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锁定 排行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1952年东北地质学院建院之初所设三个系之一的地质矿产勘查系,第一任系主任为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俞建章教授。
网站指数
2021-5-6 11:00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1-8-3 01:13
最近更新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网站详情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1952年东北地质学院建院之初所设三个系之一的地质矿产勘查系,第一任系主任为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俞建章教授。 T,+4re2!4jj2+6p

1951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喻德渊、俞建章、马振图教授等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地质学校—东北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与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及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系部分合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并设立地质矿产勘查系,1957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产勘查系,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92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科学系。1980年结晶学与矿物学教研室及找矿勘探教研室化探部分从地质系分出与学校中心实验室合并组建了岩矿测试与地球化学系,探矿工程教研室从地质系划归地质仪器系。1984年,由地质系分出沉积岩教研室、石油地质教研室、沉积学教研室以及动力地质教研室的一部分组建了能源地质系。 N66Pk4=70H7=8L

1996年12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1997年5月,地球科学系与能源地质系合并组建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长春科技大学与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四校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保留地球科学学院建制,同时原文管学院的国土资源系并入地球科学学院。2011年5月16日中共吉林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21次会议研究决定,吉林大学测试科学试验中心业务职能调整,朝阳校区部分并入地球科学学院,命名为地学测试科学试验中心。 R,.5lY3=1DA2-7S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院士)、喻德渊、俞建章(院士)、刘国昌、业治铮(院士)、颜惠敏、郭鸿俊、马振图、张兆谨、张寿常、胡祎同、门凤歧、吴磊伯、胡伦积、董申保(院士)、李志超、张宝政、张瑞田、张贻侠、张秋生等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以及领导工作,对学院的创立、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r8;6wZ6.5Ic7:8z

学院现设有6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点学科;9个博士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个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二级学科为矿产普查与勘探);2个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一级学科——1.地质学(包含6个二级学科:矿物学 岩石学 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数字地质科学),2. 公共管理(包含1个二级学科:土地资源管理);1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学科——海洋地质。 J9;1XR5!7xZ1.1x

地球科学学院除参加依托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国家“211”、“985”工程建设项目外,还负责以地质学一级学科为依托的国家“211”、“985”工程建设项目。 n,+4Dj4!,UR2~3q

学院现有教职工168名,其中,专任教师113人。教师中,有教授51人(博士生导师35人),副教授32人,讲师3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3人,俄罗斯外籍院士4人。此外,学院还有唐敖庆特聘教授8人,长白山学者1人,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外籍兼职教授13人,校际兼职教授32人。 07-,Ki9.2Za2?8K

教师中有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得者1人、银锤奖5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吉林大学“十大名师”1人,吉林大学示范教师3人。 O7?2jn6?5Qv,.5Y

目前,地球科学学院设有地质学系、资源工程系、能源科学系、国土资源系和数字地质研究中心,下设岩矿地球化学教研室、构造教研室、地层与古生物学教研室、矿床教研室、矿产勘查教研室、石油地质教研室、油藏工程教研室、第四纪与地理科学教研室、土地资源管理教研室和等9个教研室。有地学测试科学试验中心,下设10个测试室。还设有吉林大学地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吉林大学资源勘查实践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8个基础实验室、6个科研与教学实验室、2个综合实验室;开设课程实验57项、课外研究性综合性实验项目46项、课外实验基本技能训练项目24项。 J,?4ij,:5MD7-,w

实验室(测试中心)具有实验面积近6000m2;仪器设备1600余台件,价值人民币3000余万元;藏有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和矿床等教学、科研标本50余万件;实验室全天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具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 v6-,JA3;2QO9!7M

承担着“国家质量工程特色项目”3项,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吉林省省级精品课程4门,吉林大学“百门精品课程”1门,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 C8:3Uc,?6SF7!4x

60年来编写教材数十部,在不同时期国内地学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地质学基础》和《变质岩石学》曾荣获地质矿产部“高等地质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矿相学》和《矿床学基础教程》荣获地质矿产部“高等地质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十一五”期间,新编(修编)了《矿相学》、《矿床学教程》、《矿产勘查学》、《矿山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导论》等多部国家和吉林大学规划教材。其中,《矿相学》被评为“2007年度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矿山地质学》被先后评为“吉林大学第四届本科优秀教材”一等奖和“2011年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获奖”一等奖。 H6!9XP2-3vC8;5t

经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树立了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构筑了反映专业特色的室内实验――野外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特色实验室建设、野外实习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学生自主实践环节的设立,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力度。 Y8!7Sv3-6rR3~2r

