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锁定
主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地址:广州市金颖东一街3号
网站指数
2022-3-15 09:55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2-6-12 00:11
最近更新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网站详情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简介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为丁颖教授于1930年创立的原中山大学稻作试验场, 省属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也是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本所现有在职员工223人,其中事业编制人员121人(专业技术人员102人,高级职称专家56人,博士62人),合同制人员102人。所总资产15624万元、固定资产7700多万。科研条件优良,建有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种质广州野生稻圃、广东省水稻种质资源库、省级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广东省水稻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拥有办公室和实验室5500平方米,试验田289亩,温室600平方米;有人工气候箱群、差式扫描量热仪、直链淀粉分析仪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 09?9mJ9+5lC7?,w

本所主要开展以水稻育种研究为中心的稻作科技创新,为广东乃至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维护粮食可持续安全不断作出新贡献。在从事水稻新品种(组合)选育研究的同时,开展水稻生物技术、稻种资源、耕作栽培、生理生态等相关研究;并参股投资组建了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和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从事水稻种子生产经营开发工作。 G91QR1-4RC1:9K

本所至今科研成果获奖267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部级129项。获得授权专利56项,其中发明专利41件,获得授权的植物新品种权153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1303个(次),其中通过国家级审定292个(次)。育成在生产上累计种植1000万亩以上的品种33个。本所的品种和技术年覆盖率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75%以上,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为水稻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K5?1ON,:9FG5~1h

由于在服务社会和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成绩显著,本所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95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广东优秀研究开发机构”;200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在第一届体现广东优势和特色公益型科研机构考核中取得第一名,被评为“优秀公益类型科研机构”;在“十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获全国总排名第4位、省排名第2位的佳绩。2011年再次荣获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P7;1Or6~2nO3~,U

内设部门

稻米品质研究室 u,4qS5;,hP,.2y

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r8?,Qp2.4ug8=8K

杂交水稻研究开发中心 m1?6vQ5:9IF,5g

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室 Z,?8Dc,-6TK62P

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室 x3!7ua6:1XP1-,W

超级稻育种研究室 J8=9uR3:3DJ,~6e

水稻抗病育种研究室 u4;5Rx2:1UV,!6Q

水稻遗传资源研究室 k1-8Is7-,NM1,r

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室 K2=3yJ79ha8=2d

生理生态研究室 C,;7xO6-8ZG9:7O

稻作新技术研究室 M4?9AH3=3Mi7;3M

功能性水稻选育研究室 B1!,0s5!8hu7~7r

知识产权管理与成果推广中心 D4~1ib6!5Od,!4V

良种繁育研究中心 O37Tp6;,kn1:6r

科研科 s44Yy2~,mR8?2h

政工科 J,8xh6?8AQ3?2B

行政科 Z4:8Aj7.4aM24x

财务科 v3;1sC5;7TO5.7b

发展历程

1930年4月,中山大学农科学院丁颖教授在广州创办了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场址在石牌(今石牌村)。 U82zv1!6t06+6P

1950年1月,广东省农林厅在广州石牌原华南区农业推广繁殖站建立石牌试验场,下设粮食作物组、土壤肥料组、病虫害组等5个组。 V3=4ac7:3f022o

1952年5月,石牌试验场与大沙头试验场合并,成立广东省农业试验场,隶属省农林厅,粮食作物组变更为粮食作物系。 P6;6Ns52lj2?5V

1953年7月,广东省农业试验场与华南农学院稻作试验场(前身为中山大学农学院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合并,以此为基础,筹备成立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 o9:9uI5!8CO1?3j

1956年4月,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丁颖任所长。 下设粮食作物系、经济作物系、植物保护系等7个系。 W9:5kS1;4KY6.9g

1959年1月,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于“将大区所下放到所在省领导,作为地方体制”的决定,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改为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 E1.4Yz,!3ge7=1j

1960年5月,以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为基础,成立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下设粮食作物系、经济作物系、植物保护系等7个系。 s4-5SH8.,BV4~,m

1960-1965年,各专区农科所和具有地区代表类型的18个县农科所划归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领导,共有干部编制370名。每年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统一协调科研计划,组织良种区域试验和项目协作,在不同类型地区建立科技示范样板田,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f9,hX71Gb7-6l

1968年12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被撤销,82%的科技人员下放到“五·七”干校,其余转入1969年成立的广东省农林水科技服务站。广东省农林水科技服务站下设粮食作物队、畜牧兽医队、经济作物队。 c3-3rg4+9Il7;3o

1972年5月,恢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罗天兼任院长。下放干校的科研人员陆续调回,相继成立粮食作物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所。 P6;3yM3.6ma3-2q

1978年5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印发《关于省农科院调整机构问题的复函》,粮食作物研究所拆分为水稻研究所、旱粮作物研究所。 I3.,iX,!,PQ7-3c

1999年,广东省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属研究所进行了重新分类和定位。根据《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粤府〔1999〕51号),水稻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被定位为公益型研究所,保留经常性事业费。 i2!6ox,?3Jh2;8o

2001年5月,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省农业科学院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依据文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下设水稻研究所等13个研究所。 R7;7ZU,=1ci1;7a

2012年5月至今,根据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水稻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列为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 k4.4oc8+9ky1?8K

辉煌历史

- 开创了野生稻与栽培稻远缘杂交育种的先河 b6:9lK4;3Bm9+7E

我所的奠基人丁颖教授利用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自然杂交后代,于1933年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品种中山1号,由此衍生出中山占、中山红、中山白、包选2号、包胎矮等华南地区的当家品种,种植时间超过6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24亿亩。他还用印度野生稻与栽培稻品种杂交育成了银印20、东印1号、暹黑7号等品种。丁颖院士是我国第一个用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开展水稻新品种选育的稻作学家,开创了野栽杂水稻育种的新途径。 F9?1mV8=6Qe83N

- 开创了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水稻矮化育种 y8:5TC7?3uz3+8r

O8-9Ux8+8ub,?6u

1959年,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耀祥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第一个半矮秆水稻良种广场矮, 随之又育成了珍珠矮、广陆矮4号、广解9号、窄叶青8号、双桂1号、桂朝2号和特青2号等一大批早、中、迟熟配套齐全的矮秆新品种。水稻矮化育种成功,使水稻的耐肥抗倒性大为加强,水稻产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150-250公斤/亩迅速提高到350-450公斤/亩,大批矮秆良种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水稻矮化育种是水稻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这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 D5?,tH7+3ms43z

V,:2GN4=2lP2~1E

- 率先开启常规优质稻育种研究 L88yx,?6sO4~3M

N5+4XU8-9rP9.5T

继矮化育种成功后,水稻所率先开启常规优质稻育种研究并取得突破,1966年育成了双竹占(又称为江西丝苗)、塘竹7号,随后又育成了七山占、美香占2号等一大批综合性状好的丝苗型优质稻品种,并在生产上迅速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优质化走在全国前列。为广东优质丝苗米大量销往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外和欧美等地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z1!2UX5?6pn2=8a

q7:8bf8=8oY4=1h

d5!3Pr5:6Xh1?2X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