的记载。 I6~6A05;9Zc3;1v

晚霞湖 晚霞湖位于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姜席镇境内。为陇南市十大重点旅游景点之一,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流域、漾水河支流的姜席河下游。水即郦道元《水经注·漾水》所称的建安水。该水库是陇东南地区最大的水库。2008年,晚霞湖水利风景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4年,新增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J,+9HO9~9e06,H

伏羲崖 f7-6pQ2=3ud9:7I

伏羲崖为仇池山之最高峰,相传此为伏羲诞生之处。原建有伏羲庙,崖下有一线天桥及北天门、狂猴洞等景点。2003年新建伏羲庙。 f6=6NO37DM2.3G

凤凰山 a4.5NF76xB8?6G

凤凰山位于西和县城北部25公里处的长道镇大柳河畔。其山上有一株百年梧桐,枝繁叶茂,虬枝婆娑,相传曾有凤凰栖落此树,又因此山势奇特,远观似凤,故名为凤凰山。 T,-,SC7?,yv4!9u

云华山 D7!7uR9-2pj3:,T

云华山位于西和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稍峪乡境内,与塔子山相连接,海拔2100米。因其山形如圭,旧称圭峰。因云华山为塔子山(古称鸡头峰)侧峰,传说是秦始皇祭奠先祖的地方。 s1;5Bp4:,Ft4;,q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西和县人民政府相关热词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