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交城县人民政府

交城县人民政府

锁定
主办:交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交城县政府网络中心;地址:交城县沙河街18号
网站指数
2015-11-23 15:25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2-2-16 15:27
最近更新

交城县人民政府网站详情

交城县简介

交城县是山西省吕梁市的下辖县,位于吕梁山东麓,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带汾河,东据太原,西临方山、离石。距省城太原51公里,属城郊型通衢热线,是吕梁的东大门,省城太原的近郊县。中国公路主干线307国道绕城而过,大运高速、夏汾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太中银铁路穿境而过。交城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城鼓书、交城莲花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z4.7ZF3!8zs9;1S

2017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006万元,增长26.62%,全年全县生产总值722394万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350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计算为4495美元。 L7.7Ky7-9nx,?2O

2016年12月7日,交城县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18年9月26日,交城县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 O7!4Qc67lE9+8R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 2019年5月,交城县退出贫困县。 y5?3zZ88fb1.,o

建制沿革

疆域变迁 a5=4Iv34zX1!1b

交城县置县始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隋代县境北连娄烦郡,西北接离石郡,南邻西河郡,为太原郡西、西北、西南界地。 l8;6ER9;3eT,;2V

唐天授年间,县境北邻太原府灵川县,南邻武兴县,东邻清源县,西南邻汾州隰城县,西邻石州离石县,为太原府西部界地。唐末,县境北界至古交河北阁上乡,北为宪州元池、天池二县;西北与石州离石、方山二县相接;西南至汾州隰城县一道川,为太原府西部、西北部界地。 r7~1Ii3!2NW,!,q

宋代,交城县西部与石州交界,北部先后与宪州、静乐县、岚州交界,西南与汾州西河县交界。县境北至古交河北交城山,南至县治城南汾河北岸,西南至文水县广兴村,东至石千峰,西北境至孝文山。南北顶点直距最宽68公里,东西顶点直距最长80公里。 W5,Qf9-6bq5-7N

金元时期,境域略同于宋。明代中期,县境东至清源县高白村10公里,东南至文水县西北安7.5公里,南至文水县石侯村5公里,西南至文水县开栅镇10公里,西至永宁州刘王晕山90公里,西北至永宁州赫赫岩山110公里,北至静乐县天池川75公里,东北至阳曲县兰伏村50公里,为太原府南部偏西界地。县境北起下马城南,南至城南汾河南岸,直线相距74公里;东南起汾阳村南、西北到孝文山直线相距73公里。 F4!9mS4=2xV3!7y

明代天启年间,文水县以大陵易交城县土安川。此后及清,境域北至下马城北,与静乐县接壤,南北顶点直线相距约80多公里,总面积约为31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交城县总面积的96.1%;东南平川占交城县面积的3.9%。 M19gN9-1fZ3-9c

民国初期,境界北至静乐县下马城南;东北接阳曲县曹坪、河口;西至孝文山与离石、方山为界;南至文水县石候村、开栅镇;东至三县岭与清源县接壤;西南至三道川北与汾阳县境相连。东西、南北顶端直距宽、长均为80公里。跨纬度42′,跨经度56′。总面积为2 937.51平方公里,山区占交城县总面积的95.8%。东南平川占交城县总面积的4.2%。 0,+9em1?2dn4.3J

抗日战争时期,阳曲县大川地区,文水县开栅、峪口一带,汾阳县一、二、三道川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划于交城县(交城、交西),交城县总面积为3433.4平方公里。 O7=5kS,+2T02.9F

新中国建立初,县北境以汾河为界,接阳曲县河北部地区;东境以石千峰为界,接太原市西山地区;余界同于民国。其时南北境端点直距52公里,东西境端点直距77公里。东北界距省会太原仅20公里,为太原西部要地。交城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东南平川面积123.4平方公里,占交城县总面积的4.38%。 E98Wj7;5U08=1Z

1958年,先后将北山地区古交、河南、岔口、营立、姬家庄、镇城底、原相、南头、草庄头、刑家社10乡镇961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太原市,连同阳曲县7镇,成立古交工矿区,1988年撤区建古交市。 u98Oc3:8SZ7!9c

1971年,交城县永田公社划归娄烦县。横尖公社划归方山县,中庄、会立、东社公社划归文水县;同年将文水县东境划归交城县149平方公里,县境总面积为792平方公里。政区变动后,平川面积增加为284平方公里,占交城县总面积的35.83%。 r7;2Ro9?,JA3~7w

1972年,永田公社复归交城县。交城县总面积为1153平方公里。此后12年。县境西北与娄烦、方山、文水三县接界。西界接文水中西川,南界隔汾河与祁县相向,东与清徐、北与古交区为邻。西端大塔西北、东端南白乡西社村东南直线相距最长75公里;北端花果头村北,南端黄崖村南直线相距最宽21公里。山区面积占交城县总面积的75.37%,平川面积占交城县总面积的24.63%。 B8,ZX8.3rs5~4B

1984年1月,横尖、中庄、会立、西社4公社境域复归交城县,南自、南安、南庄、西城四公社境域复归文水县,是为现辖境域。 z8.6GX4!8bD7?3R

城池建制 I8=8vq4;2za,8A

本县商代属唐境,北部为燕京戎,西北部为西落鬼戎活动区域。西周境属北唐,后封地于狐突之祖,为狐氏食邑。春秋时期建平陵县邑,战国改平陵为大陵,属赵国。汉文帝元年置牧官于古交城,隶属晋阳。隋开皇十六年,建交城县;唐天授二年迁治今址。 所以,交城县城建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Z8?1ol2.2yS1!2f

大陵城 A6.5Ol69jq3;2t

古城大陵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大陵庄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据《左传》所记,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其中平陵县为晋国之治,战国时期,改名为大陵。西汉为大陵县,王莽当政期间改名为大宁,南北朝时期复称大陵。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城废,大陵城共存在962年。其辖区位于今交城县西南、文水县北一代,为两县共有的前身。 X,:6Vb1:8oW7!,K

城初建,规模宏大。据《城邑考》载:“大陵故城周十里”,并筑有“鹿门”。据考查,东城位于大营村东,西城于大陵村西1公里,北城于大陵村北0.5公里,南城在文水县武陵村南,四周直径均约1.5公里。城周约为4公里。据记载,明代城中尚遗有北城楼一座,清代中叶损毁。 b6-3GF6:3nW8?4l

废县前,古大陵城内县衙铸有“铁狮”,设有“马厩”、城内东北封有“代王地”、西南建“三官庙”、城外西南筑有“洸城”、东南部西营地界筑有“子城”,文水县杭城地界古泊昭余祁畔筑有“航城”。直到明清时期,《文水县志》尚载:“大陵,每至雨霏,遥望战蝶,隐隐如现。” 07:,DX3~,Xn92P

