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月18日,是中国社会学恢复以后成立的最早的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是中国社会学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是中国最大的社会学研究所,发挥着新型智库的重要作用。社会学研究所是二个国家级社团——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管理机构和秘书处所在地。中国第一家社会学个人基金会——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的办公地也设在社会学研究所。 S9.5Ks9?8jp9-5g
u3!6oL9-6yv5=9b
o2:1il43zM3=4U
e4:3pc2;8Ft,:9A
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此后,何建章、陆学艺、景天魁、李培林相继担任过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所长:陈光金;党委书记:穆林霞;副所长:穆林霞、王春光。现有在职人员77人,包括18名研究员,26名副研究员,22名助理研究员。其中64名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分别毕业于国内和国外著名学府。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有7人。目前,社会学研究所拥有国家文化名家和“四个一批”人才1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北京市政府参事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学者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8人。 c64Pt8~70y5-9g
全所分设11个研究室,即:社会理论研究室、家庭与性别研究室、组织与社区研究室、农村及产业社会学研究室、社会政策研究室、社会心理学研究室、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社会调查和方法研究室、社会人类学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室、廉政建设与社会评价研究室,此外还有办公室、科研处(含信息网络中心)。 b3~2fP2+8VI9:8K
社会学研究所设有《社会学研究》和《青年研究》编辑部。《社会学研究》是中国社会学的核心期刊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权威期刊;《青年研究》是中国社会学的核心期刊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核心期刊。社会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两个英文刊(《中国社会学杂志》)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和(《国际社会质量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Quality。 q9~7vZ1:8UT1~5y
社会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社会理论》、《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家庭与性别评论》、《社会政策评论》、《廉政学研究》等集刊,连续出版《社会蓝皮书》、《社会心态蓝皮书》、《慈善蓝皮书》、《反腐倡廉蓝皮书》、《青年蓝皮书》等皮书系列,并负责《中国社会学年鉴》、《中国社会学》的编撰工作。 O4;4go2;5lY45h
j4.6o06+9XY,+7v
C9+,mc1.5aN,:5H
w2=3E05~8pg,1x
l9-,oj7+5mz5?5J
社会学研究所自建所以来承担了60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我所近十年来累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5项;其中,在研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3项,青年项目12项,后期资助1项。我所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他的研究课题还包括中央交办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课题、国家部委委托交办课题、企业和社会组织委托研究项目等。社会学研究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依托单位。 W9:5Rt1~,Mf3!5r
自2012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强调科研强院、人才强院和管理强院。社会学研究所承担创新工程研究项目9项,分别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绩效测评研究”、“新时代社会群体分化与社会均衡共享发展研究”、“人类学基础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乡村振兴与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家国关系的转型与家庭关系及其模式的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均衡、公平、协调、共享发展研究”、“新时代的社会理论:溯源、反思与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下的社会心态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质量状况与指标体系研究”。 g3-4Se75hQ6=,M
2017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登峰战略”学科发展计划。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结构与分层”为优势学科,“发展社会学”和“社会政策”为重点学科,“教育社会学”和“廉政学”为特殊学科。 I6?5ir,9CH4=3P
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了“社会发展综合集成实验室”、“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实验室”。同时,我所与山东大学、国家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监狱局、山东中磁视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特殊群体社会治理大数据研究实验室”。 L3:2qL5;7Gz,:6h
社会学研究所非常重视与国内教学、科研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在北京汽南社区、河北三河、江苏太仓、浙江温州、湖北荆州、福建晋江、广西大瑶山、江苏吴江、浙江梧桐等地建立了社会调研基地。与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宁波大学合作,分别成立了“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协同中心”、“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中心”、“法治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承担着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宁夏国情调研基地的管理工作。 z,~1yz5=4Rd2?5a
社会学研究所自2017年起,推出了以首任所长费孝通先生命名的“群学讲坛”,旨在弘扬老一辈社会学家从实求知的学术理念,加强研究人员的沟通交流,打破不同领域研究壁垒。讲坛定期举办,以期建立长期学术交流平台,互通有无,相互砥砺,促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截至2019年底已经举办30余场,邀请了国内外跨领域的40余位主讲人进行主题演讲。 Z4-1qh3?8PK5;4R
社会学研究所在2015年首先发起栗林社会学青年论坛,并由国内知名的社会学学术期刊协办,旨在推动社会学学科基本建设,促进青年社会学学者的学术交流。栗林论坛秉承朴实、严谨的学术风格,致力于为国内青年社会学者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自由讨论、敢于批评的学术氛围。目前栗林论坛已举行五界,累计收到学术论文300余篇,经论坛青年学术评议组评选的优秀论文也获得学界期刊选用,更日益受到学界关注。 B5.7Qq6;7IE8?9M
2017年起,由社会学研究所青年学者自发组织和开展的 “定性研究工作坊”启动。工作坊主要以我所学者为主,并有针对性地邀请全国相关领域研究者参与研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8年,为了使工作坊的定位更加清晰、主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社会学研究所将“定性研究工作坊”更名为“学术工作坊”,定期邀请青年学者进行交流。既可以是成熟的研究论文,也可以是尚未成熟的工作论文,既可以是定性研究,也可以是定量研究,既可以是研究心得体会,也可以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当前,学术工作坊在青年学者的努力下,已经成为一个轻松、愉快、活跃的公共空间,汇集了国内外社会学的前沿研究成果。 K4-6Cx4;6gR8!,c
x2=,iP4?9rR8;4Z
F2.,ez4-8nM8?8q
社会学研究所的办所理念是“推动社会学研究中国化,实现社会学所建设国际化”。社会学研究所在加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工作。主要体现在: n15PN4=1dA8~8k
一是与世界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如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北卡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发展研究所、法国波尔多政治学院等。2010年至2019年,社会学所先后派出472批853人次,接待来访173批631人次。与建所三十年相比,最近十年的年均出访批次增加近两倍,年均出访人次增长三倍,年均接待来访量与过去持平。 A9!9BE,+3gS3=5O
二是与国外机构建立实质性的交流项目,如中国第一个社会科学跨国实验室“中法后西方社会学理论与田野研究实验室”,它是法国 President 奥朗德2013年访华时与中国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之一。交流项目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乌克兰敖德萨国立海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中美社会学交流平台”、“中英可持续消费研究实验室”、“中国-北欧社会福利实验室”、“中国-俄罗斯社会变迁比较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社会变迁比较研究:中国与匈牙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巴西坎皮纳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等; d2:2Ch4~4Hw6:4o
三是与国外出版社合作推出外文出版物。社会学研究所与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出版了中国第一个社会学英文期刊《中国社会学杂志》(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与国际社会质量研究学会合作,编辑出版《国际社会质量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Quality)。在国外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专著《金砖国家社会结构比较研究》、《金砖国家青年比较研究》、《中国的国内国际移民》、《中国农村社会福利》等,法文专著《新中国社会学》,俄文专著《中俄社会结构比较研究》、《中俄青年比较研究》、《中国梦与俄罗斯梦》、《中俄中等收入群体比较研究》,日文专著《重新崛起的日本》等。 X2.5MH62WK3-2r
四是在境外举办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如在日本横滨召开国际社会学协会年会期间举办“中国日”(2014),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2),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举办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举办青年研究圆桌会议(2014),在波兰华沙举办新兴市场国家社会发展研讨会(2016),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中国-西班牙社会变迁研讨会(2017),在乌克兰敖德萨举办的“一带一路”与中乌发展学术研讨会(2018),在巴西巴西利亚举办的中国研究中心学术研讨会(2019)等。 s2!7fn5=4As3+7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设在社会学研究所,为国家一级社会学博士点,并参与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社会学研究所设有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每年招收社会学国资博士后和项目博士后,已成功连续举办十四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和两届青年论坛。 l1!6ZL5~8CH4!7w
