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1974年正式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环境地质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质研究室。早在1968年,当地球化学环境思想处于启蒙时期,研究所就率先开展了地方病区的地质环境调查和地球化学病因研究,提出的地球化学元素追踪法对环境调查和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环境科学的崛起发挥了奠基作用;1972年继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又开始了环境污染规律和环境质量研究,与有关单位一起开创性地主持了我国最早的大型环境科研项目—“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和“京津渤地区污染规律和环境质量研究”,提出的地球化学环境分异的观点在区域环境研究中发挥了指导作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全球变化问题的提出为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我们开拓了环境界面地球化学和环境记录研究新领域;通过上述工作,在我国建立和发展了环境地球化学这一学科。1989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研究所环境地质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对国内外开放,1995年10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实验室分别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次通过科技部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成绩均为良好。 L,-7mT,;4uf5=4c
1.1 总体定位 M6;,np7:4zb2!1H
实验室定位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环境地球化学学科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国家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人类健康服务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融为一体,将当今的环境现象与地球历史的长期演化进行结合,将地球环境系统的自然演化与人为影响进行结合,探索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干扰下地球化学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发展和完善环境地球化学理论体系,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基地。 R9:2bH4+1gE,?8z
1.2 研究方向 07+7RP7=1pK1~8T
以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为主要手段,从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出发,针对区域(特别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综合研究天然和人为过程释放的化学元素、同位素及化合物在地表各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评估导致环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和人为作用份额。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 e3;4nQ8=,im3;8I
(1)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质量变化: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揭示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z1?5Nv8;4hj,?6f
(2)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研究有害物质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控制机理,揭示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群健康的耦合关系,为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人体健康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q8=7LK1~30T3!,0
(3)地球化学记录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建立各种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代用指标,揭示地球过去(尤其是全新世和过去2000年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t4~2ji7=,uP4+1B
1.3 研究目标 P3~4qI6.4ss9;7c
根据实验室定位和研究方向,实验室在揭示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环境变化、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地球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耦合关系作出持续性的创新贡献,为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决策依据,成为我国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环境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国际著名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之一。 K8.2PS4.5sU2-5u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