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一、单位历史沿革 p5+8bS,~8le66G
作物科学研究所是2003年由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种部分,经战略重组成立的国家级作物科学专业研究所。 s4!1wE3!9FN6~2d
二、研究所定位和主要研究领域 r4?,uY5:7qE9:8f
遵循“三个面向”、“两个一流”和“一个整体跃升”的总要求,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和杂粮等作物为重点,瞄准世界作物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资源研究为基础,基因挖掘为核心,品种培育为目标,耕作栽培为保障,开展作物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近年来,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体系,建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作物科学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体系。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科研能力评估第一名,在作物科技自主创新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全国的作用。 s,+5ZC97nG8:2u
三、人才队伍情况 K6!2dK6?8aF7~8n
在研究所60余年发展历程中,涌现了金善宝、陈凤桐、戴松恩、李竞雄、徐冠仁、鲍文奎、董玉琛、庄巧生、刘旭、万建民、钱前11位两院院士和邓景扬、王连铮、翟虎渠等一批杰出科学家,为推动作物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R8.8yt9=6pG2;6F
2019年,研究所在岗人员共1363人,其中在职职工342人,编外聘用人员354人,博士后55人,研究生612人。设有20个创新团队和51个创新研究组;形成了近80人的领军人才集群,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和“优青”5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2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7人、产业技术体系6人、院“农科英才”入选者40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3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 K9:2pO7:9ia6-3f
四、现有研究机构和设施条件 h3?3RA5?2LB6:,y
研究所职能管理机构设置有综合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科研与成果转化处、财务资产处、条件保障处和基建管理处,科研内设机构有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作物基因与分子设计中心、作物遗传育种中心和作物耕作与栽培中心。 z6:6rq7:6Ts7:5G
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5个、省部级平台15个、院级平台6个。其中,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是我国农业领域首个大科学工程;国家作物种质库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50万余份,位居世界第二。现有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70余台件、自动化温室12000 平方米、人工气候室28 间、抗旱鉴定设施7200 平方米、抗病虫鉴定设施3000 平方米、网室11000 平方米,在主产区建有综合试验基地14个、新品种测试与示范站点1150个。 t12IH5:6C05:9j
研究所以国际合作项目争取、资源及智力引进为重点,以联合创建区域合作平台,实施“走出去”战略为突破口,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和渠道。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秘鲁、泰国、日本、韩国、缅甸等60多个国家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国际水稻所(IRRI)、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等1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法谷物基因组联合实验室、中国-CIMMYT小麦品质联合实验室、中国-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生物多样性联合实验室、中美小麦品质与抗病性联合实验室、CAAS-CIMMYT玉米分子育种实验室、中澳小麦改良联合中心、中韩作物科学联合实验室、中日韩作物科学研究网络、亚太国际植物突变育种协作网等国际合作平台,有效支撑了研究所国际合作与交流任务的开展。 v5-6Fu760S2?9Z
五、科技创新 m4~1tV9:,ki1=3H
(一)主要科研任务 R6:,KB4+9Op6=3l
积极组织参与国家作物科技规划、实施方案与指南编制。精心筹划,牵头组织和联合全国优势团队,在作物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和栽培生理等领域承接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03年以来,承担科技部863、973、支撑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行业科研专项、转基因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企业和地方项目等各类科技项目千余项;合同总经费超60亿元。 d9+9BJ7!5Lz8;,W
(二)重大科技成果 P27Gb4:7Hc5~4t
2003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奖20项,其中,创新团队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 l38Kx2-,ge2!7V
序号 获奖成果名称 获奖年份 奖励类别 等级 M2+7Fa3:7ht1:6m
1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 2003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a7~9Gg85yy1.7Y
2 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 2008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u6~5Ho6:9MX3-3v
3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多样性和技术指标体系及应用 2009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G5:5jq7!4Be46Q
4 中国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利用 2009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b5-9vc1+9bY3-1Q
5 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2010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N7=,Pr7!6iu4=7G
6 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 2010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x1.6BU2+9Kv3;2W
7 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2011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H73jl2?5wr3!6u
8 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 2012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I2.4hP16xx3?7C
9 抗除草剂谷子新种质的创制与利用 2012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j7+6sq79GW5=2W
10 小麦种质资源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 2014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W57Dw,?6kR9?5u
11 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 2014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m9.5mr,~2Cc6=3z
12 玉米冠层耕层优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2015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H4+8ly3:9fr8!9l
13 CIMMIY小麦引进、研究与创新利用 2015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a7!4aB2-6CW1?5g
14 玉米田间种植系列手册与挂图 2015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z94WD9.1VF6~2p
15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 2016 国家科技进步奖 创新团队奖 p9-4YY4+6WP81H
16 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2017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y1~5ym1!8dW5+2J
17 小麦与冰草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及新种质创制 2018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N5:2un8+,Gj7=1k
18 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 2018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L8=1fk23kx1!9C
19 耐密高产广适玉米新品种中单808 和中单909 培育与应用 2019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u5!4DK2+,hI4!,n
20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 2019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k4?8vd4+2Ma3.,G
(三)主要科技创新成效 m2!8Zw3+4jq7!6y
2003年以来,挖掘出一批优异基因,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89个、玉米新品种53个、大豆新品种101个、水稻新品种29个、杂粮作物新品种67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亿亩。共发表SCI论文2706篇,其中院选顶尖SCI论文91篇,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逆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包括1座国家长期库、1座国家长期库复份库、10个国家中期库、43个国家种质圃、205个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点、7个繁殖更新基地和1个国家种质资源信息中心,安全保存51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获发明专利494项。 04~3gf5?3dT6;5H
六、学会与期刊 M7;4Sa7;,iw5~6H
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以及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作物生物技术分会等3家社会团体挂靠在本所。 c6=5dC6!5PN6.6G
期刊有以作物科学研究所为第一主办单位与中国农学会合办的《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双月刊)和与中国种子协会合办的《中国种业》(月刊)。 e14sE,;9Fg6~5v
作为第二主办单位与中国作物学会合办的《作物学报》(月刊)、《The Crop Journal》(双月刊)和《作物杂志》(双月刊)。 J8;5Df8+3pP5.4q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