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锁定 排行
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世界旅游强国”三大目标,聚焦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汇聚优秀创新团队,聚集各类型、各层次的创新资源,创新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
网站指数
2020-8-18 06:55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2-10-11 15:55
最近更新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网站详情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初名称为 “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 7月15日由南开大学牵头,中山大学、国家信息中心等共建,并得到原国家旅游局等支持。2019年5月天津市评审推荐,2019年9月通过教育部认定批复,根据认定要求名称变更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旅游领域首个、目前唯一国家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南开 大学牵头的第二个获认定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天津市政府支持共 建。2020 年12月进入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l9:4ii8~6kZ3~1e

中心由南开大学原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教授任理事长,原国家信息中心主任杜平研究员,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教授等任副理事长;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石培华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南开管理评论》主编白长虹教授,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兼任联合主任。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原科技部党组成员、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教授、欧亚科学院院士方创琳教授等兼任学术顾问。原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原文化和旅游部科教司司长孙若风研究员等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 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成胜魁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 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永恒教授、世界旅游城市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 任、北京交通大学张辉教授、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 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指委主任田里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浙江大学旅游学院原院长周玲强教授、携程集团 CEO 孙洁、同程旅游集团总裁吴剑等 30 余位知名专家任学术委员。 B48SY7=60i7=2Z

中心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总体要求,旨在建成我国旅游智库高地、旅游学术创新高地、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引领高地、现代旅游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紧紧围绕“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世界旅游强国”三大目标,聚焦我国旅游发展重大战略,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汇聚优秀创新团队,聚集各类型、各层次的创新资源,创新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针对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形成旅游行业智库标志性成果。 坚持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建设系列重要协同创新子平台。与国家信息中心、 腾讯文旅、携程、同程、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等共建智慧文旅协同网络。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支持,设立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服务一带一路设立丝路旅游研究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合作成立“中国海洋旅游研究中心”、建立“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旅游专业委员会”。协同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合作成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合作设立南开大学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构建工业文化和工业旅游协同创新平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推进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旅游和农旅融合创新平台等。并与各地文化和旅游集团、著名旅游目的地政府、高校等合作,在深圳、海口等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和基地,构建强大活力的协同创新网络。 P1;2bV1?4Ae5~4S

2011计划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B1:8MV7.7Cw1?5l

2013年4月11日,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校牵头的首批14家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定,成为首批“2011计划”建设体。 y,4Ve6+10F1~2v

【计划方案】 P2=1fs5!7AM9.6C

“2011计划”是一个改革性、引导性和支持性计划,其核心点和基本要求:一是以国家急需为根本出发点,这既是“2011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 N9?6iA,:6sF3+8q

高等学校要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集聚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氛围,巩固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二是以选题培育为工作前提。高校要充分汇聚现有创新力量和资源,加强顶层规划,做好设计选题和前期培育。通过选题培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三是以协同创新模式为合作纽带。通过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包括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四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重点。通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五是以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为实施载体。 H7;3EZ1.7ds5~9c

针对不同需求和不同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对经教育部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将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对需要政策支持的,将根据实际需求在人事管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或倾斜支持。六是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强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M8?9Nn8.,BZ4~,w

按照“2011计划”的目标,未来,国内一批高校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t2.3Ll3=1DW6=3r

全国共计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167个申请经过三轮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D1?,ky7!8pb5-,q

【实施细则】 l5-1wE1!3EX7-5d

“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 k4+40F7:1Xc3!4s

教育部将于(2012年)4月24日正式发布“2011计划”的实施方案,并开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申请工作。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 y8~1lS13DN25i

【类型划分】 s9!1Ko4?,tc2-8Z

“2011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g4+4GY,:2Jf4;20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e8-6Tv1:3lv,7B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w6-6Qa8=,rg,:8g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J1.4pV2~9Gu3;1Q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o3+1vx4;4mU3.8S

【申报要求】 K1;6UB9~8J09?6L

方向选择符合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地方、行业等重点发展规划,牵头高校具有明显优势和组织协同创新能力与公认力。模式选取合理,协同创新体组建成熟,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联合牵头的单位原则上不超过三个,参与单位数量不限。牵头高校在该方向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和教育部科研平台。围绕协同创新方向,已经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了相应的人才聘用和管理制度,形成了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已具有较强资源汇聚能力,已形成了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相关部门、地方、企业、高校等方面的支撑落实到位。前期培育效果明显,成效显著,相关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改革计划全面系统,措施切实可行。 J6-3SM1;4UX6;4f

【评审要求】 Q6?7EL,;1ti5?3x

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项目方向: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单位:牵头高校主体学科进入ESI前1%行列,并拥有国家重点研究基础;协同创新体系能够代表该方向国内最高水平,并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和能力。队伍: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牵头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基础:开展了相关机制体制改革,有较充足的科研任务,在科研平台、中心用房、仪器设备等方面有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I9=1nT5=,Wt4-2A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相关热词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子站详情
南开大学 共收录 个子站
南开大学南开新闻网

主办:南开大学新闻中心;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八里台校区)、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津南校区)、天津经济开发区宏达(泰达校区)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