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锁定
在臺灣的頂尖研究型大學當中,國立中央大學以太空地球最具競爭力,國立交通大學以電子工程居臺灣之冠,國立清華大學以理工著名,國立陽明大學以生物醫學見長,但相較於國際一流名校,有規模過小,學門不完整的缺憾。面對國內外學術競爭激烈的壓力,除應積極加強校內各學門領域之整合外,實有必要成立大學系統結合四校教學研究之能量,發揮四校互補性,以提昇四校教育品質與追求學術卓越。有鑑於此,四校在教育部宣布施行「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後,即凝聚共識,以具體行動於92年10月8日試辦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以下簡稱台灣聯大),
网站指数
2021-11-24 00:36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2-2-20 14:55
最近更新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网站详情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简介

- 認識台灣聯大 U2?5ir64jX4~5p

在臺灣的頂尖研究型大學當中,國立中央大學以太空地球最具競爭力,國立交通大學以電子工程居臺灣之冠,國立清華大學以理工著名,國立陽明大學以生物醫學見長,但相較於國際一流名校,有規模過小,學門不完整的缺憾。面對國內外學術競爭激烈的壓力,除應積極加強校內各學門領域之整合外,實有必要成立大學系統結合四校教學研究之能量,發揮四校互補性,以提昇四校教育品質與追求學術卓越。有鑑於此,四校在教育部宣布施行「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後,即凝聚共識,以具體行動於92年10月8日試辦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以下簡稱台灣聯大),並於97年1月24日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成立。 u1=5AA1-3jl2~9M

台灣聯大的成立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創舉,運用四校的各別優勢來整合教學、研究、行政資源及國際事務合作,推動 許多有利於師生的創新與變革,以追求單一學校無法獨立達成的創新與卓越。尤其集四校的教研能量,強化國際學術交流的廣度與深度,以因應科學合作與人才流動全球化的趨勢,進而提出對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更高願景。台灣聯大從92年試辦到97年成立至今近17年,對臺灣高等教育的整合與發展具顯著影響,各大學紛紛仿效籌組大學系統或聯盟,此一風潮對臺灣高等教育資源的整合、培育跨領域人才及追求學術卓越具有正面的意義。茲簡述整合成果如下: r1;9uG4+,tl6?9s

一、教學 d5?,0w8~5dN1+1d

- 推動跨校選授課,課程共享 D7-1Jh4=4Ma5-3x

四校相互承認學分、承認教師資格以促進共同開課及跨校選課,每學年跨校選課近1,800人次。台灣聯大選擇社會發展之重大議題推出「台灣聯大經典通識系列講座」整合性課程,此課程是由四校教師共同規劃及同步視訊授課,並邀請權威專家演講,每堂課規劃事先提供教材供學生閱讀,並由四校各一位帶班教師帶領學生就講題進行討論,另外搭配其他議題,讓學生分組學習討論以增進學習效果,本課程並集結各權威專家將上課內容加上補充撰稿,出版統整度與可讀性皆高的專書,供學生參考。已開設「水資源:技術與生活政治」、「能源、科技與政策」、「資通訊科技與風險社會」、「綠色科技與黑色科技:食物、能源與醫療」、「食品安全與生活」等主題課程。目前開設「食品安全與生活」,每年修課人數約250人。 06~5mD7=3lv5-2G

- 突破學制藩籬,四校如一校 g24wa8!9ov8-1h

四校學生可依其生涯規劃及志趣考量,不需轉校考試,經由申請即可跨校轉入不同領域系、所和學位學程就讀,且可跨校逕修讀博士學位、跨校輔系、跨校雙主修及跨校選修學分學程。102學年至今已有88名學生成功跨校轉系所,跨校轉學生多能如期畢業,另有4名學生跨校逕修讀博士學位,106學年至今已有8名學生跨校雙主修及9名學生跨校修讀輔系。 p9?1Qj6:1Ov97m

