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简介
机电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洛阳工学院组建初期设立的机械系。学院现有6系1室1基地:机械制造系、机械设计系、机械电子工程系、轴承设计与制造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工业工程系、工程图学教研室和创新创业基地,每个系均设有相应的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140人,其中专职教师125人(含实验教师7人)。现有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5人。 t4=2mW9:5Rx9=2R
学院围绕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机电融合、信息检测和企业管理,设置了四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工业工程,在河南省及部分省市均按“一本投档线”招生。四个专业交叉融合、选修课程贯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新工科”改革试点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数控技术”课程分别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V,-5mD8=8EL,:7E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2个专业按机械类招生,包含4个专业方向(简称,机设、机制、轴承、机电)、2个教育部卓越班(轴承卓越班、液压卓越班)、2个教育部新工科实验班(机器人技术创新班、智能制造工程实验班),入校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报某一专业(方向)、卓越班和新工科实验班,其中轴承专业方向为我校特色专业方向。四个本科专业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分互认,可获两校双学士学位文凭。学院是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承担单位、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理事单位。 a24MZ,.7rJ4.3I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其中机械工程是河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设有省级特聘教授岗位。机械工程是首批河南省特色学科(A类),2020年获第二期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A类)立项建设,2016年入选“十三五”机械类国家国防特色学科。 p9-4rg,=7AB3?1r
学院建有和共享高端轴承摩擦学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机器人及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齿轮制造及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轴承先进制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智能数控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齿轮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轴承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中国轴承陈列馆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学院产学研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特色明显,相关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四次。多家著名机械企业在学院共建实验室、设立专项奖学金。 X9!3Ws8.1jZ5+5n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该专业下设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轴承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方向、轴承卓越班和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实验班。主要培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中设计、制造、管理、营销及开发研究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应用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与装备、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机械系统设计等。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现代机械的设计、制造、控制以及机电设备的生产、科研、设计与技术开发及组织管理工作。 Q7-,Eq7=2zk,1I
机械电子工程 该专业是机械学、电子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相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应用专业,下设机电控制专业方向、液压卓越班和机器人技术新工科实验班。主要培养既熟悉机械又精通电子与电控技术的机电结合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应用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机械、汽车、轻工、化工、电子等行业从事机电液设备和控制方面的科研、设计、生产技术及组织管理工作。 N5.4qh7~5fE46n
测控技术与仪器 该专业主要培养信息检测工程领域中有关信息处理、微机测控、智能仪器、虚拟仪器及传感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应用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工程光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机器视觉技术、控制工程、信号分析与处理、微机接口技术、精密仪器设计基础、智能化仪器设计、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等。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光机电一体化信息系统的科研、教学、生产技术及组织管理等工作。 c4=3AL,.9pv2-7J
工业工程 该专业是综合机械工程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复合型学科,主要培养既能从事现代制造工程系统的设计,又能进行决策、规划、实施、评价、管理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应用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机械设计、工程经济学、运筹学、质量工程学、设施规划与物流、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现代制造工程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施工、科技开发、运营管理等工作。 u57Kd1;1zh2+,k
院史沿革
机械工程学科是学校建校初期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洛阳工学院时期于1958年成立了机械系,开始招收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5年制本科生。1965年1月学院成立半工半读部,从机制专业一年级开始试行半工半读。同年6月,半工半读部改名为机械一系,分管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金属学与热处理车间设备两个专业。原机制专业全部师生划归机械一系。1974年8月,轴承专业短训班开班,首次招收学员43人,学制为一年半。1975年,在教改中撤销系的设置,设立机制专业委员会和轴承专业委员会。1977年恢复高考后,招收机制专业4年制本科生。1978年9月,学校恢复系的设置,机械工程一系复名,下设机制和轴承两个专业,轴承工艺与设备专业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生50名。1990年,机械一系更名为机械制造工程系(简称机制系),1994年又更名为机械电子工程系(简称机电系),下设机制、轴承、流体传动及控制、精密机械(方向)、机电工程、工业设计和工业工程等专业。 W68Jq4.9FK8?8D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简称机制)设立于1958年,轴承设计与制造专业(简称轴承)设立于1974年,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简称液压)设立于1980年,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简称机设)设立于1984年,机电一体化专业(简称机电)设立于1993年。1998年,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机制、轴承、液压、机设、机电五个专业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了保留自身的办学特色,下设机制、轴承、机设、机电、液压五个专业方向。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设立于1999年,工业工程专业设立于2001年。 X3:,Gv,6Lg9?4u