古大陵地处晋中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六年(211年)太原商曜以大陵叛,夏侯渊、徐晃破之。”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分南匈奴为前后左中右五部,中部都尉所统六千户,居大陵县。 u1:4sv9+3jh1~8Q

《史记》中记载有一段佳话:赵武灵王游大陵城,梦遇女子鼓琴而歌:“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深感诧异。大臣吴广听闻之后,献上女儿,赵武灵王一见,果然像梦中人,于是纳之为“惠后”,后生子赵何,即赵惠文王。 H6+8zb5;8nd2.4E

古交城 G5-9yF6+2rL7~4Y

古交城位于今太原古交市境内,地处古交市大川河桥东寨湾滩、汾河湾和水泉寨之间。该城始筑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因城西北10公里汾、孔二河交汇处有汉代所筑交城一座,故名交城县。唐天授二年,古交城毁于汾河水患,据乾隆《重修古交千佛寺》碑记载:“旧城被汾河、牛栏河(即大川河)冲毁,居民全部迁移。”今仅余当年县衙所在地“四方子”和东城门的“瓮城口”。 V,!2YJ,!9Qa5?3g

从隋代建制始到唐天授二年(691)移治却波村(今县城所在地)止,交城县共在此置县95年。 K5~7nl5~4Rd8+4t

交城县城 X1=7PP12rR8.2Q

座落于县境东南平川磁窑河与瓦窑河之间。始筑于唐天授二年(691),周五里九十步,高一丈五尺,建东、南、北三门;元末院判王浩重修,明代曾先后九次补修;其中,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县郑镐将城增厚两尺,加高一丈,新开西门,建敌楼三十四座,拓挖护城池,并于城外东关修筑土垣;清康熙九年(1670),知县赵吉士重修四门。 J,!4vm65mZ6?,Q

为避水患,城西门南曲,北门东曲,城形似牛身,东关形似牛首,故有“卧牛城”之称。县城内有东正街、南正街、北门街、西门街;城外有东关街、下关街、北关街、南关街、南木厂街、沙河街、北城外街等;共有大小街巷72条,城区面积1.3平方公里。 y6=7YK6!2wq3~2m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旧城垣被逐渐拆除。 R2:4Mu1=7eD5-6W

行政区划

至2013年,交城县辖6镇4乡,142个行政村,254个自然村。 N5+2HN22TV7~1P

--- --- G6+7qC8+3qC8+,s

交城县行政区划 j2~6TM,=6uO5;6g

乡镇 下辖 K5~1NN6!4BX,.4s

天宁镇 G8.4Hb2?5WV,=7x

西街居委会、南街居委会、东街居委会、东关居委会、下关居委会、北关居委会、蒲渠河村、磁窑村、坡底村、田家山村、瓦窑村、梁家庄村、杜家庄村、东汾阳村、西汾阳村、阳渠村、奈林村、三角村、青村 J1~8Xw1:,rW6;1E

夏家营镇 C6-8Gu6?4Dl3-,L

段村、郑村、连家寨村、王明寨村、郭家寨村、贺家寨村、王家寨村、温家寨村、义望村、覃村、王村、夏家营村、大辛村、小辛村、辛南村、贾家寨村 A1.8gc1=3Vo5+8C

西营镇 j4+6fL9=4GU2~,y

西营村、寨子村、城头村、大营村、大陵庄村、东营村、石侯村 d6!6vE3=2qe,~6T

水峪贯镇 E6;6Yq39QD,=,Q

大游底村、大足底村、长树村、榆郡村、鲁沿村、青沿村、水峪贯村、西冶村、陈台村、西孟村、东孟村、牛头嘴村、逯沟村、席麻村、树则村、芝兰村、西坡村、寨立村、双龙村、岭上村 f5.8DE6.4zX4!5f

西社镇 K1!,cJ5-2BJ7~9u

南堡村、曲里村、塔上村、阳湾村、东社村、西社村、沙沟村、大岩头村、米家庄村、南沟村、野则河村、横岭村 y7:7Mr9?1fn8+3Q

庞泉沟镇 v51pL4-5di9;2d

神尾沟村、长立村、二合庄村、柴逯沟村、大草坪村、横尖村、社堂村、山水村、苏家湾村、市庄村 l3-2JR4:4sI3:7V

洪相乡 l1.3Wt,:5iW4!1G

成村、安定村、洪相村、广兴村、舍堂村、范家庄村、裴家山村 m3+9Dc1?5yg9?5O

岭底乡 m5.4mU86ZG,!4T

岭底村、石家庄村、马庄村、东雷庄村、竖石佛村、窑底村、光足村、圪垛村、圪洞村、前火山村、后火山村、寨上村、东坡村、山怀村、申家圪垛村、峁底村、上庄头村、横头村、前庄村、歇马头村、山庄头村、塔梭村、窑儿头村 b8.,qC9!5Yo9?9Y

东坡底乡 08!,LD2=4vs64o

石沙峪口村、冯家沟口村、惠家庄村、贺家沟村、杜里会村、大塔村、逯家岩村、东坡底村、李家沟村、康家社村、燕家庄村、王家沟村、舍科村、鱼儿村 M3!9IK3.2Y05=1z

会立乡 e6~6vm9-5lM,~5q

岔口村、柏叶口村、会立村、神堂坪村、东沟村、西落沟村、兑久会村、窑儿上村、张家庄村、中庄村、胡家沟村、代家庄村、翟家庄村、双家寨村、河西庄村、寨则村、石沙庄村、上长斜村、龙江寨村、白草庄村 n3?2Qa,.,HL4?9C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d7-,oI6;5ez5+8C

交城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吕梁山中段东麓。介于东经111°24′至112°17′,北纬37°28′至37°54′之间。 东与清徐县,南与文水县接壤,西与离石区,西北与方山县、娄烦县相通,北与古交市毗邻,交城县总面积1822.11平方公里,其中平川130平方公里,山区1692.11平方公里。 o,,vW7;4xf8~,l

地貌 e5.9cb1;9QD5?,B

交城县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地貌复杂,山多川少,海拔高度在750~2830.7米之间,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28座,最高山峰为县境西北与方山县交界处的孝文山,海拔2830米,是华北第二大高峰。 w2!7Ic3!8KH8.3o

气候 K3!6KD2-2ga,?6X

交城县属于暖温带大陆半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743小时,年平均气温7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440~7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2%,无霜期为100~161天。 l,!6Gn1+6KK2-6x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i34WD5-2hs93D

至2013年,交城已发现的地下矿产有32种,主要有煤、铁、石棉等,其中煤铁储量最为丰富。交城县铁总储量918万吨,铁锰矿8000吨, 铝探明储量55万吨,铜探明储量55万吨,煤炭总储量19.94亿吨。铁矿储量12亿吨;石棉矿储量30亿吨,大理石矿1.3 亿立方米,石灰石矿55.49亿吨,耐火粘土245万吨。 C4+4oM2=4rY8.8r

