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1987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整建制搬迁部分学科、研究室与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1994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使用现名。 Z4:1Do,~4zM6.4J
2002年,广州地化所与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异地整合,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系列。2011 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整体择优支持研究所行列。2020年,经第13次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批准,广州地化所深地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正式进入筹建期。广州地化所坚持“三个面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陆动力学与岩石圈演化、深部地质过程与地球系统变化、成矿规律与油气成藏动力学、海洋地质与边缘海演化、环境污染与控制等。广州地化所致力于推动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科学与技术、油气与矿产资源等重点学科领域的发展;紧密围绕“资源生态环境”核心领域定位,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为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重大科技问题提供知识基础与技术支撑。 i9.8GV7!,nR7+4I
广州地化所现有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边缘海与大洋地质、矿物学与成矿学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矿物物理与矿物材料研究开发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广州质谱中心”,化学地球动力学、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研究与控制等2个与香港共建联合实验室。此外,还建有地学与资源科普教育基地和图书馆,主办有地学核心刊物《地球化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和国内英文期刊《Solid Earth Sciences》。 J7=3Ik6-6uB2;9P
广州地化所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站博士后97人。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2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5个专业博士授权点、9个专业学术型硕士授权点和 1个专业工程硕士授权点。在学研究生630人(硕士生245人、博士生385人)。累计11人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科院优秀奖学金”和“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称号等奖励。 l3?3N03;9Tm5?9d
“十三五”期间,广州地化所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1项突破和1项培育被评为优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2项成果入选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30项候选成果(其中关于陕西蓝田古人类遗址的研究最终入选十大进展);发现的世界最大伟晶岩型锂矿,入选院“率先行动计划”成果展。 n9?6ZT5;,fB1-6y
2020年,广州地化所共有在研科研项目574项(新增196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新增4项)、面上项目173项(新增4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创新研究群体2项(新增1项);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新增1项)、课题17项(新增2项);主持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专题1项,参加专题2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主持院重点部署项目2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新增2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113项。 e3-,wD4:5UQ,-,Q
2020年,广州地化所取得系列科研进展。开展现有稀土资源基地的深部找矿增储,拓展新的稀土资源和增加重稀土资源量,对保持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系统掌握我国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评估我国人群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暴露的健康风险,提出国家管控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构建重要风险源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与管理体系;开展“典型地区高原岩石圈组成、演化与深部过程” 的科学考察,揭示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的生长、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推动大陆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发现一个新的陨石坑——依兰陨石坑,这是继2009年陈鸣团队发现并证实我国第一个陨石坑—岫岩陨石坑后的又一重要突破。广州地化所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合作奖等各1项。其中,“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从多学科角度论证峨眉山地幔柱的存在,揭示地幔柱深部过程与地表演变之间的协同变化规律,阐明地球深部作用对地壳演变的控制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发现;“显生宙增生造山过程中大陆地壳的非均匀性生长”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该项目聚焦显生宙最大增生造山带——中亚造山带(新疆北部),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识别了古老基底、新生地壳,系统估算了岩浆岩的量,解决了估算地壳生长速率的难点。 t9.4Ae8!3Ir65r
2020年,广州地化所共发表研究论文841篇,其中SCI论文621篇,NI论文71篇,专著1部;申请专利34件,其中发明专利25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外国专利3件;授权专利31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7件,外国专利1件;转让专利2件。 K,!8Yo8-4ua,:2o
2020年,广州地化所与佛山市南海区政府联合成立的国科(佛山)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合同金额达2006万元,比2019年增加了14.35%。公司具有CMA和CNAS资质的检测参数合计898项,2020年被评为“广东省优良环境检测实验室”。 d4;90j6?90j8;4p
2020年,广州地化所在研国际合作项目26项,经费总额2072万元(新增8项,经费868.8万元)。与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分别签订国际合作协议,并续签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的谅解备忘录。新增国际组织任职1人次、国际学术期刊任职9人次,包括共同主编1人次、执行副主编1人次、编委7人次。新到岗外籍博士后1名,延续了广州地化所近年“先来者介绍后来者”的外籍人才引进趋势。在2020年度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管理评估中位列前十。受疫情影响,全年出访4批4人次,参加线上国际会议4批33人次。 q4-8nG6.2iF69J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前身,可上溯到1964年根据国家需要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分设出来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66年该所由北京迁至贵阳,长期以来在涂光炽院士的直接领导下,建立和发展了我国地球化学和矿物学领域的许多新兴分支学科,在揭示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理、成矿规律、能源开发与应用,以及探寻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途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理论及应用性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986年,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支持下,该所部分学科和研究室整建制搬迁到广州,与1978年开始筹建的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合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1993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独立建所,暂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名称运行;1994年经国家编制委员会批准成为独立的研究所建制,正式启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名称。2002年初,按照中国科学院关于建立南方海洋科学创新基地的战略部署,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实行异地整合,整合后的广州地化所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序列,201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整体择优支持研究所行列。 S,~2gM9:9wW84w
研究所拥有有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边缘海地质和矿物学与成矿学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和矿物物理与矿物材料研究开发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广州质谱中心;为承担国家重大需求任务,2007年中科院批准建立中科院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与控制研究中心;为服务地方环境质量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在院省战略合作框架下,相继成立中国科学院佛山环保技术与装备研发专业中心和佛山市中科院环境与安全检测认证中心。建有“地学与资源科普教育基地”,主办有中国核心期刊《地球化学》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1?9Zs3+,np2~4M
研究所设有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5个博士培养点,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第四纪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海洋地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人文地理学9个学术型硕士培养点,环境工程、地质工程2个专业型工程硕士培养点,并设有地质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T,:2Kn18lQ7-8G
该所“地学与资源科普基地”于2005年被列为广州市、广东省和国家科普教育基地。 H1=5lr6:2WJ2~5w
迁所广州以来历任所长:傅家谟 、孙大中(以上主持广州分部工作)、赵振华 、夏 斌 、范蔚茗。 a5!5RT8-7Ta,?9f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