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RAL),前身是建于1950年代的东北工学院轧钢实验室,在老一代学长们的艰苦努力下,稳步发展,实力渐强。1989年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踏上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之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轧制技术及其自动化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21世纪,RAL加快了发展步伐,规模扩大,水平提高,正在朝着成为本领域科研国家队的目标前进。 m2+3Pa3:6rt9!,o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大力推进,2014年,以实验室为核心组建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并正式运行;2017年,以东北大学建设“双一流”学科群为契机,依托实验室构建我国唯一“冶金工业流程学科群”;2019年,实验室获批建设金属材料变革性制造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金属材料集成计算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同时有序建成多个中试和产学研合作基地、联合创新中心、研究院。 Y61rk2-6qX4+8r
20余年来,实验室针对冶金工业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共性技术问题,开展高质量、低成本绿色轧制技术、重大冶金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高品质钢铁及有色金属材料开发等相关科研工作,为轧制领域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原创性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持。在轧制领域,实验室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伟大飞跃,是世界钢铁业中“中国理念”——“绿色制造、制造绿色”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 Y8!4ud,-7x07?,w
目前,干勇院士和王国栋院士分别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实验室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汇聚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求真务实、精干高效、学科交叉、勇于创新的高水平科研团队。2016年,“先进轧制技术与工艺”团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d7!,cY1.3Sc25o
实验室现有科研团队15支,教职员工固定人员119人(年度新增24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研究人员、实验等辅助人员16人,管理人员4人。博士后在站17 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2人,副教授35人,讲师12人。人才队伍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获得“杰青”项目资助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四青人才”1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2020年新培育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四青人才”3人。 i1.5Bp9=9Co7:2U
王国栋院士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凝练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转化→行业推广(R&DES)”全链条创新和成果转化等理论和方法,采用“工艺-装备-材料一体化”途径实施成果转化,解决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探索并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之路。 Q2+2jD9:2Fs7~1Y
近年来,实验室积极组织、承担各类国家重大、重点研究开发项目,主持了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承担多项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计划项目等。主持横向科研项目近千项,科研项目转化合同金额近30亿元。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6项,发表研究论文4900余篇,出版论著7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50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 M6=3zw59Qx1+2w
RAL实验室现有科研、实验用房15000平方米,建有“现代轧制工艺模拟研究”“材料组织性能检测和服役性能评价”“轧制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模拟”“计算机模拟分析”等研究平台;拥有各类大型仪器设备230余台(套),自研特色轧制试验设备40余台(套),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保障。 I2!1eM6?9yD,9P
实验室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通过设立开放课题、建立访问学者制度、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及研究单位成立联合研究室,吸引国内外学者来实验室开展交流、合作、研究工作。 o4=1CG3!4WR4~5U
(2020年12月31日) C1~3Lt2;9JT1+3B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