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贵州大学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贵州大学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锁定 排行
实验室总体定位:立足贵州,服务西南,面向全国。发挥地处西南岩溶腹地——贵州的地域优势,紧密结合西南岩溶区地质地球化学背景,针对岩溶区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特点,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构建并完善地质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提升对岩溶区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的决策咨询能力,为贵州及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成为国内知名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重要基地。
网站指数
2022-8-17 18:39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2-11-14 10:42
最近更新

贵州大学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站详情

贵州大学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概况】 j3~1qT5-9hb2!7Y

实验室总体定位:立足贵州,服务西南,面向全国。发挥地处西南岩溶腹地——贵州的地域优势,紧密结合西南岩溶区地质地球化学背景,针对岩溶区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特点,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构建并完善地质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提升对岩溶区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的决策咨询能力,为贵州及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成为国内知名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重要基地。 f7=8HD9!9iw6-6L

实验室设两个主要研究方向: p7?9xf1!2MP9-7J

方向一:喀斯特地质资源 H8!9dV8!9ze9;3A

立足西南区域地质背景,揭示早期后生生物及环境协同演化过程机制,完善区内相关地层的划分和区域对比,开展古环境演化对岩溶成因、类型、分布、规模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研究,探讨特殊岩溶景观资源开发利用;针对西南地质资源禀赋特点,系统研究优势矿产资源分布规律、成因过程、开发利用与保护。包含以下两个主要研究内容: J21xS1!3oG8!,z

1. 岩溶区古环境重构与资源效应 w9?,Qd4=7Ze3;,b

对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之后的重大地质突变期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揭示早期后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过程及机制,为揭示寒武纪大爆发、奥陶纪生命大辐射的过程与发生机制等科学难题提供新的化石依据。开展古环境演化对沉积矿床的成因、类型、分布、规模及其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研究;综合分析地质历史时期岩溶区的沉积盆地演化规律和海洋生物食性策略,完善区内相关地层的划分和区域对比。同时,通过地质遗迹资源发掘和利用研究,区域喀斯特地质知识科普和推广,实现区域地学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j4.3dU2:9Si,;3I

2. 岩溶区地质资源成因机制与开发利用 j5!6dJ14Eg37Y

针对西南(贵州省)地质资源禀赋特点,系统研究我省优势矿产资源地质资源的分布规律、成因过程、开发利用与保护。致力于磷、铝、锰、金、重晶石等贵州特色优势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成矿作用、成矿动力学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完善并发展成矿理论,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W,=1Lp8~2cN9~3s

方向二:喀斯特地质环境 O7~3kG2~1Ra9=3l

聚焦喀斯特地质环境问题,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溶发育演化形成的表生过程、水-土-岩物质循环过程,探索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互馈作用机制及灾变效应,开展岩溶地下水(河)资源赋存规律研究及其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评价,建立喀斯特区地质灾害形成机制、风险评价、预防治理关键理论技术体系。围绕喀斯特区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城镇化、乡村建设等人为活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研究,掌握污染物质在水、土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修复、污染控制、末端治理等关键技术,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包含以下两个主要研究内容: Q45Ng7+3un8:7l

1. 表层岩溶作用及地质环境效应 j,:1NT3+5hr6=5S

开展岩溶地下水(河)资源赋存规律研究及其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评价,研发岩溶地下水资源利用的关键技术;开展岩溶区地质遗迹的鉴定与保护、地质公园的规划与评价;揭示岩溶发育演化形成的表生过程、水-土-岩物质循环过程,研究地表地下二元水文地质结构演化过程、岩溶地质环境对区内重大工程建设的适宜性、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互馈作用机制及灾变效应,为工程性缺水及岩溶水资源保护、岩土体稳定性控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监测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X1~2zm3:7bp4!8d

2. 岩溶区环境污染过程机制与生态修复 w4:5JX25eU5?,s

围绕岩溶矿业开发集中区和城镇化过程中诱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结合岩溶区特殊地质背景特征,研究典型污染物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介质中的配分、迁移与转化机制;评估岩溶水土环境中污染物的生态与健康风险;研究岩溶区水土污染过程的控制原理、方法和关键技术,建立岩溶区水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控理论与技术体系。 X1:4lW79DS6!8w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1人,其中教授27人,特聘教授6人,副教授26人,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8%,45岁以下教师占71%,已初步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高学历人才队伍。固定人员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贵州省省管专家7人。拥有“地质学”、“资源与环境”、“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硕士点,“地质学”、“资源与环境”2个博士点。2019至2021年,实验室共培养博士生47人、硕士生370人。 u1=8y05~4Sp8,d

【建设目标】 Q8=5qT5+1Tz8=4v

总体定位:立足贵州,服务西南,面向全国。发挥地处西南岩溶腹地——贵州的地域优势,紧密结合西南岩溶区地质地球化学背景,针对岩溶区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特点,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构建并完善地质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提升对岩溶区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的决策咨询能力,为贵州及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成为国内知名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重要基地。 D6?6zz4~8VZ,;,E

1 主要科学研究规划 P9=2Yp9?9TD65w

⑴完善贵州省古生物地层划分,探索古岩溶沉积环境演化机制 s9.9uy2-2Ex3.6R

应用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综合交叉手段,对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之后的重大地质突变期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揭示早期后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过程及机制,为揭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奥陶纪生命大辐射的过程与发生机制等科学难题提供新的化石依据。开展古环境演化对沉积矿床的成因、类型、分布、规模及其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研究;综合分析地质历史时期岩溶区的沉积盆地演化规律和海洋生物食性策略,完善区内相关地层的划分和区域对比。同时,通过地质遗迹资源发掘和利用研究,区域喀斯特地质知识科普和推广,实现区域地学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b2~3uR2:4Bu6:30