- 辦理聯合招生,吸引更多優秀學子 Q8?,mk16Ed4;3K

四校以分領域分組方式共同辦理碩士班招生(包含化學類、物理類、電機類、認知神經類、文化研究類等56個研究所)及學士班轉學考,考生只要一次報名、一次筆試,就可以選擇多個校系組為就讀志願,此制度獲學生及家長肯定,且吸引校外優秀學生前來就讀,招生報名人數呈現穩定狀況。 L6~4jY5-4Fy9+1J

- 成立跨校跨領域國際學位學程,培養跨領域國內、外人才 P1=8dU2!3tv1?4M

為培養跨領域的國際優秀人才,四校整合師資、教學、研究和行政資源,共同開設跨領域全英語國際學程,吸引優秀國際學生。於101年成立「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102年成立「跨領域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及「光電博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104年成立「環境科技博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等4個跨校國際學位學程。每個學程的師資由45~75位四校不同領域的教師組成,目前有來自16個不同國家之碩博士生共93位。另設有「台灣聯大國際學位學程研究生獎學金」獎勵成績優秀的學生。 B57Rb7+3fP8+8Q

- 推動華語教學整合,幫助外籍生適應學術環境 e2;7kP2-4GS1+9C

為解決四校華語教師不足的問題,四校共聘華語教師來進行跨校的華語教學,開設各級華語、暑期先修及臺灣文化課程,每學期超過600人次修課。且為幫助國際學生適應學術環境,開發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數學、資訊科技等5門學科的「學術性導向的華語線上教材」(Chinese for Academic Purposes,CAP),此平台不僅應用在課堂中,也成為國際學生重要的自學資源之一。此外,以參訪、表演、講演、競賽等形式舉辦各類文化性質的活動,作為學習華語並認識臺灣社會的隱性課程,另舉辦各項文化體驗與交流活動,增加學生學習華語的興趣和加深本國生和國際學生之間的交流。 K5~7Bs2=8gE2?2w

- 建立共同圖書目錄及期刊合法複印,共享四校圖書資源 X7=6Lh9.5u01+5w

建置「台灣聯大一網通All4UST」及「USTILL文獻傳遞服務」,讓四校師生共享近330萬冊的圖書、近27.6萬件視聽資料、逾3.3萬種期刊、575萬餘冊電子書與41萬多種電子期刊等豐富學術資源。每年跨校代借代還書籍超過3.1萬冊,讀者平均1.3天(最快0.5天)取得欲借的書籍,師生可在2~3小時內藉由合法影印取得四校期刊論文,且協調四校圖書館發展不同的重點館藏領域及聯合採購,以減化採購流程並有效節省經費。 u8.3xL7.3rh8=,t

- 邀請當今學術桂冠演講,型塑典範學習 P5;5jn6:3bq3.8O

典範學習是人才培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大學教育更是型塑學養風範的重要階段。台灣聯大於96年經由募款設立「台灣聯大溫世仁卓越學術講座」,邀請諾貝爾獎及唐獎得主或是學術成就相當的卓越學者至四校講學,本講座已邀請18位諾貝爾獎得主及1位唐獎得主巡迴四校演講與訪問,共舉辦46場特別演講,並與相關領域師生進行座談交流活動,超過1.7萬人參與,國內各大報社皆有相關報導,講座大師的現身說法,開闊了師生們的視野,一系列的講座活動皆得到師生們的熱烈迴響,在四校校園激盪出學術卓越風潮,達到培育卓越人才的目的。 G7!30P7!4iu8-,u

96年講座-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Harold W. Kroto H,;9HC5-9AK3;8P

-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aul Berg N5!5fA71IB2~3j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A. Mirrlees N9!2si5:4zu3?6E

97年講座-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lan J. Heeger l5:8ul1!6uH3?3e

-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bert H. Grubbs c9?,pY4!5Ba82K

-法國國家科學院院長Jules A. Hoffmann D4:8XF7?3fK8?70

(2011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 U6;8Ih8?9HB4-5F

98年講座-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F. Engle S3?2xb850Z,=3Q