学院现有长春周边、辽宁兴城两个稳定的本科生实习基地;建立了吉林红旗岭大型铜镍矿床、珲春小西南岔大型铜金矿床、黑龙江乌拉嘎大型金矿床、内蒙古拜仁大坝超大型银铅锌矿床、东北石油局等多个专业实习基地,配备了先进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仪器设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位、采集系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野外专业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矿业集团、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批具有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生实践培养基地。 u71TM7;1VA7-4s

地球科学学院成立60年来,始终以“立足国际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地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9?4nK1;1Zl4!7X

建院初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俞建章、董申保、张秋生、张贻侠等蛮声海内外知名学者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发现并以俞建章教授名字命名的建章珊瑚,先后主持或承担过中国变质地质图编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91项和第247项中国工作组组长、第247项国际工作组联合主席、第一主席;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规划的中国11条地学大断面之一“中国满-绥地学断面(GGT)”;主持或参与了国家早期矿产资源规划与科技攻关、国家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大庆石油会战、辽北冀东前寒武地质与矿产科技攻关、攀枝花铁矿和胶东金矿研究等具有影响的矿产资源基地建设,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n,=,Zx3=9NX1.6R

近年来,新涌现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中青年骨干,如:马志红、张兴洲、徐学纯、金巍、刘招君、李才、孙丰月、许文良、王璞珺、刘永江、刘正宏、孙景贵、周建波等。承担了“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构造演化与油气远景”、“中国东北油气资源勘查基础地质研究”、“全国油砂资源评价”、“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吉黑东部矿产资源潜力综合调查与评价”“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储层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中生代高镁闪长岩及深源岩石包体制约”、“兴蒙海槽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大陆岩石圈天然流变典型区解剖研究”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点)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973”项目课题;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所属勘查机构,各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各大型矿山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p5:8Ou2.1NU2:8J

承担了“古太平洋板块中生代在欧亚大陆下的俯冲历史:东北亚陆缘火山岩与增生杂岩证据”、“黑龙江省东部隐伏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综合调查”、“大陆岩石圈天然流变典型区(辽西兴城)解剖研究”、“兴蒙造山带东段多块体拼合与成矿体系”、“东、西昆仑地区的区域成矿条件、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研究”、“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盆地群演化与油气远景”、“吉黑东部矿产资源潜力综合调查与评价”、“辽吉成矿带本溪-临江地区三维地质研究”、“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地质理论与应用”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点)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973”项目课题。 i6:5Xj8.2nG4.3m

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继承发展,学院形成了以变质作用与变质动力学、大陆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过程、沉积学及盆地动力学、成矿理论与找矿预测评价、火山岩储层、地层古生物学和生命起源与演化、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等领域为主导的研究方向和科研群体,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较高的声誉。 R2+,nc3-4hC4-7c

学院现有吉林大学数字地质研究中心、吉林大学长白山火山地质研究中心、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油页岩实验研究中心和海洋地质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机构;“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探新领域分析与预测”(负责人:张兴洲教授)、“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的成因与识别”(负责人:王璞珺教授)、“油页岩与油气资源评价与成矿规律”(负责人:刘招君教授)等3个科研团队被评为吉林大学科研创新团队。 G8-,Er1-8JF1+6n

地球科学学院在地学各领域获得的科研项目逐年递增,科研经费已列学校前列。承担着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国家级项目百余项,十二五期间累计科研经费4.8亿元,在吉林大学名列前茅。 j9=4Yy2=8QQ7~7L

学院现有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实验室”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油页岩与共生矿产成矿及勘查开发实验室”为吉林省重点实验室。 M9!3TY1+4Qg21f

遵循“基础扎实,设施齐全,特点突出”原则,十二五期间,学院完成了“油页岩与共生能源矿产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和“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J1!6eV6+5by28Q

油页岩与共生能源矿产吉林省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有关油页岩与共生能源矿产的实验室。从油页岩资源评价、油页岩特征及成矿理论、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和油页岩共生矿产成矿(藏)规律研究研究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解决了油页岩成矿理论和资源评价等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填补油页岩资源基础研究及技术研发的空白。同时,将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极大提升我国在油页岩资源领域的国际地位,实现油页岩信息资源共享,为我国油页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技术与人才保障。 O2+2Hs68su8:9B

“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研究特色以及长期的研究积累,重点围绕东北亚区域成矿作用的构造体制、东北亚矿产资源聚集过程与机理和东北亚区域成矿规律与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等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该实验室的建立,集中体现了国家的资源需求和战略部署。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东北地区地学研究平台的空白,而且必将成为东北地区区域地学科研中心和地学人才培养的中心与服务平台,为引领东北亚地学研究、揭示东北亚区域成矿规律、满足国家矿产资源需求及制定国家资源战略均具有重要意义。 d1+8sc,+4mN2:4t