社会学研究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全国教科文卫系统先进工会组织”等荣誉称号。社会学研究所代管的中国社会学会20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被评为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h,;,dV7:7yZ7;3J
社会学研究所秉承第一任所长费孝通先生制定的“从实求知,美美与共”的所训,弘扬“高尚的学术信誉,深厚的学术修养,端正的学术作风,高雅的学术品质”的学术理念,开风气,育人才,争做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先锋。 R1;5is6+8sA7.4B
(2019年12月) J5;5mB6;8nv670
历史沿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月18日,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学恢复、成立最早的社会学研究所,是中国社会学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其方针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双百”方针,重视理论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探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对家庭、群体、阶层、组织、社区、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城乡协调、区域发展、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社会心理等进行专题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性和对策性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大力开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社会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担任本所首任所长,其后,何建章研究员、陆学艺研究员、景天魁研究员、李培林研究员先后担任所长,现任所长为陈光金研究员。 I2-2wA85Zy2~6u
建所以来,经过几代社会学工作者的努力,已经成为在中国社会学界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员规模最大的社会学研究机构。截至2010年1月,社会学研究所共有10个研究室,1个编辑部,2个职能部门;设有社会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主管全国性学会2个,院级研究中心4个,所级研究中心5个。共有在职人员80人,离退休人员64人,共计144人。30多年来,社会学所的研究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 Z,-5UA8=7CJ7:,R
一、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社会学从恢复、重建走向蓬勃发展 g5!4aX9.2TG1-1I
早在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以紧迫的语气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繁重的任务,思想理论工作者当然不能限于讨论它的一些基本原则。……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1980年1月正式成立了社会学研究所,停顿了近30年的中国社会学开始恢复、重建,并逐步走向蓬勃发展。 e3+6sF,+4tV3-7d
进入新世纪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理念。2005年2月21日,社会学所李培林、景天魁研究员(其时分别担任社会学所党委书记、所长)为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做关于“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讲解,胡锦涛总书记在会后对他们说“现在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时机,也可以说是社会学的春天吧!你们应当更加深入地进行对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查研究,加强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思想的研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些都为中国社会学的繁荣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F3?2BL1~1mW3;9M
2008年,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向胡锦涛总书记致信,建议在新形势下加强对社会学学科的扶持,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2008年7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来信上作出批示:“专家们来信提出的问题,须深入研究。要从人才培养入手,逐步扩大社会学研究队伍,推动社会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是自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批示恢复重建社会学之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专门为社会学的发展给予指示。它充分说明了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在新形势下加快社会学的发展是实践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处于“而立之年”的中国社会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P5+8CJ1+1ty3:2k
二、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与社会学所的建立 j4.5bT,-7ln7-1x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学受到错误的对待,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断了近3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呼唤、需要社会学。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精神的指引下,社会学研究所开始筹建。1979年春节,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同志约见社会学界前辈费孝通教授,请他主持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和社会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79年3月15~18日,社会学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乔木到会讲话,代表党中央为社会学平反,恢复名誉,并就若干重要的社会理论问题作了讲话。3月18日,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宣告成立,选举产生了60名理事,推选费孝通为首任会长。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社会学研究所筹备组,费孝通教授任负责人,着手筹建社会学研究所。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编制委员会于1980年1月18日正式发文,批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费孝通教授被任命为第一任所长。由此,社会学所的成立与中国社会学会的成立共同成为中国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志而载入中国社会学的史册。 Y5=8z02;3eD4+1r
费孝通所长在建所之初就提出,“成立一个学科,要有‘五脏’、‘六腑’。这是说:“要成立一个学科,一是要有个学会,第二要有专门研究发展这门学科的机构——研究所;第三要培养人才,大学要有社会学系;第四要有一个图书馆;第五要向社会发表研究成果,要有刊物、出版社。这五脏全了,学科就成了。”在费孝通教授等中国老一辈社会学家的筹划和努力下,于1979年3月和1980年1月先后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由学会和社会学所合作,先后于1980年和1981年联合举办了两期社会学讲习班,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一百余人参加了学习,并协同南开大学开办了为期一年的“社会学专修班”,为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播下了种子;198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设立社会学系。建所以后,社会学所建成了专业图书资料室,并先后出版了《社会学通讯》、《社会调查与研究》、《国外社会学参考资料》、《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学》、《青年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社会学这门重要的学科已经恢复建立起来,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各个社会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撑。建所以来,社会学研究所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r2!1zR2-8ho7+8G
三、承担了多项国家、院所级重点课题,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 O9;1TX5;3Ly7-7W
30年来,社会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承担了大量国家专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院重大和重点课题、所重点课题等,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质量的专著、论文、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扩大了社会学所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 u8+1sR46gt5=5n
早在建所初期,由首任所长费孝通带领的课题组,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的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小城镇的发展对乡村社区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费老在80年代初期发表的《小城镇 大问题》和《小城镇 再探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发展小城镇也随之成为中央的一个“带战略性”的“大政策”。 b2!4Qk4.9Sc2;8H
在雷洁琼先生指导下,社会学所婚姻家庭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对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成都五大城市婚姻家庭问题调查研究,进行了建国后首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获得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其研究成果形成了《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等一批著作,得到好评。 E7!5tD5;1lN5:7q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主持、陆学艺所长协助组织的“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从1988年启动至1998年结束,动员了全国近3000位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的具有代表性的108个县(包括县级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出书105卷,成为国情调研的第一手资料。 X2:6zl4.7uQ1=7s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学所组织科研人员集体撰写的《社会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等专著,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993年,社会学所启动院重点课题“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之后每年出版一本《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至今已出版18本,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U3!1Kt3~7Oq5?2J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学研究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陆学艺主持的“中国社会分层调查”、“中国社会流动调查”,单光鼐主持的“社会稳定和预警系统研究”,沈崇麟主持“中国社会变迁调查”,苏国勋主持的“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共生”,李培林主持的“中国社会学基础理论建设研究”,景天魁主持的“社会监督机制及其效度研究”,李汉林主持的“和谐社会中的组织团结研究”,黄平与王晓毅主持的“公共资源与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制研究”,折晓叶主持的“社区转型的制度建构过程:乡村工业社区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李培林主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跟踪调查研究”,罗红光主持的“公共服务义务化: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分析”等国家、院级重大课题研究,都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E91Wt8-,rD1;8r
