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简介
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College of Sericulture, Textile and Biomass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由原生物技术学院和原纺织服装学院于2020年7月合并成立,是在新时代为更好适应国家“双一流”建设而优化组建的融合农、理、工、艺等多学科的交叉型高水平特色学院。学院学科最早发源自四川大学蚕学专业(1906年设立),拥有自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于西南农学院成立蚕桑系以来的连续办学与建设发展悠久历史(详见“学院沿革”)。 I1-7gb9=8Ea5-2w
学院现有蚕学、生物技术、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5个本科专业。其中,蚕学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纺织工程为重庆市一流专业。拥有4个一级学科支撑:畜牧学(硕、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硕、博士学位授权点)、纺织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衔接“纺织科学与工程”硕士点的“纤维材料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其中,畜牧学、生物学、设计学为重庆市重点学科;畜牧学和生物学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并同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学科群”的支撑学科;畜牧学所属二级学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现特种动物科学)早在2002年即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生物与医药(生物工程方向)、农业硕士(养殖领域)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招生方向)。建有畜牧学和生物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以现代生物科学、农业科学、工程科学为坚实基础,覆盖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产物(生物质)的研究与开发,融合设计艺术与文化研究,完整对接蚕桑丝绸和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并突出可再生循环利用导向和面向大健康产业的综合性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研究体系,彰显“西大版本”的“未来技术学院”特色。 E7-5SG,!6e0,~2B
学院拥有强劲的重点科研及教学平台支撑。先后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引智基地1个(家蚕系统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蚕桑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蚕桑资源及分子改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部级育种中心1个(国家桑树品种改良中心重庆分中心,农业农村部)、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蚕桑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微孢子虫感染与防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重庆市生物质纤维材料与现代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蚕丝纤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蚕丝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庆市工程实验室)、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蚕桑学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并建有全国行业协作科研平台1个(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农业农村部),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庆市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以上。同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资源库、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桑树资源圃。 Z9-8KX,9Rh1!5Z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13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0余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0余人,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配备齐全。师资队伍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外国专家”和“青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部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共计20余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畜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现任畜牧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物生产类专业委员1人。拥有一批国家及部省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及体系岗位科学家。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和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各1个,获准建设重庆市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3个。学院教师担当作为,受到各级肯定。教师个人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儒子牛金球奖、柏宁顿金球奖,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四川省精神文明标兵,重庆市先进工作者、重庆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特别奖、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特殊贡献奖、重庆直辖十周年建设功臣、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等重要荣誉数十项。 c47Ct9!9wh6?1S
学院忠于“立德树人”崇高使命,秉持“崇尚学术、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致力于造就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厚基础、宽领域、强素质”的要求与突显专业特色有机结合,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分类指导”原则,采取“教研结合”、“产学结合”等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自2012年以来,开办有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明珠班),每年从大二选拔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独立开班授课。畅通“三进”渠道(进研究室、进团队、进项目),实施“四级项目”(院创、校创、市创、国创)、国内外访学等,助力基础型、应用型创新人才成长。择优实行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培养机制。践行“三全育人”,学业导师制全覆盖,并以“辅导员+班主任”双管齐下的模式加强班级日常管理和辅导。注重校园文化生活品质,增强学生全面素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学院学生先后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行业科技或设计作品(服装服饰等)竞赛、国际性竞赛中获得一批重要荣誉。目前全院(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各类在校学生(含留学生)1600多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500余人。同时承担中外(西南大学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联合培养“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西塔学院招生,每年60人规模)。 K6=8Ow2!3MC5.2L