水利资源 T5-6hC3=1eT2+3G

至2013年,交城县水资源总量为24220.6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435立方米,亩均占有量为567立方米,是全省较缺水的县之一。 W5-4KN6~,ke7;9o

生物资源 O8!8vi1~9lq6~4s

至2013年,交城县落叶松、云杉集中,生长有松、柏、杨、桦、槐、柳、枣、核桃等树种;党参、黄芪、猪苓、伏苓等野生药材200余种;灵芝、银盘、黑木耳、羊肚菌等野生菌类10余种;沙棘、山桃、山杏等野生果类20余种。 A8?2Mz6.1tg1+4b

至2013年,交城县西部山区庞泉沟一带是全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一,是世界珍禽、山西省省鸟褐马鸡及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黑颧、兔狲、金雕、猞猁、林麝、弥猴、金钱豹等数十种稀有动物繁衍栖息地。 Z3?5gb5;9LP5!,X

土地资源 l1=4cR8~1EJ9+5P

至2013年,交城县共有土地总面积1822.11平方公里,合273.3万亩,山区面积253.1万亩,占交城县面积的92.8%,平川面积20.22万亩,占交城县总面积的7.2%。除去居民地和水城地,土地面积267万亩,占交城县总面积的97.7%,其中耕地面积24.6万亩。按2003年人口计,人均占有耕地约1.1亩。 e3!,wn7=4XJ9:1V

人口

至2013年末,交城县常住人口23.47万人,出生率11.23‰,死亡率4.88‰,城镇人口比重49.12%。 Y7?7ye4;1Pl1=2P

经济概况

综述 b6:5pT,4ZM5:6f

2010年,交城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0亿元,是2005年4.04亿元的2.48倍,年均递增1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6元,比2005年增加4785元,年均递增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29元,比2005年增加2029元,年均递增13.5%。 l2-6gh5~5pp75S

第一产业 A7:3Ki,.,pe5?7A

至2010年,交城县红枣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核桃经济林2.5万亩,蔬菜2.7万亩,肉牛存栏1.8万头,猪存栏3.6万头,涌现出天骄食业、新兴种猪场等一批农业企业。 v,:3en3+5GY5=9y

2006-2010年,交城县累计投资3.2亿元,完成植树造林23.64万亩,交城县林木覆盖率由2005年的48%增加到2010年的54%, c9-7WU2:6cS4?9Q

第二产业 m4+8NT1.6jd4~4M

2006-2010年,交城县先后完成了火山煤矿、西冶铁厂及商业、供销、粮食系统等27户国有工商企业的改制工作,安置职工4000余人,发放职工安置资金4500余万元。 F8?7NR1!4lc6+1R

2010年,交城县共确定重点项目52个,总投资134.7亿元,完成投资48亿元,竣工项目28个;交城县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4户,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达到11户,纳税超亿元企业达到5户。2010年,交城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4亿元,是2005年20.9亿元的2.56倍,年均递增20.7%。 d4=9Fp8!30K1,a

第三产业 H2?7PY,!5XN3-3V

2006-2010年,交城县先后组织参加了港洽会、沪洽会、中博会等重大招商引资会,有30余个项目达成协议,拟引进资金60多亿元。 m2!5jJ7:2EX6!7I

2010年第一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为交城县7户企业成功融资4.3亿元;组建成立了太行村镇银行,完成了3家小额贷款公司筹建工作;与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洽谈合作,成功融资近10亿元。 T1~4cv4:8BT52C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m9;8ZI4-2kg1:7Q

2010年,交城县投资3亿元改扩建学校78所,新增学校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改造危房25.1万平方米; 至2010年,交城县有主要学校78所。 A38zI2;8Uv6+3s

--- --- e4=,pX,=7xL1:9Q

交城县部分学校 J7~,ia5!,bs5-7F

类别 学校 a9!9qh4=6rX2!6v

---小学--- U,:5zL9-3VE5.1c

交城县第一小学 P8-1Yp3?5mZ3+1J

交城县第二小学 t5~9fm7.1RW,8A

交城县第三小学 m9!2Gj,!5lX,:8Q

城内完小 g3.8mT,?1QC6;2w

田家山小学 i2;6pR49EC570

---初中--- L9:,Us1:,mn5?3H

交城县第四中学 W1:7Ki6;80037y

交城县第五中学 K6-,yb,;4Gr,+7k

交城县第六中学 G7~8Le5;3kX3.2e

---高中--- K4+3Jj4~4qf7+9u

交城中学 c4-2lH3;9du76E

交城二中 v1-2VN67so7+4e

交城职中 l4?2zr,?9hR2:5Q

---其他--- N7+5bQ6=6Bb1-4a

西营学校 A1+7Sv1~8qH4:6A

交城水峪贯小学 z3.5BE9!1XY9=,W

交城义望学校 D5+2ao5~9dx3!1n

机关幼儿园 t89dw8-7MJ37M

交城第一幼儿园 s9?1mE2+2n09?1w

王家寨学校 V48VN2~3mZ6+7V

广兴学校 P2;7Be9?8Dv8-2A

贾家寨学校 G73RX43Dd7:9j

西社中学 u4.7tW1=4Mc8:9L

南街学校 e7-7Lg8!20E,:5a

覃村学校 B,=4lo6=3hb,;1d

--- --- e4~6YR2=5pq3?,A

医疗事业 A8~9rc2+1jr4+8G

至2010年,村级卫生所148个。交城县境内主要医院有:交城县人民医院、镇卫生院、交城县福利医院、山西省交城县中医医院、山医大一院交城分院、交城县东坡底乡卫生院、山西省交城县庞泉沟镇中心卫生院、交城县水峪贯镇卫生院、交城县国有青沿林场卫生院、交城县博爱医院、洪相乡卫生院、天宁医院、东坡底乡卫生院、会立乡石沙庄村卫生所、西社镇南沟村卫生所、庞泉沟镇张沟村卫生所、会立乡神堂坪村卫生所、西社中心卫生院、夏家营镇卫生院、段村卫生院、洪相卫生院、义望卫生院、西营镇大营村卫生所等23家医院。 w3!9Jl,:,ET8=4n

基础设施 Q6~1Lp7.8Yz5=2m

城市建设 j6?4Jn,;9LD,~7R

2006-2010年,交城县共投入资金5亿元,实施了迎宾大道、新开路中段拓宽改造工程、旧307国道城区拓宽改造工程、卦山生态园一期工程等重点市政工程42项,涉及拆迁个户500余户、院落250余处、建筑面积8万余平米。 交城县累计硬化道路568公里,栽植各类苗木720万株,改造、新建科技文化活动室81个,农民休闲健身广场73个,便民连锁店167个。 u1?8Rv,-8YO8:9I

