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锁定 排行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前身为1958年的江西师范学院地理系,1962-1978年期间停办。1979年地理系恢复招生,1993年增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1994年更名为环境资源科学系,1996年增设城市规划专业,1999年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院。2003年7月学校在对原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有关专业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成立地理与环境学院。经过几代师大地理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学院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领军阵地和江西省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中心。
网站指数
2021-6-7 04:23
最近修复
编辑次数
2021-9-3 18:38
最近更新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网站详情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l6+,Mk72Ra,-9A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前身为1958年的江西师范学院地理系,1962-1978年期间停办。1979年地理系恢复招生,1993年增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1994年更名为环境资源科学系,1996年增设城市规划专业,1999年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院。2003年7月学校在对原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有关专业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成立地理与环境学院。经过几代师大地理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学院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领军阵地和江西省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中心。 C2+5CY2:6ng,~6i

【专业建设】 Z4+,DL9+6pD7-7m

学院于2018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单位。现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和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地理教学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地理学被评为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地理科学专业为江西省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学院是江西省地理学会的挂靠单位,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学院建设,设立了“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Z2-9Jk5+4CK3.6R

【师资队伍】 A2=6qJ2:8LR8+8m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0余人,专任教师61人,教授17名,副教授19名,国际欧亚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称号3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占81%;具有半年及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人数占50%。 r4!1tr,-2lW1=2q

【人才培养】 X15NQ9=5jv,?4B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230余人。建系(院)以来,先后为省内外各级学校、研究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造就了一批活跃在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领域中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学院设有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天文观测实验室和地理标本陈列室、气象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另外还在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都昌县等地建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和科研实验基地。装备有ArcGIS、MapGIS及ERDAS等国内外主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一批先进的环境分析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原值总计超过1000多万元,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藏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可充分满足研究和教学的需要。 y2:8ye1?2de8~7v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第二课堂。成立于1996年“蓝天”环保社团是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学生社团,社团紧扣绿色环保宣传为主线,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调研和科普宣教活动,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05年获“全国优秀学生社团”,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荣誉60余项,已成为地理与环境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品牌。2007年,成立蓝天环保社团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学生社团”发展新模式,把社团活动与党团活动、社团教育和党性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党员引领社团发展,社团凝聚青年学生”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新道路。支部先后获“江西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高校示范性党员活动室”“江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社团长期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实践,先后开展“湿地使者行动”“江西省大学生绿色营”、“江西省大学生环教营”、“保护母亲河”、“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结对帮扶共建环保社团”、“留住江豚的微笑”等系列环保实践活动。社团先后获 “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湿地使者行动全国一等奖”、“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江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称号。 R4?9UJ9-4HJ88K

【科学研究】 o91dZ1:4cg,9n

多年以来,学院在区域与城市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评价与规划、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应用和鄱阳湖研究等领域开展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其中“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空间信息智能处理、建模和集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三峡工程对鄱阳湖区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 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生态环境研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江西庭院生态经济研究与推广”、“江西京九沿线城市化研究”、“江西省农用地分等”、“鄱阳湖沙化土地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西省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获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级课题评审一等奖,“鄱阳湖区对长江洪水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获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空间模拟”获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国拨经费76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各类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合计71项,各类横向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经费总计6200余万元。在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Society B》、《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地理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240 篇,出版专著12部,鄱阳湖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关注。获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30项。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影响评估、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市县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土地评价与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方面承接了100余项横向社会服务项目,经费近2000万元,部分咨询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一批规划方案被政府部门采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0,=1uw6?2Bh,?8p

【平台建设】 B84YG,.4ZT3-9G

学科平台包括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2003)、“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014)、“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重点实验室设有鄱阳湖湖泊生态环境、湿地生态与环境健康、流域综合管理与区域发展、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等研究方向。学院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以鄱阳湖流域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规划,积极开展资源利用、环境演变、自然灾害、国土整治、人口与城市化、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决策支持服务为重点,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研究,逐步形成鄱阳湖流域健康与生态安全、空间信息分析处理与系统应用、城乡人口与区域发展等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鲜明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使之成为鄱阳湖研究的重要基地。 p9;,jb6!3qO8;7b

学院不仅是江西省地理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是全省地理科学研究中心。由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领导的江西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以及江西省地理学会、江西省遥感应用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江西省环境学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西地理研究所等多个学术团体挂靠学院。 Y5+5DZ4~1zv4;5y

【合作交流】 c16GL3~5HX8:6A

近年来,学院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2013年成立了中美“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7年成立了中俄“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3年,学院与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柯柏斯克里斯提校区(Texas A&M University Corpus Christi)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合作实施“3+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2017年,增设了“4+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此外,学院还组织了本科生赴美国中密执安大学暑期体验计划、“两岸四地”暑期夏令营、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开展地理实习等多项短期学生交流活动。 围绕大湖研究,学校与美国中密西根大学共同成立了“中美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近五年举办或协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了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和交流60余场。 a5?1vm1:3wB2.6z

(2020年5月) u6=5fU3-2uv65s

历史沿革

地理与环境学院发展简史 Y5;6pW5:2Rn,-2W

中正大学时期(1940~1949) Y5~9DK3-9LL57V

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省临时省会泰和县的杏岭,开创了江西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奠定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基础,也为地理与环境学院的今天创造了条件。 t1+3NO,~7Lc2=7Z

学校创办初期,国民政府对学校颇为重视,经费充足,名师云集,师生人数逐年增加。1942年8月中正大学在赣县龙岭设分校,受江西省政府委托,增设师范专修科,内设史地组,学制三年。这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地理专业,标志着高等地理教育在江西的确定,从此江西的高等地理教育伴随着时代变迁和历史风雨走过了近70年的历史进程。 i7:2Jw,;6RT6:7b

中正大学为抗战时期成立的国立高等学校,学校实施“文武结合”、“政教合一”的三民主义教育。“三民主义”、“军事训练”为必修课,专业课则根据《本大学师范专科简章》,参照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颁师范学院各系及师范学院初级部分科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制定。三年必须修满108学分才能毕业,但至多不能超过120学分。毕业生由江西省教育厅统一分配到中学任教。在实际教学中,地理组比照综合大学本科课程开课,还开设了“教育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及“教学法”等课程。 v7!4vp5;2Kj2=3U

抗日战火催育了江西地理学,除了地理专科教学之外,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地理,例如,抗日烈士姚名达嗜好地理学,“绘制山川地理形势图,研究地形地貌,设想何处宜攻?何处宜守?假借兵马,驰骋于地图之上,作克敌制胜之战斗戏”(见《国立中正大学》江西文史资料第五十辑,1993年,王咨臣,“我所知道的文史系” )。当时的经济系开设了《经济地理》(余泽忠先生主讲),很受学生的欢迎。 l7+5Nk63vm2,e

1944年年底,日军打通了平汉、粤汉南北交通线,威胁到赣西和赣南。1945年1月底,中正大学随江西省政府各机关团体从泰和撤至兴国,再迁至宁都长胜,龙岭分校也迁至长胜,与校本部合并,4月复课。1945年8月抗战胜利,12月底,学校迁至南昌西郊的望城岗,1946年1月7日复课。1947年7月师范专修科(包括地理专科)随着第三届毕业生的毕业而停办。5年中,中正大学地理组辗转奔波,坚持教学,为抗日战争中的江西教育做出了贡献。 04~,0c4-4My9!,i

南昌大学时期(1949~1953) M5+3zB5;4rr1?2U

1949年5月21日南昌解放。1949年8月中正大学改名国立南昌大学,学校由望城岗迁入市区东面老飞机场(现青山湖校区)。南昌大学初期基本上沿用校、院、系三级建制,设五个学院和一个专修科,即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和体育专修科,后在1950年文学院和法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 Y5~5wa6!3wO5!8K

一. 师范部史地科的成立(1951年) F2-3u01?30b7=50

1951年5月28日,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师资,中央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设立师范部,7月师范部正式成立。师范部下设中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教育、体育9个专科,学制3年,学生学费全部是公费。 s,~9VY3?2IJ9=3R

师范部学生由各县文教科推荐的小学老师和各地区中学应届毕业生经考试录取,9月开学。至1953年院系调整前,师范部共有在校学生356人。 o,.1nj7-3OC8;1F

