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保护区概况】 M2=,mE4~3Se,:5D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2002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鄂西南武陵山区的宣恩县境内,位于洞庭湖水系湖南沅江第一大支流酉水的发源地与长江中游重要支流清江的分水岭,北与恩施市河溪村交界,东北属宣恩县椿木营乡管辖,东与鹤峰县太平镇接壤,南与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毗连,西与宣恩县长潭乡和沙道沟镇相连,地处东经109°38′30″~109°47′00″,北纬29°39′30″~30°05′15″。本保护区主要保护以大面积原始珙桐群落为主的珍稀植物和以大型猫科动物为主的珍稀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以保存最完好的970公顷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w1=9Bm7!9tK1:7D
保护区总面积34550公顷,其中核心区11560公顷,缓冲区11700公顷,实验区11290公顷,森林覆盖率93.8%。经专家考证:保护区分布有5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30个植物群系。现有维管束植物183科、752属、2027种,分别占湖北省维管束植物科、属、种数的78.88%、51.86%和33.44%,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科、属、种数的53.82%、23.69%和7.29%。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其中国家Ⅰ级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银杏、莼菜7种;国家Ⅱ级有连香树、水青树、鹅掌楸、红豆树、黄杉、花榈木、香果树等21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有白辛树、紫茎等29种。列入我国15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之一的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特有种有宣恩牛奶菜和宣恩盆距兰2种。已发现的植物中有32个中国特有属。中国特有的单科、单属、单种植物钟萼木、杜仲、大血藤在保护区分布集中,更新良好。保护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355种,其中兽类67种、鸟类225种、两栖类26种、爬行类37种;昆虫22目177科13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6种,其中国家Ⅰ级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林麝、金雕5种;国家Ⅱ级有黑熊、猕猴、鬣羚等51种;列入我国15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之一的野生雉类6种。保护区海拔1650~1950米范围内呈斑块状分布着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970公顷,这片湿地对维持洞庭湖水系沅江支流酉水源头的水源稳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t39rI8:4Fd9:1D
保护区管理机构为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属纳入地方财政拨款的正处级公益性事业管理单位,下设椿木营、长潭河、沙坪、雪落寨龙潭5个管理站和木营、棕溪、野溪沟等8个保护点。 e7:5eO,.6bu6+7i
【历史沿革】 K,:10f,!4RT88e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为县级自然保护区,隶属于宣恩县林业局管理,下设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面积仅为1700余公顷,当时是为了保护近万亩的天然珙桐林。为更好地保护好武陵山区这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宣恩县人民政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再次组织华中师范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联合对七姊妹山、秦家大山和八大公山进行多次科学考察,初步查明在这里分布有近万亩的原始天然珙桐群落,以及大型猫科动物、林麝等各种珍稀野生动物活动踪迹,根据国家加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有关决定,2002年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七姊妹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至55173公顷,使该区域内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恩施州明确了管理机构为正科级事业单位。2005年,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宣恩县启动了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在新一轮的科学考察中,于酉水源头的发源地椿木营晒坪发现了810公顷亚高山湿地,这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添了新的亮点。为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宣恩县出台了《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椿木营高山湿地保护的通告》,使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更加具体,有章可循。综合考虑保护区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最终将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调规为34550 公顷。2006年保护区申报进入攻坚年,接受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的工作检查,2007年6月22日,七姊妹山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票通过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终评,2008年元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8〕5号文批准成立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T,:1ep1?7IY3?7j
【资源状况】 Q7.7Mg6+7FM6=9N
1.野生植物资源 Z4;,bJ2=2lX2;5q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区域,是我国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83科752属2027种,分别占湖北省维管束植物科、属、种数的78.88%、51.86%和33.44%,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科、属、种数的53.82%、23.69%和7.29%;其中,蕨类植物计有24科47属119种,分别占湖北省蕨类植物科、属、种数的58.5%, 48.5%和33.7%,占全国蕨类植物科、属、种数的35.8%,20.7%和4.1%;种子植物计有159科705属1908种,分别占湖北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数66.0%、48.6%和31.5%,占全国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45%,22.2%和6.9%。种子植物中,有裸子植物8科16属20种,被子植物151科689属1888种。 O9+9va8;4Go1=9L