路网结构 G3+,ca8;9LY5.2v

2006-2010年五年来,交城县共投资7.84亿元,完成了经济开发区路网一期工程、307国道县城段改线工程等30项重点公路建设。 K3;6ta5~3zt1+3V

电力 v7+9lC,9tE9!9u

2006-2010年五年来,交城县共投资3.49亿元,对交城县主网、农网、主干线路及变电站进行了新建、改造。 j3~5py,:9oM64L

水利 J82Yg,:6Kd9;9X

2006-2010年五年来,交城县投资9.86亿元的柏叶口水库工程完成大坝封顶,2012年底全部完工。龙门供水工程供水管网工程已全部完工,具备试通水条件。“交城山交城水,不浇交城浇文水”成为历史。 R38ax1~,cf5,x

环保 Z9;2ye1-2nn3=4P

2006-2010年五年来,交城县累计投资10.5亿元,实施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00余个,增加和改造治理设备1080台(套),关停取缔违法排污企业100余户。 J8:6Vf2;3UC1=80

社会保障 n3;3CT4-1Pl9!,u

至2010年,交城县累计投资6452万元,新建移民新村5个,有26个自然村2725人实现移民,1.25万人稳定脱贫。 I63Dl1!6Jm8.,M

历史文化

文化遗址 D6~8Yj6-5EY3;3x

旧石器时期遗址 o7?2BX6.1Jd7:7M

本县旧石器文化遗存分布在西冶河和瓦窑河之间及瓦窑河东岸一线。在瓦窑、坡底、郑家庄、西岭、高家圪台、木槽、细曲、横头、马岭、野则咀以及偏交等村,共49个地点。遗存区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30公里。属旧石器时代中期。1957年,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贾兰坡教授鉴定,相当于山西丁村文化期。 P2;8Cr5;8iT5-9Q

文化遗存主要是打制石器。计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核器4种,石器原料以角页岩为主,火石、石英料很少。石器由两面用交互方法打击者为多。旧石器文化分布范围很广,除打制石器外,未发现灰层。 O2=,gC,!7sw5=1q

新石器时期遗址 P,~5GG4.,Yb9:1s

(一)瓦窑遗址 o14QE1:5yr7!6P

瓦窑遗址位于瓦窑村,分布于瓦窑河两岸的斜坡及台地上。瓦窑河东呈梯形:北至卦山西顶,东至文昌宫,南至驮煤道,西至瓦窑河;瓦窑河西呈弯月形:北至碌碡坪,西至神头凹,南至村,东至瓦窑河,总面积70万平方米。1962年,发现其北部遗址2000平方米。1982年春县发现西东部大面积遗址,报告国家文物局。1983年,经山西省考古所王克林等专家鉴定,分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 S8?3HA7.7PH5.7c

遗址文化遗存丰富,有陶窑、墓葬、白灰面土窑洞居室、大量灰层。较典型的彩陶有尖底瓶口沿及各类彩陶器皿残片。灰、黑陶有鬲、盂等炊具,三足瓮、甑等残片及纺轮、刀等工具。石器有刀、斧、锛、凿、锄、纺轮等生产工具,环、璧等装饰品。玉器有黄玉璧残段。骨器有刀、环、鹿角器。发现的白灰面居室有5处,穹顶圆形或长方形,四壁施以白灰。 Q4.3qI,!2cJ8:,Q

石器的制法为琢制、磨制,石质为石灰岩及少量砂岩。陶器多系拍制,兼有部分轮制。彩陶原料为第四纪黄土质陶土,饰有几何形花纹。灰陶、黑陶质地分为细泥陶、夹砂陶、红土陶,纹饰为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几何形刻纹。器形以平底、三足居多。 d8!5yJ5;7KY7=5J

除上述遗存外,灰坑内还有许多猪、犬、马等遗骸。 Y2~9rH3+2tu21B

(二)广兴遗址 n4=5gh6+4he8!7Y

广兴遗址发现于1983年春,该遗址位于广兴村西和开栅砖厂东,北至新公路北,面积约为2 500平方米。属仰韶晚期文化,龙山初期文化。 z4?8Mo81Am,~,C

遗存文物为石器、陶器、骨器。石器有石斧、石球、石刀、圆形刮削器;陶器全部为红陶残片,饰以绳纹、篮纹;骨器有骨针、蚌壳等。石器质地为石灰岩、页岩,前者居多,磨制、琢制而成;陶器质地为细泥陶,表面磨光,拍制、轮制而成;骨针通体打磨,一端钻孔。文化层厚度达2米。除石、陶器具外,还保留了一部分鱼骨。 w8?7jh,+5GT3?3h

(三)南堡遗址 C5:9v05;,UL1-4a

1957年,发现四圣宫后小面积遗址,1985年春,发现大面积遗址,该遗址位于南堡村文峪河东岸武元城。北至武元城北,南至黄崖沟,东至黄土坡顶,西进入水库区。遗址沿文峪河东岸成带形,分布在三个黄土丘上,总面积达98 000平方米。属仰韶晚期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以龙山文化为主。 n,:8Hi4:1jm38u

地面拣拾文物分陶器、石器、骨器三类型:陶器有彩陶、黑陶、灰陶3种。彩陶质地为细泥陶、夹红泥陶、夹沙陶,绘以几何纹等图案,以红陶黑彩、桔黄陶紫红彩为主。器型有斧、钵、盆、罐等炊器盛器,底部勒有绳纹。黑、灰陶质地为夹砂、细砂、细泥夹胎3类,器形有袋形三足器、平底器两种。从残片分析,有甑鬲等炊具,盆罐等盛器。纹饰为绳纹、篮纹、刻纹附加堆纹,制法主要为拍制,兼少量轮制。 i4;4TO4~6Al1.5c

石器遗存丰富,除石斧、石铲、石刀等常见石器外,还有因材而用、造形独特的靴形石器。石质为石灰岩。制法为打制、磨制。 Z1.2Lw8.6OC63D

骨器地面散落不多,有鸟翅骨、蚌壳两种,弧面略加打磨成刃,非常锋利。 g2.8zr6+1EQ5;8j

此外,还有泥壁陶窑一座。遗址面散落有烧结石。 b1!4cs47lE2=3s

(四)洪相遗址 K7+,OE6!2cZ3~,A

洪相遗址北部发现于1956年,东西部发现于1982年。位于洪相村东石壁沟口两侧,总面积合11 000平方米。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e7;9BT3-80X5;5I

遗址地表散落有灰陶残片及石器。陶器以拍制为主,施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为三足器与平底器;陶器遗存有钵、盆、双耳罐、鬲等炊、盛器。石器以磨制、琢制为主,偶有打制。陶器土质一般为黄土,石质为石灰岩、砂岩。石器有斧、锛等砍砸器。骨器有磨制三棱骨簪。 n8=9G01~1rV9:,C