史地科分为历史组和地理组,由文法学院文史系代管,由于文史系系主任谷霁光工作忙,后由欧阳琛先生代管。地理组的业务由文法学院副院长、留英地理学博士杨克毅教授负责。地理组一个班14人,只招了一届学生。地理专业学生不多,但课程安排和任课老师仍十分认真,主要课程和老师有:普通地理学(杨克毅)、天文学(朱宏富)、气象气候学(刘庚汉)、地质学(杨质彬)、中国自然地理总论(朱宏富)、中国经济地理总论(张明德)等。 X69Tl3~5BS9?8X

解放初期,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51年土地改革在全省展开,11月6日,南昌大学土改工作团成立,地理系师生和南大部分师生参加了黎川、新余两县的土地改革运动,历时近3个月。师生们经风雨、见世面,得到了锻炼,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s88DC6~7ib9+8L

二.全国院系调整,地理组并入华南师范学院(1953年) r7:7vd7+5kd85I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开始大规模院系调整。1953年南昌大学各个系分别并入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等院校,师范部大部分并入湖南师范学院,只有史地科地理组并入华南师范学院四年制地理系。老师则有留有分,例如杨质彬去了中南土建学院、杨克毅去了中山大学,张明德调入华南师范学院,刘庚汉回到了江西农学院,朱宏富留校(物理系)。 Z,?2hP4,Yg5=5M

后来这一届学生毕业后,2个留华南师院地理系当助教,5个分到河南师院当助教,3个考入北师大土壤地理专业研究生,还有的到中学当老师。 m4+4Yn6-9Ev6=1J

至此,1951年刚成立的地理专业又停办了,直至1958年江西师范学院地理系成立,江西才有了本科地理专业。 M,-7KJ,=5kg9?8R

江西师范学院时期(1953~1983) i,:3Cu2=4hI9~6h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南昌大学撤销,成立了江西师范学院(1953年10月),设中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艺术7个专科,1954年后,先后发展为系,招收本科学生,开启了江西师范学院的新时期。 m3=,LO5!1yU2+5X

这个时期,尽管还没有地理系,但江西师范学院的地理科研和科普工作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1956年6月朱宏富完成了“宜黄地裂考察报告”,受到通报表扬,并且做了30多次科普报告,编写、出版了7本科普小册子。朱宏富(包括当时还在南昌二中工作的马巨贤)被推选出席全国第一届科普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党中央领导的接见。 v5-3ij2=5PO6+4B

一. 地理系的成立(1958年8月) S9=4Tj6~7tb,1W

1958年根据中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江西师范学院成立了地理系。地理系的教师和行政人员由几部分人组成:一是江西师范学院原有人员,如朱宏富、邓克强;二是南昌师专调入人员,主要有马巨贤、谭钜生、范祖仁、章元雄等;三是兄弟院校分配人员,如华东师大的刘会庆、杨文金(二人均为两年制研究生)、林文荣,中山大学的胡清华。1959年后又陆续分配和调入了苏成泉、郑松莉、陈宏群、黄旭初、刘象天、洪新仁、童纯湘、胡长书、许五津、钟伍常、陈训琛、吴让三、杨巧言、谢彼得(谢帆)、王鹏祥等。上述老师中有些是早已蜚声地理界的老教师,例如刘象天1960年为支援江西而调入江西师院,1956年就是华东师大的副教授,其代表著有“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中国自然地理参考文献”,是《辞海》(1979年版)修订版主要编写人员之一,是六十年代江西师范学院在省内外都有影响的教师之一,其他大多数是著名高校地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是江西师范学院最早一批地理教师,也是此后支撑江西地理界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L,+4Rf8!6ch1-9X

地理系行政由马巨贤任代理主任,谭钜生任副主任,刘会庆任系务助理。由于教师中只有刘会庆一个中共党员,故没有设党支部,刘会庆的党组织关系挂靠在生物系。1959年4~5月间,调来程立勋同志,并发展了邓克强同志,成立了党支部,程立勋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委员,刘会庆任宣传兼统战委员,邓克强任团总书记兼学生班主任。 S88ad8~8Lj2?2T

地理系1958年9月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学生54人,由于招生计划公布较晚,没有学生填报志愿,所有学生均为调剂入取。学生来自赣南、九江、宜春、南昌、抚州、吉安、上饶、萍乡等地区。1959年8月招收第二届学生48人,1960年招收第三届学生41人。学生主要是报考其他专业的学生调剂过来的。 s8:9cD1;1vz5?4j

这时的地理系教师队伍齐全,党政工作有序开展,各方面工作走上了正轨。1961年~1962年,学校贯彻《高教六十条》精神,对课程进行了新的调整,恢复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及任课老师主要有:《地图与测量学》范祖仁,《地球概论》、《气象与气候学》朱宏富,《地理教学法》马巨贤,《水文地理》马巨贤、胡清华,《地貌学》章元雄、吴让三,《中国自然地理》刘会庆、刘象天,《历史地理学》刘象天,《中国经济地理》苏成泉、谭矩生,《世界自然地理》杨文金,《世界经济地理》童纯湘、王鹏翔,《土壤地理》林文荣、谢彼得,《地质学与第四纪地质》黄旭初、陈宏群、谭钜生等。 z89Um7;5Uw6-3J

地理系一成立就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58级一年级地质地貌和植物地理实习在庐山,二年级在抚州温家圳,四年级上学期在鄱阳三庙前农场经济地理实习。59~62级野外实习主要在庐山,还先后在抚州温家圳、长山晏,宜春三阳进行过。 Z3:7fg,;,nG1=1Y

1958年马巨贤编著的《地球仪使用法》由北京科普出版社出版。 1958~1962年正是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学生入学后开展了“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教育,学生教学与劳动相结合,每学年下农场劳动两个月。1958年,学校对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1959年以后,伙食费全由国家包下来,仍发放人民助学金,同时实行学生免费看电影、免费淋浴制度。1960年困难时期,学校要求青年教工和学生种菜,定额交菜至教工食堂及学生食堂。 R5-4LY7?10H62N

这个时期,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白马山农场劳动,一是建立气象站。 H1~5UQ7-2Lh3?6W

1959年学校决定建立白马山农场,位置在今新建县生米镇,面积1250多亩,地形以低丘岗地为主,除少部分水田和旱地外,大多是荒山。1959年白马山开发前,地理系接到农场测量的任务:绘制地形图、确定农场边界、建立农场立体模型。当时由范祖仁老师带队,李潜华、郭可让、李博之等学生都参加了。师生分散住在岭背村村民家里,测量仪器主要是经纬仪和水准仪。野外工作一个月左右,圆满完成任务,为农场的规划建设打下了基础。从此以后,学校在山上陆续盖了房子、修了道路、挖了水渠,昔日的荒山野岭面貌一新,成为江西师范学院师生劳动锻炼、贯彻“教学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方针的基地。在三年困难时期,也为改善师生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v2?3e01=5mM41r

1958年大跃进,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大炼钢铁急需天气预报做保障,为此,地理系建立了气象站,1959年9月25日,开始发布南昌地区天气预报。气象站开始设在现青山湖校区双理楼空地上,后改迁至学生第一宿舍两侧的菜地上,由气象老师朱宏富和林文荣带学生负责观测,同时安排人员用东方红收音机定时收听气象气候形势,结合气象站观察数据,分析后发布天气预报。气象观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同学,同时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由于预报准确,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表扬。 G8:,tm8!3Aq8;1I

二.停办地理系(1962年) Z6?6vQ8!,NI9;5a

60年代初,中央提出“巩固、充实、调整、提高”的八字方针,全国压缩办校规模,撤销了一批1958年匆忙成立的高等学校。在此背景下,1961年学校决定停办地理系和政教系,地理系停止招生。1962年地理系除毕业班外,尚有59级、60级级89名学生,此时59级已是三年级学生,最后48人全部转入化学系,课程还是按原地理系的上,并开了一些基础化学和应用化学的课程。60级41人只读了两年,当时有两种去向自由选择:一种是直接毕业,但拿的是专科文凭,同样由学校分配工作;另一种是选择留下来,但不在地理系就读,而是大部分去了化学系,少数去了数学系、物理系,最后这部分学生实际上读了六年。58级已经修完4年,全国统一分配,大部分分到中学当老师,有十几个人调配到部队,还有一些到了公安系统、机关等部门。地理系的停办影响到省内中学相关课程的开设,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学停开了地理课。 b3:4Fu53Op1~3D