建所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社会学所共承担了各类课题459项,其中,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研项目2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8项,院级课题121项,所级课题74项,其他委托课题205项。 k24hz1=6oy2!,d
30年来,社会学所研究人员在小城镇发展、城乡一体化、社会结构变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阶级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小康社会、社会发展观研究等诸多领域,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如《小城镇 大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苏南模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社会学》、《三农论》、《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中国近代社会学》、《中国社会学百年史》、《中国社会指标的理论与实践》、《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的实证研究》、《村落的终结》、《中国单位社会研究》、《社会理论与社会现实》、《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职业结构与流动》、《不平等的交换》、《城市社会学》、《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缺席与断裂》、《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等一批专著;同时借鉴国外社会学的成果,编译了一批国外社会学家的著作,如《家庭》、《发展社会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系列著作》、《社会思想名家》等,并出版了《中国社会学》、《社会理论》、《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社会政策评论》、《家庭与性别评论》等系列学术出版物,以及一批工具书和学术资料,如《社会学词典》、《中国社会学年鉴》、《社会学原著导读》、《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等。 d7~2zy79gD9+2i
截止2009年底,据不完全统计,社会学所共出版专著379种,学术论文2791篇,研究报告496篇,学术资料388种,译著96种,译文198篇,教材97种,普及读物64种,工具书74种,编辑出版各种刊物达827期。在这些学术成果中,获得国家、省部级及其他各种奖项160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38项,获得国际社会学协会、全国性学会或期刊优秀论文奖23项,获得其他优秀图书奖或优秀论文奖10项,获得所级优秀成果奖83项。 w6:,FP8~2Ab24F
四、人才队伍建设长足发展,学科建设、机构设置逐步完善 c6.5Sb6~,yy6.,h
在队伍建设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巨大而快速的社会变迁,社会学所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所之初,除了与中国社会学研究会联合举办二期社会学讲习班、与南开大学联合举办社会学专业班培养人才外,从各个渠道广罗人才,调集了一批科研骨干,建所当年即达到30人。1982年后开始陆续接收社会学专业的大学生,重视培养中青年科研人员;1985年,原青少年研究所的部分成员调入,达到88人的规模。以后又经过逐步发展,特别是注意引进留学归国人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高峰时人员曾达到近百人的规模。90年代后期因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员流失情况一度比较严重。2000年以来,社会学所在人才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不断充实研究队伍,努力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使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人员结构不断改善。通过接收优秀毕业生、国外引进人才、鼓励在职攻读学位、出国进修访问、举办学术论坛、加强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截止2010年1月,社会学所共有人员137人,其中,在职人员84人,离退休人员53人。有院学部委员1人,荣誉学部委员1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博士生导师12人。在现有研究人员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所占比重达到94%,其中博士超过55%;高级专业人员比重达到65%;40岁以下人员占35%。 J9;4DI9.8ur5-9L
在机构设置方面,建所初期,社会学所只有理论研究室、城乡研究室、婚姻家庭室3个研究室,现在已经形成学科门类比较完备的学科布局,设有社会理论、社会学调查与方法、组织与社区、家庭与性别、农村与产业社会学、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发展、社会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等10个研究室,还设有《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科研处、办公室、信息网络中心,成为国内外社会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机构。除了传统的优势学科农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外,社会理论、应用社会学、社会政策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外,社会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社会政策被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学科。此外,在社会结构与分层研究、组织与社区研究、私营企业主研究、社会指标体系研究、调查方法研究等方面,社会学所也具有独特的优势。2009年,又设立了四个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即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农村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变迁与社会心态研究;组织与社区研究。 h88Pw3~5Ud9~5i
社会学所逐步建立、健全了培养研究生、博士后的各项制度。1982年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授予点。社会学专业是研究生院较早获得批准的一级学科之一。迄今为止,社会学系已经培养了博士115人,硕士64(含外国留学生1人)人。1998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至今进站博士后达到11批75人,已经出站39人。多年来,为研究、教学机构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水平的研究和管理人才。 T36FM11Rz,~,U
五、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取得新进展 R2.2Su5!1sC9:5B
建所以来,社会学所不断开拓与国内外社会学界的广泛联系。先后接待了来自美、日、英、法、德、俄、东欧、澳、加、印度、泰国、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学家。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如“亚太地区家庭未来研讨会”(1990)、“中日家庭比较研究研讨会”(1991)、“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1995)、“家庭与社会保障国际会议”(1993)、“经济改革与社会结构变迁国际讨论会”(1995)、“当代中国农村人口与劳动力流动研讨会”(1998)、“中国-瑞典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学术研讨会”(2005)、“中国-印度社会学研讨会”(2006)、“中国-欧洲社会政策论坛”(2007)等。特别是2004年成功举办了“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会议代表1200多人,其中国外代表600多人,专题论坛近百个,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O6:,Lh6.1un6-8b
社会学所与国外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课题研究。先后同美国芝加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筑波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等多个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此外,社会学研究所还接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福特基金会、美国露斯基金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德国洪堡基金会、德国汉斯—贝克勒基金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资助,开展学术研究。 o6-,gS5=1WC,;9C
据不完全统计,自建所以来,社会学所先后有736批848人次出访,接受来访488批2100人次。 t,~5fR4:7II,-9J
六、刊物、连续出版物的出版 p5+5Lj8+,sL8;2M
刊物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阵地,办好社会学刊物,是推动社会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早在1981年,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创办了《社会学通讯》(1981-1984年),由社会学所专人负责编辑。《社会学通讯》是一个动态性及资料性刊物,主要任务是普及社会学知识,介绍社会问题调查研究的情况,反映国内外社会学界动态,同时发表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文章。1985年,《社会学通讯》改为由社会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学会联合主办的《社会调查与研究》,逐步转向以发表社会学研究文章为主。同期,社会学所还陆续出版了4个内部刊物:即以推介、编译国外社会学为主要内容的《国外社会学参考资料》,1986年更名为《国外社会学》;以研究青年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青年研究》;由社会学所主管的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刊《社会心理研究》和青少年犯罪学会会刊《青少年犯罪研究》(2003年转出)。1986年,《社会调查与研究》改刊为《社会学研究》,正式对国内外出版发行,以促进学术交流和中国社会学学术进步为宗旨,经历了引鉴西方社会学,促进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开拓东西方社会研究学术对话渠道,培植中国社会学学术新秀的过程,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学界最重要的专业刊物。《社会学研究》创刊20多年来,对推动学科发展、社会学队伍成长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94年,《青年研究》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以启迪思想、促进学术交流、发展中国青年社会学为宗旨,成为青年研究领域的重要专业期刊。 a6:6sA8:,BF6?2f
社会学所还出版了系列出版物。为了扩大学术出版物的影响,2003年《社会理论》取代《国外社会学》(内部刊物)以书代刊定期公开出版,由社会理论研究室负责编辑,在继续评介国外各种社会学理论的同时,鼓励和催生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关注中国本土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已出版5辑。《中国社会学年鉴》由社会学研究所编辑,自1989年创办以来已出版六卷。年鉴以学术借鉴价值高、导读性强、信息密集、资料浓缩为原则,突出学术精品意识;以准确反映中国社会学研究动态与现状,展示社会学优秀科研成果,介绍社会学机构,记录社会学重要事件,不断推出社会学学术精品和新人为主要内容,是社会学专业的权威性资料工具书。《中国社会学》由社会学研究所编辑,按专题选编了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的主要成果,旨在纪念前人,推进积累,探索方向,至今已出版7卷。此外,各研究室或研究中心还按学科出版了一批学术连续出版物。《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是由社会心理学研究室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办,目前已经出版5辑。社会政策研究室编辑出版了《社会政策评论》2辑,家庭与性别研究室编辑出版了《家庭与性别研究》2辑等。 D1.5ZT6-5AM,~4h