(五)坡底遗址 j,-9yt1-40V5+3I

坡底遗址发现于1982年春,位于坡底村东杨家洞山坡上。东至磁窑河西岸,西至村东砖厂,南至交岭公路,北至黄土坡顶,呈斜梯形,总面积达7 500平方米。属龙山文化。 U79uo,:5TT7;1m

遗址文化层有的厚达3米,文物内涵丰富。遗存文物主要为石器、陶器两类。石器有打制刀形器、尖状器、圆形刮削器,磨制石斧、石凿、石锛、鬲足。石质为石灰岩、砂岩;陶器有陶刀、鼎、钵、罐、盆等炊器具。饰以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器形以平底、三足为主。陶色为磨光黑陶、灰褐陶。陶土以黄土为主,兼有少量红土。拍制器皿居多。 P9;3lB4+2lJ,+1J

(六)磁窑遗址 W4+,RQ,?8aR1;9r

磁窑遗址发现于1983年,位于磁窑村南黄土坡,呈不规则梯形。东至果园,西至磁窑河东岸,南至沿山大道,北至磁窑村南,总面积为3 600平方米。时期与河南龙山文化相当。文化层出露很少,地面仅有少量磨光石器及篮纹灰陶残片。保存较好的是8座“白灰面”土窑洞居室,分筑于3处。屋顶穹形,座向朝南、朝西,穹顶及地面抹一层厚度0.5厘米的白灰。居室中间有圆形火灶。石器比较精致,石质为石灰岩。 L9?4wz2+5Hp6-1F

(七)覃村遗址 t5.1ee9+5cl15u

覃村遗址发现于1983年,位于覃村村北山坡上,呈梯形。北至云梦山下梯田顶部,南至县陶瓷厂东北,东至黄土冲沟,西到小河沟。总面积为14 000平方米。与龙山文化同期。 e7=8Zp2?,vR2?,j

遗址地表散落有石器及陶器残片,石器有石斧、石凿、石刀等生产、生活用具,琢制、磨制而成,石质为石灰岩。陶器纹饰以篮纹为主,大都为罐、甑、鬲、杯等炊器、储器残片,以灰陶为主,制法以拍制为主。灰坑内,还发现松树芯残段,直径约20厘米。 G21jl7:5XW5~9n

(八)水峪贯遗址 V6:1jp3~8Sw6-6q

水峪贯遗址发现于1983年,位于水峪贯村,由南至北分为3段:南段地处村南河滩东,呈方形;中段地处村东山梁,呈带形;北段地处村北山坡上,呈不规则方形。总面积3 500平方米。与龙山文化同期。 R4-9mP5.7CK4.7o

遗址文物中无完整器皿,地表散落残陶片很多,器形有鬲、甑等三足器,盆罐等平底器。饰以绳纹、篮纹、附加堆纹。陶色以灰陶为主,偶有黑陶。陶质为夹砂陶、细泥陶,原料为红土、黄土质陶土以及其它粘土,大部分拍制。石器有斜刃石斧、石球等器具,上端琢制,刃部磨制。间有个别打制石器,石质为石灰岩。 f2=4qb4~4lL5.1S

(九)会立遗址 P,.1NE,,mt9:9s

会立遗址发现于1984年,位于会立村。遗址东临文峪河,西靠山,呈C形环绕会立村。面积为850平方米。与龙山文化同期。 a2+8Je3~,gx,.9Q

地表出露有一定数量的残陶片,多数为三足器及平底器的口沿耳腹底等残片,纹饰为绳纹、篮纹。陶质为粗泥陶,胎壁一般较厚。颜色为灰陶,拍制多,轮制较少;石器散落不多,石质为石灰岩,刃端磨制;骨器以钻孔骨刀为代表,用大型蚌壳磨制。 c2:,gt6~1Tz,7T

(十)东坡底遗址 t9?7WB1=8TW43x

东坡底遗址发现于1984年,位于东坡底村南西葫芦川道,北至东坡底粮站南,东至东葫芦河,西至东坡底村边,面积2 500平方米。与龙山文化同期。地面散落石器很少,陶器残片丰富,为三足器、平底器口沿耳足部分残片,无完整器皿。泥质为粗泥、夹砂泥。颜色为灰陶,饰以绳纹、篮纹。拍制为主,偶有轮制。 f6=1QL3!7ir,;9u

化石遗址 v4+7EH3?1gV4+,X

哺乳类动物化石遗址有1956年发现的覃村花果山黄土坡遗址,1959年发现的范家庄遗址,1979年发现的西冶村遗址,1980年发现的广兴北坡遗址,1982年发现的瓦窑塔儿坡遗址。 V2+2UL3-3md3;5X

脊椎类动物化石遗址主要为1982年发现的坡底村西驼鸟蛋化石层。 N2-8by6~4CZ5=2g

植物化石遗存点发现的有覃村龙眼沟,瓦窑汉池沟北坡。瓦窑村北石井壁尚有一直径40厘米的古树化石裹在二迭纪砂岩中,已炭化。 f5!,Ck2.6Yf22c

此外,县境东南平川段村、梁家庄等村均在地面以下20~300米的地层中发现海蚌、田螺等动物化石。西岭窑儿头村山沟亦发现有属刘家沟组古动物化石。 M,1Ot71tC6-2Z

冶炼遗址 Q3:20p5;5OJ,4Z

交邑冶铁始于战国,宋代初期,立大通铁冶监于狐突山西侧义泉社,名曰西冶。之后历数百年到明代中叶,冶炼经久不衰。据查,宋元遗址现存的主要有7处。 05.3yw4-2ZA1:3D

西冶村遗址:位于村西铁炉地、村后大炉沟。遗址内铁渣堆积层最厚处达3米多。明代冶司府旧址一片废墟,仅剩高1.7米青石雕狮一尊。附近建有一安置历代刻石之碑亭,已毁于兵火。 W2=5d09~3TJ9;6D

陈台沟遗址:位于陈台沟东口,旧名砧台,系冶炼与锻造之地。遗址大堆残渣,建西冶铁厂时处理殆尽。 M2=6KF6.6Ro2+2q

水峪贯遗址:位于水峪贯村南。遗址出露面积约400平方米、铁渣堆积层约2米,间有刀剑农器残片。 U9~,jZ6+9P03=5k

东、西孟家山遗址:位于铁炉梁。梁畔残片堆积多处,逐年被河水冲刷,今仅遗残迹。 r,;1tz1+80l4=2E

席麻遗址:位于席麻村南小炉沟。 D6~5vV1:9uT8:7G

野则咀遗址:位于野则咀村西沟侧,今遗址尚有残铁可寻。 u8~8ZJ,~1ig51k

寨立遗址:位于寨立村路侧,遗存残炉为竖炉,高1.3米,内径1米,呈瓶状底大口小。 r71iR9~4bZ,=7w

晋商历史 L6.6MP8~,nJ,?8Z

交城县地处太原盆地,为明清晋商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旧时商业贸易繁荣,尤其以毛皮为盛。清康熙初年,皮货商人在城东南却波湖漂洗皮革,污水皮渣竟将却波湖填塞,据卦山天宁寺清康熙十二年(1673)《古罕碑》记载:“旗弁贩洗皮革,奸商挟之为利,腥秽填壅。”可见毛皮制品产销量之大。 S3:8em4;4Tu37Q