地理系当时教职工共有27人,24位教师为:马巨贤、谭矩生、朱宏富、范祖仁、章元雄、刘会庆、杨文金、林文荣、胡清华、苏成泉、郑松莉、黄旭初、陈宏群、刘象天、胡长书、王鹏翔、杨巧言、谢彼得、陈训琛、许五津、吴让三、洪新仁、童纯湘、钟五常、4位行政人员是:邓克强、程立勋、钟若给、王浔。停办地理系时,除指定的10个人外,大部分都离开了师院,有的调至中学,有的到了工厂或其他基层单位。留下的10人中,谭钜生到师大附中,刘会庆到教务处,林文荣到外语系,杨巧言、钟伍常、陈训琛三人到图书馆,杨文金到校工会,马巨贤到化学系,范祖仁到物理系,刘象天到校医务所。这种安排为后来地理系的复办储备了人才。 R1-7DL23ok,:4T

在地理系停办的16年间,留校的老师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60年代,刘会庆等人还经常到野外考察。1965年9月师院成立靖安分院,开设“农业基础班”和“农业理化班”,刘会庆、杨巧言调入“农基班”,杨巧言教土壤,刘会庆为专业老师兼第一副主任。杨文金、钟伍常、朱宏富、刘象天等都曾上过课。 P3~8PE5=7tZ3!1b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江西师范学院也未能幸免。1968年大批老师下放,下放的地点有贵溪、戈阳、鄱阳、铅山、玉山、靖安等县。1969年1月,江西省革委会下达通知撤销江西师范学院,与江西大学的政教系、中文系、生物系和江西教育学院合并成立井冈山大学,迁到井冈山下的拿山。原地理系留校的林文荣、钟伍常、刘象天、朱宏富随学校搬到井冈山。 W6:7Tn8~,ap8?8a

1972年11月,省革委会下文,撤销井冈山大学,恢复江西师范学院,迁回南昌。与此同时,1968年冬下放的大量老师开始与学院“复钩”。1973年,下放的原地理系教师基本上调回。1975年成立地理组,归历史系领导。组长马巨贤,副组长杨文金,成立时的成员有刘象天、尹善正、杨巧言、陈训琛、范祖仁、刘会庆,主要是在中文系和银行学校上地理课,期间在信丰开办培训班,培养农村青年气象观测员。 f19Cy5~7XY78K

这个时期,老师们为能重返地理教学而兴奋,不少老师积极进行科学考察和开展江西地理研究,1979年杨巧言等出版了《井冈山地理》等著作,发表了“鄱阳湖”等科普文章,为此杨巧言被评为“全国地理科普积极分子”。 a7-4fH9;9TD6=8J

三. 复办地理系(1978~1979年) C2!8zK6:8Zz5-5Y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地理系的复办提上了议程。1978年刘会庆、林文荣根据学校要求,开始做复办准备。3月刘仁求同志从历史系调入,组建地理系复办筹备小组,成员还有马巨贤 、谭钜生、刘会庆等。筹备组首先是将挂靠在历史系的地理组调入,从附中调入谭钜生,以后陆续调入刘焕川、章元雄、苏成泉、吴让三、黄旭初、谢帆、王素珍、朱相水、李博之、梁国权、聂卿云、黄际民、赵树森、刘自清、章定富、杨泽芳、李桂清等。1978年年底党政干部和专业老师基本配齐。刘仁求为党总支副书记兼第一副主任,马巨贤、谭钜生为副主任。不久地理系教工工会成立,杨文金任工会主席,以后的工会主席为刘自清,副主席有杨定国、陈英等人。为制定教学计划,杨文金、杨巧言、陈训生等老师到华中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聂卿云老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拜访学习,吸取办学经验,收集教学素材和资料,得到很大帮助,回来后编写了教学计划。以后系里又陆续调入专业教师,至1981年全系已有30多位教师。 A4?9UN9.6QI,=8g

1979年开始地理本科专业招生,招了39人,男同学31人,女同学8人 ,分别来自省内南昌、抚州、上饶、宜春、吉安、九江、赣州、萍乡和景德镇各地市,均为理科生。课程按教育部教学大纲开课。当时师资力量很强,大部分课程都配备了2个老师,地质学基础甚至有4个老师,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内著名学校毕业、又具有长期野外工作经验的老师。刚调入又没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一般先做助教,跟着主讲老师1~2年后才允许单独上课。那时缺少教材,都是老师编写讲稿上课,学生听课做笔记,后来随着高校教材的出版,大部分课都采用全国统一教材,有些新的课仍采用自编教材,如化学地理、江西地理等。 O8+1Jh,:7PQ6+2G

1979年地理系下设地质地貌教研室、自然地理教研室、经济地理教研室、教学教法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有刘焕川、聂卿云等老师。教师任课情况:《地球概论》马巨贤、杨定国,《中国自然地理》刘会庆、梁国全,《世界自然地理》杨文金、陈英,《中国经济地理》易宜曲,《世界经济地理》朱美荣,《经济地理导论》聂卿云,《地质学基础》刘焕川、黄旭初、朱相水、章定富,《地貌学》杨巧言、吴让三、黄强,《土壤地理学》林文荣、谢凡,《植物地理学》王素珍、孙淑先,《水文地理学》陈训琛、张思华,《气象与气候学》赵树森、刘自清、胡清华,《环境科学导论》陈作贵、李博之,《地图与测量学》黄际民、杨泽芳,《地理统计》范祖仁,《遥感概论》谭钜生,《中学地理教学法》马巨贤、徐剑儒、李潜华,《江西地理》胡清华,《计量地理》黄际民,《自然资源学概论》陈作贵,《化学地理》吕桦、《地理摄影与素描》徐剑儒等。82~86年从全国高校分配来系工作的年轻老师有黄明民、唐荣湘、马定国、胡忠、吴凡、杨梅玲、兰云、毛端谦、徐燕、孙服群、舒长根。期间地理系的管理干部和管理人员有:系办公室主任徐新耀、党总支干事柯维海以及李桂清、胡玉玺、张桂兰、肖萍兰、谢秀文、易申、姚技、陈建民、刘莉等。 M3;9Cn5;6Lq8.1H

野外实习是地理专业最具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80年代主要在庐山,还在井冈山、彭泽(龙宫洞)、德兴(铜矿)等地开展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实习。学生自带被子,条件比较艰苦。从82级开始,地质野外实习在杭州。 o3;9UV6+9CW5?8W

1979年在现老校区双理楼位置的空地上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安放有百页箱、温度计、气压计等仪器,由气象老师赵树森、刘自清老师带领学生观测,每学期还到省青云谱气象站实习。水文地理、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综合自然地理等课程的老师每个学期或不定期带学生到省水文站、进贤、湾里、梅岭等地实习。野外实习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野外工作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9年12月年江西省地理学会成立,马巨贤任理事长,陈作贵为秘书长。学会把江西地理界联合起来,还吸引了地质、地震、测绘、水利、气象、城市规划等部门的专家,成为江西省地理教育、科研和科普的第一个学术团体。 R4-7PD,?,IQ,:2Y

1980年1月,江西师范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谭钜生、马巨贤、刘象天为理科委员会委员。1982年1月,成立校“学位评审委员会”,马巨贤为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后历届系(院)主任(院长)均为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 w88MB13Of9!,g

1979年江西省只有江西师范学院地理系招生,远远不能满足江西地理教师的需要。为解决江西省地理教师缺乏的问题,1981年举办了中学地理教师培训班,地理系自编教材,培训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学教师。1983年开始招收2年制专科生,专科班招生一直到1993年止。 F4;5Yi3:6WT8.2H

