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锁定
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网站指数
2022-7-9 01:02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2-10-6 08:18
最近更新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网站详情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1999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2004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本所。整合后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目前中国最重要和最知名的地学研究机构之一。 F4~3GY2?9oC4.2c

研究所战略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固体地球科学为主攻方向,建设‘理论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教融合’四位一体的新型国际化研究中心”。近年来,研究所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建设从地球深部到行星空间的一流技术平台,在克拉通破坏与巨量金属成矿、特提斯构造域演化与资源能源及环境效应、新生代东亚重大环境事件的特征与机制等研究方向取得重要成果,突破了MEMS传感器等多项深部资源探测卡脖子技术,自主研发的部分探测装备达到产品化水平,支撑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国家战略。研究所积极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建成“地球科学研究院”。目前,研究所地学学科位于ESI全球前千分之一行列。研究所的“十四五”定位与目标是“面向地球与行星科技前沿,面向资源能源、宜居环境、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地球与行星科学新理论,研发深地探测关键技术装备与深空探测科学载荷,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地球与行星科研机构,成为地球与行星科学前沿理论的研究高地和高端人才基地,成为战略性资源能源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创新平台,成为地球宜居环境建设方案的科学智库。” Z4~4cD3-9ON9~3o

研究所现有在岗人员736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7个。2009年获中组部授予“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4年获科技部授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研究生668人(含留学生24人),博士后127人。 U1~2Qe5.2gw9+1v

研究所建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与行星物理、页岩气与地质工程、矿产资源研究、油气资源研究、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等五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地资源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科技平台现有技术支撑及研发人员165人,建有地球与行星物质成分分析与性质分析、地质年代学测定、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古环境模拟与数据分析、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据管理与数值模拟、科研实验仪器研制与应用、深地装备研发等地球与空间一体化分析-观测-探测-模拟-研发平台,拥有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行星科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学科研究中最主要的仪器设备,具备对地球和行星进行全方位综合研究的能力。牵头组建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为研究所乃至国际上地球与行星系统科学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B5=1WA43oj5=7N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国家级重要项目200余项。研究所秉持唯才是举、宽松公平的学术文化理念,促进优秀人才成长,注重创新思想培育,着力提升开展大科学研究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2000年(含)以来,以第一排名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2003年刘东生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研究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截至2021年10月,发明专利授权841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3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3件,国外专利授权140件。 c8=6FL2-,HR91C

(2021年11月) u,~7Ty7;,gK7-1T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需要,由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50年8月25日成立)和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0年4月6日成立)于1999年6月整合而成的。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年的历史、汇聚了一大批引领近代地球科学发展的科技人才,并在近半个世纪的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在国内外地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g44kz2:1Zh4-6V

由于地球科学是最早引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学科,而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又是地球科学的两大分支,所以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长期的发展中有着密切的关联。 w,;,Kt4-2fU5-8U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由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原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的人员整合形成的,其中,来自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人员占大多数。 m5?3zo7=1wK9:9j