-2008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Harald zur Hausen J6!2OW2:9FP6.,T

99年講座-1962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James D. Watson P5=7Bc7~2qd7.8I

-1996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Douglas D. Osheroff F7=1VY6~8zG4!2R

-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hmed H. Zewail L34RR5=3Ff9:2s

-2008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Francoise Barre-Sinoussi x7-8Ma1~2ET,+3R

-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Theodor W. Hansch D3?8nk1=,ZV5:5Q

100年講座-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udolph A. Marcus h8+9ZG5.9YG1:2G

101年講座-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aron Ciechanover E35cy3=2hl8?9j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da E. Yonath Q3:4zs4~1Hk1-4K

102年講座-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Ei-ichi Negishi X8:2hP4:2an,;4w

104年講座-2014年唐獎法治獎得主Albie Sachs E6?5LQ5~,av1!5D

108年講座-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Sir James Fraser Stoddart B6~5Vi7!50d5:7x

- 聘請系統講座,推動跨校教學及研究整合 E7;3NG5=4LH1.3e

為加強推動系統內跨校教學或研究整合,以培育優秀人才,聘請本系統四校具卓越教學聲望或傑出學術成就之專任教授擔任「台灣聯大系統講座」。98年起聘請洪蘭教授(認知科學領域,98.1.1-100.12.31)、綦振瀛教授(光電領域,98.1.1-100.12.31)、潘犀靈教授(光電領域,98.1.1-100.12.31)、紀國鐘教授(光電領域,98.8.1-101.7.31,101.8.1-104.7.31)及陳文村教授(資訊領域,101.1.1-103.12.31)擔任系統講座,從事系統內跨校教學及研究。 j26qx5;,gC7:4v

- 促進四校不同領域和屬性的學生交流 A93Dt9+,UB3=2Y

台灣聯大為促進四校社團交流整合,每年約舉辦8場跨校學生活動,包括舉辦社團幹部訓練營,選擇同類型社團幹部辦理專業課程研習訓練。此外,亦鼓勵學生社團舉辦跨校合作表演,如鋼琴演奏、國樂團公演、管絃樂團巡迴表演、熱舞表演、合唱團慈善音樂會等;舉行各類友誼賽,如攀岩、羽球、網球、桌球、游泳賽、足球賽等;以及辦理國際學生中文朗讀、研究生論文觀摩、藝文競賽、攝影比賽、創意微電影徵選等活動。 l9?5SM1;3yC3+6g

- 推動藝文教育,培養文創人才及提升校園藝文氣質 o8=6nA52Ln7!1X

100年起陸續邀請國家交響樂團、吳兆南相聲劇藝社、表演工作坊、法國小宛然劇團、故事工廠等藝術團體進駐四校,除舉辦演出、講座、展覽活動外,亦開設工作坊及課程直接指導學生,課程結束後舉辦成果發表會由四校學生聯合演出,具體落實藝術傳承的教育意涵。已舉辦85場次的系列活動將近3.2萬人參與,針對學生設計的工作坊及課程有486名學生修課,儼然成為四校藝文亮點。104年展演活動擴及偏鄉小學,充分發揮了大學教育的社會責任。 p4!7tj1=1AX2=3n

- 推動國際服務學習,培養人文關懷素養 Q4?5YR7-3Zz42B

為豐富學生學習的對象深度與廣度,使學生學習成效從單純的理論知識提昇到全人生命的發展,以及促進四校不同領域和屬性學生間的團隊合作,97年成立「台灣聯大國際志工服務團」,已有14個團隊計228位志工師生赴海外服務,志工團隊獲服務地區的歡迎與好評,當地媒體亦對本團有多篇報導,志工學生也獲得特別的人生經驗。此外,亦整合四校原有之國際志工服務團隊開放員額給其他三校學生參與,提供學生更多的國際服務學習機會,且共同舉辦志工培訓營、成果展等活動,讓學生具備更寬廣的國際觀、正確的服務態度,以及增進各校服務學習活動方案之間的觀摩學習。 f,!1sG7.,xO,+1e