七、科研基本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a32wn22UO8;2H
社会学研究所建所伊始,就非常重视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工作,首任所长费孝通教授亲自指导有关社会学图书和资料的采集工作。复制了1957年以前国内出版的社会学著作以及国外社会学杂志,补购港台出版的社会学专业图书,通过图书进出口公司选购外文版社会学著作、接受国外学者赠书等多种途径,使图书资料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原日中社会学会会长福武直先生、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十时严周教授都把自己多年的藏书和刊物捐赠给社会学研究所,为此专门建立了福武直文库和十时严周文库,形成了独具的馆藏特色。截至1994年,社会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已拥有中外文藏书及其他专业资料5.7万余册,成为国内社会学专业图书资料比较齐全的中心之一。1995年组建院图书馆,社会学研究所图书整体划归院图书馆,图书资料室审时度势,将图书资料工作向信息网络工作转向。 g7=4Gr6+3uS4=1p
1998年着手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开始建立社会学研究所网站,2002年在全院网站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此基础上,通过竞标,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第一批试点单位,之后以网站建设为龙头,不断推进研究所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从2003年起,网站全面更新改版,建立以“中国社会学网”为主体的网站群,优化网络结构、更新网页内容、增加网站的功能,更好地展示社会学研究所乃至整个社会学研究领域优秀科研成果和最新学术动态。同时,搭建信息化系统的框架,开发建立社会学研究领域较为完善的网络化信息资料数据库。先后建立了“社会学专业文献数据库”、“社会学文献题录库”、“社会学研究生论文库”、“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论文(中英文)库”等若干数据库,研发了社会学所电子所务系统。2006年全院网站评比中社会学研究所再次获得一等奖。2007年伊始,又与院网络中心合作,建立“社会科学研究调查数据支持平台”。从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运行应用以来,社会学研究所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以“中国社会学网”为核心的网站群已经建立,科研办公自动化平台已经运转,国情文献资料和国情数据资料两大系统框架已经搭建,数字化研究所初见成效,2008年获得院网络运行十周年一等奖。 y3?4PD7+7Tc8~3x
八、学会活动健康蓬勃发展 c6!6Zm9+8DQ5:7q
社会学所作为中国社会学会(CSA)秘书处所在单位,努力使学会成为团结社会学界同仁、推动社会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平台。1979年3月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成为社会学恢复与重建的标志之一。研究会推选费孝通教授为首任会长,选举产生了由60人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1982年5月,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学会,选举费孝通为会长,雷洁琼等为副会长。1990年8月召开中国社会学会第三届理事会,选举费孝通、雷洁琼为名誉会长,袁方为会长。从1991年开始,中国社会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形成制度。每次会议确定一个主题,展开学术讨论和交流,并对参会论文进行评奖,会后出版论文集,对于协调社会学工作者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发现培养人才,组织社会调查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6年,中国社会学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选举费孝通、雷洁琼、袁方为名誉会长,陆学艺为会长,学会实现了新老交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7月,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推举费孝通、雷洁琼为名誉会长,陆学艺、郑杭生任会长;2005年10月,中国社会学会召开第六届理事会,推举雷洁琼、陆学艺为名誉会长,郑杭生为会长,李培林为常务副会长。2008年中国社会学会召开第七届理事会,推举陆学艺、郑杭生为名誉会长,李培林为会长。中国社会学会现在已经发展为拥有29个省市自治区团体会员、16个专业委员会、理事286人、会员2000多人的全国性社会学工作者的专业学术团体,对于推动社会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C,!8HR,-2lY5?1z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CASP)秘书处也设在社会学所。作为中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组织,该学会成立于1982年4月。现有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应用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青年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委员会等五个专业委员会;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安徽、黑龙江、河北、江苏、内蒙古、山东和山西等省市自治区级16个团体会员,2200余名个人会员,主要分布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会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社会心理学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著出版社会心理学期刊和书籍;开展社会心理学咨询和服务活动;为普及社会心理学知识开展多种活动。 b4.5PR2!3jA,-4t
社会学研究所还有非实体性研究中心8个。其中院属中心4个,分别为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国情调查与研究中心、私营企业主群体研究中心、中国廉政研究中心;所属中心5个,分别为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研究中心、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利用研究中心这个平台,我所与国内外科研、教学机构、政府部门、企业及社区组织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和实践活动,使社会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同时推动社会学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R5?3Wl3~1HM6:4l
(2015年) C8:7Kp3?3yo1?,M
组织机构
1980年1月18日建所后,社会学所最初设立了二个研究组:社会组与人口组,1981年人口组整体调出;社会组分为:社会理论组,婚姻家庭组,城乡组。 j,:2jx4.8Xo4~,j
1983年正式成立了3个研究室:社会学理论研究室,张之毅任室主任;城乡研究室,张雨林任室主任,王晓义任副主任;家庭婚姻研究室,刘英任室主任;另设编译室,王育民、陈一筠任副主任;并开始筹建社会心理学研究室。 G6=5zz,~1Qb,;1f
1985年1月,青少年研究所并入社会学研究所,重新调整了机构设置,设6个研究室:社会学理论研究室,宋家鼎任主任,杨雅彬任副主任;城乡研究室更名为城乡发展研究室,朱庆芳任主任,李汉林任副主任;家庭婚姻研究室更名为生活方式与婚姻家庭研究室,刘英任主任,马有才任副主任;青少年研究室,谢昌逵任主任,单光鼐任副主任;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徐凤姝任主任,李庆善任副主任;国外社会学研究室,刘成彬、陈一筠任副主任。 O5:1BS6-2VN85c
1988年对部分处室领导做了调整:社会学理论研究室,苏国勋任主任;生活方式与婚姻家庭研究室,戴可景任主任;社会心理学研究室,李庆善任主任;青少年研究室,楼静波任主任。 J,+3yS5~,zR4.3R
1989年增设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张厚义任主任。 Q2~2EA,;3eg4+7Z
1991年增设工业社会学研究室,并调整部分研究室名称。生活方式与婚姻家庭研究室改为家庭社会学研究室,城乡发展研究室改为城市社会学研究室。全所共设7个研究室:社会学理论研究室,苏国勋任主任,张旅平任副主任;家庭社会学研究室,马有才任副主任(后任主任);城市社会学研究室,朱庆芳任主任,折晓叶任副主任;青少年研究室,楼静波任主任,单光鼐任副主任;社会心理学研究室,李庆善任主任,邵道生任副主任;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张厚义任主任;工业社会学研究室,李培林任副主任。同年,撤销国外社会学研究室。 J9-1Jj6~3JQ5~3S
1994年,增设社会学调查与方法研究室。全所共设8个研究室,社会学理论研究室,苏国勋任主任,张旅平任副主任;家庭社会学研究室,马有才任主任,李银河任副主任(1996年李银河任主任,王震宇任副主任);城市社会学研究室,李汉林任主任,折晓叶任副主任;青少年研究室,单光鼐任主任,陆建华任副主任;社会心理学研究室,李庆善任主任,杨宜音任副主任;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张厚义任主任,陈斗仁、牛凤瑞任副主任;工业社会学研究室,黄平、石秀印任副主任;社会学调查与方法研究室,沈崇麟任主任。 i7.9Yg4-7jN3!7E
1999年,增设社会保障研究室,后改为社会政策研究室。全所共设9个研究室,其中,社会心理学研究室,杨宜音任主任;社会政策研究室,杨团任主任;其他研究室不变,原主任(副主任)连任。 V,;4Jo,=1ZD13u
2000年,农村社会学研究室与工业社会学研究室合并,更名为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王晓毅任主任。 f2=2qW5=1EP9=4E
2002年,部分处室领导调整。张旅平任社会学理论研究室主任,渠敬东任副主任;陈午晴任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副主任;王春光任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 N7:7DN35Ve9?,G
2003年12月增设社会人类学研究室,调整部分研究室名称。社会学理论研究室更名为社会理论研究室,家庭社会学研究室更名为家庭与性别研究室,城市社会学研究室更名为组织与社区研究室,青少年研究室更名为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全所共设9个研究室,社会理论研究室,张旅平任主任;家庭与性别研究室,李银河任主任,王震宇任副主任;组织与社区研究室,折晓叶任主任;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陈昕任主任,吴小英任副主任;社会心理学研究室,杨宜音任主任,陈午晴任副主任;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王晓毅任主任,王春光任副主任;社会学调查与方法研究室,陈婴婴任主任;社会政策研究室,杨团任主任;社会人类学研究室,罗红光任主任。 X,.7UV4=1WR64W
2006年新增设社会发展研究室,陈光金任主任,李炜任副主任。葛道顺任社会政策室副主任,夏传玲任社会学调查与方法研究室副主任。 i,;2Zr,~6Pn9~1v
2009年2月,处室主任换届调整。至此,全所共有10个研究室,即:社会理论研究室,张旅平任主任;家庭与性别研究室,吴小英任主任;组织与社区研究室,王颖任主任,沈红任副主任;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陈昕任主任,李春玲任副主任;社会心理学研究室,杨宜音任主任,李原任副主任;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王晓毅任主任;社会学调查与方法研究室,夏传玲任主任;社会政策研究室,王春光任主任,葛道顺任副主任;社会人类学研究室,罗红光任主任;社会发展研究室,李炜任主任。 u7+8Md2;7xB3-9t
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机构设置如下: q13Ue1:5IU8~3u
X,?5dY6?1fD3~3L
所 长:陈光金 a3?3cs9,TN8~3m
党委书记、副所长:穆林霞 U7=3J08;6pj1=7P
纪委书记、副所长:王春光 P1+,kV2;9SE7.6P
B9;5Ry3:4oI3:3w
学术委员会 02?3Gy9?2MM9=7K
主 任:陈光金 g2~9zy5~8Tk34b
副主任:孙壮志 S560V,!8eG6.1Z
委 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C8?3lX3;2zl,~7t
王延中、王春光、王俊秀、王晓毅、李春玲、李培林、吴小英、张 翼、张旅平、罗红光、夏传玲 v3~4YQ7,pb8-4Y
e9:3Kx2-8Qs44h
高级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 c1:4Gi1~6lw7:7y
主 任:陈光金 F5;7tQ5;6em9.,E
委 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k5:,Hx9-4ff4!2U