清咸丰到光绪年间,毛皮业大振,全县毛皮作坊百余家,所制皮筒销售总量达白银百万两,为晋省之首。民国十年(1921),县城及义望、阳渠、奈林、安定等乡村,共拥有皮坊127家,从业人员6000余名,春夏旺季雇佣临时工匠达万人以上,年鞣制滩皮60余万张,裁制大褂85000多件,产值近3百万银元。 K9;7xw4:7aL64u

本县毛皮业以滩皮最著,所制皮货色泽雪白透亮,毛花均匀若丝,皮板轻薄柔软如绸,故有“交皮甲天下”之称。各皮坊每年秋冬之际派专人远赴陕、甘、宁等地,选购上等滩羊皮,翌年农历二三月雇骆驼驮运返县,经过泡鞣加工,裁缝成为褂氅,而后由万川、玉成、德兴等20多家皮店发往京、津、沪、并、汉口、张家口、东三省等地。有的销往日本、欧美等国家。外埠商客来往不绝,争相采办,或先期汇款订货,每年秋季都有外商采办,住交争购滩皮件。据《太原府志》(1922年版)记载,德国采办曾以数十万白银存放府库,备买交城皮件,“交字毛”誉满中外。 d9?9NY,!1PF6;3X

一业兴旺,百业昌盛。清末民初,县城共有大小商号250余座,其中皮店多达127家,既有皮坊加工制作皮件,又有生皮收购和制件销售。另外还加设客房,接待中外皮货商人,并为客商提供库房,融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一体。《中国实业志》(山西)载:民国十六年(1927),县城有绸缎、布匹、药材、杂货等较大商号21家,较大皮坊、皮店38家,当年仅输出皮衣一项,就获银元147万元;驻外国洋行有美国隆茂、恰和、平和洋行,德国禅臣洋行等12家。 d9!7nQ1.6Ha9~9K

民国十九年(1930),由于蒋冯阎大战,国外销路停止,国内毛皮市场疲软,外蒙、陕、甘、宁等地商路不畅,生皮无济,各个皮坊所做皮货须自行运往各地销售,皮行常有“生贵熟贱”之叹。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交城,作为本县商业主干的毛皮业,被列为日方军需统购物资而遭受掠夺;又因交通断绝,生皮无源,皮坊、庄店纷纷倒闭,历数百年之久的交城滩皮贸易趋于绝境。 Z1-9rT8?6DY1=2L

2008年,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111。 S2+1AB5?,zV3.5o

交城县共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朝鲜族、满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水族、土族、达翰尔族、羌族、塔塔尔族等21个常住少数民族,分散居住在城区和农村,共有161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满族有41人。 E,~6Hm7?4Vg,~9t

民族宗教 V3-3FV4!8ZA1!2w

全县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1处,其中佛教3处、基督教16处、天主教2处。宗教教职人员37人,信教群众12000余人,信教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5.2%,其中佛教信徒最多约有9000余人、基督教信徒约有3000余人、天主教信徒不多约有200余人。玄中寺作为佛教净土宗祖庭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I6?8xU3:9Gd6-5Y

民间文化 m6,gG8-5u02.5z

交城鼓书 I7+,OR8?5wU7!8Z

交城鼓书是流传民间的一种说唱形式,新中国成立前演唱者多为盲艺人。1956年,县文化馆成立了“交城县盲艺人宣传队”,对交城鼓书进行了整理革新,交城鼓书由十字句或七字句组成。鼓书音乐旧以板鼓为主,辅以三弦、胡琴等弦乐,六十年代始加入大众琴及板胡、响铃。传统长篇书目有《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传》等。1980年9月,由张有洛创作、李学成演唱的交城三弦书《会安排》,参加了山西省曲艺会演大会,分别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 X3!3Ty3?8Ql5-8X

交城莲花落 S1!2RD,4XQ7;5j

源于太原莲花落,清代以前即在交城县境内流传。光绪二十九年(1903),祁县著名莲花落说唱家毕者山收交城县成村吕著为徒,传授莲花落艺术。光绪三十一年(1905),吕著自立书摊,成为清末民国时期交城县艺术造诣较高的莲花落艺人。由于吕著亦精通晋剧、碗碗腔,将莲花落融进了戏剧艺术,自成体系。1962年,县文化馆系统整理了莲花落艺术,并聘请吕著收徒传艺。 h9+4hj3;7JJ64h

交城叮叮呛 S2~7sy67Uw7=6B

源于“拉洋片”。1972年,县文化馆张有洛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叮叮呛为坐架脚踏式。坐架内装置木梆、手锣、小镲、小鼓、木鱼5件打击乐,用双脚踏动踩板表演,表演者坐于其上演奏弦乐,文场武场,说、拉、打、唱集于一人。由他创作并与武秀兰合演的叮叮呛《吕梁人民学大寨》,1973年推选出席山西省曲艺调演,获表演第一名;1974年参加了华北曲艺调演。 M7+5MB3~5zS5+6p

交城顺口溜 q3;4Xl2=6DO4-9H

交城县民间很早流行一种“四六句”口头艺术,句式可长可短,押韵顺口。用方言土语演说,风趣幽默。张有洛的叮叮呛本世纪六十年代,“四六句”经县文化馆张有洛整理改革,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交城顺口溜”。初期,顺口溜沿袭民间传统,以方言土语入韵,题材多以农村生活为主。1978年以后,逐渐以普通话入韵,扩大了听众范围。有张有洛创作的《怕茶壶》、《胡批》、《双送子》等一批顺口溜小段。 H1?4wi,!9eE7.4D

交城杂则 C84hz4:6Kf3~7K

亦称快板书,七字句句式,上下旬连续反复演说。有张有洛创作的《二奴子避孕》、《破除迷信》等段子。1964年,收集整理了以杂则为主的专集《交城曲艺》。“文化大革命”之后,杂则小段除盲艺人继续表演外,已逐渐被顺口溜取代。 A3+2LP7.8Ga4-8D