- 推提供台灣聯大跨校選授課校際專車 n7!6TU6!1TL4-3p

在學期間每日有5班車次校際專車巡迴四校,供跨校選授課師生、公務需求教職員生搭乘及運送四校跨校互借圖書往返四校。此為連繫四校的重要措施之一,師生利用率高,每年約有3.2萬乘車人次。 b,=9ar6?9Xy3-5g

二、研究 E1-6re21ZO5~6A

- 率先推動學術倫理教育,所建立的學術倫理數位課程推展至全國大專校院及研究機構 w2!2Uk77Dv2=2l

學術倫理為學術研究的基石,台灣聯大為建立誠信正直的學術研究文化,以及捍衛科學自由與責任的普世性原則,率先於97年經由募款設立「台灣聯大信義榮譽講座」。首位講座由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擔任「醫學及生物科技學術研究倫理素養講座」主持人,98年辦理「研究倫理種籽師資修習營」培育師資及編譯「研究倫理教學手冊」一書,四校之種籽教師於各校推廣研究倫理教育。第二屆講座由中央研究院劉兆漢院士擔任「基礎研究學術研究倫理素養講座」主持人,由清華大學邀請國際知名研究倫理大師來台授課及公開演講,以培養師生學術研究倫理素養,於100學年開設「研究倫理」課程,並於100年邀請Prof. Leonardo De Castro及Prof. James Dwyer來訪授課及演講。 B17Mr55ya4-9G

100年交通大學周倩教授建立我國第一套學術倫理數位課程,交通大學將此課程列為研究生的必修課程,台灣聯大協助將此課程推廣至四校。由於四校學術倫理數位課程推展成效良好,教育部委託台灣聯大執行「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先期規劃計畫」,將此學術倫理數位課程推廣至我國大專校院,由台灣聯大信義榮譽講座劉兆漢院士擔任計畫主持人,周倩教授(交通大學)及陳正成系統副校長擔任共同主持人。102年起本計畫轉由交通大學執行「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計畫」,由周倩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陳正成系統副校長擔任共同主持人(102~105年),目前有155校參與此數位課程,另有軍警學校、醫院及研究機構等103個單位加入,總註冊人數超過61萬人。 y4+3Tl5;,os1=7E

台灣聯大亦積極參與國際學術倫理活動及會議以推廣我國學術倫理教育的成果。曾志朗系統校長獲邀請為亞太地區研究誠信網絡(Asia Pacific Research Integrity Network)的創始委員,且擔任第六屆世界研究誠信大會(World Conferences on Research Integrity)諮詢委員。陳正成系統副校長獲邀為歐盟Horizon 2020: Path2Integrity學術倫理教育計畫之國際指導委員。台灣聯大接受委託於107年2月26-28日在臺北舉辦第三屆亞太地區研究誠信網絡會議(APRI 2018)。109年台灣聯大邀請學者專家編撰發行「臺灣研究誠信守則」,以提供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在進行與支持研究時的依循規範。本守則提出貫徹研究誠信之五項原則作為在臺灣的學術環境推動研究誠信的參考,亦對負責任的研究行為、不當的研究行為,以及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必須承擔的責任,提供定義與準則。 P890I6.9fK5?4H

- 推動基礎科學與臨床應用的整合型研究 O75lu4=2vq,.2v

為使基礎研究能實際運用在醫療方面,並能提升國內醫療水準,台灣聯大四校與台北、台中、高雄三家榮總共同推動「榮台聯大整合型研究計畫」,本計畫100年至今共同發表627篇論文,在資訊、材料、醫學工程、醫療器材改良等方面都有傑出之研究成果,並逐漸落實研究成果實用化及產業化(專利申請、技術移轉、產學合作)。 w1!6cC6;4SF9+8V