1982年江西地理研究所成立,马巨贤任所长。1984—1988年谭矩生任所长,刘会庆为副所长。1986年6月,经江西省教委批准,江西地理研究所成为学校的处级研究所之一。1982年地理系接受的第一个项目是《江西省地图集文字说明》,杨巧言、刘会庆、杨文金、杨泽芳等参加了编写,地图出版社出版后获得好评。这个时期出版的还有《江西名胜》(杨巧言、刘会庆等,1981年)等著作。 y1+8ds2=1TR8+4U

从1979年到1983年,地理系复办后各项工作走向正轨,学生工作有声有色,这几年毕业的学生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师大地理与环境学院的领导、江西各地市地理骨干教师许多都是这个时期的学生,在中科院和各高校工作的毕业生都成为各单位和领域的骨干和专家,不少学生走上了领导岗位。 r2;3nb54dV3.4K

江西师范大学时期(1983至今) E6.2Lv5!3qn7-3x

1983年10月,江西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标志着江西高等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也为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个时期大致可分为稳步发展、在挑战中前进和新时期三个阶段。 V7=7sx8~7UE3?1e

一.稳步发展(1983~1992年) d1~2ql,?,rc6=2x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的复兴,地理系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首先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地理系复办后前几年每年招一个班,每个班四十几个人,但随后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最多时达百余人。毕业生就业好,供不应求。其次教师队伍充实,新生力量不断加强。80年代中期可以说是地理系教师力量最强的时期之一:一是老一辈教师仍在工作岗位上;二是从全国各个部门、高校调入的教师年富力强,适应了高等教学,并且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从79级开始,留校的优秀毕业生给地理系注入了新鲜血液。79~82级留校的毕业生仍然在师大的有郑林、陶满德、冯淑华、蒋梅鑫、赵海云、刘影、杨颖、胡细英、舒晓波、李斌,他们充实了教学第一线,目前已是学校各部门、院系的领导和教学骨干。 K9.6LV9.4hJ13e

1984年地理系领导班子为:党总支副书记刘仁求,系副主任杨文金(主持行政工作)、刘会庆、陈作贵。1984年3月刘仁求同志离职,李焱山为副书记。1987年6月年杨文金为系主任,刘会庆、陈作贵为副主任,不久杨巧言接替陈作贵为系任副主任。1989年通过民主选举,杨巧言当选系主任,经过组阁方式,学校聘任李潜华、吕桦为副主任,分管教学和科研。 W,+5ji9+5AN,=2a

1986年袁雄同学获江西省委宣传部授予的“文明标兵”称号。90年代蒋梅鑫、杨颖老师先后荣获江西省“优秀政治辅导员”称号。全系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k5=5iA3-50P5=3s

1984年学校制定了教师培养计划,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出国访问进修。1985年谢帆出席了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第十五届草地会议;1989年王素珍参加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三届牧场会议;1987年12月陈作贵赴澳大利亚进修“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课程;1992年郑乐年公派泰国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章定富作为国家教委委派的访问学者,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服务地理学; 1995年徐燕公派到新西兰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3月吕桦应邀访问香港中文大学,并作学术报告;2002-2003年毛端谦作为访问学者公派意大利研修人文地理。 V5:4oU5=8Dk6.8k

80年代后期,地理系教师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一些教师退休或离世,年轻教师比例增加。1986年全系只有三个副教授职称人员(马巨贤、谭钜生、朱宏富),大部分教师都是讲师。1987年,随着职称改革和职称评定正常化,朱宏富升为教授,副教授已增至12人,教师结构向高级职称转变。一些老师在学科建设和教书育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朱宏富教授和王素珍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黄强教授获“曾宪梓奖教金”三等奖。 v27fn1-9eM4-3f

1984年10月谭钜生、刘焕川老师获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教育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E9=1yI58ul8?5e

1983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复办函授教育。地理系1988年至1995年开办函授专科班,1992年开始开办函授本科班。1988年6月17日,受全国煤炭单位各矿务局委托,地理系负责代培地理专科生60名,学制两年,招收对象为省内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中学地理老师。 Y,,VI1~6Xc,.1K

1983年江西省开展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朱宏富教授任综合科学考察的两个首席总工程师之一。综合科学考察共70个子课题, 地理系承担了2个子课题:“鄱阳湖围垦的综合评价”,参加者有朱宏富(顾问)、刘会庆(负责)、杨巧言、黄旭初、陈作贵、杨泽芳、陈训琛,课题于1985年完成,1989年获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师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永修县江益乡1986~2000年综合开发规划”,参加者有朱宏富(顾问)、吕桦(负责)、黄际民、聂承启、孙淑先、郑林等,1987年完成,1989年获江西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三等奖。 a8+2Yc3!3eu3+5D

1988年4月 “地质地貌教研室”被江西师范大学评为先进集体教学单位。1989年至1991年,“地质学基础”、“地球概论”、“地貌学”课程经江西师范大学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组验收,评为优秀课程,黄强获江西省教学优秀一等奖。 b3=8ST3!3MN9-3K

1987年朱宏富教授聘任为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委,因“论鄱阳湖的发展战略”等2项咨询建议被江西省人民政府采纳,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 y1:3pn7;6DU7.,B

1988年《鄱阳湖研究》出版,朱宏富任副主编,地理系参加编写的有刘会庆、杨巧言、黄旭初,迄今此书仍是研究鄱阳湖的最重要、最权威的著作之一。 h8!2DA,-8WV6?4U

1988年《江西省地理》出版,编写人员为谭钜生、林文荣、黄际民。 B3+5OU58WX9=7d

1989年《江西省国土资源地图集》出版,吕桦、郑林、胡清华、聂卿云分别负责教育、科技、文化图幅的编绘。 R4:8zT,+7hj,-6i

1990年《江西省经济地理》出版,主编易宜曲。 u2=2Oz5~9IF8-7d

1991年10月,“低谷效应与江西发展战略”(吕桦)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A9;,De,-3xg3:4W

1992年,“鄱阳湖低丘岗地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杨巧言负责,参加者有刘会庆、黄旭初、李博之,获1994年江西师范大学科技成果三等奖。 S7.4sk6-9K04;2G

1990年12月,“鄱阳湖综合考察和治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理系“鄱阳湖围垦的综合评价”和“永修县江益乡1985-2000年综合开发规划”课题组的十几位老师参加了此项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朱宏富教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状,刘会庆、杨巧言、吕桦、郑林等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奖励荣誉证书。 V2;1nN6-9xS6,R

1986年12月,地理系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全系老师都做了学术报告,会后编撰了“1986年学术报告论文集”,收录了24位老师的28篇论文。 v2?6VY7.7KX5;9J

1984年成立了“国土研究室”,朱宏富负责。1985年“国土研究室”完成“江西国土资源概要”编写(朱宏富主编,参与编写的人员还有李博之和郑林),属机密级文件,供内部使用。1992年以“国土研究室”为基础,经省编委批准,成立“江西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研究所由江西省计划委员会和江西师范大学共同领导,朱宏富任所长,金锋(江西省计划委员会国土处处长)、吕桦等为副所长,省计委魏应宽副主任和师大邹道文副校长为名誉所长。研究所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区域开发、国土整治研究和著作的编写,例如“江西省庭园生态经济调查研究”(1990年10月);“鄱阳湖区行政管理体制调查研究”(1990年12月);“资溪县改革开放与发展研究”(1992年2月);“星子县改革开放与发展战略研究”(1993年4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力合理布局研究”(1994年3月)。参加了“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总体规划纲要”(1991年12月)、“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江西卷”(1995.2)等的编制和国土开发整治工作。 在自然地理方面,谢帆、王素珍的“草山草地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二人分别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 o2-80P1:6ht2=7x

1985年1月17日,成立江西师范学院“人口科学研究中心”,马巨贤为“中国人口丛书”编委兼《江西人口》编委会主编,易宜曲任《江西人口》编委兼秘书。1989年4月,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口·江西分册》,主编马巨贤、副主编易宜曲。198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易宜曲主编的《中国地理趣谈》一书。 u5;3bm8~9ON9:2x

1988年1月20日,成立“江西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陈作贵任所长,开展了江西人口研究,朱美荣等老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y3.3IW3.7CL8!5I

