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贵州大学校直属处级建制科研机构。拥有“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农药学”、“植物调控化学与生物学”博士点和“农药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硕士点,依托“211”工程三期“绿色农药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获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围绕解决制约我国和我省粮食安全、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问题,以西部生物资源为导向,开展绿色农药创制和分子靶标发现、有害生物持续控制技术、农药分析与环境效应和绿色合成技术研究,寻找农药新先导结构、新作用靶标,创制绿色新农药,探索制备绿色农药的新途径,开展我国主要粮经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农作物品质、保证粮食安全与农产品安全。以“搭建平台引人才、项目纽带聚团队、基础应用同发展、面向产业重转化、示范推广助市场、学科融合育英才”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理念,通过多年的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先后实现了贵州省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多个零的突破。发展成为我国绿色农药创制的重要创新研究基地、农药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 s44bZ7!7Wp670
中心现由杨松教授任主任,金林红教授和薛伟教授任副主任,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1人,具有博士(后)学位17人,硕士学位7人。近3年来已培养博士15名、硕士127名,现有在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80多人。拥有实验室面积90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价值6800余万元。拥有计算机辅助农药分子设计系统、拥有500M超导核磁共振仪、串联四级杆线性离子肼质谱系统、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系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离子肼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元素分析仪、比面表仪、气相色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仪、超临界萃取取装置、单模聚焦微波合成仪、净化手套箱等有机合成及有机分析相关大型仪器设备20余台套;拥有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冷冻超薄切片机、双向电泳系统、全自动高通量膜片钳药物筛选系统、高速基因分析系统、超高分辨质谱仪、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蛋白质结晶机器人、大分子晶体生长观测系统、蛋白质晶体X-射线衍射仪、等温滴定量热仪、落式超高速冷冻离心机、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等化学生物学相关大型仪器设备15台套,在绿色农药创制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环境行为分析、农药作用机制研究与创新等方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研究手段。 o3-4lO,!4sI6?5t
近5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3项、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课题5项、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自主研究开发出甲基立枯磷、恶霉灵、噻嗪酮、毒死蜱、甲胺磷和吡虫啉新工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为我国众多农药企业采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自主开发出广枯灵系列新产品农药,成为我国防治土传病害重要药剂,为我国农药工业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创制出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抗植物病毒剂——毒氟磷,转让给我国农药骨干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并获批国家重点新产品。开发出缓释剂、超低容量液剂等系列高工效新药剂;开发出多种水果、茶树专用肥,得到了实际应用;针对严重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重大病毒病及其传媒害虫稻飞虱,研发出全程免疫综合防控技术,在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针对茶树重大病虫害,筛选出多种生态农药新药剂,研发出综合防控技术,与贵州茶产业骨干企业合作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编制了茶树病虫害识别挂图、茶树病虫害防控用药明白卡、培训光盘等防控资料,为全省基层植保植检站、茶农和茶叶企业进行绿色防控技术培训,规范“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化学防控为辅助”的绿色防治技术措施,指导全省重点产茶县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工作,推动制定了“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和“做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使用管理工作”,省农委以黔农发(2014)94号印发全省,指导全省茶叶生产,更好地服务了茶产业发展。作为贵州省唯一一家经农业部认证并批准的“农药登记残留试验认证单位”。并经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考核,取得省计量认证资格认定证书,先后为数十家国内外农药企业的农药产品登记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出茶叶中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为贵州省茶叶龙头企业—贵州贵茶公司的全省茶叶出口基地等提供绿色防控开展防控技术指导、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为我省茶叶产品质量监测和出口创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M2~7gM7-6nu,.6W
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件,先后在Nature Commun., Angew Chem., Chem. Commun., Org. Lett., J. Agric. Food Chem., PlosOne等本领域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七项,学科带头人宋宝安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创新奖、贵州省最高科技贡献奖和中国农药行业技术创新奖,学术带头人杨松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和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心荣获了2014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受到了中组部和人社部表彰。 b6;8bd4-3e08:9G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教授为主任,实验室拥有“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农药学”博士点、”、“植物调控化学与生物学”博士点,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多个科研平台团队。是国家农业部授权的农药残留检测单位。研究方向:(1) 绿色农药设计、合成及靶标发现与作用机制研究; (2) 绿色农药及功能分子的合成方法学研究; (3) 农药分析与环境效应; (4)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持续控制研究。 R2~6KV3+7JS7=1u
在教育部科技司、贵州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贵州大学党委、校行政的大力支持下,在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各项建设工作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实验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有在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o2?6xd3-,ZE7~4z
现有实验室面积9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800万元。先后承担了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项目、贵州省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科研经费达亿元。在Nature Commun.、Nature Protecol、 Angew Chem Int.Ed.., J.Am.. Chem.Soc., Chem. Commun. 、J. Agric. Food Chem等本领域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5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贵州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绿色农药创制与有害生物防控研究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是国内本领域的重要学术机构。 f1;5ir5~4Dv7!7b
实验室瞄准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取得了多项具有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先后与国内外数十家农药和植保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转让科技成果30余项,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a9;1jE7=5z0,;5c
主要研究方向: t9.5LS8+6tn3:5I
①绿色农药设计、合成及靶标发现与作用机制研究 K2~8Nc,!,CR5~5n
重点以现有候选药物为基础,验证和阐明杀菌抗病毒化合物及候选药物的作用靶标,明晰免疫基于激活机制的杀菌抗病毒药物小分子与靶标大分子相互作用,并由此出发,创造新的高活性先导与候选药物。 h73Hu7:9CO44s
②农药及功能分子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 K7+,AV2~1nQ3!9a
重点开展环境友好的绿色合成反应、新型反应试剂或催化剂的设计与应用、不对称合成技术、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发展绿色清洁生产工艺。 M6-5vD4+2VW3-9j
③农药分析与环境效应 q7-8Ok4-7yg1?2v
重点利用喀斯特山区丰富的生物种质基因资源,克隆抗病虫、抗病毒、农药降解等基因,利用基因删除技术与转抗病虫基因结合,创制安全应用的转基因生物农药;阐明调控适应性的相关机理,为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b7;9Tq9:8SM2,h
④有害生物持续控制技术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 Z7!6zb9;4tk5!8f
针对耕作模式改变和气候变暖导致的害虫猖獗和外来生物入侵,水稻飞虱、螟虫及病毒病对水稻、玉米及茶树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重点开展重要病虫及病毒病害灾害发生机理,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探索农药新施药技术、残留分析与环境行为,研究治虫防病新技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K33Ru5~,wb6~2u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