- 厚實人文社會研究能量 f2!,sO11CM1;60

四校文化研究領域團隊自92年開始推動「台灣聯大文化研究跨校學分學程」,多年來四校建立良好密切的跨校合作默契與互動,於101年正式成立「台灣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及「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整合四校的師資、教學、研究及行政的資源,以「批評理論與亞洲現代性」、「性/別研究」、「當代思潮與社會運動」、「視覺文化」等四大研究群為主軸,合辦學術研討會、學術講座、學術系列出版及學生交流分享,並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信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及香港大學合作,推動合授課程、交換學生、教師互訪及合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或工作坊。由於該團隊表現優異,亦促使「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於107年獲教育部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為期5年的補助。 v4.5pv9;9CJ,~7g

四校科技與社會領域團隊致力國內外STS跨領域教學、教材開發與研究合作,透過四校遠距通識課程開設、科技與社會叢書出版、學生徵文比賽,加上專題講座、座談、工作坊和研討會等,向下紮根STS教育及建立STS研究平台,建立科技與社會智庫,由STS研究團隊合作完成「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研究政策白皮書」等4部政策白皮書,該團隊相關成果發表於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英文期刊(EASTS)「臺灣技術研究」專號,該團隊亦促使陽明大學於102年獲科技部科技與社會研究圖書計畫為期3年的補助。 台灣聯大亦推動客家研究揚帆計畫,整合四校客家文化研究團隊及國立聯合大學與東南亞的拉曼大學、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大學進行跨國研究合作,建立客家研究的國際學術社群網絡。所經營的《全球客家研究》期刊獲國家圖書館「最具影響力人設期刊獎」人類學第一名、區域研究與地理第二名,是唯一橫跨兩個學門的得獎期刊 y5-6JI8~5GB9:7B

- 成立跨校研究中心及共組研究團隊爭取研究計畫 J2-8mR5!,zL2!4U

台灣聯大結合四校人才及資源,成立了5個跨校研究中心,由四校分別負責:陽明大學負責「腦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負責「奈米科技研究中心」、交通大學負責「尖端資訊與電子研究中心」、中央大學負責「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及交通大學負責「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台灣聯大亦協調四校結合各校的研究能量與互補的研究領域,以創新思維開發嶄新的研究議題,共組研究團隊爭取國家型研究計畫,例如100年獲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成立「腦科學研究中心」(陽明大學主導,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參與)、「前瞻光電研究中心」(交通大學主導,清華大學、陽明大學和中央大學參與)、「前瞻物質基礎與應用科學中心」(清華大學主導,交通大學參與)及「神經網路體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主導,交通大學參與)等跨校研究中心(補助期間100-105年)。台灣聯大四校師生97年至今合著期刊論文逾4,024篇。 H7;,cP8.2VW9?2P

- 跨國研究合作 c9=2iK7:2pZ3.3u

在台灣聯大的架構下,交通大學、陽明大學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於99年獲國科會補助共同成立「國際頂尖生醫工程研究中心(I-RiCE)」,105年起邀請台北榮總加入,共同以「運用生醫工程解決臺灣二大重要健康問題」為題獲科技部「自由型卓越學研計畫」為期4年的補助,此外,由交通大學、陽明大學、台北榮總、高雄醫學大學等跨領域(生物、資訊、材料、化學、物理)團隊所組成的「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其與多所國際頂尖大學UCSD、Johns Hopkins U.、UCLA、Harvard U.及U. Ottawa等長期合作,擁有許多基礎研究與藥物開發關鍵技術,且研究表現與產業化應用成果相當突出,於107年獲教育部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為期5年的補助。103年四校跨領域神經科學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共建「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推動跨國教學,共同開授課程、兩岸四地認知神經科學暑期學校和國際學術研討會,發展跨國研究合作。106年台灣聯大協助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與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Dresden在臺灣設立「前瞻材料研究中心」(Max Planck-POSTECH/Hsinchu Center for Complex Phase Materials)。 u5.6Vf1;,KH,-8e