1988年,由地理系承办的全国高校《中国自然地理》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全国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数十所大学参加,代表们考察了九江、庐山、井冈山、泰和千烟洲、赣州等地,加深了对江西的了解,扩大了地理系在全国高校的影响。 E4~9vc8!1FA1.1d

1990年至1993年,为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地理系承接了樟树市、湖口县、金溪县和南昌市湾里区土地资源详查任务。这是地理系首次承接的生产项目,要求高、难度大。为此,地理系举全系之力,抽调老师专职负责,87级、88级、89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全部参加。外业(野外调绘)由梁国权老师负责,带队的老师有蒋梅鑫、张东祥、陈英、丁川、杨梅岭、刘影等;内业转绘、编图工作由杨定国老师负责,参加的有易申、冯淑华、盛旦宁、刘影、胡忠等老师。经过几年努力,三县一区的土地详查均通过严格的检查验收,达优良等级。土地详查锻炼了学生,提高了教师,为地理系全面进入江西省土地工作领域奠定了基础。为此教育厅授予地理系“全省高校教学改革先进单位”称号,并获“全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q8.8iH63Dh8!6o

1990--1991年、1999--2009年,刘焕川、黄旭初先后分别被江西师范大学聘任为学校教学督导、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员。 T3=7CR1=1aC,+8M

1987年2月学校任命徐新耀同志为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1988年4月徐新耀同志调离,学校任命王冬生为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1989年11月年王冬生调离,符兴融接替任党总支副书记。1990年4月李焱山为党总支书记。1993年李焱山离职,徐新耀任党总支书记,柯维海任党总支副书记,在此期间,杨巧言同志为系主任,李潜华、吕桦为系副主任。 V,.3gO2?6wk5~1R

二.在挑战中前进(1992~2003年) K3!8yr3!2iJ5:4a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高考改革,多处地方取消地理高考,同时高校毕业生分配也由计划(统一)分配,逐渐走向市场分配。师大1991年(87级)地理专业分配情况不好,招生人数下降。面对中国高等地理教育因高考取消地理科目考试而受到的冲击,许多高校地理系纷纷改名,增加新专业,以求生存。当时学校也有合并地理系的想法(将地理系并入化学系),为此地理系党政统一意见,据理力争,保留了地理系,同时变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寻找新的生长点,开办新专业。新增专业最初考虑有房地产、旅游、珠宝三个选专业。当时旅游专业教学计划都已准备,后来因为对就业市场把握不准,放弃了,现在看来不能不说是个损失。为办珠宝专业曾派专人外出学习,也进了几台小型设备,后来也放弃了。根据市场调研和专业条件,最终决定办房地产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属经济管理类)。 I2;5tB1.9qw4-7e

90年代初,地理系的老师就积极介入房地产评估行业。1995年黄强、陶满德、丁川、张东祥、胡细英五位老师考取了房地产估价师。1993年,经过严格的评估,江西省建设厅批准地理系设全省房地产评估师培训中心。由于老师教学认真,培训人员通过全国评估师考试的人员比例居全国前列,培训班办得有声有色,为房地产专业的建设与招生奠定了基础。 W,:8aM,?5VA3:6v

1993年地理系与广东汕尾联合招收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招收43人,两年制大专。1994~1996年均为两年制大专, 1997年为三年制大专,1998年升为四年制本科,招收学生以江西为主,包括外省学生。 F6!5yY82fL95C

1994年4月6日,地理系更名为环境资源科学系。党总支书记徐新耀,副书记柯维海,系主任吕桦,副主任章定富、陶满德。 P,=5vd5~3Yv3.4G

9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系招生数下降,全系学生数一直列全校末位,直接导致教学经费严重不足。90年代初全系一年经费只有2.3万元,1994年计划经费也仅3.2万元(包括行政、教学、图书资料、差旅,甚至野外实习),为此从90年代系里办起了计算机培训班,对缓解经费紧张起到了一定作用。 d5.1Mm3-2Vw7!9X

1994年经过广泛调研,决定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申报得到批准并筹备招生工作。1995年招收第一届2年制专科,当年只招收到12名学生。1996年改3年制专科,1998年设置4年制本科专业,与此同时停办专科。1997级专科中有7人专升本,进入本科学习,这些同学是王胡军、陈晨、杨先昊、梁海芬、李小云、雷菁、张震雄。城市规划专业初办时由地理专业转到城市规划方向的老师主要有章定富、郑林、杨梅玲、毛端谦、钟业喜、马定国,郑林任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杨梅玲任副主任。后来陆续调入了杨坤、刘丽、刘杰、孙海兰、闵忠荣、方审炉等老师,这些老师后来大部分都到了城市建设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成为城市规划专业的骨干力量。 W,?4Ho,~7RA4?4o

师大城市规划专业填补了江西省没有城市规划专业的空白,同时瞄准世界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地理专业的优势,将区域研究、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在一起,很快打开了局面,得到了国内规划界的认可,参加了由建设部规划司组织的首届有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与会的25所院校的全国城市规划教育国际研讨会,使用建设部城市规划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的教学大纲,参加该委员会组织的国内外学术活动。 g8:1kD7=2oD4,e

房地产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的设立,使地理系走出了困境,同时老师们也付出了很大的辛劳。为办新专业,系里规定年轻老师(50周岁以下)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开设新课程。尽管如此,仍有两名50岁以上的老师(黄强、章定富)开设了新课程,并且在新专业建设上发挥了主导和骨干作用。现在师大城建学院房地产专业的老师基本上是那个时候地理系的老师转过去的,如陶满德、张东祥、赵海云、丁川、胡细英、刘群红等。 d2;6UN9.7rG87g

由于办学思想端正,专业方向正确,老师教学认真,学生的理论和专业技能扎实,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学生缓解了江西城市规划人才奇缺的局面,大部分都进了城市规划设计或管理单位,成为各自单位的骨干,不少人走上了领导岗位。房地产专业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方向广泛,都找到了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至于地理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高考恢复地理考试,加以长期以来地理教育的停滞和江西省大量地理教师流向沿海,地理教师严重缺乏,毕业生已成为各地区、学校的争抢对象,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一直很好。 s6;1Gx,+2Mi7;8g

以房地产和城市规划专业为契机,学院除了设立“江西省房地产评估师培训中心”外,还先后成立了“房地产评估所”、“江西师大城市规划设计所”(后为院),开始是“丙级”资质,后提升为“乙级”资质。开展了一系列房地产评估和城镇规划工作。如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后,根据省政府的统一布置,承担了星子县蛟圹镇灾后重建规划;瑞昌市灾后重建规划;扬子洲农业生态观光园控制性规划;万年、贵溪的小城镇规划;南昌市滕王阁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系马桩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q8.,aT6-1AP9:6l

1995年在土地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城镇地定级估价研究,成立了“江西师大土地评估研究所”,获乙级土地估价机构资质,梁国权、郑林、舒晓波获首批国家土地估价师资质。1995 -1999年期间,先后承担完成了进贤县、余干县、井冈山市、波阳县等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和新建县、宜春市、广丰县、南昌市湾里区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经省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评审验收,各项目均达优良等级。新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梁国权、蒋梅鑫、毛端谦、胡细英完成,其余县市课题均由师大土地估价所的梁国权、舒晓波、郑林、张东祥、胡细英等老师共同承担。 p2!,pj3=2OH5;8S

1996年与省建设厅村镇处合作,开办“乡镇长培训班”,培训省重点乡、镇长。每个班30~40人,多时50~60人,一直办到2003年。为办好培训班,出版了“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一书,作为培训班教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7-7mK2;4sd5~4N

1999年,为表彰地理工作者,中国地理学会授予朱宏富、谭钜生“从事地理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 X4-2oS5=7UJ3!5u

1999年12月9日,环境资源科学系更名为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吕桦为院长,徐新耀为书记,柯维海为副书记,章定富、陶满德为副院长。此时城市与环境学院设地理教育、城市规划和房地产三个本科专业,同时开办了地理函授。在建设新专业的同时,学院重点抓了硕士点的申报工作。从1996年开始,连续申报了三次。开始只申报人文地理专业,后来增加了区域经济专业,领衔导师为吕桦、章定富、罗来武、温锐,申报工作繁复而艰辛。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评审、江西省学位办批准,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二个硕士点先后批下来,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地理专业硕士点和区域经济硕士点,填补了江西省该领域的空白。2002年招收第一批统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共5人。硕士生导师分别是吕桦、章定富、郑林、胡细英,其中人文地理专业学生2人,区域经济专业3人,分别是钟小根、肖细军、曾艳、陈晨和胡俊,这批研究生2005年7月顺利毕业,均达优良。 k7!1Vx3;3Vw1;5Y