美术书法 A1+70l7;6co8;1s

交城美术主要有绘画、版画、剪纸、木雕、泥塑等。交城书法届颇有建树的有任杰生、任利生、韩学武先生等。 Q9?4gp1,Bw9:5V

民歌 L9+9vN7?7mG7-9W

交城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区,是以太原话为代表的晋中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清代中叶,悲怆哀怨的民歌《交城山》流传于交城县,成为清末秧歌《割莜麦》主调。交城县流传民歌有:《交城山》、《刨洋芋》、《要死要活相跟上》3首。新中国成立以来代表性民歌主要为《交城是个好地方》。 I6=1qg7~4JV,!4H

民间传说 h1=2tk1.7bB1;2i

交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代神话传说众多,有狐爷山底金马驹、西冶金姑姑、牛斗虎与龙虎巷、卦山聚宝盆、南巷张果老、交城树怪、鸠鸽二仙、龙母庙、傅山先生与卫生馆、葫芦王传说、赵吉士传说等。其中,玄中寺鸠鸽二仙传说2009年被列入山西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q5?,rZ1~9ER7.1M

名优特产

核桃 C4-3cT3?8LU2?2J

交城核桃个大、皮薄、肉厚,易取仁,出油率高,种植核桃有近2000年的历史。交城核桃有大龙眼、小龙眼、大花、纸皮露仁、早熟、串儿、穗状、光皮棉、长腰、抗风、横兰兰等五类12个品种。光皮棉核桃,粒大皮薄,表面光滑,每斤20多个,出仁率高达58.19%,仁含油量达72.65%。 J47Ap5:9Hx4=3u

梨枣 c2:5g05?5Tu7=1W

交城特产梨枣是中国稀有名贵鲜食优良品种,1983年,由交城县林科所从省农科院引回交城,并进行科研开发。交城的梨枣主要分布在平川地区。梨枣,甜脆微酸。梨枣,树势中等,发枝力强,适应性广,果实9月下旬成熟。果形近圆形、果实特大、平均单果重30克、最大果达80克。 Q2.7zD7.1sY6!6y

骏枣 e2-7ZS5?1Iw,+8j

交城特产骏枣是山西四大名枣之一,誉为“枣后”,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称。枣肉可提取食用香精,又可入药,有补血益气、安神养胃、健脾抗癌之功能。 A2+2tQ8:8Ks,+7F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瓦窑村枣种先后进入原苏联及阿尔巴尼亚地区。 P1=1KO66MW1?90

沙棘 f7:2Og5;6s0,3x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胡秃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其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国分布面积(东北、华北、和西北)最大,种类最多。 w9-3PI1-8Qz1.4l

玻璃咯嘣 W,~,kY6-6yT1+8G

“玻璃咯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产自夏家营镇覃村。是太原地区春节前后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 t7.1ip5?1LF4:3r

风景名胜

玄中寺 v6.6IV5=5TN9?,r

玄中寺位于县城西北十公里石壁山中,始建于北魏。是佛教净土宗祖庭 ,也是全国佛教三大戒坛之一。北魏至隋唐时期,先后有昙鸾、道绰、善导三位法师在此住持,开创并发扬净土法门体系。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与佛教信徒朝拜、集聚之地和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 w1;7te8=,eD,!1c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 C7.8cy8+8sM9;8C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吕梁山东麓,距省城太原约56公里,交通方便。公园总面积18.7万公顷,自然景观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贵树种侧柏林、特色乔木林、观赏林等,世界珍禽褐马鸡、候鸟、野鹿、原麝、金雕等几十种名贵动物栖息于此。 o7!7xe3-3ju86z

四十里跑马墕 I1:6Di6~6g06;7r

极具草原情韵的南云顶亚高山草甸四十里跑马墕位于会立乡柏峪沟川西部。这里有禅寺塔斜阳、娇儿山云海、后汉开国皇帝刘渊得剑处、阎锡山跑马场等四大人文自然景观。 d1~4KU5+,Xo9+2m

果老峰庄园 g9:8oK,:2mM,=2r

果老峰庄园位于庞泉沟景区内,是集旅游、住宿、狩猎、娱乐、承办会议为一体的理想旅游景点,因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来此与当地村民下棋而得名。 J8~8ln1;6Bb3+5h

王山圆明寺 n65Fa,-6CF1~9Q

圆明寺位于县城东北6公里王山之阳。为隋唐时期所建。寺东南白鹿岗八角宝塔为该县现存最大砖塔。寺西1公里为墓塔区,残存金、元、明历代高僧灵塔、寿塔50余幢。 e5-6hr6;3jN6~6K

龙堂卧云庵和野珠沟龙堂洞 E6;4Gk5~,AZ,?6P

卧云庵位于西冶川中部西侧野珠沟,俗称龙堂寺,系佛教曹洞宗场院,建于明初,气势宏伟。 b7~2fT3~9rA2+4d

野珠沟龙堂洞在野珠村中部北东侧,名曰“龙堂洞”,洞口高4米,内高10米,宽30米,深20余米,据载洞内南北各有一小洞,深约数里,或云北洞连通榆郡沟青龙洞。 V5;7MA4:5BC4+4f

三座崖 S,?6KY1~7fP,3G

三座崖坐落在县境西北葫芦川中部,海拔2077米。因主峰遥望方而高,平如座故名。明末清初,交山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就设在这里,崖顶现存有人工凿筑的将军洞、阶梯、吊绳孔、柱杆柱洞和房屋建筑遗迹,这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全国性农民武装的分支。起义军利用三座崖天险地形条件建立的义军兵寨,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主峰悬崖百丈,长约3米、宽仅1米的“试心石”如鹰咀斜悬崖顶。 Q4~3f01~6Rr8!4H

卦山与天宁寺 y3;,Al52pW9:3W

卦山位于县城北三公里处,距太原六十七公里。因山形卦象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易学研究实体。 “卦山之柏”与“黄山之松”、“云栖之竹”并称为华夏树木奇观。天宁万寿禅寺坐落其中,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巨刹。卦山集文物、宗教、古建、森林公园于一体。在卦山多元文化旅游的经纬中,形成了“儒门释户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多元体系,被誉为“易学之源、八卦名山”。 U,5BP1;4vy5=5L

华国锋陵园 n6+,Bu7-9qw1+8q

华国锋陵园位于县城西北卦山,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华陵”。顺南望去,整个交城县城一览无余。整个陵墓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陵墓设计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视交城。花岗岩石级共365级,两侧白玉栏杆相护。按规划,华国锋同志陵区东侧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庙文昌宫,宫内有一千年到二千年古柏40株,有枣树、核桃树、椿树、杨树、柳树、槐树、松树等多种树种,其中树龄超过百年的占到50%。 U,?3BP,.3vM,=2I

阳渠永福寺 033RF9=9Eg7+2j

永福寺位于城东1公里阳渠村东,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后经过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寺院气势宏伟,布局整齐,旧为释迦牟尼佛堂,寺门有三,钟鼓楼尚为完整,与寺院相对有清建戏台,全部寺院占地3884平方米。 b1;6Ev5:4Na8.2t

