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as)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as)

锁定 排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网站指数
2020-8-2 09:56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2-10-6 07:57
最近更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as)网站详情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E1~6IV8=3cG3:5p

地理资源所的定位是: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以持续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建设成为服务、引领和支撑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战略科技力量。 W8=6VN,+7hu9~6n

发展目标是:成为在我国陆地表层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核心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起引领作用的综合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库、人才库,成为国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建设领域的著名综合性研究机构。 j4~5y03~1lu3?8A

2019 年,在院党组的领导下,所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带领全所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办院方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奋进、真抓实干,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任务争取、重大成果产出、高端智库建设、人才队伍和支撑能力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各项事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研究所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综合实力在国内资源环境研究机构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m58BC5!3SF6-9w

地理资源所科研系统由7个实验室、3个台站组成(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院重点实验室和1个所重点实验室),分别是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所重点实验室、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禹城综合试验站、拉萨高原生态综合试验站、千烟洲生态试验站。 F1!4WF4?5aL5+,S

地理资源所设有1个理化分析中心和6个专业实验室构成的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禹城综合实验站、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3个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站(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建成中国物候观测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和水循环实验网络3个全国性观测研究网络,共同构成了研究所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成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拥有2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以及1个院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建有6个院非法人单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拥有面积2200平方米、文献馆藏量93万件(册)的全国最大的地理资源专业研究型图书馆。 S8;5oo85Uw4=8Z

截至2019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编职工658人。其中科研人员468人,科技支撑人员12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70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65人。 e8+4zP3?5bs1~8q

地理资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4个二级学科)、生态学;设有环境科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7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农业管理(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信息技术(农业硕士)、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设有地理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在读研究生906人(博士生612人、硕士生294人,其中外国留学生31人),在站博士后245人。 I1;,ZX8+9LU1-5R

2019年,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1414项(包括新增项目/课题655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6项(新增4项),课题85项(新增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9项,基础科学中心任务2项,重点项目28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面上项目19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6项,联合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应急管理项目4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0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6项、课题28项,院新疆特别专项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5项,中国科学院STS项目2项;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研究项目15项(新增1项);承担经费在100万以上国家部委委托项目16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72项。 G14CP2;4zQ3;6G

2019年,地理资源所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作为第三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作为第五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地表水热关键参数热红外遥感反演理论与方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地理点过程的模式提取理论、方法与应用” “黄土高原沟道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格局及其效应”获省部级一等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与气候效应监测模拟关键技术”获省部级二等奖。 i7?7oJ38vT5?6D

2019年,地理资源所共发表论文2548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1432篇,国内刊物978篇,EI、ISTP及其他国外刊物论文138篇。出版学术著作(地图集)40部,获得授权专利137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46项,完成各类规划4项。 L1+7sN6.,wF4~20

2019年,新争取国际合作经费达到1233.1万元。与乌兹别克斯坦、伊朗、莫桑比克、柬埔寨、乌克兰、塔吉克斯坦等国的多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签署所级国际科技合作协议17项,新增与6个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构建。共举办了12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研讨会,以及2个海峡两岸三地会议,成功举办和参与4次国家级专业类国际培训班。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和世界数据系统-可再生资源与环境世界数据中心2个数据系统被认证为全球数据仓储中心。夏军院士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 u6!1mC4;8oJ4?5a

地理资源所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挂靠单位,全国科学院联盟地理资源分会理事长单位;设有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全球碳计划亚洲区域办公室和全球土地计划北京节点办公室、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等13个国际组织或科学计划的相关分支机构。主办的刊物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版)、《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生态旅游》等。 B7+6Pz52RK6.5W

2020年5月 R7=1Wd5.5Uz,6g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整合而成,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建设体系。整合前两所分别有着超过40年的历史。 U3-3wW,.,Pi8+4h