三、國際化 E7-3Oc1=2xr4:2N

- 與國外學術機構交流合作,擴展師生國際視野 m6-6TE4;9dL4;8Q

台灣聯大自94年和馬里蘭大學系統簽訂第一個合作協定至今,已和27個單位簽訂雙邊合作協定,舉辦多樣性的國際研討會和推動度同領域的師生互訪,以拓展台灣聯大師生的國際影響力。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瑞士伯恩大學、澳洲新威爾斯大學和澳洲國立大學等9校合辦交換學生計畫,提供四校學生增廣見聞和開拓視野的機會。 c,~7uJ19ml8:8Z

- 推動全球產學人才培育聯盟,促進跨區域、跨領域、多文化的全球人才發展 Y11Pz6=6Un78q

台灣聯大與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全球產學人才培育聯盟University Alliance in Talent Education Development(UAiTED)」,聯盟成員包括臺灣的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陽明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與成功大學;香港的香港城市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新加坡的國立新加坡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以及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理科大學、博特拉大學、國立大學與拉曼大學等共16所頂尖大學。UAiTED以人才教育與發展為核心目標,以「深化大學社會互動,成為培育全球未來人才的先驅」為願景,以「強化產學合作,實現知識轉移,推動以創新為導向的計畫,實現全球永續發展」為使命。聯盟夥伴可透過UAiTED平台分享各自的優勢、經驗與資源,共同促進跨區域、跨領域、多文化的全球人才發展。UAiTED以教育、實習與創新三個面向展開人才培育計畫,目前國家實驗研究院同意提供國際學生學期實習機會,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與UAiTED合作暑期實習計畫,並持續與更國際企業洽談國際學生實習合作事宜。 u9-6vh4;7HT6+4R

- 學術全球輸出,建立海外教研基地 j,-6qi4;2Fm8=1k

台灣聯大以跨校跨領域合作的方式與國外大學進行學術合作以增加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為強化我國與東協國家的連結與影響力,台灣聯大選定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為第一所國際學術夥伴學校,102年起與該校合辦「光電」、「環境能源」、「生物科技」、「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幹細胞研究」、「天然災害防治管理」、「水汙染管理」等領域的UST-UTAR暑期班或雙邊研討會,雙方有逾百位教授參與授課及專題演講,修課學生逾三百人,另有近千名師生出席雙邊會議。104年起雙方客家研究領域之教師共同開設「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客家移地課程進行田野調查(雙方有69名學生修課),並有76名師生共組志工團至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社區服務,此外,雙方進行「幹細胞」及「多媒體」領域的研究合作,台灣聯大更引薦3位屆齡優秀資深教師至拉曼大學任教,以協助推動雙方合作計畫。協助拉曼大學建立東協國家工程教育認證制度,且促成陽明大學藥理所和神研所分別與該校醫學及健康科技學院合辦碩博雙聯學位,以及結合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聯電)開設UST-UTAR-UMC半導體技術碩士學位,並以拉曼大學為據點,推動東南亞學術合作網絡,將該模式推廣到其他區域,現與聯電合作的共同培育半導體人才計畫亦成功拓展至馬來西亞國立大學。 M8:7fw9.1Vj7?6R

- 聘請榮譽講座教授,以提升台灣聯大國際學術地位 U2!,DE9~6td4:,E

99年起聘請諾貝爾獎或國際知名學術獎得主、中央研究院或國際知名國家及科學院之院士、在學術或專業領域上有卓越貢獻者擔任「台灣聯大榮譽講座教授」,至今聘請12位榮譽講座教授,分別為1962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James D. Watson、199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Douglas D. Osheroff、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hmed H. Zewail、2008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Francoise Barre-Sinoussi、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Theodor W. Hansch及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udolph A. Marcus、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aron Ciechanover、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da E. Yonath、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Ei-ichi Negishi、2014年唐獎法治獎得主Albie Sachs、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Sir James Fraser Stoddart,以及獲得世界科學院暨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的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 S6.5BU6.,oN5.2K

地址:台湾新竹市光復路2段101號 z2:1oJ59vo3-6b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