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简介
贵州民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化学系,该系筹建于1984年,1993年开始招生,2019年学科重组成立化学工程学院。经过28年的发展,学院已建设成为贵州省重要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 f3!9op3?9OF6!6C
学院现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化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省级在建一流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型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贵州民族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承担全校12个专业的四大基础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化学与化工综合工程训练平台”省教育厅一流平台培育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电化学与储能材料研究所”,“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中心”和“无机膜微粉尘捕集工程校级工程技术中心”。学院已形成了煤磷化工、膜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合成、光电催化反应及功能材料、天然活性成分开发利用、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等特色研究方向。 W2~3iI8?4sc5?7P
学院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6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13人;博士学位教师28人;863专家1人,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1人,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目前已经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发展潜力大、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p3;9IM8+3fy9!7c
近年来我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贵州省科技厅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项,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专项资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 K2!1Cs9:5Kb1-7k
学院教师良好的科研成果很好地反哺教学,近年来我院学生曾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共计20余项,获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奖励6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A2;6Qp1:9Te7=4t
自建院以来,学院始终秉承服务贵州,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与贵州磷化集团等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已逐渐形成学科建设与经济建设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为贵州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U7-7tt2+7Tn,.8p
发展简史
贵州民族大学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是2016年9月学校对原来的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进行更名后成立的,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前身是1992年10月成立的化学系。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是把教学科研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理工科兼容的新型学院。其办学宗旨是为全国各省、市、区、特别是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化学、化工、环保、药学专门高级人才。 J6:9yz6-4qQ2?3E
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创建与发展的历史,既有创业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根据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建设的需要,贵州民族学院始于1984年决定筹建化学系,由沈柏春副教授负责筹建工作,并调来8名化学教师,其中,有硕士研究生4名,着手有关筹建工作。1989年,贵州民族学院行文成立化学系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任命兰以燊副教授任筹备领导小组组长。1990年,贵州民族学院在十里河滩校区化学楼楼址上破土动工修建5000多平方米的化学教学大楼,并于1993年竣工交付使用。1989年至1992年,经化学系筹备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筹备工作就绪。1992年10月,贵州民族学院行文成立化学系,伍宏培副教授任化学系主任,杨发乐同志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1993年9月,化学系招收首届应用化学专业两年制专科学生36人,学制两年。当时,化学系有教职工12人,其中专任教师9人,有副教授3人(沈柏春、伍宏培、兰以燊),硕士研究生2名(邓波、张颂富)。 f3?2Np7,Pn7-5R
http://hhxy.gzmu.edu.cn/_mediafile/hxyhjkxxy/2013/02/27/2ccl5lc3j1.jpg W2+1CD6:,zC6-4c
1996年10月化学系教工男子篮球队在全校比赛中获第二名合影留恋 Y3-7Pf9?7Qf2~1O
1993年至2001年,因缺少师资,且教学场地不足(化学楼1至3楼均为其他院系使用),化学系均招收应用化学专业两年制专科学生,每学年只招收70至80名学生,每年在校学生不足100人。1998年,化学系将应用化学专业专科学制两年改为三年。1993年至2001年,化学系共毕业5届专科学生600多人。在此期间,化学系设有无机、有机、分析、物理化学四个教研室和四个实验室,教学及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为50多万元。有教职工21名,其中,专任教师19人,教师中有正教授1人(伍宏培),副教授3人(兰以燊、邓波、谢兵),有硕士研究生2人(邓波、张颂富)。许义坤同志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伍宏培任化学系主任,邓波、谢兵同志任化学系副主任。 l1?6XM6;4ta3!4k
2002年,在贵州民族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化学系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化学系成功将应用化学专业专科升为本科专业,同年招收本科学生73人。接着,2003年又成功开设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2003年共招收应用化学和环境科学本科专业135名学生。2004年,经学校批准,贵州民族学院化学系改名为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c8~10Q2+3eb7;2W
大学城校区是学校抢抓机遇,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拓展办学空间、夯实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的重大举措。按照校党委统一部署,2015年7月我院搬迁至贵州民族大学大学城校区。2016年9月,经学校批准,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名为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从此,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无论在专业、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是在学生规模上以及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大踏步地前进。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正在贵州民族大学校园一隅崛起,向人们展示它的活力与风采。 i2?6GV9.,Me95y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学院的教学条件,近年来学院积极申报本科新专业,现有应用化学、环境科学、药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6个本科专业和环境科学与工程(湿地科学与工程方向)、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方向)2个本科方向。2个一级学科专业型硕士点(环境工程、化学工程),2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民族传统医药、民族生态学)。 学院办学软硬件不断提升,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省级重点学科2个;“生药学”国家民委重点在建学科1个;“贵州省高等学校绿色化学与资源环境创新团队”省级创新团队1个;“应用化学”省级特色专业1个,“有机化学”、“药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应用化学”校级重点学科5个;“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校级精品课程2门;“药学教学团队”、“环境科学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2个。学院拥有“贵州省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喀斯特湿地生态监测研究”贵州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宏宇健康集团药学实践教育基地”获2013年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 B,+5CA5.7mj3=4p
目前,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有教师71人,其中硕士生导师30人,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4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6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7人,二者之和占教师总数的89%。已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7人,目前在外高访教师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7%,学院兼职教师6名。学院利用各种途径对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中青年骨干进行培养,形成学缘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现拥有国家“863”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贵州省“千”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5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6人,学术骨干16人,教学骨干4人。 已经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发展潜力大、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o72u02:7jf2-2p
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10000余m2,实验仪器、设备3000余万元。有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仪器分析专业实验室、污水综合处理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药学实验室、喀斯特湿地生态监测研究中心实验室。先后与贵州省科学院、农业科学院、林业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监测站、贵州宏宇健康集团等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与人才培养协议。 T8!2EX1:2xq7+7f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学院现已形成了膜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合成与新型材料、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湿地生态恢复、民族药物质基础与构效修饰等特色研究方向。近五年我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4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总经费达1000多万元;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00余篇,被SCI、EI收录10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出版教材11部、专著20余部。 B9?5UI3;3lG1-8g
学院十分重视党建工作、教师发展和学生管理。学院党委多次获得省委、省教育工委、校党委“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3人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1人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五年来,我院近20项本科生科研项目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省级项目30余项。在全国“节能减排、变废为宝”创意发明大赛中,我院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科技发明奖,学院绿科环保协会以总分第一获贵州省“十佳优秀学生社团”(全省高校第一社团),1名学生获“世纪金榜杯”全国校园文化活动三等奖。近五年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学院4次获得全校团体总分“第一名”和1次第二名的好成绩。 M2=9tM7?4MJ,;1X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34人,硕士研究生19人,已为社会培养毕业生174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生1408人,专科生332人。近五年学院有716名本科生顺利毕业,每年的初次就业率都在80%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连续五年荣获学校毕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F5=2ur,;3bd2!6K
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全体教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进,正努力向一流师资、一流教学、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环境的目标迈进。 a8:30X8?7dA52i
学院院训:博学 审问 创新 笃行。 X5!8fK5:9DZ9=3c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