(一)原地理研究所历史沿革 D2?8UV2+4MC8!4f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地理研究所。1937年中央研究院开始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并聘李四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主任,后因战乱及经济问题未果。1940年8月由中英庚款董事会创建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在重庆北碚正式成立,黄国璋任所长。所内设自然地理、人生地理、大地测量、海洋四个学科组、分别由李承三、林超、曹谟及马廷英四人主持。所内并设地图、图书资料、事务等室,全所职工约40人。1946年上半年,黄国璋辞职,由李承三代理所长。1946年8月,中英庚款董事会由于无法维持中国地理研究所,将中国地理研究所改隶属国民党教育部。因李承三离所,所长由林超继任。1947年夏中国地理研究所由重庆北碚迁至江苏南京。1948—1949年由罗开富代理所长。 U9?6SN5-1IU6:3x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6月南京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中国地理研究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1950年4月,由南京军管会文教部暂时代管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移交中国科学院。 e6+2Ds,.6RK6~7X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许多地理学的问题需要解决。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倡导在中国科学院重建地理研究所。1950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成立,由竺可桢、黄秉维任筹备处正、副主任。筹备期间设地理、地图、大地测量三个研究组,分别由周立三、方俊、曾世英负责,施雅风任所务秘书,有工作人员29人。筹备工作历时3年,1953年1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有人员40多名,黄秉维任地理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周立三任副所长。 A8+2bm9-9ku,+5G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理研究所分为南京、北京两部分,南京是地理研究所,北京是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和地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于1952年秋成立,办公地位于东城区干面胡同。1953年1O月,中华地理志编辑部根据院部要求于迁入中关村,成为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的第一批研究机构,也是中关村的第一批居民,人员不到二十。 u,!2mv9?2bq9?,U

1956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讨论并经国务院同意,大地测量组独立成为测量制图研究室,任命方俊为主任,1957年迁往武汉,1958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制图研究所。 c9;7jL9;7fw7+7c

1958年国务院决定,地理研究所南京部分迁京集中,11月,地理研究所正式由南京迁到北京西郊中关村生物楼,当时全所100余人。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黄秉维,党委书记李秉枢。部分人员留南京另行组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后改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L3?4TO6=2Gy5~8U

1964年4~5月间,地理研究所由中关村迁到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3号917大楼办公。1963年,地理研究所协助西南分院筹建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1965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由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地貌、经济地理、地图等方面的部分研究人员调整到成都,与西南地理研究室合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后独立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90年代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同年以地理研究所沙漠和冰川冻土方面的研究力量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冰川冻土研究所”(后分别建立“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现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b,~9mZ6-3he9;,b

197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并入地理研究所,1975年又从地理研究所分出。 m3+,CZ6:7FE3+1F

1978年以航空像片判读利用研究室和地图研究室制图自动化组为基础成立“地理研究所二部”,1979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地理研究所二部独立,成立“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1986年地理研究所改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双重领导。1997年2月,地理研究所不再实行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双重领导,完全由中国科学院领导。 X9+3pd4~1KW,?,p

(二)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历史沿革 p,!7nO8~6wN2+4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最早组织的科学考察始于1951年,即西藏工作队对西藏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社会人文等进行了考察研究。1952年与1953年,广东省与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华南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1953年中国科学院会同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其他有关部门在黄河中游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院内外数十个单位的十多个专业,正式组建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科学考察队。同年,还组建了中苏合作云南紫胶工作队。1955年4月为了更好地组织领导我国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中国科学院成立“综合调查工作委员会”。1955年6月2日,郭沫若院长正式提出中国科学院将成立“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委员会”,以适应全院日益繁重的综合科学考察任务。1955年7月,成立“综合调查委员会”,领导综合性的资源调查研究工作。1955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报送国务院陈毅副总理《关于调整和改善科学院院部直属机构的请示报告》中,提出了“拟成立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委员会,协助院长、院务会议统一领导此项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建议。195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委员会”,竺可桢兼任主任。至1957年底中国科学院已有7个考察队同时开展工作,即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队、盐湖调查队、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黑龙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队、红水河生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和土壤队。 F5!8Ib7?9kL16l

1957年制定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任务范围:(1)明确通过国家计划委员会接受国家的任务,由国家计委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2)主要工作是从国家远景计划出发,进行科学的综合科学考察,收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等资料,综合成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包括农(林牧)业区划,并提出合理配置生产力的方案。在积累各地区资料的基础上配合有关方面进行全国性的各种区划工作和全面的综合。 M9+6wb6+9Ov9!5G

1966年,“文革”期间,科学考察工作基本停顿。经国务院批准,1972年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撤销,除部分人员分散到院内各研究所及省市单位外,大部分人员对口合并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恢复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机构名称为“中国科学院综合科学考察组(简称综考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央的统一计划,组织、协调自然资源(农、林、牧、水等)的综合科学考察。并指出筹建新机构,要切实贯彻“精兵简政”、“精减机构”的原则,综考组暂定编制不超过160人。1980年8月,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报请中国科学院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委员会”。198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能源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由国家经委、中国科学院共管的能源研究所(后改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v29T01~1CU7!,n

198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出《关于对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实行双重领导的通知》。1998年1月1日起,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不再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双重领导,完全由中国科学院领导。 k2?8eq87zX2!,Z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r73Pa,5Tb5:4Y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as)相关热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as)子站详情
中国科学院 共收录 个子站
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

主办:中国科学院 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南楼 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办公室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