2000年批复地理教育硕士硕士点,统招在职研究生,2001年10月份考试,2002年春季入学,总共招收14人,于2004年12月毕业。这14人分别是:喻金水、王胜国、张爱花、姚宁萍、汪新太、金素兰、杨芳英、宋富坚、欧阳岩、徐太久、郭峰、王富平、简菊生、吴修源。 B2-9Qt2?2ul7!7g

2000年学校开展“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活动,詹鸿生任组长,不久徐新耀同志退居二线,詹鸿生任党总支书记。2001年4月詹鸿生调离,2001年5月柯维海调离,7月徐昌明任党总支书记,黄晓滨任党总支副书记。 U,4WL9;3vE2:2f

2001年吕桦退居二线,章定富任院长,陶满德、罗先诚、郑林为副院长,此时的城市与环境学院下设三个系:地理系,系主任蒋梅鑫、曾峰海;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杨梅玲、刘杰;房地产系,系主任张东祥、胡细英。学院设有“江西地理研究所”(所长吕桦),“江西师大城市与人口研究所”(所长章定富),“江西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所长朱宏富),“江西师大城市规划设计所(后升为院)”(院长章定富)、“江西师大土地估价研究所”(所长梁国权)、“师大房地产估价所”(负责人陶满德)等。科研主要围绕鄱阳湖开发治理、京九铁路建设、江西地理和区域发展战略、江西城市与人口、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旅游发展和地理教育等方面开展。 t9;,bm1:4Fj9-1d

在此期间主要成果有:“三峡工程对鄱阳湖区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朱宏富,胡细英,吴敦银,刘影,郑林,蒋梅鑫,钟业喜),获1998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庭院经济研究与推广”(朱宏富,郑林等),获1998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西省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章定富,杨梅玲等,2002年),获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级课题评审一等奖; “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朱相水、吕桦,1994年),获江西省教育厅颁发的基础理论二等奖; “关于加快京九铁路江西段沿线城市化进程的研究”(章定富,吕桦等)获1999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鄱阳湖区对长江洪水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对策研究”(朱宏富、刘影、郑林、吴敦银、胡细英等,1999—2002年),获2004—2006年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省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梁国权、蒋梅鑫等),获1995年江西省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成果一等奖;“南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倪才英等)获2001年国土资源部一等奖;梁国权参与的江西省土地局主持的“全国农用土地分等定量研究”,1994年获国家土地局应用科学技术一等奖。 l2~,Ke3=5VO9?7s

完成的重要成果还有:“江西沿(长)江段几个重点问题的研究”(吕桦,朱宏富,郑林,刘影,舒晓波,蒋梅鑫等,2000年12月);“经济全球化与江西城市化及其就业对策研究”(马定国,章定富等,2002年12月);“长江开发开放与沿江城市发展”(章定富、郑林等,1994年11月);“京九铁路江西段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吕桦、章定富等,2000年7月);1992年和1995年两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和“江西修水东岭地区、乐平沿沟地区P/T界线层综合研究”( 朱相水等)。 n3=4VY8+5pW,+5z

出版的主要著作、教材和汇编的学术论文集有:“鄱阳湖综合开发与治理”(主编朱宏富等,1993年);“鄱阳湖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研究”(主编朱宏富等,2002年);“江西省自然地理志”(主编杨巧言,副主编刘影,梁国权,李潜华,2003.2);“江西地理”(乡土教材)(朱宏富、徐剑儒、喻金水等);“中国旅游地理”(主编李潜华等,1994年);“京九铁路南段沿线开发研究(主编刘琦,吕桦,1999.11);“新世纪,新谋划”(吕桦,章定富,江景和,2000.12);“江西区域经济研究与地理教育”(主编吕桦,章定富,喻金水,1999.12); “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主编章定富,吕桦,1997.10)。“江西省地理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综合学术年会学术论文”,1994.11;“全国丹霞地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西师范大学分册)福建泰宁,2001.7;“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发展论文汇编”(江西峡江,1998.5)。 V9?2Nk3,oP8!8g

地理系党总支一直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1979年全系只有刘会庆、林文荣、刘仁求、刘自清、黄强等几个党员,设教工党支部,第一任教工支部书记由黄强老师担任。后来陆续发展了杨文金、杨巧言、陈作贵、孙淑先、吕桦、章定富、杨定国等教师为党员。复办时,学生党员较少,因此发展党员的工作由教工支部承担,后来学生党员多了,组建了学生党支部,第一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由柯维海担任。当时对学生入党抓的比较紧,做到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对每一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都由党员教师担任培养人和介绍人,严格把关,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吸收到党内来,起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毕业后,这些党员很大一部分担任了各级领导和部门的业务骨干。当时发展党员要经过学校党委审批,我系发展学生党员的数量比率在全校名列前茅。1993年学校扩招以后,学生人数急剧上升,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学生特别多,2002年学校党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将各系党总支升格为学院党委,赋予了加入党的组织由学院党委审批的权限,为我校党的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 o36pH15UJ83t

在积极发展中共党员的同时,学院注意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一些教师参加民革、民进、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并担任重要了领导,其中李潜华(1992.6—1999.5)和胡忠先后任江西民革师大支部主委,而且胡忠被选为江西省政协委员;朱宏富长期担任江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委(1986-2007年),在鄱阳湖研究和开发治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r5?3y04+8gM4+8G

地理学院的学生工作在学校一直很有特色和影响。1996年95级的学生罗芸写信给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同志反映学生困难的的问题。省委副秘书长李志勤将舒惠国书记的复信和1000元捐款转交给罗芸同学,表示对困难同学的慰问。 u1=2xj2!7dZ9;2X

1996年,在系团委和学生会的组织下,成立了蓝天志愿者协会,从“绿色寝室活动”、“鸿信”志愿者为全校师生送发“迷路”书信开始,到深入南昌市筷子巷学习邱娥国先进事迹,扶助老人,蓝天志愿者协会本着“服务校园社会,锻炼学生能力”的宗旨,紧紧围绕“环保”这一主题,成立了“蓝天环保社团”。社团依靠地理学院雄厚的专业背景,以“湿地”保护为主题,创造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环保宣教、调查活动。2002年,蓝天环保社团在参加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家林业局、中国青年报社等单位联合开展“湿地使者行动”活动中,获得全国唯一的一等奖,以后又相继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2004年;“还长江生命之网”2005年湿地使者行动全国十佳团队;全国优秀社团;2006年全国湿地使者行动第一名;2008年“节能20行动”环保知识宣传大赛全国第一名,2008年;2008年湿地使者行动特殊贡献奖等。蓝天环保社团的活动引起了中央,省市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江西师大、江西省以至于全国高校大学生环保社团的一面旗帜。 D3+3YB4!6YR3;9Y

地理学院(系)建院(系)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风和严格的专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地理教育和科研人才。他们中的大部分仍坚持在中学地理教育第一线,成为江西省地理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中许多人担任了地理教学管理、科研部门或学校的领导,也有人进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成为高等教育和地理科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一部分进入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还有些进入了企业或经济部门。例如,边慧英(中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舒俊(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学特级教师占发龙、李建、刘煜、林方红;中学校长张敏生、黄余平、董太升、余斌华、周方鑫、全疆发、刘荣青、陈联涌、潘琳琳、陈朝松、李康悳;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喻金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熊尚发研究员、中科院遥感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良富研究员、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水森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方一平研究员;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六华,江西省地震局副局长宁卫民,新余市副市长林彬杨等,他们是优秀校友的代表,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K5+4mB8-1Ij78W