加之,保护区地处我国“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核心地带,珍稀濒危物种繁多,共有中国特有种子植物属32属,保护区内有特有植物宣恩牛奶菜(Marsdenia xuanenensis)和宣恩盆距兰(Gastrochilus xuanensis)等。区内有28种野生植物被列入1999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包括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莼菜、伯乐树、珙桐、光叶珙桐7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和黄杉、篦子三尖杉、连香树、水青树、花榈木、红豆树、香果树等2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同时,保护区内有29种珍稀植物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上述受国家明文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共计41种。 k2;6ei2!6ja6~8l
保护区植被生境丰富多彩,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据初步统计,保护区的自然植被共有5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30个群系,且植被的垂直分布现象明显。海拔1200米以下为保存较为完好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主要树种为钩栲林、甜槠栲林和木荷林,海拔1200~17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也是保护区植被的主体,基本保存其山地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原貌,其中1200~1500米地段,常绿树种的比例较高;在海拔1500~1700米,落叶树种成分较高。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及小气候的作用,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与落叶阔叶林群落类型常常镶嵌混生。海拔1700~2000米为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坡顶及山脊,群落类型以茅栗、杜鹃为主。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区的东北部海拔1650~1950米的范围内,分布着810公顷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这片湿地为酉水的发源地,属正在发育的低位泥炭沼泽湿地,在亚热带的华中地区实属罕见,对维持酉水流域水源稳定,防止水土流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实为酉水源头的一座绿色环保“水塔”,加强对这片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的保护和监测,对研究整个华中地区气候变化、地质年代演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v4~2qZ5~3IK6?1N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树种,属于单属的珙桐科(Davidiaceae),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珙桐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对地质和古气候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珙桐分布极狭,数量日益减少,研究其生态特性是保护这一基因型的重要措施。早在新生代第三纪,世界上许多地方广泛分布着珙桐,经第四纪冰川的摧残,大部分地方珙桐匿迹,只是在我国西南自然环境变化较小的地方还有其踪迹(主要间断性零星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多呈单株零星状分布,但在七姊妹山保存有大面积珙桐群落,其面积约500公顷,大多与红豆杉、鹅掌楸、连香树、水青树等珍稀植物群落呈斑块状混生在一起,尤其七姊妹山珙桐湾分布着200公顷珙桐原生纯林,为世界所罕见。其中存活的最大一株胸径达88厘米,高31米,冠幅约10×10米,另有一株被伐者,所遗树桩基径达2.3米,其上所萌三枝都已长成胸径30厘米的大树。加强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的保护,对华中地区古地质和古气候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特别世界罕见的原始珙桐纯林具有极高的国际保护价值 。 N,4Rn,;5Tp4-4u
2.野生动物资源 H1!2In9~4ZS4:5r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目前已查明的陆生脊椎动物有355种,其中两栖类2目8科26种、爬行类3目10科37种、鸟类15目40科225种,哺乳类8目24科67种。据初步统计,保护区有鱼类2目4科24种,昆虫22目177科1312种。 K3?2DL6~3Cb1;,0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华中与西南地区交汇处,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区域,是我国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与古北界相邻,上述陆生脊椎动物中属东洋界的种类有192种,属古北界的种类有84种,广布种有79种,所占比例分别为54.08%、23.67%和22.25%,以东洋界物种为主,与保护区属东洋界华中区相一致。 A7:1nJ4!6Nc1:,R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内陆生脊椎动物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金钱豹、华南虎、林麝和金雕共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猫、斑羚、红腹角雉和大鲵等5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Ⅱ、Ⅲ物种共62种,其中附录Ⅰ10种,附录Ⅱ41种,附录Ⅲ11种;保护区内有216种陆生脊椎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a1?5GV,=20Q6~5i
3.旅游资源 z3~3ur9+2GS2.5o
在优先保护的前提条件下,其实验区内的生态景观和民俗风情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在实验区内既具有开发价值又不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景观有: u7.7SN3;8GP6~9s
⑴白水河 x,!7Ku5-4f05=3U
白水河处于酉水的最上源部分,景区长20公里,其中有6公里位于保护区实验区内,其余14公里均在保护区外,流经地区主要以喀斯特峡谷地貌为主,其中从白水河往上游至鸳鸯峡一段,峰林地貌特征明显,具有小巧玲珑的特色并有美丽的传说,白水河常年水流量充沛,急流但无大跌水,河道清理工程量小,可进行漂流开发 a9=1me2;3ms49w
⑵民俗风情 r4=9CN,~9vm7?3X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居住着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很多地区居民依然保持着传统古朴的民俗风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H42RK3-5Cd4,V
【自然特征】 k,7BY8.3wa9-3Y
1.地质地貌 v96zU2-5gC3:,u
境内有许多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和丰厚的沉积岩石,以北东、北北东向的褶皱、断裂最为发育。有沙坪的小溪沟断裂,出露的地层以志留系和二叠系为主。 e8:1Hr,-8NM5~1B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属鄂西南山区,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地处武陵山脉余脉。全境地势表现为西北高西南低,最高峰火烧堡为全县最高峰,海拔2014.5米,最低海拔650米。保护区境内由喀斯特地貌发育而成,地貌类型丰富多彩。境内山系主要由七姊妹山、秦家大山和八大公山三个大的山脊绕贡水支流和酉水源头构成。 h7-8Sl7.1K06:4e
本区岩层主要由石英砂页岩、页质层岩、砂质层岩所组成,保水性极差,植被遭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决定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w6.8gA6;9pH4;7m