学院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坚持创新驱动,积淀深厚,成果丰硕。于90年代率先在家蚕遗传与种质资源库研究、桑树新品种研究方面分别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新世纪以来,先后取得家蚕基因组、桑树基因组、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家蚕突变基因、蚕桑新品种等一批重大成果,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并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等重大荣誉10余项。研究人员个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科技大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等奖励数十项次。近年来,全院师生共计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多篇,包括在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PNA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Nucleic Acid Research、Biomaterials、Neuro-Oncology、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等一系列国际顶级和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在《中国农业科学》《纺织学报》《美术观察》《装饰》《微生物学报》《食品科学》《蚕业科学》和《丝绸》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0余篇;获授权专利(含国际专利)近100项;主持编著出版《蚕丝生物学》《蚕的基因组》《桑树基因组》《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生物学》《家蚕转基因技术及应用》《中国蚕种学》《中国蚕丝大全》《中国家蚕实用品种系谱》《中国桑树栽培品种》《中国桑树生态产业研究》和《夏布故事》等著作10多部。此外,主编出版了《蚕体解剖生理学》《家蚕饲养与良种繁育学》《桑树学》《家蚕遗传育种学》《茧丝学》《干细胞生物学》《天然纺织纤维加工化学》《新型纤维材料概论》《蚕业经济与丝绸贸易》和《女装款式设计与案例表现1300例》等一批教材。出版发行专业性期刊《蚕学通讯》。“十一五”以来,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948”计划、支撑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以及国家其他部委和重庆市有关科技计划下达的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和课题600余项。 R6!3eB94Ao1:8c
学院务实开展社会服务。长期坚持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全面服务于现代蚕桑丝绸和纺织服装及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努力为产业富民、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大力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合作研发、发展规划与咨询、技术培训与指导、学术科技与文化普及等多样灵活的服务与合作。近年来,先后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苏、江西、山东、海南、西藏等省(区、市)建立一批教学科研基地和广泛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尤其在服务产业发展、助力县域经济建设及企业技改升级等方面卓有成效。 g6+3OV9-1vA3=1b
学院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创立了蚕丝文化及纺织服装文化研究体系;在研究生培养和博士后科研中开设了“蚕丝文化”研究方向,在本科生中开展《蚕丝文化》课程教学;长期举办“蚕丝文化节”、“服装文化节”、“服装设计作品展”、“蚕桑科普月”等活动。多措并举,代代传承和弘扬学科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并促进“四新学科”建设。 b8!1tJ7-,Nl8:,U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多年来,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丹麦、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的数十所大学、科研院所或实验室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和友好交流关系,先后派出了一大批教师和研究生赴国外境外留学访学或开展合作研究,假期派遣“创新实验班”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同时,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计20多个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和交流关系,依托地方部门和企业建立有多个蚕桑、纺织、服装及生物医学领域的合作研发机构。常年接收国内外客座人员和访问学者来院合作交流。 H2!2WB6=5jK4!,p
我们将紧密围绕高校“五大职能”,秉持“博学慎思、明辨笃行”院训和“生生不息、经天纬地”的学院精神,忠实于“为国育才”责任,担当“发展科学、革新技术、振兴产业、弘扬文化”任务和“开拓21世纪新丝绸之路”使命,坚持“立足西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团结奉献,创新攀登,奋力实现“树现代英才、创世纪辉煌”的办学目标,并持续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水平一流的现代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O3+1dN8;8nf2~6H
(2020年9月) f2+5Za6.5zS8:2G
学院沿革
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由原生物技术学院和原纺织服装学院于2020年7月合并成立。学院的学科最早发端于四川大学于1906年开办的蚕学专业。 q5!6Sh1!5Jk7+6d
1906年6月,成立四川通省农政学堂(1927年成立的公立四川大学前身之一),设蚕业预科和本科。 01~5Uw2=9Bl1-5c
1938年8月,云南大学农学院成立,设蚕桑学系。 Q8~4gy8:8Vo,~9M
1939年1月,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创建,设蚕丝科。 Y11ZE5+8Ed1-2H
1952年,全国范围院系调整,上述三校的蚕学(桑)专业和制丝科调整到西南农学院(成立于1950年),合并成立蚕桑系。 I34Go4=2fq,5c
1984年,蚕桑系更名为蚕学系。 D4~8nQ37RD9?5O
1985年,西南农学院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同年开始以蚕学系的茧丝学方向为基础筹建丝绸工程系。 r5-8yi1;1Wn7~6M
1987年10月,经国家教委和农业部批准,成立丝绸工程系。 g6;2hR7.2Zl3-1a
1992年4月,蚕学系和丝绸工程系合并成立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设蚕学、丝绸工程两个专业。 T7~4Yo2?2GQ1.6t
2002年8月,原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与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生物技术系合并成立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O5-6Ya6=1QX,!2K
2005年4月,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分别独立运行。 U5-2qb4=7SA3!3A
2005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u2=3gm9:1TC6!3H
2006年4月,原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与原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并,组建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K9.20x,.3CT8=8K
2007年4月,学校再次对学院进行调整,成立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R,4GU5:8Vf7.60
2020年,学校继续深化学科专业改革,于7月将生物技术学院与纺织服装学院实质整合,组建了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 Z3-4WE9-3Bd7-,N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