⑵发展贵州省优势矿产找矿理论与技术方法 E64JC5?1Zt9:4V

实验室设置岩溶区地质资源成因机制与开发利用研究方向,面向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瞄准沉积矿床和低温成矿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揭示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环境)事件的联系以及成矿元素运移聚集的主控因素,建立喀斯特地区这一独特地质单元的成矿理论体系和找矿预测方法体系:对贵州优势沉积矿床(磷、煤、铝、锰、重晶石等)、中低温成矿域及深部找矿进行系统研究(金矿勘探技术与方法,汞、铅、锌、锑等层控低温热液多金属矿床的成矿预测与勘探技术方法);开展贵州黔北页岩气地质评价与勘探;深化岩溶区地热水及深部找矿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b3!3cq,~3Nb,!4S

⑶阐明喀斯特开发过程中水—岩作用机制及表生环境效应 E3!6wy4?7tG1,A

瞄准岩溶作用最为活跃的浅表层部位,开展岩土水气相互作用及其物质能量循环过程研究,阐明浅表层岩溶作用机理,建立地下水循环系统模型;开展岩溶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和致灾过程研究,建立岩溶区典型地质灾害的成灾理论和风险评价与管控方法体系;面向岩溶区的交通和城市建设、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工程活动,开展岩溶地质环境对重大工程活动的制约,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效应研究,揭示岩溶区重大工程活动与岩溶地质环境之间的互馈作用机理,建立岩溶区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岩溶地质环境保护理论与技术方法。 N5=3Xu6;2s06=4A

⑷建立西南生态脆弱区重金属污染机制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n4-8hO9-8qF3;9p

聚焦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重金属污染问题,解析重金属污染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探明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环境效应,揭示岩溶环境制约下重金属高地质背景成因、污染叠加及其作用机理,实现喀斯特环境污染研究基础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基于规律发现、机理揭示和风险评估,构建喀斯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受污染农田土壤和水体重金属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综合技术体系,整体提升我国喀斯特地区重金属污染过程规律的认知水平及综合防控能力,服务区域环境与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 x5-,z02-3G09-3W

2 科学研究预期指标 B5?2GV11p05:7E

⑴建设期三年获得国家级项目经费不少于800万元; z3?2pS1?4uk4;4k

⑵建设期三年公开发表与研究内容相关核心以上论文300篇以上,其中至少有80篇被SCI、EI检索收录; W6,Uw6~,eT7=9t

⑶建设期三年至少公开出版6部专著; F2~3Xo2~7Yt1?5y

⑷建设期三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至少1~2项。 j2;,go1?5bH3+5x

3 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 N8+7bs1~2Cn3=9o

⑴三年引进或柔性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3~4名; X9?4FO83MH3?9J

⑵ 三年直接引进或培养博士高层次人才8~10人; K49EM8.8nI,!5u

⑶培养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省管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1~2名,省部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2个; W5;,kb6;2xw8~6f

⑷三年培养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1~2名,省部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2个。 l9~2NK,.3AP7~8m

⑸三年晋升教授:3~4人,晋升副教授:5~8人。 X1?2lW8?2oV1?9c

4 研究生培养 T85BR,.8MN5+6E

1每年培养博士研究生8~10人,硕士研究生80人。 r6?5bM2=7wb8:4V

5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u,;6MY4-,Xc6:9i

建好贵州省古生物研究中心、矿山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喀斯特生态环境工程中心和贵州省研究生工作站。购置稳定同位素(激光剥蚀系统、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和超高精度液态水同位素分析仪)、放射性同位素(高纯锗γ谱仪、低本底αβ测量仪、超低本底液体闪烁仪)及微量元素测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三维激光扫描成像系统、FW全波形大功率激电系统、V8多功能电法仪等大型设备。 Q9!6bh9,uA7;,t

巩固提升现有基地平台功能和品质,加快建设与完善绥阳双河洞大型综合野外基地、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平台和喀斯特博物馆,申报省部级野外观测和科普基地。 Z9=1By98Mh1.1V

新增省部级创新平台1~2个。 m6!9cR,~8CQ9=8b

6 对外开放与学术交流 E3!6vb,;2BC9:1c

争取承办1~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F1=7lX4-,Uo,=4r

积极参加古生物地层学、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有关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重点实验室讲学;定期举办 “黔岩论坛”、“西南地区重金属污染学术论坛”、“地质精神代代传”科普活动;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 g8?5V036kU9:5B

实验室每年设立开放基金;做好大型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工作。 W6-3fW1.7IB,~,D

7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L9+5gw6!9gK3?,B

完善社会服务资质体系,拓展服务领域与提升服务能力,在现有的社会服务资质与能力基础上,拓展实验室在喀斯特资源与环境的服务领域,包括地质公园申报与建设、环境污染调查、评估与修复、流域污染防治综合服务平台、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检测分析、科普教育等,成为贵州省喀斯特地质资源、环境与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及政府决策支撑单位。 T3.1KS9!90t3?6p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贵州大学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相关热词
贵州大学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子站详情
贵州大学 共收录 个子站
贵州大学新闻网

主办: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大道南段2708号(花溪东校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霞晖路(花溪南校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甲秀南路西侧(西校区)、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溪大道北段242号(太慈桥校区)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