王天夫、王春光、王俊秀、王晓毅、尹虎彬、刘 能、李春玲、李培林、吴小英、张 翼、陆益龙、赵延东、夏传玲、龚维斌 f2-3GN4-6NT2~5k
j5!,UO8+,WQ2=6S
社会理论研究室 w2.5rt3!2wZ9!8N
副主任:赵立伟(主持工作) i5~2nY4-7uN8:8k
成 员:何 蓉(女)、陈 涛 l6-9iy9-9wc7.8R
G1+8TM5~1cg2?9R
社会调查与方法研究室 f3-9UG6~4Pm,!,P
主 任:夏传玲 z1;6ao1~8Jv6~6c
副主任:赵联飞 D4-6Vt1-2pX,.4v
成 员:赵 锋、马 妍(女)、徐法寅 u7+3AR8.1Wn5?9A
D6?7TV16ru9!9d
家庭与性别研究室 j6=1Fn5!9FV9;3t
主 任:吴小英(女) s1.2vv7;3QQ1,L
副主任:马春华(女) T4~3cU2-1OV4~2B
成 员:张丽萍(女)、陈午晴、施芸卿(女)、 杭苏红(女) h7;,uT8:1zR6.5i
k1=4Gk5-7tP,+7Q
组织与社区研究室 P4-4CC7.7Cn,-6O
副主任:肖 林(主持工作) S,=2WJ39lU3-5M
成 员:史云桐(女)、向静林、刘怡然(女) l12MN47QX38E
f1=4Dc2.,Iw3?5U
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 R2+2Jc3!9Fw8:9c
主 任:李春玲(女) X9;4Zw9:8Vg5:9o
成 员:吕 鹏、朱 迪(女)、孟 蕾(女)、刘保中、 龚 顺 i3;1GM9-1RE,-9i
q5-8hC2:2mQ9=4g
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 e6=1hN7+1RV1?1j
副主任:张 浩(主持工作)、张 倩(女) G5;,iC8:6eX5~2X
成 员:王晓毅、荀丽丽(女)、张劼颖(女)、徐宗阳 X1!,Fu,;7LX9!7r
g2;6jZ5;4EX1?9E
社会发展研究室 x,~1SD8-4LA3,S
主 任:李 炜 m9?5CZ8+9vv,~5B
副主任:邹宇春(女) T1:3dx3;1dP3;,z
成 员:范 雷、任莉颖(女)、崔 岩、田志鹏 q6+9LA8.8MA,=6x
H,!1Pe4;200,+9R
社会政策研究室 h9?5WI2.1rk,;,V
副主任:房莉杰(女)(主持工作)、王 晶(女) V8~3Sw9:5XG1!6R
成 员:阎 明(女)、梁 晨(女)、李振刚、 张文博(女) A,~3xU2-4vM5-5L
W9-8yw7~2Gd9?,l
社会心理学研究室 h3.8ME8=6Dd2:6k
主 任:王俊秀 y1+8Gv3=1bd2?6i
副主任:李 原(女) b3;8JO8;,XE1:4B
成 员:应小萍(女)、陈满琪(女)、高文珺(女)、谭旭运 K4?7cc1:8Gk78X
H4:1II4:6wC1:1q
社会人类学研究室 q6=1JN,-6Cx2~4O
副主任:吴 乔(主持工作)、李荣荣(女) p7=1aV,;3Lp8-6L
成 员:鲍 江、郑少雄、林 红(女) q7;5ul,~,Ub,?5k
c75Gs,:6BM6;4e
廉政建设与社会评价研究室 h7~5bY28lw1,s
主 任:蒋来用 j2=6vZ6=3LJ2~2o
成 员:于 琴(女) g7?1UO6+8Ha,-9v
K,1c01:3Bw3-8n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 f6:1Wu32wf1-4K
主 任:杨 典 m2~8Pf9~5yo6-8I
副主任:张志敏(女) s4?2TA8+6UC4-,g
成 员:杨 可(女)、梅 笑(女)、林 叶(女) k1=,SO3:1VL2+70
h,-1IG3!1jK5.2c
《青年研究》编辑部 u52NR8-1pR5:3T
副主任:张芝梅(女)(主持工作) i9!5nP2-9ka2;6M
成 员:石金群(女)、王 兵 s3.9db3+4rg2;3Q
w57aZ1=,Ru8.7K
行政办公室(含人事、党办) O6?2Xk7-8vU9.1u
主 任:吕红新(女) g,~5RE4;9jt,.9u
成 员:夏 勤(女)(正处级调研员)、周 谦(副处级调研员)、魏晓雷、杨晶晶(女)、张 佳、 孔鑫源(女) U29HT5!3cm84t
z6;9KB7+5PX65H
科研组织处(含信息网络中心) e1+4qT6?8Kv2-4o
副处长:刁鹏飞(主持工作)、傅学军 V,+7fd9:9Vs7-2B
成 员:殷 维、李 乐、黄丽娜(女)、宋 煜 m5-1hA2:5ph2+7M
学科建设
一、社会理论学科 t8.8Ng2:6LD9=5s
目前承担社会理论研究任务的是社会理论研究室。在社会学研究所成立的初期就确立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双百方针,重视理论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建所初期的社会理论研究以翻译和介绍西方古典社会学理论和西方主要社会学家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出现介绍西方现代社会理论和西方著名社会学家的研究课题。自该室成立以来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评析”、“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共生”、“历史社会学”等课题的研究。社会理论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之一。张之毅、宋家鼎、杨雅彬、苏国勋曾经担任过该室的领导,目前该研究室的室主任是张旅平,现有研究人员5人。 h7-4qm1;8gZ3+9h
二、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学科 G1:8Ee9+1bO8;6y
目前承担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研究任务的是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研究室和社会发展研究室。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学科的建立是随着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的广泛使用应运而生的。1988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的“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这是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大型问卷调查。为了保证此项调查的科学性、规范性,同时达到调查资源的共享,成立了社会调查与方法研究室,沈崇麟、陈婴婴曾先后担任该研究室主任。该室成立后对“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第二、三、四批调查点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分析。此外该室还承担了“七城市婚姻家庭研究”、“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变迁研究”、“中日婚姻家庭比较研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当代中国城乡社会变迁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任务。该室还组织过“社会研究方法高级研讨班”,同时该室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之一。目前研究室主任是夏传玲,现有研究人员5人。 a7=8dd3!,PV6:2j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真实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更好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社会学所于2006年成立了社会发展研究室,进行“中国社会综合调查”研究项目是该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于2006年、2008年完成中国社会基本情况两次全国抽样调查。该研究室成立时室主任为陈光金,副主任为李炜,目前研究室主任为李炜,现有研究人员5人。 c16Bq2~8Ym5!3J
三、社会政策学科 t3!8lh,.1kg8~2S
目前承担社会政策研究任务的是社会政策研究室。社会政策研究室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院级课题的研究,如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条件和机制”(重点项目)和“农民健康保障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研究”(重点项目),院级课题“中国农村发展道路探索:就地现代化与农民组织化”。2002年至2007年,社会政策学科被列为我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1999年以该室为基础组建了所级非实体研究中心——“社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该中心升格为院级非实体研究中心。杨团研究员曾担任该研究室主任,现在研究室主任为王春光研究员,副主任为葛道顺副研究员,拥有研究人员9名。 O59yi4;6oL2.1Q
四、社会心理学学科 U5!7nr8=5PU5!1F
目前承担社会心理学研究任务的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室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企业文化、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心态及社会心理调适方面,承担的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心态研究”;院重点课题“职工劳动积极性研究”和“企业活力的社会心理研究”等。进入21世纪后,该室的研究方向转向社会认同研究、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研究和实验社会心理研究方面,承担的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重构公共空间:变迁中的公民性与社区参与”;院重大课题“社会心态及其变动的趋势分析与预测”;所重点课题“社会认同理论及经验研究”等。该室除了进行课题研究以外,还举办了多次学术交流与学术培训活动,如曾邀请台湾著名学者杨国枢教授等人举办社会心理学高级研讨班、社会心理工作坊、邀请美国学者举办实验社会心理学研讨班等等。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处设在该室,同时承担了学会刊物《社会心理研究》的编辑工作,该室还设有所属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自该室成立后,徐凤殊、李庆善、邵道生、陈午晴曾担任该室领导,目前研究室主任是杨宜音研究员,副主任为李原副研究员,现有研究人员8人。 q3:4Am9=3ne4!7F
五、社会人类学学科 b2.,pS22dO,.1y
目前承担社会人类学研究任务的是社会人类学研究室。社会人类学研究室自2003年成立以来,开展了多种文化社会人类学的调查,与国内外人类学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在陕北设立的人类学长期调查点,并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公共服务义务化: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分析”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等。该室研究人员在社会交换、炫耀性消费、东巴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学术影响研究成果,并以影像人类学的方法拍摄了中外学术名家对话系列片。目前,该室室主任为罗红光研究员,有4位研究人员,均为博士学位获得者。该室还设有所属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中心。 O2!3tT4~4fn35a
六、社会学分支学科 K9!20S4-2bM6-7m
目前承担社会学分支学科研究任务的是家庭与性别研究室、组织与社区研究室、农村和产业社会学研究室、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 x,-4dl2=6fy,3C
家庭与性别研究室的前身是婚姻家庭研究室,是社会学研究所最早成立的研究室之一。早在“六五”期间,该室就在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五城市家庭研究”,此项研究为以后进行的社会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该室又进行了“十四省市农村家庭研究”。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前十年是家庭社会学研究的黄金时期。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该室的研究重点转向家庭关系和性文化研究,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当代中国家庭贫富分化研究”和“中国城乡养老方式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等。近年来,该室又将研究重点转到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陆续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变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五城市家庭调查”。刘英、戴可景、马有才、李银河、王震宇曾先后担任过该室领导,目前研究室主任为吴小英副研究员,现有研究人员6人。 Y1.7lC9+1xO3-7V
