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9月。1997年与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成立新的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前,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由城西校区、城北校区图书馆组成,面积49731.92平方米,阅览座位阅览座位2681个。馆内设有文献资源建设部等5个部门。现有工作人员39人。图书馆是教育部CALIS(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青海省中心、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成员馆、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参建馆,全国师范大学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组副组长单位,青海省高校图工委秘书处挂靠单位。 n8.3qe3=,Jx,5w
图书馆根据青海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逐渐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的馆藏特色。 图书馆藏书文理兼收,以学术性和研究性书刊、教学参考书和工具书为重点,其中教育科学、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参考工具书和地方志图书较为完备;形成馆藏资源丰富,各种载体共存的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相结合的馆藏体系。 N1!4dA91qV2?5B
截止目前,馆藏纸质文献资源达114.16万余册,电子图书89.19万余种,电子期刊42473种,学位论文4046,941篇,会议论文27万篇。馆内藏有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中国西北地方文献丛刊》、《古本小说集成》、《古本小说丛刊》、《万有文库》、《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中华再造善本》、不同版本的《大藏经》等大型文献。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不断加强开放获取(Open Access)资源和特色数据库建设,数字资源发展迅速,馆藏资源结构更加合理。目前我馆购置的中外文数据库及服务平台38个。计算机保有量294台,服务器20台,存储约89.4T;免费试用的数据库50余个。 T59al72nV5+,N
图书馆采用金盘自动化集成系统,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等业务工作实现了全流程计算机管理。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和Internet连接,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互联网访问我馆。先后建成以CNKI、维普图书馆镜像站点、人大复印资料光盘数据库、Springer Link外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百链云图书馆、超星名师讲坛视频数据库、Apabi电子图书馆为主体的数字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保障服务能力。 k5!5zT3:10Z3=6t
作为CALIS青海省中心的承建单位,在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从2008年开始购买的十一个数字资源库供全省三所本科、五所高职院校及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免费使用,实现了全省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促进了省内高校图书馆联盟合作组织的形成,提高了我省高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促进重点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服务能力。图书馆与CALIS、CASHL、NSTL、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协作,通过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及服务能力。 h4-8Pm7;6kL,!6T
城北校区新馆主楼地上十一层,地下一层共十二层,附楼为学术报告厅。负一层为密集藏书区,主要收藏和保护文献;一层为展览展示区,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二层为公共服务、文化休闲区,重点打造文化、思想和学术交流的信息共享空间,可实现自助复印、打印和扫描,师生通过电脑、预约台等方式预约自主研修间,实现了互联网+下的智慧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三至八层为学科阅览借阅区;九层以上为办公区。各阅览区全部实行开放式管理,读者通过校园一卡通进入图书馆,可自由进入各个阅览区。图书馆注重读者服务工作,每周开放时间95小时,实行开放式“藏、借、阅、查、咨”一体化的服务方式,全力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m7?4ps52oH,~4e
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图书馆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秉承“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图书馆文化精神,在向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服务的同时履行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能。城北校区图书馆环境优美舒适,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开放式的服务方式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特征。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不断迈上新台阶。 z4.1qE5+5Xi8.1R
新校区图书馆是学校的地标性建筑,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功能设计都达到了全国高校先进行列,能够满足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图书馆以“新师大、新起点”为目标,加大重点学科和新增学科图书文献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力度;努力提升图书馆内部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向现代化图书馆的升级转型,推动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和智慧服务;不断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服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十三五”期间,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布局,使图书馆馆藏更丰富、环境更优美、设施更先进、功能更完备,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成为师生集学习、研讨、交流、休闲为一体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 A4!2nt8+7ds3:2G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