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科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科学院)

锁定 排行
农学院肇始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农艺系,是1934年学校初设的六个系组之一,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学院秉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情怀,坚守“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初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精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农业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
网站指数
2021-5-18 20:25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1-8-15 10:38
最近更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科学院)网站详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科学院)简介

农学院肇始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农艺系,是1934年学校初设的六个系组之一,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学院秉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情怀,坚守“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初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精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农业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 K,=,qQ,=,xl,~1Y

学院现设农学系、植物科学系、种子科学系和实验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五个科教与管理服务单位。有教职工216人,其中正高职称47人、副高职称94人,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95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人,国家级人才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 i1+8hZ5;5tI8?2J

我校农业科学学科ESI全球排名保持前1‰。学院主建一级学科为作物学,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陕西省重点学科。经过长期凝练,围绕作物学设立了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技术、作物分子生物学基础、旱区高效农作制度与作物栽培技术、农业区域发展与循环农业、作物绿色高效生产等六个学科方向。 k3?5ai3?5hT2-6r

学院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硕士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设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校生1632人,其中本科生747人,研究生885人,本科生生源质量稳居学校前列,就业(升学)率达95%以上,6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赴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著名农学家王绶教授、沈学年教授、赵洪璋院士、李振声院士、喻树迅院士、沈煜清教授、林季周研究员、俞启葆研究员、宁锟研究员、梁增基研究员、薛秀庄研究员、陈漱阳研究员、李璋研究员、王辉教授、李立会研究员、许为钢研究员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耀祥等都是学院师生中的杰出代表。 u4;7jC72wO,+1O

长期以来,学院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致力于小麦、玉米、油菜、棉花、杂粮和马铃薯等主要粮油作物和旱作农业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尤其以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和旱作农业研究见长。小麦“优质多抗”种质创新和品种创制、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研究、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小麦基因组学研究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立足西北开展旱农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旱作农业研究体系,创立“旱农学”课程,成立了干旱农业研究中心,为我国旱区农业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引领性的贡献。 E3-4lI4~2Vg9?50

学院拥有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等16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主办国家核心科技期刊《西北农业学报》《麦类作物学报》,是陕西省农作物学会和陕西省遗传学会的挂靠单位。 i6;6ld,~3fT9~2d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主持完成国家科技奖15项,其中李振声院士的小麦远缘杂交研究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沈煜清教授的全国农业综合区划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宁琨研究员的小麦新品种7859选育与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宋卫宁教授团队协同完成的世界上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研究在Science期刊发表,并获评“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学院专家牵头开展的覆盖一半国土面积的西北乡村类型及特征调查,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誉。 C7;5aB7?,Hd58f

学院坚守办学初心,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不断强化服务三农的能力。以“碧蚂一号”“丰产3号”“矮丰3号”“西农881”“小偃6号”“小偃22”“陕农7859”“西农979”“西农511”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为提升我国小麦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院选育的小麦品种引领了新中国历史上黄淮麦区四次品种更新换代。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玛一号”小麦,年推广面积最高达九千万亩,创我国单个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毛泽东主席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B5+4KG4:7eg9~3R

近年来,学院围绕区域农业发展需求,在全国建立试验示范站36个,有力支撑了小麦、玉米、油菜、杂粮等粮油作物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地方脱贫攻坚的顺利实现。学院专家牵头开展的覆盖一半国土面积的西北乡村类型及特征调查,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誉。 l,.5Gm4!2iS7~7r

学院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戴威斯分校、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等14所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依托国家“作物抗病育种与遗传改良创新引智基地”、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NWAFU-ICARDA旱区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学校非洲研究中心和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积极拓展教育、科技、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有力提升了学院办学实力和水平,为学校助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M2!4tr3!3fZ,~8K

学院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围绕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方向和布局,进一步强化小麦研究和旱区农业研究优势,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国际化水平,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引领旱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W8:4WR2-9LK7+1b

(2020年11月20日) f4:,pw7!9kN6?3r

历史沿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34年的农艺组,后曾改称农艺系、农作物系、农学系,曾先后设立农艺、植物病虫害、农业经济、农学、植物保护、土壤农化、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烟草、农业生物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等组和专业。1999年9月,驻杨陵农科城的7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0年7月,原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陵分中心与原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的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棉花等4个研究所以及原西北植物研究所陕西省植物遗传工程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实施实质性融合,组建为农学院(农业科学院)。 2008年9月学院机构进行改革,成立了农学系,植物科学系,种子科学系,实验中心,推广中心,党政综合办公室。2014年12月,学院进行了院属单位整合调整,保留农学系、植物科学系、种子科学系和党政综合办公室,实验中心更名为教学实验中心,增设学院公共科研平台——作物生物学创新中心。 w8;4MM8:1Lc9+,Q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科学院)相关热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科学院)子站详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共收录 个子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以乡村振兴为己任,坚持“开放、流动、联合、共享”的管理机制。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