广生院 E3~6oU3;7Wx1~9Y

位于城内东关南巷南口迎面,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邑绅士丁世醇(曾任浙江仁和知县)创建,广生院建筑风格独特,建筑面积达1125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布瓦歇山顶,五彩斗栱,具有清代早期建筑特征。正殿窑洞为无梁殿构造形式,室内贯通,空间扩大,释迦牟尼佛端座正中,通体贴金,每眼窑洞内墙壁上另碹砌小洞窟各一眼,内供佛像,俗称“九窑十八洞”,秀丽壮观。山门外有一宋代古槐,粗壮高大,枝繁叶茂,与近在咫尺的环神阁、丁家大院及丁家祠堂构成一处高品位的以古代建筑群。 Y4!8GF3~2BM3-2Q

交城名人

现当代人物 w52Im5-7ev6.2D

华国锋,1921年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e8!8mj4+8gr5~3I

李立功,1925年生,1938年在交城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晋源县县长,共青团山西省汾阳地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中共山西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位。 b3~8uW5?7XN5:7P

燕居谦(1933-1991年),字益亭,1933年生。早年投身革命,曾任交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志办主任,长期呕心沥血、专心修志、积劳成疾,但坚毅不屈,于1990年国庆前完成了30卷140万字《交城县志》。1991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生命诚可贵,事业价更高》为题登载他的感人事迹,被授予“当代吕梁英雄”光荣称号。 j5-1wE9.,Hu8-4C

古代人物 f,=90d9=5nE9!6i

狐突,姬姓,狐氏,字伯行;唐叔虞后代,与晋同祖,出生于却波村。为春秋时代晋国大夫、晋文公的外祖父。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宫乱迭起,重耳出逃,狐突之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周游诸国。晋怀公继位后,为巩固帝位,削弱其叔重耳影响,命随重耳出逃在外之人至期而归,不归者,诛全家。狐突因不召二子归国,被怀公拘捕。怀公对狐突说:“子回则免罪”。狐突答:“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贰,何以事君?” 拒绝了怀公的要求,于是被杀害。次年,秦国送重耳归晋,杀怀公,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厚葬狐突于境内少阳山(今交城县马鞍山,亦称狐爷山)。农历七月十四日狐突诞辰,至今仍为交城传统古节。 n7?5QP6.3QD2-9G

狐偃,字子犯,狐突之子;晋国大夫、国卿,晋文公的舅舅,又称舅犯、咎犯、臼犯。骊姬之乱后,随重耳流亡十九年,途中历尽磨难,狐氏兄弟忍辱负重,终成大业。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晋国,是为晋文公。在狐偃等众臣的辅佐下,晋文公重耳“蓄爱百姓,厉养戎土”,终成一代霸主。狐偃为上军将,也是晋文公的首席谋士。后人评价:“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晋文公也曾慨叹:“偃言万世之功也”。狐氏父子三人辅佐晋国称霸的事迹,在《史记·晋世家》《左传》《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04.8as,+4TD1-7x

张承业(846-922),唐末河东监军使,宦官。一生忠于唐朝,始终以唐朝官员自居。曾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与篡唐称帝的朱温对抗数十年,是李克用的托孤重臣,在梁晋争霸时期留守太原,执掌后方军政,奉遗顾,立嗣王,平内难;劝课农桑,执法严明,为李存勖建国提供了有力保障。龙德元年(921年),李存勖欲登基称帝,张承业认为此举有违匡扶唐王室的起兵初衷,苦谏不从,忧愤成疾,死于晋阳。后被追赠为左武卫上将军,被史学家视为贤宦的代表。其生平事迹在《五代史》《资治通鉴》,以及《山西通志》《交城县志》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b6+4qc1~9oJ4.4E

安永信,交城人,为唐末节度使。史载,安永信“智勇过众,文武兼资”,谥号“忠简公”,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被追封为太师。《山西通志》人物志有记载。 Y7?5CU6=9ah8?6x

张德辉(1195-1275),字耀卿,号颐斋。元初大臣,任河东南北路宣抚使、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黜赃吏,均赋役,深得民心;曾与元世祖忽必烈廷议朝政,进谏“先务七事”、“急务四条”等,深得忽必烈赏识,后被册封为“儒教大宗师”,并奉旨教授皇子孛罗等人读书。张德辉“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器。” 晚年与元好问、李冶游封龙山,时人号为“龙山三老”,著书讲学以终。《元史·列传五十》有传,《元朝名臣事略》有载。 k6-3Tu2:5lA920

郝天挺(1247-1313),字继先,号新斋。祖籍安肃州(今河北徐水县),自祖父迁居交城。历任云南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吏部尚书等职。郝天挺“英爽刚直,有志略”。奖农务本、励学养士,治理地方颇具成效;仁宗即位,议政革尚书省诸弊,召拜御史中丞(正二品),寻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副丞相)。卒于皇庆二年,赠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忠定。《元史·列传第六一》有传。 m2.1LA1?2BH5?4E

解一经,号月川,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举人,历任升武定州知州、莱州府同知等职、南京户部员外郎中等职;后升任云南广西知府,在任七载,期间出征安南,卓有战功,“率兵前进,贼夜遁,后乞归”,朝廷遣使嘉赏。隆庆二年(1568),恩例进阶亚中大夫。寿至九十六岁,焚香端坐而卒。 G16Kq4+1Vx7;50

解一贯,字曾唯,解一经之弟,明正德十六年进士。先后任两京给事御史、通政使司工科给事中等职。谏“讲学、修德、亲贤、孝亲、任相、远奸、用谏、谨令、戒欲、恤民”十事,嘉靖帝嘉纳之;因“大礼议”一事,弹劾权臣张璁、桂萼,后遭二人报复,被贬开州(今河南淮阳)判官,卒于任。《明史·列传第九十四》有传。 R7:,Tj2-5Tt6.9s

常大忠,字二河,清代人,清顺治九年进士。任四川梓潼县县令、安徽省潜山县县令、河北保定府同知等。为官清廉,公平执法,百姓立生祠祀之。中举候选在京,梦遇梓潼帝君来拜,后果得梓潼县县令。蒲松龄据此轶事,作《聊斋志异·梓潼令》。 A9+6Fm1:4UA9-4G

武攀龙,清顺治三年进士。历任河南督粮道、河南布政使、江宁兵备道防政、刑科给节中等职。与顺治朝监察御史、邑人李之奇共同倡导,建玄武塔于卦山太极峰颠;康熙初年,武攀龙卸职返里,于城内东正街路北兴建一进三院府邸(即今县委会址);后倡修龙门渠,捐银500两。 H7;6DN,:5JQ4.8I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30日,交城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B4=7sF8:2pt1:3n

2020年11月16日,交城县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M,+,yt1?8zC25J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交城县人民政府相关热词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