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简介
心理学院起源于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于1958年设《运动心理学》本科课程,于2003年正式成立北京体育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运动心理)本科。2008年,运动心理学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适应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式成立心理学院。 Z8;2Rn9:3HS1?5z
优秀的师资队伍 y3+3pf4.2xk6;6T
学院拥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12人。著名教授张力为曾是乒乓球国手,拥有双博士学位,是我国最著名的运动心理学家之一。张力为、毛志雄教授主编的《运动心理学》(2007)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力为教授被授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9)和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称号;王英春副教授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5);2003年运动心理学教研室获评“北京市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获评“国家级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优秀教学团队”。 n9?,Eu1!9BM56S
良好的实验条件 s7!5Gt,:8rv3;8Z
心理学院共有5个实验室,可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分别为基础心理实验室、心理测评室、技能学习实验室、运动认知实验室和心理训练实验室,及运动应激实验室(共享)。基础心理实验室配有32台双显计算机,配有各种心理学实验、测评及数据分析软件,可开展60人的实验教学。各个实验室分别配备了相应的研究设备和仪器,有眼动设备、脑电设备、维也纳心理测试系统、生物反馈仪、以及心理沙盘系统,实验室能够满足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心理、以及认知心理各方向的研究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l5;3VL,~2Sh5~9t
鲜明的学科特色 047Br1-6gH5:4x
作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2008年)的我校心理学科共有三个研究方向: M3:4xO35CZ4-2i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我校心理学科的特色,该方向深入探讨影响运动表现的心理因素,如运动应激,运动员自我控制,心理疲劳,重大比赛心理调控等,成果丰富了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同时,投身奥运争光计划,保障运动员的竞技心理。学院有6名学术骨干长期承担奥运科技攻关课题,为射箭、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艺术体操奖牌零的突破,为北京、伦敦、里约奥运会蹦床、射击6块金牌的获得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心理科技服务团队多次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和嘉奖。 x7=4xO2!2qg5=5Y
为适应体育强国及全民健身战略,我校心理学科的另一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关注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以及锻炼行为的促进。该方向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团队,长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促进了锻炼心理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其研究成果促进了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建立,提升了国民健康。 r4-2WS8=1Ci3~4h
认知心理学是我校心理学科的重点培育方向。该方向探讨竞技情境中认知过程的特点,如动作的视觉加工及战术决策,为理解应激情境的认知过程及应激训练提供依据。学术骨干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篇论文被SCI及SSCI收录。同时,该领域的研究还辐射载人航天工程,探索长期处于密闭环境、狭窄空间中的认知及情绪调节规律。 p8;5vI7~3AG7:1i
上述三个方向均已形成了基础与应用并重,方向稳定的团队,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体育机构基金等课题,一些研究成果具有国内领先优势,或已达到国际水平。 c,.6G01!9zm8+3y
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m2?3XV4!5HC9~7G
心理学院是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分会的挂靠单位,已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2013)”,三届“中国奥运会—残奥会心理训练工作论坛(2008,2012和2016)”及首届(2018)“心理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重要学术活动,为推进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及其与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实践的紧密结合,扩大本校及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学术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d8:,AD7=8CW19V
国际化人才培养 M4,TS9?7hG28K
学院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化,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和美国春田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学生,由学校资助,赴海外访学一年。 k7?,KM9;6ta3:2V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