三.新时期(2003以来) U3;3CW8!1eu5.7n

2003年7月16日,学校公布将城市与环境学院分开,分别成立“地理与环境学院”和“城市建设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以原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地理专业为基础组成;“城市建设学院”由原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城市规划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为基础组成。分开有利于多专业的发展,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紧密联系融合在一起的专业被割裂开了,具有先进理念的区域研究——城市科学——城市规划的学科优势丧失了。新成立的“地理与环境学院”人员减少了一半(23人,其中教师18人),3个专业只剩了一个专业,学生不到200人(199人),成为学校最小的学院,但是对地理与环境学院来说,目标更明确了,力量更集中了,队伍更团结了,经过40多年的风雨,江西的高等地理教育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Z1=5Vc1!7KX7:3T

2004年学院成功申请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人文地理学增列为“十五”江西省重点学科;2005年又增设了自然地理学硕士点。 H3;6xk,.4LQ5:9S

2005年江西师大整体搬迁到瑶湖新校区,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随着学校投入的增加和地理学院新班子的建设,地理与环境学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X,.3GP94hl92r

2003年7月学校任命郑林为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刘影为副院长,同时任国土研究所副所长,章定富为调研员,胡忠为副院长。10月任命郑林为院长,11月黄海兰为党委书记。2004年9月任命舒晓波为副院长分管教学;蒋梅鑫为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赖格英为鄱阳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分管科研,2006年任命为学院副院长。 r2?9ug6.7ef9-8r

2008年9月学校调整了学院领导班子,郑林调任为院党委书记,蒋梅鑫为副书记,刘影、舒晓波、赖格英为副院长,2008年11月,陈晓玲任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 K5=,Ff,-7IY7?8e

地理学院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配合学校抓鄱阳湖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w7+1XH5+4Yq2~,r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师大地理系以朱宏富为代表的几代学人,孜孜不倦地围绕鄱阳湖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05=4uO2+2sK5-70

2003年10月教育部同意江西师范大学和南昌大学联合成立省部共建鄱阳湖湿地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于2004年1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度院士,副主任为香港中文大学太空研究所林珲教授。 i,6VC1=5vJ1!7D

2004年7月,学校聘任美国密西根大学鲍曙明博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同时成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游海任主任;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任命刘影、赖格英、郑林、毛建华、胡忠任实验室副主任。此外,实验室还聘请了一批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H3!9TE4;,UA5;9L

2007年11月,实验室更名为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聘任陈晓玲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担任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为香港中文大学太空研究所林珲教授。 O2~1Cp6!2sR,=9l

鄱阳湖实验室的成立是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上的突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江西师范大学10件大事之一。 R8.4Um6?,Ti5?6L

2005年地理与环境学院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以其办学指导思想正确,办学定位准确,本科教学工作成效显著,办学特色突出,迎评促进工作积极,自查存在的问题认真、深刻,得到评估小组的认可,获得好评。 q3?3dD5:1Ac4!7Q

目前地理与环境学院(包括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位于瑶湖校区的方荫楼,面积1.2万平方米,在校学生600多人。一进学院大门,迎面是突显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花岗岩石刻图,上面是校训,简洁而鲜明,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学院现有地理科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培养目标,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三大模块组成。学院根据地理科学的专业特点,专业教育模块由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任选课和专业限选课四部分组成,教师教育模块则是以教师教育技能培养为主,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的地理学教育专家。地理信息系统(非师范)专业课程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大模块组成。专业教育模块由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任选课三部分组成,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Y6?7hf8:1XP3!1x

学院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建立了南昌实验中学、南大附中、南昌十七中、南昌二十三中、豫章中学等教育实习基地和杭州、井冈山、庐山、鄱阳湖等野外实习基地,并且将传统的认识验证型实习转向探索型实习。如2001级井冈山综合地理实习,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实习大纲要求,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写出实习报告,收到很好的效果。 D2~1nZ3.2fO2-,L

地理与环境学院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党政行政管理人员11人。学院下设地理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院办公室等行政机构和学院党委、院团委、院工会等党务机构,并成立了学院学术委员会(院教授委员会)、院学位委员会。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实验室挂靠地里学院,经学校认可的处级研究机构有江西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江西地理研究所。 i,=4sH2=5hV8.2q

学院党委下设教工支部、学生支部、“蓝天环保社团”支部和研究生支部,共用教工党员 25人,学生党员70人,学院党委委员郑林、陈晓玲、蒋梅鑫、刘影、舒晓波、赖格英、叶民盛,学院团委负责人雷菁,学院工会主席熊小英。2004年学院成功召开首次“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 R,+5Qe7-5EM2+2y

地理与环境学院成立以来,大力抓了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刚成立时,只有两个教授(章定富、郑林),没有一个博士。经过引进、培养,现在学院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内含博士21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9人,博士占专任教师的64%,大大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教师中有江西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郑林),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蒋梅鑫、钟业喜、倪才英、赖格英)。 Y5!5SC6=1Tj5:2V

2005年钟业喜获江西省教育厅颁发的“江西省教育成果二等奖”和“江西省多媒体竞赛二等奖”;2008年12月江西省教育厅授予钟业喜、舒晓波、蒋梅鑫、郑林、叶民盛“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9月郑林被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评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9年6月蒋梅鑫被中共江西省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9年7月被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评为全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010年9月被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教育工会授予第五届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钟业喜被授予优秀大学社团指导教师(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2005年)、江西省保护母亲河先进个人(省人大环资委等,2007年),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工作者(中国地理学会)。 H3!40o3~8la3?1t

学院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研究生教育,现有人文地理、区域经济、自然地理和地理教育硕士授权点,在校研究生100余人,占全院在校人数的17%,高出全校平均数。培养的研究生中,先后有朱俊成、龙安华、李丽娟、李键、刘志勇、李鹏、万智巍、范娜、张静然、刘运伟等考上博士。2010年9月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再次实现了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上的突破,标志着地理与环境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地理与环境学院2006年获首批国家甲级土地规划机构资质。 j3.9Bn3,kV6!1O

地理与环境学院成立以来,特别是鄱阳湖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学院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得到极大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9年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项、科技部中德合作项目2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项,科技部支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之专题项目4项,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题研究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项目2项,国家旅游局项目1项,2010年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y3-3rB8!4Xz5;,y

学院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开展社会服务,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社会服务领域。2003年以来先后承担完成了上饶市、南丰县等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及基准地价更新评估项目,宜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安福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等土地利用规划项目,泰和、安义等县农用地分等定级省级试点项目、江西省农用地分等土地利用/经济系数计算项目等农用地分等定级项目,信州区、上饶县等县(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测算项目,南昌英雄开发区、江西弋阳工业园区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项目,赣南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江西大余工业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陈瓦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影响评价、瑞景天然气管道防洪评价等环境评价和防洪评价项目,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安远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规划、杨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保护与发展等规划项目,三峡短期水文预报方案开发、横江流域水文预报方案研究等水文预报方案项目,建立鄱阳湖水体质量检测数据库、莆田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江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估系统等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Y2~9ew3?9LI91H

近年来,分别在《Internatio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c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Acta Tropica》、《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EI/ISTP索引论文80余篇,出版《Wetland and Water Resource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A Watershed Perspective》等(美国Taylor & Francis出版社出版)专著6部。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E3=9yx5!2Zo2?8r

学院拥有图书资料室、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遥感与GIS实验室,天文观测实验室,岩石矿物、地理标本陈列室及地理学发展史展室。教学实验用房使用面积3140平方米,设备571台件,设备总值500万元。设备完好率95%,每年的设备运行、维修和小型设备添置及实验教学经费占学院每年四项经费的8%—10%。2004年开始,利用日元贷款,增添了高纯锗#型伽玛能谱仪检测系统(GWL-120-15)、全站仪(NIKONDTM-552)和原子荧光光谱仪(AFS-3100)等设备。2005年6月接受美国ESRI公司赠送的ArcGIS软件一套(25个License),通过与美国、香港及国内研究机构开展研究合作,获得不同时期的江西全省、特别是鄱阳湖地区的大量遥感影像等珍贵数据。 W1.,CH2-3Lu3-8T

2003年以来,学院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4项,校级教改项目62项,获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多媒体课件奖15项;出版教材7部,自编教材4部,指导学生(学生团体)获国家级、省级、校级奖51项,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上做出了成绩。《中国地理》、《土壤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保护》等课程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地理科学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P7?2uS3:1Kf7;2d