2.水文 y6!3XS5-9mr1?7Y
保护区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有大小河溪30条,总长度144.4公里,河长在10公里以上的有4条。保护区以中部的鸡公界、龙崩山为分水岭,形成全县相对独立的南北两大水系:北部贡水水系流归清江后入长江;南部酉水水系流进湖南省沅江,汇入洞庭湖。 W9=2ca1~9YX,=5H
3.气候 G5=,gZ8!6eJ4~,f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差异。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年均气温15.8℃,无霜期294天,年降雨量1491.3毫米,年日照时数1136.2小时;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带年均气温13.7℃,无霜期263天,年降水量1635.3毫米,年日照时数1212.4小时;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年均气温8.9℃,无霜期203天,年降水量1876毫米,年日照时数1519.9小时。 k1.6aK26RC7+7v
4.土壤 H5-,H03:5gi7~7w
保护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棕壤、棕壤、水稻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6个土类。其土壤随海拔高度变化而不同,海拔1500米以下的区域为山地黄棕壤,海拔1500米以上的区域属棕壤。其中,黄棕壤、棕壤和黄壤是保护区的主要土壤,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5.9%、26.8%和12.2%。 T7!3FF2.,GW3.5h
【七姊妹山保护区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简介】 B49fS7!7HZ3!9b
在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部海拔1650~1950米的山顶平甸中,呈斑块状分布有974.46公顷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湿地内主要生长有泥炭藓、灯芯草和莎草等草本植物和杜鹃、湖北海棠等矮灌植物,并有池鹭、白鹭等水禽动物和红腹锦鸡、红腹角雉、黑熊等各种其它野生动物在湿地内活动。专家考证,这片湿地对对维持整个酉水生态安全、确保整个酉水上游所有水电站水源稳定起着极为关键性的作用。这片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L9=4um5;1cn8.3i
一是生态区位关键,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这片湿地位于东经:109°44′38″~109°46′54″,北纬:29°57′27″~30°03′41″,地处长江中上游重要支流--清江和湖南沅江第一大支流--酉水发源地的分水岭,为酉水水源供给地。初步估算:一斤泥炭藓涵养16斤水,一亩地可以贮存约10吨水,整个湿地可常年贮存和释放12万吨源源不断的水源,象一个永不干涸长流不息的水塔,为全长460公里,流经鄂、渝、湘三省市十多个县,哺育几百万土家儿女的酉水提供川流不息的源泉,对维持酉水源头水源稳定和生态平衡,净化酉水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湿地一旦遭到破坏,酉水上游生态将迅速恶化,下游两岸居民生活用水都将受到极大影响。 c6?,R02=7tK1;3q
二是对研究中亚热带气候变化和地质年代演替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七姊妹山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类型。目前,该片湿地发育良好,保存完好,有利于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通过对过去形成的泥炭研究,分析泥炭中各种元素的沉积量,可以研究中亚热带古气候变化和地质演替的过程,了解古气候和古地质年代演替的规律。 087dr6-4So5+4E
三是湿地内泥炭和泥炭藓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苔藓是一种很好的养花材料,主要出口国外,2005年以前未受到严格保护的时候,当地村民每年采集泥炭藓晒干后出售,每亩湿地年均获利近2000元,每年出售干苔藓150吨以上,由此年均获利在150万元以上。而泥炭又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肥效长,无污染。因此,整个湿地就象一个聚宝盆,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R2!2eB7=6Zz9~5z
为加强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保护,县人民政府2005年出台了《宣恩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椿木营高山湿地保护区通告》,并加强了对湿地保护区宣传力度,共制作大型宣传牌12块,建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监测站一座,建永久性湿地监测样地2个。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湖北大学合作,对这片湿地进行全面和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出版了《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泥炭藓湿地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一书,摸清了这片湿地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联合录制了《寻踪七姊妹-鄂西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探秘》专题片,详细阐述了专家们发现、探秘和研究这片湿地重要价值的全过程,呼吁人们关心和爱护这片湿地,保护我们土家人的母亲河--酉水之源。 G35aV,~2bZ4.,Y
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简介
【机构设置】 O4=9JN1-7mb3=2q
2010年,省机构编制委员会鄂编文〔2010〕7号文明确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属相当正县级事业单位,并委托恩施州人民政府代为管理,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49名;恩施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机编发〔2010〕38号文和机编发〔2011〕82号文进一步明确:州人民政府委托宣恩县人民政府对保护区实施管理,核定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财政拨款事业编制74名,其中省财政拨款事业编制49名,州、县财政编制各10名,森林公安政法专用编制5人。核定保护区管理局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保护管理科、科研宣教科、社区事务科5个正科级职能科室和恩施州森林公安局七姊妹山森林公安分局。恩施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机编发〔2011〕82号增加森林公安政法专用编制5人,原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改为恩施州森林公安局七姊妹山分局(正科级,加挂保护区护林防火办公室牌子),属独立法人单位,由七姊妹山管理局和恩施州森林公安局双重领导,七姊妹山管理局内设科室由原6个变为5个。下设长潭、椿木、沙坪、龙谭、雪落寨五个管理站和八个管护点。 l7.1Vp6-8dP4.3Q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的落实,标志着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已经全面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为保护区全面、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保护区的建设也必将有利于推动湖北省“两圈一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恩施“生态立州”战略目标的实施。 N6?1jg2:1if6=7U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