组织与社区研究室的前身是城乡研究室,是社会学研究所最早成立的研究室之一。该室成立以后先后开展了小城镇研究、城乡结构变迁研究、社会发展指标研究、超级村庄研究等。进入21世纪以后,该室的研究定位在组织社会学、社区研究等领域。该室承担的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江苏省小城镇研究”、“社会发展指标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结构”、“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院重点课题“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超级村庄的兴起与新型城乡关系”、“社区转型的制度建构过程:乡村工业社区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等。该室设有所属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张雨林、朱庆芳、李汉林、折晓叶等曾先后担任该研究室主任,目前研究室主任为王颖研究员,副主任为沈红研究员,现有研究人员8人。 b7!5tE72mu96l
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的前身为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农村社会学研究室自成立以来,一直把研究重点放在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方面,该研究在老一辈学者陆学艺、张厚义的带领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关注“三农”问题,使该室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的骨干力量,在国内有重要影响。该室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和院重点课题,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香河卷”、“百村调查——行仁庄卷”、“我国农村社会分化与农民负担政策研究”、“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等。该研究室设有所属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张厚义、陈斗仁、牛凤瑞、王春光曾先后担任过该室领导,现任研究室主任为王晓毅研究员,现有研究人员6人。 C4+7IA8-5iJ8+3e
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的前身为青少年研究室。青少年研究室成立于1985年,由青少年研究所合并到社会学所而来。在20世纪80-90年代,该室的研究重点为青年价值观,进入21世纪以后,该室以青年群体性特征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社会问题为研究重点。该室承担的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青年问题”、院重点课题“社会稳定与预警系统研究”、院重大课题“境遇与态度:‘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等。该室还编辑出版全国青年研究的核心期刊《青年研究》。谢昌逵、楼静波、单光鼐等曾先后担任过该研究室主任,目前研究室主任为陈昕副研究员,副主任为李春玲研究员,有研究人员5人。 u2;,oC4?1KC97d
(2009年底) m6~3Az6.3Em9?6N
重要成果
r7;3OI1.2ZT2;9d
社会学所建所以来,在全所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大量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这里主要选择社会学所主要学科领域中获得社会学所学术成果二等奖以上奖项以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反响的50余部学术专著,予以扼要介绍。 l2!,IT2.1SH,?2X
n7;1CG8~1ft5=20
·社会学理论、历史与方法研究 M3:2lL4-6ID1~4Y
《社会调查自白》,费孝通,知识出版社,1985年。本书比较系统地辑录了作者社会研究的代表性文章,阐述了开展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实地调查、社区分析、类型比较法、历史的考察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关系、理论工作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回到实践中去等。作者在步入学术研究殿堂时提出的“有效的社会建设只有建筑在社会学的研究上”的命题,既指明了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更包含了社会学工作者科学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 g6-4DB3!9kk3;3V
《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苏国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是最有影响、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本书结合了作者阅读韦伯著作时的认识和体会,参考国外对韦伯的研究成果,是作者向国人介绍这位当代驰名的社会学家思想的尝试,也是国内首部较系统的介绍韦伯理论的著作。 m2;1ZH86Xa2~4d
《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张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本书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前提,理出了发展的潜要素和在封建社会中酝酿的线索,实事求是地对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各种类型的发展道路、模式的搏斗及成败的原因、经验和教训做了评述,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并对未来中长期的发展做了预测。 v1.2Rp6;6PT2?7x
《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张其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本书的贡献在于将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上升为一般规律,并进而上升为社会学范畴,从而丰富了应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回答了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同时,作者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深度开发与系统运用,使实证研究进一步深化。 K39EL67nD,:8e
《缺席与断裂》,渠敬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本书的写作是出于对“失范现象”之命运的“关怀”。失范一般是被当作反常的、病态的或偏差的现象来研究的,而本书则从“意义的缺席”、“关系的断裂”和“制度的变迁”的新视角讨论了失范问题,指出失范既呈现为一种意义缺席的状态,也是敞开社会生活之可能性的样式;同时,失范也可理解为权力关系以断裂和逃离等形式构成的反抗关系,这正是现代意义上的主体化形式;同样,在制度的层面上,失范也不再仅仅被理解为反制度的消极因素,而是构建和创造制度乃至使制度发生革命的动力。 Q,;6rc9!3oZ9?3s
《近代中国社会学》,杨雅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本书详细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学在20世纪前50年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向我们描绘了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社会,而且其中许多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观点,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理论启迪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 j92xw6-9lL,:5e
《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阎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本书生动翔实地勾勒了中国社会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建立、发展、变迁的过程,记述了陶孟和、李景汉、陈达、吴景超、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等社会学家的学术观点、社会实践和人生探索,探讨了中国社会兴衰与社会学以及社会学者命运的联系。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见解独特,是研究中国社会学史的一部力作。 k,:2eY3=3iC9-,K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这项研究历时3年,经过问卷设计和调查、数据整理和据分析,揭示了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些新型社会矛盾,回答了究竟是什么因素会影响中国民众未来的社会选择和取向、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将围绕哪些焦点问题重组、这种力量重组将依照什么样的规则等等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 P5:5ZY5-8sQ7.9A
《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及教育:以涂尔干社会理论为视角》,渠敬东,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知道对于人来说什么是善的。这就是要按照善的次序来认识善。本书首先从古典教育理论入手,讨论了哲学与诗学的两种教育传统,并通过奥古斯丁的教育观念,讨论了古今教育的转化。依此为起点,本书进一步梳理了自由教育从经院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并最终以涂尔干社会理论为视角,指出自由教育乃为确立现代社会的政治秩序和道德秩序的根基所在。 M4-1pA8!2Xj9?7P
·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 v6:3Qp3?9wo,!4h
《中国的私营企业与私营企业主》,张厚义、刘文璞,知识出版社,1995年 P27do1+7bd,+,E
20世纪80年代初,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经济社会变迁中逐渐发展起来。本书的研究工作与这个阶层的产生形成过程同步展开,对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阶级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重点描述与初步的理论分析。 D7?8WR5~4JW5!7k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许欣欣,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7月。这是一项宏观的实证研究,主要以1990年和1993年两次全国性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两次重大变迁,作者认为两次结构性变迁构造了独特的中国社会分层体系与流动模式。通过实证分析最终证明:在中国,影响社会成员个人地位实现的因素除了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外,尚有因制度而造成的影响因素存在,这种制度性因素可分解为三个变量:单位部门所有制变量、户籍变量和政治面目变量。 N6.6EX3;8jn5.4p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本书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的集体成果,在对当前社会阶层变化做了总体分析后,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把当今中国的社会群体划分为十个阶层,并对每个阶层的地位、特征和数量做了界定;对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做了初步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但还只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l9:6zw6~3cD6-,b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本书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后,推出的一本社会流动研究的力作,系“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丛书之二。全书继续以文化资源、组织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的占有情况为基础,对现阶段中国社会成员的地位获得、阶层流动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生历程及走向。 W1!1by4?,Ib78U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李培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本书从社会转型、社会分层、企业组织、就业、乡村研究等六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与规律性。作者认为:社会结构转型是影响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m6!5YO7?6Nr,?9n
