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是由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发展而来的。1952年院系调整时,政务院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调入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芶清泉、霍秉权等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建立了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随着物理学科的发展,在物理系及兄弟系一些专业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半导体系(现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系(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测试科学实验中心。2001年7月,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等五所院校的物理系(室)合并为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a85ri2+6bS2?3X
目前,学院包括凝聚态物理系、应用物理系、声学与微波物理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原子核科学与技术中心、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生物物理及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以及物理实验中心、公共物理教学中心、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 I,~6bT84xX37i
多年来,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成绩斐然。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物理学院建立“首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6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1993年物理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7年物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即对物理学一级学科所包含的全部(八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此外,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三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光电子和光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 a9=9VC4!3Aj7.4O
学院现有教师、科研人员254名,中科院院士1人,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重点研发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教授85名,博士生导师45名、副教授80名。 L4:8ig3!8ti8~,T
学院的教学、科研成绩显著。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57项,其中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973计划”首席项目2项,总装备部086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1项,教育部和财政部跃升计划专项1项,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基地“111”引智基地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105项,同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新增吉林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2个。教学研究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 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省级精品课程 5项,宝钢教育奖 2 项。物理实验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了教育部基地创名牌课程项目 5 项,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 2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 4项。 D32XP6=3Ah8-9Y
学院与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已与美国,瑞典,比利时,俄罗斯,意大利,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都 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短期访问,同时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学访问或进修,其中许多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大部分已归国工作。2002年, 学院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2008年列入全国高考招生计划,每年招生80人,学制4年,毕业后分别获得两个国家的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为我国培养输送了一大批精通俄语的理工科人才。 k8+6su1!1c0,=,Z
学院现有本科生1126人,硕士生294人,博士生102人。一流的教学条件,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宜人的学习环境,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众多的奖学金激励着在校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重视保持和提高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教书育人的优良文化传统。多年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毕业生所具有的宽厚扎实的物理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院文化传承,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大受欢迎,硕士、博士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学院每年有将近35%的本科毕业生被国内各重点院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基地班”的学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各类科技竞赛中,我院学生有多人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各等奖项,同时在其他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l3;9oA79c06?2V
六十六年来,物理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万名的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我院培养的学生中已有7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陈佳洱、宋家树、王世绩、邹广田、张泽、江雷、江风益;刘亦明、王明达、吕福源、杨建强、郑培民等多名毕业生工作在省、部级重要领导岗位上;陈佳洱、胡德宝、王文金、辛厚文、尹鸿钧等十多名毕业生分别担任过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校级领导职务。 s4!3sh7~5Yh5.9R
吉大物理人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发扬“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吉大物理精神,努力将学院建设成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与真理为友,与知识为伴,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t2?1fi1.7uL2!3I
历史沿革
物理学家以拼搏精神创建东北人大物理系 W1?8JY1=1QI27e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是由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发展而来的,已经度过了她的六十六华诞。回顾当年的创建历史,令人敬仰神往。1949年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力困难,人才奇缺。东北地区背靠苏联,是全国的工业基地,苏联援建的工程有许多建在东北地区。 v2~3CG4-1pA5+9w
当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经济建设人才,而东北地区高等院校却很少。1952年中央决定在东北地区建立一所能与国际交流的综合性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 R,:2Ei7:8Rd8?8P
共产党亲手建立的东北人民大学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9月东北人民大学奉命由沈阳迁往长春,从东北人民政府下疏散命令到最后一批学生抵达长春仅仅用了12天时间。1952年就是以这样的革命精神使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横空出世,拔地而起。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勾清泉、霍秉权、郑建宣、高墀恩、黄振邦、解俊民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主动放弃原有的优越生活、工作条件,以高昂的热情奔赴长春,投入到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建工作。这里不仅天气寒冷,而且是白手起家。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客观上不容许物理系在招收学生,只能是“说干就干”,立即招生开办,边建边教。一、二年级有其他院校调入48名学生,1952年招收150名学生,1953年招收150名学生,1954年招收210名。7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11名助教和2名党政干部,这就是当时物理系的全部师资队伍。为了学习苏联,24名教师首先突击学习俄语,在建立实验室、编写讲义的同时,承担着五百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困难可想而知。第一流的物理学家融入了东北人大的传统作风,夜以继日的工作着。教授 、 副教授人人都同时主讲两门课程,还要带学生毕业论文;实验室是边建设边上实验课,订购的仪器设备没到货,就带领学生到长春地质学院去上课,或者从师范大学 借用实验仪器;经费不足,有的教师就用自己的薪水购买实验室用的工具和零配件。这种忘我无私的拼搏精神,对东北人大物理系的创建和迅速崛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东北人大物理系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便屹立在全国大学物理系的前列。 G9-8fP,:,iy11E
建系初期,学生来源相当困难,一是曾被日伪统治的东北地区高中毕业生很少;二是当时多数学生报考工科,很少有人愿意学习物理。物理系招生都是被跨专业分配 的,不安心学习物理。有的学生说:“天不怨,地不怨,就怨自己没报公学院。”“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念东北人大。”当时物理系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党 政干部只有一人,面对500多名学生,与教师一起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安心学习物理专业。 m4+3JN1+9Bq4.9k
物理系创伊始就形成了“教学认真负责,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的优良风气。在东北人大,人人皆知“物理系的学生最用功”。当时,每周六晚上,学校礼堂放映一部电影,可是物理系的学生教室却是灯火辉煌,焚膏继晷。有人曾经做过统计,某周六晚上物理系的500多名学生中只有7人去看电影,其余学生几乎全部在教室或寝室里看书学习。 X9!3Wn7?5Vf9?1x
春风化雨,辛勤的耕耘结硕果,东北人大物理系的学生个个成才,1954年毕业的22名学生中,已有2人成为中科院院士,1956年毕业的学生中,已有1人成为中科院院士。 L,=1zu5!9UM9~,m
今天,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师生正继承“人大物理”的创业精神和优良的学风,“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再创辉煌! J4.3AW5=7uM,:6S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