中央地质调查所是近代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组织最健全的一个从事地质调查与研究的全国性机构,为中国地球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近代中国科学的代表和骄傲,蔡元培曾称赞其是“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章鸿钊任科长。后政府北迁至北平,地质科改属工商部,丁文江接任科长。1913年9月,地质科改为地质调查所,所长由丁文江担任,所址设在北平粉子胡同工商部内,1916年迁至北平丰盛胡同3号、兵马司胡同9号(现15号)。1935年冬,地质调查所从北平迁往南京珠江路942号新址(现700号)。部分留守北平人员成立北平分所。抗战期间,地质调查所被迫辗转于长沙、重庆,最终落脚在重庆北碚。为了与省地调所区别,1941年正式定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中央地质调查所本部回迁至南京原址办公,设有地质研究室、古生物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地球物理研究室、矿物岩石研究室、土壤研究室、工程地质研究室、化验室以及陈列馆和图书馆等部门,人员最多时有110余人。地质调查所先后隶属于农商部(1914-1928年)、农矿部(1928-1930年)、实业部(1931-1938年)、经济部(1938-1949年)等部门;历任所长有丁文江(1913-1921年)、翁文灏(1921-1937年,其中1921-1926年代理所长)、黄汲清(1937-1940年)、尹赞勋(1940-1942年代理所长)、李春昱(1942-1950年)。 O3=9YV5?1TR7+9x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另一渊源是1928年1月在上海闸北宝通路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所属13个研究所中成立最早的单位,办公地点在上海几经辗转,1933年底迁入南京鸡鸣寺新建大楼。抗日战争爆发后,又辗转江西庐山、长沙、桂林、贵阳,1945年迁至重庆小龙坎黄葛湾。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南京鸡鸣寺原址,直至南京解放。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人员不多,但比较精干,到1948年6月,全所研究人员有33人。 W51RW1;9N06.6q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第三个渊源是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该处初名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于1940年6月15日正式成立。后因矿业合作合同无法执行,奉命改组为西南矿产测勘处,工作范围限于云贵川三省。后又奉命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于1942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矿产测勘机构。矿产测勘处的处长一直由谢家荣担任。矿产测勘处设立初期,设址昆明地藏寺巷7号,11月初迁往昭通北门外忠烈寺,1943年6月迁贵阳,1944年又迁重庆。抗战胜利后,1945年迁到南京。矿产测勘处主要从事探矿钻探工作,进入中科院地质所的人员较少。 G6?4vz7+9Pd9+6V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中央地质调查所经过全体讨论,于11月12日形成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人员对本所隶属问题的意见书》,明确提出希望归属中国科学院,一式两份呈送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严济慈主任并希望代为转呈政务院。11月16日,李春昱所长又签发两份电报致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和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表达了“希望在科学院领导下工作”。1950年5月,李四光从欧洲回国,接受了组织全国地质工作的任务。8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47次会议通过了李四光提出的重组方案,设立了“一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两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一局”(矿产地质勘探局)。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由21名委员组成,李四光任主任委员,尹赞勋、谢家荣为副主任委员。同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通知书任命程裕淇、张文佑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8月29日政务院同意侯德封兼任代理所长。1951年1月3日,中央地质调查所被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管,奉命改组。1951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正式成立,归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双重领导。1952年7月2日中国科学院转发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临时调整机构提出的地质研究所人员有:侯德封、何作霖、张文佑、叶连俊、李璞、陈庆宣、刘鸿允、赵宗溥等八人。1952年9月地质部成立后,地质研究所的行政事宜归地质部管,组织关系和学术归中国科学院管。1953年1月,侯德封被正式任命为地质研究所所长。1954年2月,地质研究所从南京迁到北京。1955年1月,地质部将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的建制归还中国科学院。 w21HW8:8ED3+2M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外的名称很长一段时间沿用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拉丁文-英文译名:Institute of Geology, Academia Sinica,只是进入1990年代,才对外使用全英文译名: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5:3uu,!5YZ1=2d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是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成立于1928年2月,所址选定南京钦天山。历任所长为竺可桢(1928-1946年)、吕炯(1936-1944年代理所长)和赵九章(1944-1946年代理所长,1947-1949年所长)。初期,气象所从测候网着手,训练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1930年6月筹建北极阁地震台,1932年正式开始地震观测。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逆长江而上,初迁汉口、再迁重庆,最后迁往北碚象庄。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迁回南京原址。1947年,陈宗器领导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地磁部分并入气象研究所,兴建北极阁地磁台。解放前,气象研究所的规模并不大,1948年全所共有30人。 s6=6Gu2;8fb51t

1950年4月6日,以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为基础,合并了原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物理探矿部分(顾功叙领导),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对外称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Meteorology)。1950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通知书,任命赵九章为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宗器、顾功叙为副所长。1951年3月,经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同意,李善邦、秦馨菱等五人从中央地质调查所地球物理研究室调整到地球物理研究所。 D,6fj89Xf31A

初创时期的地球物理研究所下设4个研究组:气象组(赵九章领导,后来分为天气组、气候组和农业气象组)、地磁组(陈宗器领导)、地震组(李善邦领导)和应用地球物理组(顾功叙领导)。后来又增加了海浪研究组,接管了徐家汇和佘山天文台的地震、地磁观象台等。1954年12月,地球物理研究所从南京迁到北京中关村新建办公大楼。 y9.5NX9?,mo3=4l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外的名称为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cademia Sinica,从1978年起使用全英文译名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4=7NF69mU8!3w