《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李春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本书采用丰富的实证资料及社会分层研究方法,考察和验证了理论家和学者们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分化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的不同理论观点,总结出当前经济社会分化的分流态势是多层分化的结构化趋势,并进而预测,这一分化趋势的未来走向,取决于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和妥协,同时也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导向。 R5~9xO7!7UC3-,c
L6+7Fc7~1pD1+,B
·社会组织与群体研究 f6:,dK2-6TR4?2e
《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王颖、折晓叶、孙炳耀,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本书在典型社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理论,详细描述、系统总结了社团崛起的背景,社团的主要功能、组织模式及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分析了社团在社会组织体系整合中的作用,明确指出了社团发展的新动态和新趋势。 W8?2Pa3-8Ay7,J
《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再组织》,王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本书在运用南海市大量乡村社会变革的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理论,详细描述、分析了公社解体后,集体与个体关系的演变、个体农民与社会化农业生产的关系、乡村组织与乡村组织网络的变革,指出了乡村社会发展的社区化趋势,特别是提出了新集体主义概念。 l5!4vf2.5Dv1:4D
《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李培林、张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本书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各种文献资料,运用“过密化”这一社会学概念,围绕着“社会成本”,即国有企业用于承担非经济功能所付出的成本,对国有企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 X4?2DD6=6Te3;9Z
《巴黎的温州人—一个移民群体的跨社会建构行动》,王春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该书是国内首部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移居巴黎的温州人群体进行实证调查和研究的专著。该书利用大量第一手的实地调查资料,用建构主义视角,探讨了移居巴黎的温州人如何凭借本群体的资源优势,并结合移居国的社会制度环境,为他们融入法国社会开辟一个跨国社会空间。由此,该书在对现有各种移民理论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性的移民建构观点。 L,-8jG5.8Wz,:9g
《社区的实践》,折晓叶、陈婴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作者对一些发达村庄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追踪调查,在占有较为翔实的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超级村庄的社会结构变迁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分析,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的结构变迁以及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V3+7XJ2~,FH8=6Y
《中国单位社会》,李汉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本书作者通过十几年的思索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单位作为一种制度和结构的思路。作者从宏观上探讨了中国单位社会中的社会控制机制,从中观上分析了中国单位组织中的权力、资源以及依赖相互作用的社会过程与社会后果,从微观上侧重研究中国单位人的行为取向和行为特征。单位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工作场所”,更多地代表了人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依赖和寄托。 x5!3xz9+1rN2-7d
《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以社会团结为视角》,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陈华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从社会变迁和社会团结的角度来研究“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国内社会学领域经验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本书综述了社会理论中社会团结学说的基本脉络,提出了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中必须超越类型学分析的论断。从组织团结的凝聚力维度和脆弱性维度出发,提出了有别于制度主义的研究中国组织团结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分析三次大型调查的纵贯数据,设计了统计量表,具有社会统计分析上的创新价值。 Z6?7MM13zw6-6d
o5!2bw7+3jg1+4z
·文化、家庭与性别研究 z9!8at8?2tb4-2C
《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文化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的一门科学。本书阐释了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介绍西方文化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文化产生、发展的各种变量关系,研究了文化的传播、冲突、调适、变迁、控制的社会过程及其性质,引起大家对现代化的文化重新思考。 V1!6ll2.7CA260
《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郭于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本书致力于对中国的民间丧葬礼仪的深层结构及传统生死观进行深入考察,从这一特定角度揭示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内涵。 k1!4OC2.,ag77M
《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李银河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本书在选取中国南方与北方各一个村庄进行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所搜集的资料为依据,比较了生活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生育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并探讨了这种差异所具备的理论上的意义。 n,!5BF4?1Cd3?6p
《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李银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本书作者对中国的家庭结构与规模,恋爱择偶方式与标准,结婚仪式,婚姻花费及婚后居处等做了历史考察与现实描述;同时,对我国现阶段少数人客观存在的自愿不育、独身、婚外恋、同性恋等社会现象做了实证研究和社会心理学分析;并提出了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大概率价值观”的概念,指出这种“大概率价值观”的实质、成因及其发展趋势。 h6~8BS6?20g3?,i
《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沈崇麟、杨善华、李东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现代中国城乡家庭研究”的第一个成果。该研究的初级抽样单位为上海、成都(城市)、青浦、太仓和宜宾(农村)五市县。总样本量为2500。该书以该调查的数据为依据,从城乡比较的视角,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对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策略)、家庭之间的关系(家庭网络)和家庭制度的变迁做了比较有创意的研究。 n,=,td5;4EN3~,v
《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罗红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本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交换”行为这一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作者认为: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这两个财富的社会运动相互关联,互相制约,它表达了劳动不仅生产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同时生产文化的象征意义。 P4-2nx1~9AB,-9O
《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吴小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本书对女性主义科学批判的基本思路、主要问题、不同论点及相关争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述了女性主义在科学的社会结构、社会功能和认识论基础方面的主要论断,探讨了女性主义关于科学、文化与性别的诠释对于理解西方主流文化和传统知识图式的意义,以及这种诠释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和困境。 J1+7iU3;2Gr,~8T
《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苏国勋、张旅平、夏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本书从社会学角度集中探讨全球化在社会文化领域的表现及其后果,特别是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的互动,以及从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互动角度,探讨全球化在世界文明、自我认同和民族国家几个层面上的冲突和共生。作者力图从社会学视角对全球化的文化研究相关领域做纵深拓展,其中的一些见解富有新意,并对相关研究领域具有启发意义。 c4.8sy6;7OC3?8E
b8~5Ff8;9ih3-2d
·社会心理学研究 T37UN5~,eT9;7t
《市场经济与人际关系》,石秀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本书实证性地分析了人际关系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大量事例和调查结果说明人际关系是人们所需要的经济、社会、政治资源的通道,是市场经济中经营成功和社会生活中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且对此提出了可信的理论解释。同时,本书也分析了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人际关系新变化,以及人们处理这些关系的方式的变化,并指出了这些变化的原因。 L6:8hZ5~9HW2!,O
《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概念,理论及实证研究》,李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本书从心理契约的结构、类型、破裂、管理等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概述了当前心理契约研究的现状,并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员工心理契约在形成、发展和变化方面的独特特点。有利于企业员工在组织中建立一种互信、互敬、互报的良性关系,构建所谓的命运共同体,并有助于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k4?8xc4?8bv,!3Z
《监控社会与个人隐私:关于监控边界的研究》,王俊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本书对监控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发展,以及韦伯、福柯、吉登斯等的监控理论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监控阈限”、“监控关系”等概念,结合“监控边界”,对监控现象进行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综合视角的研究,论述了监控与身体、控制、隐私、信任、风险、场所等问题,提出了阐释监控现象的“监控关系边界模型”和处理监控问题的监控边界原则。 U7.1G05:6CN8?3R
d4!1FI77kr9:9u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研究 J76Jx2~2qK9!9f