2002年,河南科技大学成立后,以原洛阳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为主体,将机设系的机械设计专业方向并入,组建了机电工程学院。 I7~,fU8-3qC4;8f
2004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首次进入第一批本科招生。2006年,按照新的专业目录,把液压、机电2个专业方向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独立出来成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目前,按机械类招生,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2个专业,机制、轴承、机设、机电、液压5个专业方向。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于2011年进入省内一本招生,工业工程专业于2012年进入省内一本招生。 e9~5Ex5:7sS5.1g
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二级学科于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经教育部批准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013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含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3个二级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和精密仪器及机械2个二级学科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于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E2-,es8;3sm,1C
机械工程学科和仪器科学与技术均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15年,机械工程学科获河南省特色学科立项建设(A类)。2016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n4=4hv2+6Mw1~1V
优势与特色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在齿轮设计理论、轴承设计制造、大型装备设计、机电液控制、复杂机械零件加工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学院教师担任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齿轮协会和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齿轮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人力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河南省传动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f7?3Zs7,MX54O
齿轮先进制造及其智能装备:主要研究满足高端装备需求(高速、精密、高可靠性、低噪声)的齿轮现代设计制造理论,开发满足高效、绿色、精密制造要求的智能制造装备,在全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技术优势。创立了曲齿锥齿轮“非零”变位理论,曾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螺旋锥齿轮数字化闭环制造技术、抗疲劳绿色制造方法、圆柱齿轮精密加工理论与成形磨齿机开发、机器人精密减速器关键部件制造装备研发等方面,承担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Z6?2PQ67pd6;1t
高端轴承设计制造技术:主要研究高速、重载、精密条件下轴承的绿色设计、智能制造、可靠性理论、摩擦学理论、智能检测与控制、动力学仿真及表面处理技术。经40多年不懈努力,在全国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和技术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科技部重大专项16项,国防科技项目20项。在轴承摩擦学理论、优化设计方法、寿命评估方法和表面质量控制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出版多部轴承专著。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领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高性能轴承实现了与国产高端装备的配套,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R2?5VX9?1mK6=2n
大型装备智能制造及监控:主要开展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矿物开发、高效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高端装备的数字样机和虚拟制造技术研究,建立基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故障诊断及状态智能监控平台,形成高端装备的先进制造理论和智能监控方法。在大型、复杂、高端装备虚拟设计制造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技术优势,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5项,在大型盾构机、矿山重型装备、航天装备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我国高端装备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12项。 j6;9iD4.4Fe6~40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控制技术:围绕机械装备制造业中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的控制与信号检测技术,研究高速、高精度机电系统的运动控制技术,高安全性、高柔性服务机器人的人机一体化系统的信息融合和协调控制策略。与美国实用动力公司合作承担了上海市音乐厅平移项目,赢得了合作方的赞誉。与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针对社会发展对服务机器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国家863和科技部中日合作项目资助下,开展了助老/助残和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提出了以安全性和高柔性为设计目标的人机耦合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信息融合算法和协调控制策略,并应用于国家863项目“个人卫生护理机器人”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中,推动了我国康复医疗器械的发展。 h8=2II1.9br1!2E
复杂机械零件的成型方法及非接触检测技术:面向机械装备复杂零件的成型与检测技术难题,研究耐烧蚀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构件的成型方法、制备工艺及性能优化;研究复杂零件几何精度的非接触检测技术,建立复杂曲面外形产品的三维计算机模型,为复杂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提供特种成型方法与几何精度非接触检测技术。长期从事耐烧蚀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研究成果“耐烧蚀复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制备及应用”,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究复杂零件几何精度的非接触检测技术,建立复杂曲面外形产品的三维计算机模型,为复杂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提供特种成型方法与几何精度检测技术,研究成果“基于逆向工程和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大中型轮式拖拉机覆盖件开发”,获2012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d1?3wL5=3AV1?2c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