近年来,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个人科研成就奖7项;两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内)学术论文。根据美国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集团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2011年3月3日更新数据显示,我院地球科学学科进入该学科ESI前1%。 A,?8dY6!,hw9~5A

十二五期间学院累计获得各级科研奖励15项,其中以地球科学学院为第一完成人的获奖项目7项;1人入选2014年度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篇论文入选2014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篇论文入选2014年度“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根据美国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集团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2015年更新数据显示,我院地球科学学科连续多年进入该学科ESI前1%。 n5~1Or6-,sP7;1x

学院每年派出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多次受邀做大会报告。多次成功主办或承办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主要包括“全国金矿地质、找矿学术讨论会”(2000)、“中国古生物学会东北地区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2001)、“国际对比计划(IGCP)第420项第四次工作组会议”(2002)、“第二届东北亚国际地学学术研讨会”(2002)、“第九次中韩东北亚地壳演化学术研讨会”(2002)、“西藏羌塘及临区地质与资源学术研讨会”(2003)、“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全国油砂、油页岩资源评价工作会议”(2004)、“2009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第十届全国矿床会议”(2010)、“全国第五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2011)” A9+2Uv,7ya1:8z

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坚持以国际视野审视谋划学院建设之路,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不断拓展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合作,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关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参与国际竞争合作能力,逐步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力。 y,:6wl2+3Ni8~70

十二五期间,学院先后主办或承办了伊春地质古生物国际研讨会、大陆天然流变学研究研讨会、全国矿物科学发展论坛、第六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长白山火山国际研讨会、实验岩石学与计算地球化学前沿研究专题学术讨论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等大型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及野外地质考察并做学术报告。 H8-4dR8.,BI32i

学院与美国、俄罗斯、德国、奥地利、日本等16个国家的6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始终保持着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交流与协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紫金矿业、大庆油田等15个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聘请了多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来学院讲学,提升了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促进了学院的整体发展。 z1+2wK4!2Yh8+1Z

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争取并承担国际框架与国际组织的科研项目,充分利用现有与国外知名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的项目合作,聚焦学术前沿,提高学院整体学科发展水平。近年来先后有大陆岩石圈天然流变典型区(辽西兴城)解剖研究、古太平洋板块中生代在欧亚大陆下的俯冲历史:东北亚陆缘火山岩与增生杂岩证据、中俄合作兴安—佳木斯—布列亚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鄂霍茨克板块构造体制叠加过程与成矿背景等10余个国家级项目与俄罗斯(4项)、美国(2项)、奥地利(1项)、加拿大(1项)、德国(1项)等国家开展合作研究。 L6~8yB3:1QQ6~9q

特别是2015年国家开展了“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学院充分利用“国土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这一东北亚地学研究的平台,努力打造东北亚区域地学科研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服务平台,引领东北亚地学研究,对揭示东北亚区域成矿规律和满足国家矿产资源需求和制定国家资源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国际合作和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供地质资料和支撑服务。 I,-5IP9:8Cl1=9g

自1952年建院(系)以来,地学院共培养本(专)科生数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200余人。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院共接受来自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各类留学人员75名,其中访问学者32名、本科生10名、硕士研究生22名、博士研究生11名。目前地学院在读本科生920人,在校各类研究生共914人,其中博士生225人(含博士留学生1人)、学术型硕士生338(含硕士留学生 1人)、工程硕士生350人、高级进修生1人。 y9.7gZ4-4TF6~4n

先进的教学理念,雄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不同时期的高素质地学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杰出人才不断涌现。本院毕业生中有4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21人称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还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担任各部门、各行业主要负责人。 L32CF9?4NY2:4a

国内很多科研所、名校通过设立奖学金、互换毕业生、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吸引我院优秀毕业生。毕业生供求比保持在1∶10以上,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黄金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与我院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协议。 X56jJ3!8U04-6m

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全国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等国家级、省部级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多名学生被评选为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学院通过“蒲公英志愿者服务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吉林大学学生发展与成长培育基地”积极开展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在学习路上”系列工作认真抓好学生学风建设;通过建立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和官方微博,全面拓展网络宣传、教育、交流平台。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地学之春”文艺演出、“李四光”杯地学知识竞赛、OEC英语演讲比赛、足篮排联赛等多项文体活动。 P6?5AY9~2Vk6-9q

学院设有“五四”青年奖励基金、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环境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埃尔拉多黄金公司等单位设立了奖学金。 Z7;,GQ1.1Tp6=1k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相关热词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子站详情
吉林大学 共收录 个子站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9月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和教学工作。1940年1月,为了学习和纪念白求恩,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1946年6月,白求恩学校与张家口医学院合并,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