《中国社会福利概论》,孙炳耀、常宗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该书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分析国内外社会福利的异同,论证适合中国经验的社会福利概念。按照家庭、社会、政府、市场四维框架,分析我国为弱势人群提供的福利服务及其方式。总结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经验,研究社会福利领域如何处理国家、社会、市场的关系。分析政府、社会不同主体举办福利服务的特点,以及制度性转移支付、慈善、服务收费等不同机制的作用,提出福利服务制度评估的准则,论证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目标模式。 H8.9qo3~6Qm2+3o
《社区公共服务论析》,杨团,华夏出版社,2002年。本书依据公共经济学、新公共管理学等前沿理论,建构了社区公共服务产业分类理论系统;界定了自治型、保护型、专业型和运营型4种社区公共服务类型;清理了社区服务发展中大量服务性质界定不清、服务机制模糊混淆的现状;提出了作为社区公共服务主要提供者的政府机构,只有从单中心体制转为多中心体制,才能在社区公共服务经济中更好发挥作用的观点。 h3:5NJ2-,rv69S
《问题与障碍: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政策思考》,唐钧,宁波出版社,2003年。该书侧重从社会学、社会政策的角度对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各个层面进行思考,包括对小康泛指标化的批评,对“非典”危机的反思,对城市贫困的忧虑与分析,对老龄化问题的理性乐观,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对社区建设的未来展望。 g,=3oM,~1oc16n
《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景天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本书提出了底线公平的概念、原则以及应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政策基本原理,论证了在社会保障事业中政府责任的底线和市场作用的边界,并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论证了坚持底线公平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Y,~5vy3-7pw6=1N
f6+7nH2!2dz5!4R
·城乡社会变迁研究 x2.6ZY3+6bx5;,e
《小城镇 大问题》,费孝通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该书是国家“六五”社科重点项目“江苏省小城镇研究”的成果,费孝通任学术指导,课题组按照“类别、层次、兴衰、分布、发展”原则,对江苏吴江县小城镇的历史与现状做了深入的实地调查,联系小城镇建设的实践从不同角度探索小城镇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的命题,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t37vH34dI11a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周尔鎏、张雨林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本成果是小城镇研究的继续,进一步总结了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发展的七种不同模式的特点和基本经验,分析了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从农业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揭示了城乡协调发展是多种模式发展的共同趋势。费孝通教授专为此书写了长篇后记,给予积极的评价。 Q4~7EI9!5Ah3.,W
《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陈光金,湖南出版社,1996年。本书基于对世界现代化的几个成功模式以及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理论反思,提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时序逻辑是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重复展开的过程。本书认为,以乡镇企业为载体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必然走向终结并与城镇工业化发展融为一体;农业现代化将以土地制度等的创新为前提;农村城市化将从以往的小城镇遍地开花模式转向以大中型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型城市为主体,以县域中心镇为依托的模式;农村社会发展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结构合理分化而实现现代转型。 C,-8NU2-8lk7;3E
《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折晓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本书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出现的“超级村庄”这一现象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在小城镇研究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运用社会学个案研究方法,经过多年的追踪调查,积累了大量的调查资料。通过描述和分析,对现代工业如何进入农村,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和如从分散到合作进行了深刻研究,探讨了村庄在发生再组织时,新的外来经济动力与村庄内在结构和传统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出村庄的变迁是一个“再造”的社会过程。 O5?7FQ7!9Ft3-6e
《内发的村庄——行仁庄》,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该书是“百村调查”试点村的研究专著。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力求对中国村落的类型学研究有所突破。在我们的村落类型坐标上,行仁庄属于村内没有宗族组织、各个家庭直接组成村落、村组织力量大于家庭的类型。本书从经济、社会、政治、村落文化、社会意识角度论述家与村的结合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的各个侧面的特征,对目前村落的历史位置做了判断,并预测村落的未来变动方向。 E2-3Cn6.8Nv8:7g
《“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陆学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本书全面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三农”问题的发展和演变,作者以社会学家的视野、哲学家的思考,以科学实证的研究态度,阐述了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农业、粮食、土地、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农民的社会分层,以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问题。 x7~3LQ2.4JO6?50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李培林,商务印书馆,2004年。本书以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城市变迁的故事,并以此为基础,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对蓬勃发展的非农化、城市化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书中探讨了“城中村”现象,并对这些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及建筑风格并没有同步融入城市的“城中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w2-7up,:,NT5?9V
《环境压力下的草原社区》,王晓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草原情况的田野调查文集,主要通过案例调查反映草原地区农牧民在生态环境压力下的生计和应对。作者通过对内蒙古草原六个嘎查村农牧民的访谈,考察了在干旱、市场经济、与草原有关的政策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草原生态环境、农牧民生产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及面临的困境。 M9;,0f2?5KM,=2G
u2.9Vc1=2fv3!1m
·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研究 p8.9LI2+4hi3!7e
《中国青少年犯罪学》,曹漫之主编,赤光副主编,群众出版社出版,1987年。本书是国家“六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规律性、发展趋势、预防、综合治理、司法、青少年犯罪与精神医学等理论和对策。既有科学性又有应用性,是一部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青少年犯罪学专著。 w,?7Nn74d05~2I
《中国社会指标理论与实践》,何建章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社会指标是衡量、检测社会经济发展数量关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各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手段。本书主要探讨了社会指标体系的构成,并根据社会指标衡量我国的国情和国力,研究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和阶层状况。 g,-7qg18zP69i
《中国社会发展报告》,陆学艺、李培林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作为第一本有关中国社会发展的报告,本书展现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对其作了“转型社会”的性质判断,提出了转型社会的内涵规定和分析框架,指出了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诸多问题。本书在资料翔实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改革滞后的后果、面临的困难以及战略取向和基本要点,并提出了社会改革的整体配套方案。 T8.4Hi320i5?6g
《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价值观演变研究》,社会学所“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演变”课题组(组长楼静波),北京出版社,1993年。本书是课题组在“七五”期间两次全国规模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的研究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十年间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根据调查数据,全书分别就青年在人生、政治、道德、职业、婚恋和性等方面的价值观变化,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u72vE6=9Pv9:4H
《社会指标体系》,朱庆芳、吴寒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该书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构建了一个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指标体系。使用这一指标体系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8!,HV7+6gh6!7u
《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景天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本书初次尝试从时空视角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结合中国发展经验重新界定了“时空压缩”概念,提出在“时空压缩”下的发展具有“超越进化”的特征,由此批评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进化主义、普遍主义,在从理论到经验的不同层次上研究了社会发展的逻辑结构、认知结构和时空结构。 y2?3eg1+7nv1;,G
《中国:阻击腐败》,邵道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本书从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全方位、多学科对我国存在的突出腐败现象作了系统而深刻的剖析,对处于初级阶段的腐败新规律和腐败产生原因作了科学的阐述,对反腐败为何是“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作了详情的回答,对十六大后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做了认真的总结,对我们社会如何展开反腐败开出了可具操作性的“药方”,是作者“二十年磨一剑”的联系国情研究之力作。 E7;3Gp4.1HV5=7s
N9.2XP7~1Ca3.6e
(2009年底) h5.1Xg4=4qy33e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