两所建立后,即进入成长与发展阶段。配合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都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考察并承担了大量的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两弹一星”研制、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稀土矿物研究、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两个一级学科研究所,地质所和地球物理所在许多方面也有着共同的命运:它们共同经历了“文革”前的建设发展和“文革”后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它们共同经历了这一特殊时期,由于学科原因,均被要求转向地震研究,1971-1977年脱离了中国科学院转归国家地震局管理。1978年,又共同经过分所,共同在中国科学院内获得重建。 o7+7yd5-9HU,:1q

大事年表

原地质研究所: M51tk5;6bm1?8S

1913年9月,工商部矿务司地质科改名为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所址设在北平粉子胡同工商部内。 E7~70e1+3Ar5+1C

1913年9月,中国第一个培养地质调查人才的教育机构——地质研究所成立,1916年7月,地质研究所结业的学生有18人取得卒业证书,十余人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地质调查所终于结束了“有名无实”的情形而得以正式开展工作。 U5=3dW4;5BQ8.6h

1914-1928年,地质调查所隶属农商部,其中1916年1-10月短暂改名为地质调查局,后又改回地质调查所。北平丰盛胡同3号和兵马司胡同9号是主要的办公地址。 R7.3Mn7?7Il9:,d

1928-1930年改名为农矿部地质调查所。1928年地质调查所的组织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改“股”为“室”。随着工作的深入和研究内容的扩大,又陆续建立了一些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1929年)、沁园燃料研究室(1930)、土壤研究室(1930)、地震研究室(1930,后改名地球物理研究室)等。 p8+1su6=5LM7.6W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上海成立。 Y4!8Lf5~2ln9+8B

1931-1938年地质调查所隶属实业部,1935年冬,地质调查所从北平迁至南京珠江路942号新址。 a8~5uE8:1QD2:1Y

1938年地质调查所隶属经济部,抗战期间西迁重庆北培,1941年正式改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 a6.1IV3?7mY,.8D

1946年6月中央地质调查所回迁南京珠江路原址。 X1=7Ur8!2Ua8;5q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中央地质调查所被南京市军管会接管,进行了物资清点、移交。1951年元月三日,中央地质调查所正式被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管。 Z17MM7-4FJ9~5u

1950年8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47次政务会议同意李四光提出的全国地质工作统一管理方案,设立“一会、两所、一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命程裕淇、张文佑为地质研究所副所长,8月29日政务院致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函“同意侯德封代理地质研究所所长”。 r1-7wf73yu4~8r

1951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在致南京电信局、南京鼓楼邮局等单位的函中,均载明“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已奉命于5月7日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下设土壤研究室(主任马溶之)、第一组(矿物,主任何作霖)、第二组(岩石,主任程裕淇)、第三组(动力地质,主任张文佑)和第四组(综合地质,主任李春昱)。 T8:2Pa6-3oM1:8c

195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决定“改室成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筹备处。 W3-,TE,4wH9!80

1954年 2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南京迁至北京沙滩松公府夹道六号(原北京大学红楼校区地质馆)。 G9-2LT,;9pB5;4r

1955年11月在兰州组建西北地质研究室,在此基础上于1960年2月8日组建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w8-6QE6:,DI4+7p

刘鸿允主编的《中国古地理图》、章元龙主持的“三水铝矿及高岭石加热相变化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三等奖(该奖后被公认为中国颁发的首次自然科学奖)。 P7=7st4=5Bu4=3R

1960年夏,地质研究所从东城沙滩迁至德外祁家豁子新办公大楼。 B,?1bv8!2AS9!2J

1962年11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地质研究所缩编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昆明站。 n8-6Pr,!8ch8-8n

1965年12月,地质研究所晶体生长部分并入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业研究所。 i9+1iA4-1DB8?5n

1966年2月分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H61cj7.,nR,~3E

1971-1977年,地质研究所归属国家地震局管理。 o2=7XQ91IA2?5v

1978年1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分为二,从事地震研究的划归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非地震研究的回归中国科学院,重新组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t1?2WS1+8Rq4;9U

重建后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历任所长为:张文佑(1980-1983)、孙枢(1984.1-1987.7)、王思敬(1987.8-1995.9)、刘嘉麒(1995.10-1999.5)。 M,6Ge4!7jK5~,a