2004年经学校批准,学院成立了“地理科学教学实验中心”,2009年6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该中心获“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使地理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也为全省地理实验教学建立了新的平台。 g7+7Xf2?9XE3.7k

鄱阳湖重点实验室为地理与环境学院对外交流和学术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仅2004年至2009年3月就有61次国际学术交流、讲学和访问。例如2004年7月美国密西根大学鲍曙名博士为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空间统计分析”讲座;2005年6月“海外中国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举办了“地理与遥感应用”高级讲习班,吸引了省内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业人员参加;2006年6月由江西师范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鄱阳湖环境与公共卫生”在学院举行,来自中科院、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其他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培训;2007年4月“海外中国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在美国地理学会2007年年会期间组织了“鄱阳湖环境与生态研究”专题报告会, 鲍曙明博士和我系齐述华博士做了专题报告;2006年5月29日和6月15日,曾担任国际生态学会主席、联邦德国环境顾问委员会主席的Haber教授和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有关学校的专家访问了实验室,并就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地理与环境学院及重点实验室和国内外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开展了密切的科技合作和互访,刘影教授曾多次受邀访问美国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有8位国外著名教授聘为实验室的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与此同时学院还和国外和港台相关高校的师生开展了交流和互访活动。2007年4月和2008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师生再次到学院访问并考察了江西的地理和人文环境;2008年7月,由“蓝天环保社团”和江西省科协国际部共同组织的赣港台三地大学生鄱阳湖夏令营共五十人参观了地理学院和重点实验室,并与学院学生举行了联欢;2009年10月“蓝天”环保社团一行11人应邀访问了香港,与香港中文大学绿色天地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交流活动,建立了两校间学生活动交流机制。 x4!6aA6?8SV3-6a

学院在加强国际交流的同时,与国内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关系更加密切。近五年来,徐冠华、陈述彭、施雅风、孙鸿烈、李文华、刘昌明、郑度、丁仲礼、陆大道、李小文、李德仁、刘经南、潘际銮、宁津生、陈俊勇、张祖勋、陶澍等17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访问并到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指导工作。2005年6月27—29日,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鄱阳湖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山江湖办,中国科学院遥感与应用研究所、江西地理学会和美国密西根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鄱阳湖水资源与复杂生态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士刘昌明做了大会主题发言,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郑度院士及来自美国等国内外专家参加了会议。2008年11月16-18日,江西省地理学会与鄱阳湖重点实验室及省山江湖办共同举办了以“和谐长江、人类与河流共存”为主题的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中科院院士施雅风、中科院南京分院原院长余之祥等专家和学者100多人出席,施雅风院士等学者做了20多个学术报告,起到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10月19日,应鄱阳湖重点实验室和江西地理学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再次访问江西师大,并为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大讲堂”开坛之讲,作题为“功能区与区域发展”的学术报告,受到师大师生和来自全省各高校和科研人员的热烈欢迎。 t3:,LL6;2aB7;3A

地理学院作为江西省地理学会的唯一挂靠单位,长期支持学会的建设和发展。地理学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历届负责人为: g7;7IG9+7lm8;5U

1979-1984,第一任理事长马巨贤副教授,秘书长陈作贵 d8:8YF1=,Vj4?2z

1984-1988,第二任理事长谭钜生副教授,秘书长黄强 06+5cZ6~7pq6:4r

1988-1994,第三任理事长杨文金副教授,秘书长李潜华 N6-8hA4:3Kx,-9q

1994-2000,第四任理事长吕桦教授,秘书长蒋梅鑫 L7=1cB7~,aL6=1h

2000-2004,第五任理事长吕桦教授,秘书长蒋梅鑫 P3.5aZ3-40X2.6t

2004-2010,第六任理事长郑林教授,秘书长蒋梅鑫 t7!3Ew7-,jl6?1Z

2010— 第七任理事长郑林教授,秘书长刘影 N2!7bA8!9mG9?2m

江西地理学会作为江西省地理界唯一的学术团体,积极支持和推动江西地理教育、地理科学研究、地理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以及江西经济的发展。例如1987年江西省地理学会和江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江西省地质学会等发起召开了“江西省首届地学与决策学术研讨会”,编印了论文集(主编陈建国、胡清华)。1999年11月,地理学会参与了由江西省科协和广东省科协共同组织的“京九铁路南段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理事长吕桦作为主编出版了“京九铁路南段沿线开发研究”论文集。2000年12月地理学会参与发起了“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研讨会”,会议出版了“情系旅游圣地——江西”论文集。2000年,地理学会积极参加了江西省科协组织的揭批李洪志*****的活动,理事长吕桦做了专题报告,并撰写了“论李洪志宇宙论的反动本质”一文,刊登在江西省科协刊物上。 t5:5WU3+5K07.9E

2005年6月26日,地理学会与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海外中国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青年学者高级讲习班”。CPGIS协会创会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珲,现任CPGIS协会会长、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助理教授杨朝伟等出席仪式。该活动的顺利进行,促成了CPGIS于2008年再次牵手江西,于2008年举行了“CPGIS学术交流会”。 B6+6Ci9:5ey9:5b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后,地理学会更积极参与、发起重大国内外学术活动(会议)、在国外讲学或在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 d3!8xj5-6IZ,?5t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升为国家战略。地理学会发挥地理科学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积极组织会员参与有关研究和咨询工作,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如邀请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作为首席专家,申报了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社科院招标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和功能区划研究》,主要成员均为学会主要骨干,同时,还申请了《国内外湖区开发利用比较研究》以及与其他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承担了《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特征与产业体系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为科学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决策咨询建议。 g7=9Cz,.3rn,;4i

目前地理学会挂靠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正承担(主持)科技部重点软科学项目“环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鄱阳湖区沙化土地与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自然基金“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空间模拟”、“鄱阳湖湿地碳平衡及相关碳过程研究”、“基于多植物生长模式的SWAT农林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以鄱阳湖流域为例”、“水域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响应模型——以鄱阳湖支流昌江为例”、“鄱阳湖水文环境对越冬候鸟生境影响研究”、世行贷款项目“建立鄱阳湖水体质量检测数据库”等,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积极参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 P9!9yD5=9Fa5;2Z

江西省地理学会会员遍布江西全省,特别是各级中学,因此学会和江西省教育厅教研究室密切合作,每次学会的年会或代表大会都紧密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中学地理教学观模或竞赛活动,通报地理教育动态,分析地理高考动向。1989年5月6日,学会主办了全省中学生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全省10个地市的优秀中学生参赛,受到好评。 G8+1mm,.5Wx2,Z

2010年4月27日,江西省地理学会举行第六届理事会。会议选举了新一届(第七届)理事会。郑林教授为地理学会理事长。舒晓波等为副理事长,刘影为秘书长。 k8?1Ic1:8lm9.9r

后 记

1942年,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前身国立中正大学师范专修科史地组诞生于抗日战争中的赣县龙岭。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风雨,由国立中正大学史地组为起点的地理与环境学院走过了近七十年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中正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四个历史时期。在全校师生隆重纪念江西师范大学七十周年校庆之际,地理与环境学院组织编写了“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简史”。“简史”以时间为经,学科建设和科研为线,力求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反映学院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事件。“简史”是学院的历史记忆,具有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重要意义,因此受到广大老师特别是离退休教师和老同志的极大关注和支持。老教师、老同志提供的许多珍贵的线索和史料,对理清学院的历史脉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简史”的编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简史”的编写得到了学校档案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此,对支持、帮助“简史”编写的部门、老师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u8+5cP51GW,=7j

从1942年至今,地理学院(系)四上三下,几经搬迁,历经风雨,人员变迁,资料缺失,许多史料已无从查找,加以编写的时间紧迫,“简史”难免有遗漏、错讹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老师和校友补充、匡正和指教,我们将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实、补充、修改,使“简史”更臻完善,充分发挥其寻流溯源、展望未来的作用。 u11To5+1xE9.8U

(2010年江西师范大学七十周年校庆前夕) “地理与环境学院简史”编写组 O2:9gR1:6JX3=1p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相关热词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子站详情
江西师范大学 共收录 个子站
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大就业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东侧一楼就业中心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