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锁定 排行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学院成立于1999年,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75年创办的尊经书院。
网站指数
2021-2-15 04:57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1-5-14 19:12
最近更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网站详情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简介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 e2?8nV4.4dv,=40

一、学院简介 h3-5Ko,.1lp7?,S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学院成立于1999年,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75年创办的尊经书院。学院下辖考古学系(含考古学教研室、博物馆学教研室、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历史学系(含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目前,学院拥有古籍整理研究所和中国藏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两个国批所,国家四部委共同设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四川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外,学院还有西南文献研究中心、城市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医文化与养生研究所、亚非历史语言研究所、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东亚汉籍研究中心、口述史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心以及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区域历史与民族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研究机构。学院还办有《中国历史学前沿》(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藏学学刊》(CSSCI来源辑刊)、《南方民族考古》、《宋代文化研究》、《儒藏研究》、《巴蜀文献》等学术刊物。 d9-9Iw4~5sd,.,w

学院专业设置全面,系教育部首批博士与硕士授权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5个本科专业,民族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旅游管理、会展与节事管理、酒店管理7个学术型硕士专业以及文物与博物馆、旅游管理2个专业型硕士专业,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旅游管理、藏区历史、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6个博士专业,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 D3:8cn2-,Zp1=,p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面向海内外广纳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截止2019年12月,学院拥有在职教师159人(含高端外籍教师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6人,二级教授6人,三级教授1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6人;杰出教授2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6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6人。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100余部。 k4;1nD54ij7?7j

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平实、稳健、谨严、求新的学术传统,人才众多,硕果累累,在海内外学术界备受瞩目。 q2:,PB6=3aT6-80

二、教学资源与设施 a1-9qV5~2nw3;1y

学院办学资源丰富、设施齐全,主要设施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校级实验室——旅游实验室、院级口述史实践教学中心和大型图书资料室。 n9=2Uo42xz8,F

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面积约1800平方米,下设考古技术、数字考古、石器分析、环境考古、植物考古、生物考古、冶金考古、文物分析、文物保护、博物馆等10个实验室,拥有三维激光扫描仪、EA3000元素分析仪、人体骨骼三维数字化仪、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偏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近2000余万元,是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和辐射作用的教学科研平台。中心与有关研究单位合作,在四川、云南、重庆、湖南、广西等地挂牌建立有10多个考古学、博物馆学校外实习基地。 f46ma,-6mz,:3W

学院旅游实验室拥有较为齐全的现代化设备,包括国家级“智慧旅游”创新创业平台、旅游信息工程实验室、旅游行为学实验室、茶文化实验室、红酒实验室、数字化景观设计与模拟实验室、旅游形体与舞蹈实验室等本科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为培养本科旅游专业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O1?1ol2:9PX8;7z

学院现有中外文藏书15余万册和多种刊物,现代化办公教学设备齐全,为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z8:3Xu98Cy9~2E

旅游学院简介

学院概况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前身为四川大学旅游系。四川大学的旅游学专业在国内同行中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历史系基础上设置了旅游文化与管理专业,招收专科学生。1992年起,在历史专业本科中正式开设了旅游管理与文化方向。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川大正式设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997年,旅游系建制。2000年,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成立。 d9=4cX6-1QJ6+6K

四川大学是全国首批旅游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在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办学层次。其中本科专业包括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和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全英文)三个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在最新的全国高等院校旅游学排名中达到最高的A++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达到A+级(全国第二)。研究生专业包括旅游管理、会展与节事管理、酒店管理学。涉及的方向有: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学、展览组织管理、会展策划与营销、节事管理、酒店运营与管理、餐饮与康乐管理等领域。拥有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博士后流动站,吸收国内外学术精英进站工作。 S5=3KW93Sm6~8U

学院现设有三个系所,即:旅游与景观学系、会展与休闲学系、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全英文)系,以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所、旅游与休闲研究中心、智慧旅游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5个科研与实践平台。 C1+7Yi4+9ta6;9V

学院组建了实验教学中心,为四川大学“523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中心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教学方法,涵盖了旅游信息工程实验室、数字化景观设计实验室、旅游礼仪与形体实训室、红酒旅游实验室、茶文化实验室、旅游行为学实验室共6个重点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和研究生学术水平,引领未来中国旅游学教育的前沿发展方向。 Z7-2Iz16JA9=5G

学院主编的《旅游人类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Anthropology)》,是我国第一本旅游类全英文专业学术期刊,在英国出版并面向全球发行,发表论文已经被三十余种国际著名SSCI、SCI或A&HCI期刊引用,并于2016年被Elsevier所属的国际权威学术数据库Scopus收录。 X7!60B1:4Kw,!7V

目前,学院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约120余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博士生2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在读学生大约为1000人。 o5~6lS1!4ls2+3t

学院依托四川大学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学术优势,有坚实的学科理论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世界遗产研究、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会展等方面有相当的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曾先后主持、参与了300余项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饭店发展等课题研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S21OW,+,Pe34z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教师28名,教辅管理人员19名。其中有外籍教师1名,国外兼职教授1名,部分教师曾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留学或进修,大部分教师可以进行双语教学。教师的专业背景包括旅游经济、工商管理、旅游规划、博物馆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筑学、园林学、宗教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工程学、地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等。 Z9-8qr,=1kA6!3G

历史沿革

1996年 设立旅游管理专业,招收二年制专科生;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 Y,~3fr3.7Gl8.8W

1997年 成立旅游系,并招收首届旅游管理四年制本科生 P7+7Wo,;3iv8~3v

1999年 招收首届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 V8=7eU2:8JJ7;,w

2000年 成立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d6+2mu4+9eu5!,w

2010年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 x5!6CN3.,YH7.2G

2011年 设立旅游与景观学系、会展与休闲学系、酒店管理系;招收首届会展与经济管理本科生;获批成为全国首批旅游管理硕士MTA招生单位;新增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博士后流动站 C2?3fy7-3oZ3!1h

2012年 新增酒店管理学专业与会展与节事管理专业硕士、博士点 03-,iR9~1NH3;7D

2014年 招收首届酒店管理学、会展与节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c5~6pr6+3Nz4:8m

2016年 招收“一带一路”本科留学生并启动全英文专业教学 P2!1PS85ov5!7n

2017年 成立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全面实现专业课程的全英文教学 P5=9sB4~6Or79h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相关热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子站详情
四川大学 共收录 个子站
四川大学学术诚信与科学探索网

百年川大,巍巍学府,素以“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为己任。每一位川大学子应自觉传承川大精神,秉承“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理念,积极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在严格的专业学习、科研训练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树立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恪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道德,珍惜学术声誉,确保学习过程和学术成果的“廉”与“洁”。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