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1951年建校,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8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地处中国上海,现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学校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和“上海市文明校园”。松江校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获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 m9-,Zp8+,Gf4+,D
历史沿革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学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由交通大学纺织系等华东、中南、西南高校的纺织院系合并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8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9年,学校更名为东华大学。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S6+70N4=6kT3?6V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艺等十大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n2;8YC8~4ZL7!,b
基本情况
东华大学设有研究生院、纺织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体育部和MBA教育中心。 A3.4WJ7.9Dy97i
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55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Ι类高峰学科,同时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全校各类学生近3万人,其中本科生14204人,研究生6822人,其中博士生1045人,成人教育学历生2023人,各类留学生4827人(学历留学生1141人)。全校教职工共2209人,专任教师1336人,其中专职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900余名。 Z2.4Nc9;,LJ6:2f
教育教学
学校遵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以提升质量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 U,!,uj9;9Qy7.7y
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4个,6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开展专业自主认证。研究生教育实施“长学制培养、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公开招考”等多元选拔体系,坚持“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获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6人。东华学子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F和红点国际设计大赛、世界可穿着艺术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2015年以来,学生在男女足球、田径、攀岩、体育舞蹈、射击等比赛中获41个全国冠军,学校进入“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前20名。女足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女足组队资格,并在2018年首获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冠军、首届亚洲大学生体联亚洲杯足球赛亚军。学校连续两年举办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下中法大学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全面推进双创教育,首批入选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并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尚创汇”众创空间入选科技部2017年国家级众创空间,获“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称号。易班工作站入选全国高校十佳易班工作站。 x2?3pu2.,gG,6t
学科科研
根据“双一流”建设和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要求,学校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龙头、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努力构建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创新学科为“引擎”的学科特色新格局。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领居第一,实现三连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设计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设计学列上海高校第一位;7个一级学科被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纺织科学与工程被列入上海高校Ⅰ类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纺织科学与工程。近年来,学校持续构建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创新学科为“引擎”的学科特色新格局。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获评A+,继续名列前茅,8个学科位于前30%。纺织科学与工程Ⅰ类高峰学科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第一阶段建设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入围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4个(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MBA教育通过AMBA认证,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第11位。 m5!1jh8!9JX2;6t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加强协同创新,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近年来,学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000余项;科研项目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新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项;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为系列航天员专用服装研发、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至神十一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的发射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对接国家战略特需和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学校积极推进“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三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东华大学国际时尚科创中心”和“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环东华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广富林路科技创新园区”建设。 A7;1wK8=9ym1:5F
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与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2015年,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首家纺织服装特色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建立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已经成为富有上海区域特色、培养海派时尚设计、国际时尚创意设计拔尖人才的基地,该学院学术副院长海伦娜·休沃宁女士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2016年学校携海派旗袍首次亮相爱丁堡艺术节,英国国务大臣兼妇女及平等事务部长贾斯蒂·格里宁来访,开创了学校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办学的新局面。 y4.7Ea2=9Lu2:20
学校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之间建立人员、信息、教学和科研成果常态化交流机制,已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35所学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居全国高校第10位,是首批28所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之一。学校建立交换生全英文授课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生项目,开拓资助渠道,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举办了中英时尚论坛、第二十届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年会、首届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学术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努力营造“全球视野、多元文化”校园环境。2016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大学生攀岩锦标赛。2018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联合18个国家33所纺织特色高校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是当前我国参与高校最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率最高的世界纺织类高校联合组织。学校积极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和校董会建设,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M5=5Fu9~2dA5.5r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