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简介
北航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和航空发动机国际学院(简称“两院”)于2018年12月15日签约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和“航空发动机国际学院”为一个实体、两块牌子,采用独立方式运行。 V4?6XN7-5zB,:9y
“两院”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发)联合打造,北航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航空发动机所属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第一,中国航发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军工企业,是国家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的实施主体,双方依托国家“两机”重大专项,整合双方多年的研究积累和资源投入,采用“强强联合、深度融合、紧密协同”的原则,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引入协同决策机制、融合攻关机制、联合考评机制、互补投入机制和协作育人机制,携手攻关航空发动机这一世界最复杂的“硬骨头”。 I8;6ue9;4Bl6!3l
协同决策机制方面,校企双方领导高度重视,协同决策。由北航党委书记和中国航发集团董事长出任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组长,北航校长和中国航发集团总经理出任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理事长。研究院实行“校企双院长制”,技术团队实行“校企双首席制”。 P,.6YP44fQ4!7o
融合攻关机制方面,研究院从顶层系统规划自主创新体系架构和校企协同分工,采取“2+N”模式,即以北航和中航发为核心,协同国内外高校企业等创新要素,为国家在该领域发展的目标、路径、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库支持。从支撑和引领两个维度出发,组建校企联合研究团队,联合研究团队实行“校企双首席制”,把供给侧和需求侧紧密协同起来,变物理组合为化学融合,催生协同新动能。引领发展方面,将高校科研的“布朗运动”加上企业未来需求的“磁场”,提升项目立项、成果孕育的精准性,大幅提升知识产权的有效性,不断形成原始创新成果,引领企业未来发展。支撑研制方面,直接面向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需求,成立若干型号支撑团队,深入型号一线协同攻关,将高校前期的技术存量积累和研制需求紧密结合,产生“核爆效应”,支撑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 V7?9Fe2-2qx4.6w
联合考评机制方面,“两院”积极探索去“五唯”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外圆内方”的评价机制。“内方”是指在“两院”内部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外圆”是指在外部评价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争取航空发动机的特区政策,对接人才计划。 K7+6z06-2PI6~2t
互补投入机制方面,构建以知识产权转化为纽带的全链条协同机制,从存量提升和增量牵引两个维度出发,组建校企联合研究团队,把供给侧和需求侧紧密协同起来,形成支撑自主创新的设计体系和型号发展的知识产权成果。设立创新发展基金,支持校企联合研究团队针对高校基础研究成果面向企业应用的技术熟化,填补跨越“死亡谷”的资金缺口。“两院”积极推动校企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对校企联合研究团队进行激励,充分释放科研人员活力,支撑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 u6:3u05+8Wi2?2l
协作育人机制方面,在国际学院平台上,分近、中、远三类部署,对于近期目标,开展入行、系统、前沿三层次培训;对于中期目标,与行业协同定制,把在读的硕士送到企业进行工程学习,利用教育部、科工局支持的博士专项班,从企业的拔尖青年中选拔一些人才和应届生一起组成混合的吴大观菁英班,结合企业一线需求、校企双导师制度进行联合培养;对于远期目标,继承本科吴大观班的成果,把本科通识化、硕士工程化、博士学术化结合贯通培养。 K19by3~3XB66H
“两院”的发展愿景是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齐全的产学研有机无缝结合的科研创新团队,支撑我国军、民用重点型号发动机的发展,加速自主发展型号的技术成熟,形成两机发展的现实竞争力。融合基础研究成果、面向未来需求,开展颠覆性创新,引领航空发动机的未来发展,形成两机发展的未来爆发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宽广国际视野、基础扎实、技术精湛的一流人才,形成两机发展的可持续源动力。建设平台重器为标志、智慧试验为特色的实验平台群,吸引多方智力,建设航空发动机发展的高端智库,形成两机发展的关键支撑力。积极分析国际发展前沿,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探索“UUCC”(即高校-高校-企业-企业)合作创新模式,形成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国际影响力。 f8-,fd9:9sX2.9P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