1985年9月,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对国内外开放的2个研究所和17个实验室之一。1989年5月,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三批开放实验室。 b2=4pZ9~3Od3-5i

1999年6月,地质研究所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s8.8IK23mS,3A

原地球物理研究所: a1~1jz4-7lX1;5h

1928年2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在南京钦天山成立。 R74Ob7~8Lm3;4o

1937年底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至汉口,1938年1月迁至重庆,1939年迁至重庆北碚。 q2-5Qv2=6Jy3=9I

1946年9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回迁至南京北极阁。 f8!4Fd9=,WK1=2H

1950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京成立,赵九章任所长,陈宗器、顾功叙为副所长。 d4?6Cc5;3MH7=7m

1951年3月,李善邦、秦馨菱等五人从中央地质调查所地球物理研究室调整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H,;9sI1;7YA1=3j

195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从南京迁往北京中关村。 L8=4Qi2!4Bv66m

叶笃正与顾震潮主持的“西藏高原对于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天气的影响”、傅承义主持的“关于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和地震探矿的一些问题” 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三等奖(该奖后被公认为中国颁发的首次自然科学奖)。 s6:3uQ1:1RV6?,X

1958年中国科学院把人造卫星研制列为一项重大任务,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581小组”。“581组”办公室设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由赵九章负责,具体业务联系由钱骥、周炜协助,后迁至西苑操场甲1号办公,建立研究实体,1959年“581组”的研究实体改为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 S4+3lj26Xv6+7Z

1959年5月,建立兰州分所,在此基础上,1962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 A1~8VG95lp4-8q

1961年7月,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核爆炸地震学研究室)成立。1963年5月,傅承义和孙超代表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国防科委第21研究所正式签订“21号”任务书。自1964年参加我国首次核爆炸试验到1976年,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后11次参加了地面、空中、地下核试验和导弹-核武器试验地震观测以及工程防护试验工作,还有多次化爆模拟试验,直接参加人员多达200余人,为国防建设和核爆炸地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o85wL5.4hS,!5Q

1964年12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地质研究所缩编后地震站观测人员整编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南工作站。 I4~4TO4-2OA59K

1966年2月,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分为四:中国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到西安,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 x3?3AB5!7qz5:1Z

1971-1977年,地球物理研究所归属国家地震局管理。 e3?6yN8:8oM54z

1978年1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分为二:从事地震研究的,归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不从事地震研究的,回归中国科学院,重新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r8;7pX6;2GX37F

重建后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历任所长为:陈宗基(1983.5-1989.5)、刘光鼎(1989.6-1993.10)、徐文耀(1993.10-1997.12)、郑天愉(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所长,1997.12-1999.5)。 Y9-6RZ1+1WS2~,v

1990年10月,地球动力学高温高压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第四批开放实验室。 S66Rr9.9zX,5z

1994年8月11日,在地球物理研究所隆重举行了中国科学院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暨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JICA)揭幕仪式。 T,-8hL34eH7-9G

1999年6月,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地质研究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t2;4Kp9;,fO4;4k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O1~5Uq9.2uP5=9c

1999年6月4月,中国科学院领导带队到所正式宣布两所整合及新的所领导班子,首任所长丁仲礼(1999-2003年第一届,其中第一年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所长;2003-2007年第二届)。同年,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 s8!9Qe8!1TX7.4d

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2000年7月7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发文组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英文名称: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AS。 E,!5ho9:4sW7+1x

刘东生院士荣获2003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3:90R,?9oy5-8B

2004年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所。 S3=3aE3-7AR1!7S

2004年10月,将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二级法人单位,2016年6月,该中心又被并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r9?3bZ,+4IT46w

2005年4月18日,科技部批准建立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p,!3dt5=8Gs9=,0

2007年6月-2017年4月,朱日祥院士担任第三任、第四任所长。 d,=5nl4?,BZ3+2U

2009年获批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4年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E4=,LM6?6Dq17N

2017年4月,吴福元院士担任第五任所长。 S3?6un,6pm4;8z

2014年中国科学院制定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推动研究所进行四类机构改革。地质地球所与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于2017年联合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T3;8OJ21kr38b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热词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