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简介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是在服务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旅游强省战略背景下于2010年设立的二级学院。学院拥有旅游管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酒店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空中乘务两个专科专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近1200名。旅游管理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旅游管理学科荣获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并被省学位办确定为旅游管理硕士点培育单位。 H6?2kZ4~,KX7~5H
学院拥有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甘肃省乡村旅游创新团队、2011协同创新中心——甘肃全域旅游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研究中心、乡村旅游讲师团等省级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和创新发展平台。有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甘肃)文创乡创学院等校级科研创新机构,全面赋能乡村振兴。同时,旅游学院也是兰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单位,是兰州市旅游商品研发基地,获得了国家级旅游规划资质证书。 M,!9sZ4?3mH6+8K
学院现有教师5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讲师15人,有博士学位14人,平均年龄为39岁。学院实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双师型”教师占85.4%。学院1名教师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1名教师获全国首批“新时代旅游行业女性榜样•公益人物”;1名教师获“甘肃省五一巾帼奖”、甘肃省先进工作者。1名教师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教师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1名教师获“甘肃省园丁奖”。学院获得甘肃省高校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名教师担任甘肃省政府旅游智库专家、3名教师担任“甘肃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委员”、3名教师担任“甘肃省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委员会星评员”、1名教师获聘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d1=7vl5-1jP,-,q
学院拥有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旅游经济运行与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丝绸之路民族文化与旅游4个科研团队,已完成和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甘肃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项目、市厅级项目20余项,参与《甘肃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十余项,完成世界银甘肃自然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旅项目5项,完成嘉峪关、武威等各市州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规划40余项,出版《甘肃省˙旅游志(1993-2012)》、《图说丝绸之路》等著作10余部、《甘肃导游教程》《导游业务实务》等国家导游考试教材4部,获得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旅游学刊、兰州大学学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等CSSCI、CSCD及省级期刊上发表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的旅游科学研究成果。 a5.8ci4+6ih1-7H
学院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上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新机制。目前,学院已经与甘肃省文旅厅、甘南州人民政府、武威市人民政府以及甘肃文旅集团、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多个市州和省内外知名文旅企业签订了政校、校企合作协议书,全面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广泛社会服务工作。 j8=8mX7;7eN6:4R
学院依托省政府旅游智库,围绕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和甘肃省“美丽战胜贫困”旅游扶贫项目,提供智库方案、专家指导和服务。负责完成各类资政报告十余项。完成了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评估验收标准的制定和115个省级旅游示范村绩效评估,推动旅游扶贫示范工程成绩突出。其中,策划建设的定西漳县九居谷村获全国首批国家地质文化示范村,指导的榆中县“黄河驿·浪街梦园”民宿,被确定为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与民宿现场会观摩点,受到政府和游客的一致好评。 S4=4Kr9+2xF,~9y
学院秉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知行合一,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不断探索、与时并进,形成了教师教学在院系,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平台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开展科学研究与旅游服务工作,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及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I7+4xr13rp6~1d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