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同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其前身和发展支撑基础为1995年成立的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和2004年成立的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并与2010年建立的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045cz3.7mi,~2r
东盟研究中心总体定位是“面向东盟,关注现实,汇聚人才,多出成果,营造特色,服务社会”,希望依托于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学科群,发挥非通用语、跨境民族等面向东盟研究的传统优势,按照广西民族大学“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的办学特色,组织、协调和推动全校各有关学科的人才力量有序地开展东盟研究,做好面向东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发布、社会服务等工作,以期服务于国家面向东盟的对外友好合作及广西面向东盟的开放发展战略。 K2;,OB3:2NN,;2p
东盟研究中心重点研究东南亚国别与区域问题、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等领域,涉及东南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民族学、政治学、区域经济学、教育学、法律与海洋科学等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研究。因此,较之于国内其他东盟研究的机构,本中心存在三项十分凸显的优势:一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文理交叉研究,特别是本中心拥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学科群的强有力支撑;二是,发挥非通用语的优势,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打造面向东盟的信息发布平台;三是,依托跨境民族研究的传统,充分利用广西沿边、沿疆、沿海的区位优势,深入推进中国-东盟国家跨境民族研究。 D9!1tI8-6Xw3=4o
在队伍结构方面,现有固定岗在职人员21人,柔性引进广西“八桂学者”岗东南亚研究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和广西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各1人,另以“团队建设、项目推动”运行模式凝聚兼职科研人员约40人。中心把团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先后分两个阶段来推进研究团队的充实和梯队建设。第一阶段,中心主要通过组建创新研究团队的方式来加强团队建设,中心先后组建和推动5个创新研究团队;第二阶段,中心按照“积极引进,重点培养,提高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的原则,通过专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的方式充实师资队伍,加快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完善人才规划、评价、激励和服务体系,结合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需要,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访学、进修,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I3:7gF2=7rz7~9I
成立以来,本中心积极推动面向东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发布、社会服务与对外交往和合作等工作的发展。人才培养方面,中心以国际关系、东盟研究、中国-东南亚文明与东盟诉讼法等专业与方向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面向东盟的复合型高端研究人才,目前已经累计培养128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2015-2019届77名毕业生。科学研究方面,中心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研究平台体系,包括中国-东盟地区安全与反恐战略研究院、中国-东盟社会平等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南宁工作站、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功能性研究平台及东盟国家国别研究所;2015年以来,中心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1项,获得资助额度近200万元,获社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8项,获得资助额度近140万元;出版学术著作、编著24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与一般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获厅局级、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9项。在信息发布方面,中心自建的专业数据库有9个,常规出版的刊物包括《东盟参考》(内参)、《东盟研究》(辑刊)与《东盟发展报告》(黄皮书);在社会服务方面,中心专家接受各级媒体采访或在国内外媒体发表评论性文章超300人次,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资政报告近50篇;在对外交往与合作方面,中心主办了多次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其中就包括全国研究生东盟论坛、东亚智库论坛、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学术研讨会、东南亚年度形势分析会、中国-东盟高等教育论坛、东盟发展论坛与中国-东盟地区安全与反恐国际研讨会等。 h9~3kU8+9EC5+8E
面向未来,中心将牢记作为一家新型高校智库服务于党与国家的面向东盟友好合作和广西地方现实需要的初心,不忘推动中国-东盟国家关系友好发展的使命,力争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东盟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和国际问题研究智库。 I93bS5~4ct9;8A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